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875702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9 、訪客IP:3.133.106.206
姓名 劉文瑛(Wen-Ying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庄食農教育- 以桃園市新屋國小食農教育課程為例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in Hakka Villages- Food Agriculture Course in Xinwu Elementary School of Taoyuan as an Example)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 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
★ 桃竹苗地區印尼客家外籍配偶的認同變遷★ 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
★ 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 論多元族群之社區認同建構─以桃園市龍潭區佳安社區為例
★ 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以桃園市新屋國小為研究對象,旨在瞭解新屋國小109學年度食農教育現況、新屋國小食農課程與食農概念架構的相符性以及食農課程學生學習成效。食農教育由關心自身的健康為出發點,透過瞭解食物的生產過程、選擇有益身體的食物,以消費支持友善大地的生產者,從而讓環境永續成為生活的一環。
桃園市新屋區是桃園重要的農業生產地,生產富有盛名的新香米、在早期灌溉水利不便的年代,為了耕種作物而開鑿了許多人工埤塘,因而有「千埤之鄉」的稱謂,可以想見彼時農業的榮景。有別於依山而居的客家先民,新屋區因位處風頭水尾,因而影響農業的收成,居於此地的客家先民運用地理優勢發展出濱海客家的經濟特色、飲食特色,透過文化的代代相傳,成就了濱海客家所特有的飲食文化。
研究發現包含了:
一、食農課程開啟了學生對於食農教育的興趣,食農課程需有一系統化課程,若能整合國小端及農事人員專業,採取融入學科教學,成效更卓著。
二、食農教育在食農教育概念架構三面六項指標中,課程較著動環境生產與農業面向,而忽略了飲食生活與文化及飲食。
三、學生在知識、技能及態度面的學習成效都有良好表現,足見孩童們對於食農教育是有興趣的。
食農教育連結了人與人、人與食物、人與環境間的關係,由關心自身的健康,重拾對食物的選擇權,進而以消費方式支持在地農業發展,支持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對地球生態永續盡一分力量。
摘要(英)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figure out the current status on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in Xinwu Elementary School of Taoyuan. Consistency between Xinwu Elementary School Food Agriculture Curriculum and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Conceptual Framework.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Programmes.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begins with concern for one′s health. By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selecting healthy foods, consumers can support producers in friendly areas, regard the environment permanent as a part of our lives.
Taoyuan′s Xinwu District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 producing well-know 新香rice,in the early days when irrigation was not easy, many artificial ponds were dug to cultivate crops. Thus it became known as "the land of the thousand pi." You can imagine the glory of agriculture at that time. Unlike the Hakka ancestors, who lived on the mountains, Xinwu District is in an inherent environment that affects poor agricultural yields. The Hakka ancestors who lived here used their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to develop the economic and foo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people along the coast, and through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y achieve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food culture.
The study found that:
1. The food agriculture curriculum has opened up students′ interest in food agriculture education.
2. Among the six indicators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ood agriculture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focuses more on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e than on food life, culture and food.


3.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in knowledge, skills, and manner shows that children are interested in foo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Foo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conn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people and food, and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By caring about one′s own health, regaining the right to choose food, and the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through consumption, and supporting the farming method of friendly land . To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arth′s ecology.
Keywords:Sinwu Elementary School,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Hakka villages along the coast,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Conceptual Framework
關鍵字(中) ★ 新屋國小
★ 食農教育
★ 濱海客家
★ 食農教育概念架構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食農教育概念與架構 13
第二節 國內外食農教育 24
第三節 食農教育相關法案 35
第四節 食農教育學習理論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57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59
第四節 課程設計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新屋國小食農教育課程現況 73
第二節 食農課程三面六項分析 94
第三節 食農課程學生學習成效 104
第四節 食農課程困境及因應策略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9
一、專書 129
二、期刊 132
三、學位論文 134
四、網路資源 135
附件 138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138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139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40
附錄四 訪談逐字稿 144
附錄五 新屋國小109學年度食農課程 161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王宏文、宮文祥、陳淳文(2016)。《食安風暴下的農產品標章制度-臺灣實證研究》。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
王純姬、吳美慧、卓麗容、邱文娟等(2020)。《康軒文教事業-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台北市: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卡羅.佩屈尼著,林欣怡、陳裕鳳譯(2009)。《慢食新世界》。台北市:商周出版。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9)。《品客家》。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悅.讀客庄3 桃園客家海脣人-新屋漁村展風貌》。台北市: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7)。《食農大探索》。台北市: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
余宛如(2014)。《明日的餐桌》。台北市:果力文化。
李內村(2012)。《吃當季盛產,最好!》。台北市:時報出版。
李玉馨(2017)。解讀杜威教育王國: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學富文化。
杜威(1916),林寶山譯(2013)。《民主主義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亞朗.杜卡斯、克利斯蒂安.勒古比著,王禕慈譯(2020)。《吃,是一種公民行為》。台北市:果力文化/漫遊者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邱國源(2018)。《尋找阿嬤的味緒:美濃客家飲食文化與生活智慧》。台北市:商周出版。
客家委員會(2014)。《樂.遊客庄1 豐米樂漁新屋鄉-走訪沿海客家風情》。台北市: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桝潟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等編著(2016)。《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台北市:開學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生會(2018)。《共好食代》。新北市:遠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高廣孚(1989)。《教育哲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客家委員會(2018)。《臺灣客家飲食文化的區域發展及變遷》。南投市:高展印刷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出版社。
郭又甄、張簡如閔、蔡奕屏(2015)。《名廚出任務!翻轉餐桌的飲食革命》。台北市:果力文化。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運棟(1978)。《客家人》。台北市:東門出版社。
楊振昌、陳美蓮、孫璐西、廖啟成、林信堂、倪貴榮、陳誌雄、呂理德、張瑋琦(2017)。《吃的抉擇》。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董時睿、蔡嫦娟(2016)。《當筷子遇上鋤頭-食農教育作伙來》。臺灣農業推廣學會。
臺灣農業推廣學會-策劃、楊鎮宇、胡忠一著(2018)。《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台北市: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寫寫字採編學堂(2020)。《身土不二-從吃開始》。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潘美玲、蔡佳珊、趙中麒、林易融(2014)。《臺灣綠食堂》。新北市:經典雜誌。
潘淑滿(201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蔡培慧、陳芬瑜、李威寰、周季嬋、周馥儀、蘇之涵、鄭雅云、蕭褘涵(2014)。《小農復耕-好食材,好生態,好市集,好旅行》。台北市:果力文化。
蔡慶玉(2019)。《日本食育師媽媽物語:天天忍不住要做早餐,日日擁有美好親子晨光》。台北市:商周出版。
羅伯.高特里布&阿努帕瑪.喬旭著,朱道凱、蘇采禾譯(2018)。《食物正義-小農,菜市,餐廳與餐桌的未來樣貌》。台北市: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
二、期刊
王保鍵(2016)。論桃園客庄型態與客家政策。臺灣民主季刊,13(4),93-125。
王勝平(2016)。食農教育系列報導食育小學堂:踏出食農教育的第一步。農政與農情,294,113-115。
林如萍(2017)。食農教育之推廣策略:學校教育之實施架構概念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產學合作計劃研究報告。
田金昌(2018)。龍潭三界爺-水利開墾和三界爺信仰。桃園客家,14,30-37。
吳木昆(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35-54。
巫秀淇(2017)。客聚安平-講古安平鎮庄。桃園客家,10,6-11。
汪文豪(2015)。食安風暴過了嗎?亟待食育扎根從觀念做起。生態臺灣,46,19-23。
周錦宏(2016)。新屋海漘人.客家漁村趣-談海客文化研究。桃園客家,6,7-11。
林欣捷(2018)。大城小事-耕一片海 百年海客傳奇。桃園誌,34,30-33。
林國慶、傅祖壇、李皇照(2011)。促進國產農產品消費提升糧食安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0年度農業管理計畫。
姜義溎(2018)。逢海也有客-新屋海客風潮。桃園客家,12,31-39。
柳婉郁、林信維(2019)。日本食農教育政策對我國之啟示。農委會農業政策,1-7。
柳婉郁、莊晴、林信維(2017)。美國實施食農教育政策與制度之分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張訓(2019)。杜威「民主教育理念」對臺灣教師的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7),29-34。
張錦德(2018)。楊梅客庄農業展望-秀才茶與楊梅梨、正茶油與楊梅。桃園客家,11,42-53。
淑淑如(2016)。愛鄉、愛漁、愛石塭。桃園客家,3,56-59。
許佳琪(2011)。杜威的教育哲學對於終身學習之啟示。育達科大學報,29,163-176。
陳玠廷(2015)。風險下的出路:臺灣食農教育發展初探。農業推廣文彙,60,61-67。
陳玠廷(2021)。不只是活動體驗-食農教育是農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助力。豐年雜誌,71(1),8-14。
陳鈺琉(2018)。三恰水的故事-戀戀大北坑之美。桃園客家,14,62-69。
游淑如(2016a)。多元活力客家城-中壢平鎮都會客。桃園客家,4,4-9。
游淑如(2016b)。祖宗傳承之寶.新屋石塭。桃園客家,3,11-15。
黃文瑞、梁忠銘(2020)。食農教育合作方案之研究:舊城國小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3),136-160。
黃晏青、杜美勳(2011)。全球糧荒之成因、影響與因應對策。經濟研究,11,199-230。
劉俊輝(2017a)。大溪源流-詔安廖家溯源。桃園客家,8,16-21。
劉俊輝(2017b)。老術溪畔的藥草香-客家青草舖。桃園客家,7,96-101。
蔡晏霖(2016)。農藝復興:臺灣農業新浪潮。文化研究,22,23-70。
蔡嫦娟(2015)。日本長野縣新山小學種稻體驗紀實:兼論食農教育與真實學習。農業推廣文彙,60,31-41。
蘇曉凡(2017)。客庄12大節慶-平鎮戰祭及客家義民祭。桃園客家,10,54-57。






三、學位論文
朱陳子淳(2018)。《桃園濱海客家文化之研究-以新屋永安漁港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卉文(2014)。《食農教育教學運用在國小之成效-以臺北市木柵國小為例》。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
林晢翔(2009)。《現今我國四健會對會員的影響及其在農漁會中的作用》。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柔(2020)。《國民小學實施食農教育現況與困境及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寬宏(2017)。《另類食農網絡的實踐-以高雄美濃龍肚國小食農教育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康以琳(2013)。《人與食物的距離-鄉村小學推行食農教育之行動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彭巧如(2015)。《南遷北客的日常飲食敘事分析:以三個家庭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昭儀(2015)。《四健會推動環境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鉯玲(2012)。《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淑真(2019)。《食農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之學習成效探究-以苗栗縣啟明國小為例》。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源
上下游市集。〈友善耕作到底是什麼?有機農業促進法何必急於去管理〉。引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8557/。查詢日期:2021/5/1。
上下游市集。〈以食農教育為全臺農業打地基!政院通過《食農教育法》草案,拚本會期三讀立法〉。引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51821/。查詢日期:2021/5/29。
上下游市集。〈食農教育到底是什麼?由何部會主責?〉。引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8339/。查詢日期:2020/12/22。
上下游市集。〈郭華仁:有機農業的真諦在友善土地,不是農藥零檢出〉。引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57847/。查詢日期:2020/12/22。
中國生產力中心。〈食農教育的下一步:全民食農〉。引自:https://mymkc.com/article/content/23264。查詢日期:2020/12/23。
中國生產力中心。〈從飲食生活視角出發!淺談食農教育概念架構與內涵〉。引自:https://mymkc.com/article/content/23264。查詢日期:2020/12/23。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草根革命」走向永續的路-良食糧方系列講座活動後記〉。引自: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3224。查詢日期:2021/2/11。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有機農業簡介。引自:https://info.organic.org.tw/3669/。查詢日期:2021/6/1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何謂「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引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4835。查詢日期:2021/5/1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產銷履歷農產品資訊網〉。引自:https://taft.coa.gov.tw/ct.asp?xItem=3001&CtNode=269&role=C。查詢日期:2021/5/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賀小學堂-友善環境 有機耕作〉。引自:https://www.facebook.com/coataiwan/posts/2042847179373442/。查詢日期:2021/4/1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學校午餐三章一Q專區/政策說明〉。引自:https://4b1q.coa.gov.tw/index.php。查詢日期:2021/5/1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鮮享在地,提升糧食自給率〉。引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24393。查詢日期:2021/1/24。
食力。〈食育是素養教育也是文化傳承!不只在校學、更要終生學〉。引自:https://www.foodnext.net/life/education/paper/5616596168。查詢日期:2021/6/16。
食力。〈新北市推動東協7國料理入校園午餐,後孩童從餐桌開始接軌世界!〉。引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803。查詢日期:2021/6/5。
食力。〈臺灣糧食自給率為什麼難提升到40%?陳吉仲:消費者要幫忙,單靠生產端力量有限〉。引自: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track/paper/5357481696。查詢日期:2020/12/22。
食力。〈讓午餐好看又好吃,輕鬆培養孩子選食力〉。引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803。查詢日期:2021/6/5。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引自: https://dph.tycg.gov.tw/healthlife/home.jsp?id=32&parentpath=0,30。查詢日期:2021/7/16。
桃園觀光導覽網。〈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https://travel.tycg.gov.tw/zh-tw/travel/attraction/1454。查詢日期:2021/10/9。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引自: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pdf。查詢日期:2021/10/2。
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文化,我的事!我們要回應「在地需求的文化政策」〉。引自:http://cpcf.tacps.tw/2018/09/09/我們要「回應在地需求」的文化政策:王俐容教授/。查詢日期:2021/7/3。
慈心有機。〈認識綠色標章【動物們的腳印讓幸福變大】〉。引自:https://toaf.org.tw/about/magazine/235-magazine040/877-2019-05-09-07-09-10。查詢日期:2021/5/17。
新屋區農會。〈桃園3號良質新香米〉。引自http://www.hsinwu.com.tw/store/product/桃園三號-良質新香米12kg.html。查詢日期:2021/2/24。
經濟部統計處。〈餐飲業營業額〉。引自https://dmz26.moea.gov.tw/GMWeb/common/CommonQuery.aspx。查詢日期:2021/2/11。
指導教授 王俐容 審核日期 2021-10-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