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124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0 、訪客IP:18.226.222.21
姓名 朱建豪(Jian-Hao Ch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尼采早期的歷史思想
相關論文
★ 論謝勒的情感現象學與人格理論— 一種文本詮釋的進路★ 佛教對「心身關係」中「心理疾病」本質的詮解 ──以廣義的心識哲學為中心
★ 康德的《單?理性限度?的宗教》之哲學研究★ 人格同一與道德責任:從初期佛教聖典對神經科學的挑戰的回應
★ 存在哲學諮商之探討─以歐文‧亞隆為例★ 德瓦Ruci的故事的意義, 根據哈吉Mutamakkin說 (Cebolek 書中的闡釋學研究及其與伊斯蘭教的關係)
★ 民族的身體-空間:以中國武術與漢文化民間信仰為核心的開展★ Imam Al-Ghazali的觀點下看家族學中的祖靈
★ 活用建築哲學★ 盧梭《愛彌兒》的教育理念在小學現場實踐的可能
★ 從羅爾斯的《正義論》探討在國小教育中的公平議題★ 泰王普美蓬的「適足經濟哲學」之研究---依據佛教倫理與中道思想來解析
★ THE MEANING OF MYSTICAL CULTURE IN THE KEJAWEN COMMUNITY ACCORDING TO R. NGANEHI RANGGAWARSITA′S SULUK SALOKA JIWA★ 從女性主義視野看商業代理孕母爭議
★ 台灣保全業經營者倫理思考之建構★ An Outline of the Phenomenology of Discursivity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自啟蒙運動以來,所謂平等、自由、理性等價值在歐洲蔓延開來,當時的學者認為這些價值應當具備超越國家、民族、宗教等隔閡的普世性地位;並且相信人類歷史的整體發展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遂誕生了進步史觀。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的德國知識份子非常重視事物的發展性與連續性質,認為若要深入地理解一件事物就必須從歷史著手。甚至相信我們所處時代都是繼承前一個時代的結果,便形成了歷史主義問題。
德國的歷史主義最具有標誌性意義者正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黑格爾認為世界史的整體進程是完全合乎理性的,而且在背後有著絕對精神在推動著人類往歷史的終結而去。然而史學家布克哈特不認同黑格爾的觀點,他反對為歷史建立一套發展體系,或者假定任何歷史原則的存在。布克哈特甚至主張不應該讓哲學與歷史二者進行結合,並且進一步批判「歷史哲學」猶如半人半馬的怪物。
布克哈特否定進步史觀,主張不能以現代的價值觀對於古代妄下落後或守舊的評價;而是應當回到歷史的脈絡中以直觀掌握普遍的人性,並且以公正和客觀的態度對於古代的觀念與風俗進行考察。布克哈特反黑格爾歷史哲學的立場、以及對於人性的重視,尼采無疑是贊同的。然而在尼采看來,布克哈特的治史方法仍然是有問題的。
倘若看待歷史必然要以公正和客觀的態度來理解,那麼必然會誕生虛弱的人格。尼采主張學習歷史的意義應該是讓人們從歷史當中汲取力量,甚至在主觀的創造性中迸發生命的能動性。而在尼采看來,十九世紀的歐洲人因為過於重視歷史知識的堆砌,已經患上了「歷史學熱病」。因此,尼采主張我們除了要具備歷史性的認識,還需要培養出一種非歷史性的認識。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超越歷史,進而擁有幸福的人生;而我們的國家、民族與社會,也將變得更為強健與富有生命力。
摘要(英)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the so-called values ​​of equality, freedom, and reason have spread in Europe. Scholars at the time believed that these values ​​should have a universal status that transcends the barriers of nations, nations, and religions; and they believe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s one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progress gave birth to the historical view of progress. German intellectuals from the eigh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ie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ity of things, and believed that to understand a thing in depth, it was necessary to start with history. Even believing that our era is the result of inheriting the previous era, the problem of historicism has been formed.
The most iconic meaning of German historicism is Hegel’s philosophy of history. Hegel believes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of world history is completely rational, and there is an absolute spirit behind it that drives mankind to the end of history. However, the historian Burckhardt does not agree with Hegel′s point of view. He op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velopment system for history or the assump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any historical principle. Burckhardt even advocated that philosophy and history should not be combined, and further criticized "historical philosophy" as a half-man and half-horse monster.
Burckhardt denies the view of progressive history and advocates that modern values ​​should not be used to judge ancient times, backward or conservative; instead, he should return 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o intuitively grasp the universal human nature, and adopt a fair and objective attitude towards ancient times. To investigate the concepts and customs of the country. Nietzsche undoubtedly agrees with Burckhardt′s anti-Hegelian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d his emphasis on human nature. However, in Nietzsche′s view, Burckhardt′s method of managing history is still problematic.
If history must be understood in a fair and objective manner, then a weak personality will inevitably be born. Nietzsche advocated that the meaning of learning history should be to allow people to draw strength from history, and even to burst out the initiative of life in subjective creativity. In Nietzsche′s view, Europeans in the 19th century had already suffered from a "historical fever" because they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accumul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Nietzsche maintains that we need to cultivate a non-historical knowledge in addition to historical knowledg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transcend history and have a happy life; and our country, nation, and society will become stronger and full of vitality.
關鍵字(中) ★ 尼采
★ 黑格爾
★ 布克哈特
★ 人性
★ 歷史哲學
關鍵字(英) ★ Nietzsche
★ Hegel
★ Burckhardt
★ human nature
★ historical philosophy
論文目次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源起.............0 1
第二節 研究要旨.............0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0 9

第一章、論歷史主義在德國的緣起
第一節 尼采與德國觀念論的歷史主義淵源..1 2
第二節 德國的啟蒙運動..........2 1
第三節 十八世紀末的歷史主義.......2 8

第二章、論尼采與歷史哲學的淵源
第一節 尼采與古典學...........3 8
第二節 布克哈特的史學立場........4 7
第三節 尼采與布克哈特問題........5 3

第三章、論歷史的遺忘與超越
第一節 十九世紀的歷史學熱病.......6 1
第二節 論三種歷史觀及其意識.......6 9
第三節 超越歷史迎來幸福的曙光......7 8

結論..................8 6
參考文獻 ............... 1 0 2
附錄 ................. 1 1 3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建弘 & 李霞:《普魯士的精神和文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 08月。
王樹人:《思辨哲學新探:關於黑格爾體系的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09月。
杜美:《德國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02月。
李伯傑:《德國文化史》,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年 07月。
何蘭芳:《古典的再生:論尼采的藝術形而上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05月。
周國平:《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02月。
周國平:《尼采於形而上學》,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 01月。
周惠民:《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05月。
侯鴻勛:《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09月。
孫周興:《未來哲學序曲——尼采與後形而上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05月。
孫雲平:〈歷史與人生——尼采於《不合時宜之觀察》,對歷史方法論與目的論之批判〉,《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四十五期 ,2013年 03月。
高宣揚:《德國哲學的發展》,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05月。
陸敬忠:《西洋哲學導論:哲思核心理念生成發展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06月。
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02月。
陳鼓應:《尼采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月。
馮作民:《尼采的哲學》,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09月。
鄔昆如:《西洋百位哲學家》,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06月。
鄔昆如:《形上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06月。
黃國鉅:《尼采:從酒神到超人》,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4年 07月。
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03月。
黃懷軍:《尼采的文學批評》,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9年 12月。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05月。
傅佩榮:《西方哲學心靈》第2卷,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07月。
傅佩榮:《西方哲學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08月。
葉啟政:《深邃思想繫鏈的歷史跳躍:霍布斯、尼采到佛洛伊德以及大眾的反叛》,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11月。
劉創馥:《黑格爾新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12月。
薛華:《黑格爾對歷史終點的理解》,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06月。
譚家哲:《形上史論》,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 11月。
嚴平:《高達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04月。
黃國鉅主編:《尼采透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08月。
尤義賓主編:《世界通史》,台北: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 01月。
張世英主編:《黑格爾辭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01月。
孫周興、陳家琪主編:《德意志思想評論》第七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09月。
孫周興、陳家琪主編:《德意志思想評論》第八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09月。
孫周興、陳家琪主編:《德意志思想評論》第九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09月。

【中譯文獻】
工藤綏夫:《尼采的思想》,李永熾譯,台北:水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03月。
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花亦芬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02月。
布克哈特:《世界歷史沉思錄》,金壽福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0年 01月。
布克哈特:《歷史的反思》,施忠連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05月。
史賓格勒:《西方的沒落》,陳曉林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08月。
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曹衛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 01月。
迦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第1、2卷,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16年 07月。
海德格爾:《尼采》上、下卷,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01月。
海德格爾:《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 03月。
康德:《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李明輝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 04月。
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01月。
德里達:《馬刺:尼采的風格》,成家楨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09月。
德勒茲:《尼采》,王紹中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11月。
A. Kojève:《黑格爾導讀》,姜志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 12月。
A. Orsucci:《東方——西方:尼采擺脫歐洲世界圖景的嘗試》,徐暢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09月。
A. Schweitzer:《文化哲學》,陳澤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02月。
A. W. O. von Martin:《尼采與布克哈特:對話中的兩個精神世界》,黃明嘉、史敏岳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05月。
B. Reginster:《肯定生命:尼采論克服虛無主義》,汪希達、施玉剛、楊一杰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08月。
D. Halévy:《尼采傳》,談蓓芳譯,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 09月。
D. Henrich:《康德與黑格爾之間》,彭文本譯,台北:商周出版,2006年 06月。
E. Heller:《尼采:自由精靈的導師》,楊恆達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8年 05月。
H. Heit&A. K. Jensen編:《尼采作為古代文史學者》,紀盛、于璐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03月。
J. C. O’Flaherty編:《尼采與古典傳統》,田立年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03月。
J. C. F. von Schiller:《美育書簡》,徐恆醇譯,台北:丹青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02月。
J. J. Winckelmann:《希臘美術模仿論》,潘襎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11月。
K. Löwith:《從黑格爾到尼采》,李秋零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06月。
K. Löwith:《雅各布.布克哈特》,楚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09月。
K. Popper:《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李豐斌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09月。
L. Lampert:《尼采與現時代:解讀培根、笛卡爾與尼采》,李志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01月。
L. Strauss:《尼采如何克服歷史主義》,L. Velkley整理,馬勇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08月。
L. Spinks:《導讀尼采》,丁岩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 07月。
N. Warburton:《哲學的40堂公開課》,吳研儀譯,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10月。
N. Warburton:《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吳研儀譯,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05月。
P. Bishop編:《尼采與古代:尼采對古典傳統的反應和回答》,田立年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01月。
P. Kunzmann & F. P. Burkard:《德國國民必讀圖解世界哲學史》,黃添盛譯,台北:商周出版,2017年 07月。
P. Zudeick:《瞧一眼尼采》,黃添盛譯,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 02月12日。
R. Hayman:《尼采》,李志成譯,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01月。
R. Safranski:《尼采:其人及其思想》,黃添盛譯,台北:商周出版,2014年 05月。
R. Stern:《黑格爾與精神現象學》,林靜秀、周志謙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12月。
R. Kroner:《論康德與黑格爾》,關子尹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12月。
W. H. Walsh:《歷史哲學導論》,何兆武、張文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月。
W. J. Dannhauser:《尼采眼中的蘇格拉底》,田立年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年 12月。
W. Kaufmann:《黑格爾:一種新解說》,張翼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01月。
W. Stegmaier:《尼采引論》,田立年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年 08月。
劉小楓編:《尼采在西方》,蘇力、孫宜學、姜宇輝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04月。
劉小楓編:《尼采與古典傳統續編》,田立年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03月。

【英文文獻】
W. Kaufman, Nietzsche, Philosopher Psychologist Antichrist,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J. Richardson, Nietzsche’s Syst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B. Magnu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Nietzsche,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05月。
K. Froese, Nietzsche, Heidegger, and Daoist Thought,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J .C. Burckhardt,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 Translated by S. G. C. Middlemore, London: the Penguin Grop Penguin Books Ltd, 1990.
Sander L. Gilman, Friedrich Nietzsche on Rhetoric and Languag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尼采著作】
We Philologists, Translated by J. M. Kennedy,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7.
《尼采詩集》,周國平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年 12月。
《尼采詩選》,錢春綺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 10月。
《狄俄尼索斯頌歌》,孟明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08月。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周國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 02月。
The Birth of Tragedy, Translated by Douglas Smith,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年 03月。
《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02月。
《悲劇的誕生》,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11月
《悲劇的誕生》,劉崎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14年03月。
《悲劇的誕生》,趙登榮、范文芳、黃燎宇,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年12月。
《悲劇的誕生》,李長俊譯,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05月。
Untimely Meditations, Translated by R. J. Hollingdal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不合時宜的沉思》,李秋零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01月。
Human, All Too Human, Translated by R. J. Hollingdal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獻給自由精神的書》上、下卷,魏育青、李晶浩、高天忻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04月。
Daybreak, Translated by JR. J. Hollingdal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朝霞》,田立年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01月。
The Gay Science, Translated by Josefine Nauckhoff,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快樂的科學》,黃明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年 12月。
Thus Spoke Zarathustra, Translated by Graham Parkes,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年 03月。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錢春綺譯,新北:大家出版,2014年 09月。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黃敬甫、李柳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11月。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余鴻榮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13年 10月。
《善惡的彼岸》,趙千帆譯,新北:大家出版,2015年 12月。
《善惡的彼岸》,魏育青、黃一蕾、姚軼勵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10月。
Beyond Good And Evil, Translated by Helen Zimmern, Digireads.com Publishing., 2016.
《善惡的彼岸》,朱泱譯,台北:水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07月。
The birth of tragedy and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Translated by Francis Golffing, New York : Anchor Books, 1956.
《論道德的系譜》,趙千帆譯,新北:大家出版,2017年 04月。
《道德的譜系》,梁錫江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04月。
《道德系譜學》,陳芳郁譯,台北:水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08月。
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 : or, how to philosophise with the hammer, Translated by Anthony M. Ludovici, New York : Gordon Press, 1974.
《偶像的黃昏》,李超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06月。
《瞧!這個人》,孫周興譯,新北:大家出版,2018年04月。
《瞧!這個人》,劉崎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14年04月。
The Will To Power, Translated by W. Kaufmann & R. J. Hollingdale,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67.
《權力意志》,孫周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01月。
《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看哪,這人》,楚圖南譯,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04月。
Friedrich Würzbach 編:《重估一切價值》上、下卷,林笳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04月。
Günter Wohlfart 編:《尼采遺稿選》,虞龍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08月。
指導教授 孫雲平 審核日期 2021-7-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