博碩士論文 107727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1 、訪客IP:3.15.143.181
姓名 張婷婷(Ting-Ting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
論文名稱 作「客」他鄉,印度華人的離散敘事 -以紀錄片《邊界移動兩百年》為例
(A Diaspora Story of Chinese Indians Living as "Guests" in India - Take the documentary film From Border to Border as an example)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 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
★ 桃竹苗地區印尼客家外籍配偶的認同變遷★ 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
★ 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 論多元族群之社區認同建構─以桃園市龍潭區佳安社區為例
★ 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2024-8-31以後開放)
摘要(中) 《邊界移動兩百年》是一部記錄在印度華人的紀錄片,鍾適芳導演利用印度在地的生活影像和多樣的族群語言,將華人在印度的歷史記錄下來,書寫海外客家華人的文本或研究,大多以東南亞地區為主,南亞地區則因客家華人的數量及地處邊緣之緣故,較少人親身到訪紀錄,資料相當稀少。由此可見透過此紀錄片,將印度華人的歷史永久保留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本論文藉由文本分析和論述分析,探討紀錄片《邊界移動兩百年》中的影像文本和論述,如何呈現「客家」、「離散」、「族群認同」的元素,並探究自我認同的身份建構,是否因世代間不同的離散經驗而產生不同的影響,試圖找出《邊界移動兩百年》作為紀錄片對海外客家研究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紀錄片利用線性敘事的方式鋪陳歷史,並從「華人文化」、「語言使用」、「產業結構」以及「中印戰爭下的他者」,層層堆疊出離散華人們的認同,而不同世代的認同不僅因年齡、遷移經驗有所差異,同時也隨著時代的進步,產生了多元認同的觀點,最後透過紀錄片的形式帶領閱聽人關注離散在印度的華人族群,藉由紀錄片畫面的真實性和聲音的渲染力,確實帶出有別於研究文本的全新感受。
摘要(英) From Border to Border is a documentary film about the Chinese in India. The director, CHUNG, Shefong, used images of local life in India and diverse ethnic dialects to document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dians. Most texts or studies written about overseas Hakka Chinese mainly involved Southeast Asia. In South Asia, due to the small number of Hakka Chinese and its remote location, few people have visited the region to document the history of Hakka Chinese in India. This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is quite scarce. Hence,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India through this documentary is evident and special.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explored how the video text and discourse in the documentary film From Border to Border present the elements of "Hakka," "diaspora," and "ethnic identity." It also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identity was affected variously by the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diaspora between generations. We tried to find out the impact of From Border to Border as a documentary film on overseas Hakka research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documentary film stacks up layers of identity by using linear narrative to lay out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erms of "Chinese culture," "language us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other in the Sino-Indian war." The identities among different generations differ according to age and migration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pluralistic views of identity have emerged. Finally, the documentary film brings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India. With its authentic images and rendering of sound, the film brings out a new feeling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search text.
關鍵字(中) ★ 客家
★ 印度華人
★ 離散
★ 族群認同
★ 敘事分析
★ 論述分析
關鍵字(英) ★ Hakka
★ Chinese Indians
★ diaspora
★ ethnic identity
★ narrative analysis
★ discursive analysis
論文目次 壹、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背景與目的 3
三、研究範圍 9
四、研究問題 13
貳、文獻探討 14
一、紀錄片 14
(一) 紀錄片的倫理與美學 14
(二)台灣紀錄片與「客家」 17
二、敘事結構 23
三、離散 27
(一)離散緣起 27
(二)近代離散理論 29
四、族群關係及認同 31
(一)族群概念 32
(二)族群認同 35
參、研究方法 38
一、 敘事與符號 38
二、文本分析 41
三、論述分析 43
四、研究流程 45
肆、《邊界移動兩百年》離散敘事分析 46
第一節:紀錄片作為一個文本:敘事結構 46
(一)線性敘事 46
(二)《邊界移動兩百年》敘事章節架構 48
第二節:紀錄片作為一個再現:客家、離散與認同 52
(一)華人文化 52
(二)語言使用 68
(三)產業結構 74
(四)中印戰爭下的「他者」 84
(五)不同世代的認同 87
第三節:紀錄片作為一個研究: 海外客家研究與在印度的客家華人 93
(一) 經濟產業與職業特性 94
(二) 印度華人的族群認同 102
(三)小結-《邊界移動兩百年》紀錄片對海外客家影響 104
伍、 結論 106
陸、參考文獻 110
一、中文部分 110
(一)專書及期刊論文 110
(二)碩博士論文 114
二、英文部分 115
三、參考影片 11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及期刊論文
Chris Barker, Emma A. Jane 著,羅世宏譯,2018,《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 台北:五南。
John Fiske 著,張錦華等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
Jane Stokes 著,趙偉妏譯,2008《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臺北:韋
Severin Kuok著,陳宛郁譯,2015《印度的中國移民:1962年邊界戰爭之影響與認同問題》全球政治評論 ; 特集002 (2015 / 04 / 30) ,P53 – 68。
Virinder S. Kalra, Raminder Kaur, John Hutnyk著,陳以新譯,2008,《離散與混雜》,臺北:韋伯。
孔復禮著,李明歡譯,2019,《華人在他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東,2003,《社會結構與客家人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宏仁、郭佩宜主編,2009,《流轉跨界:台灣的跨國‧跨國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頁163-191。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秀惠,2010,《從近現代世界史看華人近代徙居發展》,歷史教育第十七期。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
王慰慈,2003,《臺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 Bill Nichols 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廣播與電視,20,頁 1-33。
丘昌泰,2010,《客家族群的社會資本:實證調查結果的初步觀察》,客家公共事務學報,七月,創刊號,頁 1-28。
石之瑜、李慧易,2017,《從「華人性」到「後華人性」: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劄記》。展望與探南,15(5),49-65。
伯。
吳英明、蔡宗哲,2007,《公民城市學》。高雄:高市空大。
宋國誠,2007,《中國第三次社會轉型──中共「17大」與「新發展觀」》,展望與探索,5(11),頁1-5
李允斐,2015,《美濃客家八音藝術特色及其演變》。美和學報第三十四卷,第二期。
李美華,2013,《台灣客家族群媒體與文化傳播:再現.效果.語藝傳播》。臺北:時英。
李道明,2002,《從紀錄片的定義思索紀錄片與劇情片的混血形式》,戲劇學刊,第10期,頁79-109。
李道明,2015,《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台北市:三民。
林念生,2012,《什麼是紀錄片》,學術評論,1期,頁116-118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邱貴芬,2002,《文學影像與歷史:從作家紀錄片談新世紀史學方法研究空間的開展》,中外文學,31 卷 6 期
邱貴芬,2016,《「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台北:台大出版社
施正鋒,2004,《從多元文化主義看客家電視》,客家紮根與多元成長客家電視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
施正鋒,2015,《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現狀、以及挑戰》,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1(4),1-3
胡亞敏,2004,《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榮光,2008,《客家紀錄片與真相的還原:客家紀錄片的社會意涵與影像美學》。苗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研究計畫。
孫榮光,2010,《客家.媒體.再現》,臺北:韋伯。
高怡萍,2002,《離散視野中的客家景觀》,頁255-270。
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15-243。台北:巨流。
莊英章,2004,《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市:允晨文化。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台北:遠流。
陳心怡、龎寶宏、唐宜楨,2015,客家青少年族群認同研究。聯大學報,12(2),89-10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傑哈.簡奈特(Gerard Genette)著,廖素珊譯,2003,《辭格Ⅲ》,台北:時報出版社。
曾逸昌,2003,客家概論。台北市:曾逸昌。
游美惠,2000,《調查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程予誠,1993,《現代電影學》。臺北市:五南。
黃信洋,2018,《客家博物館與全球客家族群網絡的擴張與拓展》。頁153-154,收錄於張維安、何金樑、河合洋尚編,《博物館與客家研究》。苗栗:桂冠。
賈海濤,2008,《印度華人的狀況與中國的聯繫》,世界民族,第三期。
廖炳惠,2006,《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臺北:聯合文學
潘美玲,2009,《印度加爾各答的客家移民》。客家研究,3(1):頁91-123。
潘美玲,2020,《印度加爾各答華人與客家研究議題評析》,客家族群與全球現象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調査報告,150:頁67-82
蔡珮,2010,《澳洲布里斯本澳籍台裔的離散認同研究》,人口學刊,46,頁91-155
蕭阿勤,2005,《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1期,頁97-129。
賴明德,2009,《華人社會與文化》,文鶴。
戴瑜慧,2015,《鍾適芳導演,2013,《邊界移動兩百年》。臺北市:客家電視台客家委員會。120分鐘。》,全球客家研究,第五期,頁235-242
羅禕英,2012,《他者的焦慮-論新世紀以來台灣紀錄片的倫理與美學》。文化研究月報,132:2-14。
譚君強,2008,《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到後經典敘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碩博士論文
江沐家,2014,《戰後台灣的客家影像論述— 以彭啓原作品為分析場域》,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恬,2014,《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敘事結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懋景,2016,《客家Style:台灣紀錄片的文化記憶與敘事認同表述》。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岳明熹,2010,《反迷閱聽人的論述攻防:批踢踢吐槽板之「反韓」論述分析》。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美雪,2004,《臺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舞龍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徐亦德,2019,《家園、記憶與連結:<印度商報>和印度塔壩客家華人凝視》,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淑芬,2011,《客家影像紀錄與傳播以社區大學學員作品為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涵,2019,《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美術設計-空間、時代與情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陳國偉,2006,《解嚴以來(1987~)臺灣現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經庭,2007,《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台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所碩士班論文。
劉忠岳,2008,〈離散文化中的身份認同與他者處境:《閃亮閃亮》與《野草花》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仰定,2014,《印度種姓制度下榮譽處決之研究》,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論文。
鄭致弘,2004,敘事理論在廣告設計領域之應用與探討以商業廣告影片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貴今,2004,《木枝.籠爻的平埔族群紀錄片之詮釋風格與再現政治》,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秋怡,2010,《屏東客家印尼華僑離散之個案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2000,Barth, F. Boundaries and connections.Signifying identities: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boundaries and contested values,London,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 1 (1):83-99.
1977,Barthes, Roland, Stephen Heath. (Trans.). Image-Music-Text.New York:Noonday.
2010,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2nd ed.
2001,R Brubaker,The Return of Assimilation? Changing Perspectives onImmigration and Its Sequels in France,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4 (4): 531-548.
1952,Rotha, Paul. Documentary Film: The use of the film medium to interpret creatively and in social terms the life of the people as it exists in reality (rd edition, revised and enlarged).In collaboration with Sinclair Road and Richard Griffith.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91,Safran, William. Diaspora in Modern Societies: Myths of Homeland and Return.
1994,Taylor, C. Replay and rearticulation. In J. Tully & D. Weinstock (Eds.), Philosophy in an age of pluralism:The philosophy of Charles Taylor in question (pp.213-57).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7,Hall, Stuart.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London:Sage.
1970,Freedman Maurice ,Ritual Aspects of Chinese Kinship and Marriage. In Family and Kinship in Chinese Society. Pp.163-188.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Mannheim, K.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 in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三、參考影片
鍾適芳導演,2013,《邊界移動兩百年》[紀錄片]。臺北市:客家電視台客家委員會。
指導教授 王俐容 審核日期 2021-8-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