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728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1 、訪客IP:3.149.235.66
姓名 何佩珣(Pei-Hsun H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語碩士班
論文名稱 新屋沿海客家漁村詞彙研究
(The lexical study of Hakka fishing villages in the coast of Xinwu)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2027-1-4以後開放)
摘要(中)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居住於新屋沿海的客家人必須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在農閒時期要前往海邊從事漁業活動,以「農業為主,漁業為輔」的方式來維持生計,打破一般人認知「閩海客陸」印象的沿海客家族群。
  而新屋沿海地區是個閩客混居的區域,族群的互動導致語言的接觸十分頻繁。透過田野調查發現此區的客家話擁有豐富的漁業相關詞彙,且有很大一部份是借用自閩南語。這些漁業詞彙的存在不同於其他的客家地區,是非沿海客家地區少有,並且在過去也還沒有單獨被拿來做討論的,非常值得對其詞彙特色進行深入的探討。
  客家人為了在沿海地區安身立命必須懂得「生態適應」及「因地制宜」,學會生存技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因此會衍生出這些技能相關的詞彙,但能夠很精確地去稱呼及分辨魚種,就不是為生存而必須要學會的事情。透過研究發現新屋沿海地區的客籍漁民確實在海洋生物的分類上比非濱海客家人細的多,會有如此的現象其實都是為了呼應市場性的需求。
摘要(英) Due to geographical constraints, the Hakka people dwelling in the coastal area of Xinwu have to live a semi-agricultural and semi-fishing life. They go to the seaside to engage in fishing activities during slack season which breaks the common perception.
  The coastal area of Xinwu has both Southern Min people and Hakka people resident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populations has led to frequent language contact.Field
research revealed that the Taiwan Hakka language in this area is abundant in fishery-related vocabulary. A huge part of those fishery-related vocabulary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Taiwan Southern Min language. The existence of fishery-related vocabularies in Taiwan Hakka languag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Hakka areas.It has not been discussed isolated in
the past. Hence exploring its lexical features is meaningful.
  Hakka people must know how to “adapt to the ecology” and “adapt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to survive in the coastal areas. Hence it is normal to learn relative vocabularies while surviving. However, being able to distinguish and name fish species is not necessary in order to survive.Through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Hakka fishermen in the coastal area of Xinwu have a much more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of marine life than Hakka people who do not live on the coastline, which is in response to market demand.
關鍵字(中) ★ 新屋客家話
★ 客家漁村
★ 語言接觸
★ 借詞
關鍵字(英) ★ Xinwu Hakka
★ Hakka fishing village
★ Language contact
★ Loanword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
目次 VII
表目次 XI
圖目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1.3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1.3.1 研究方法 5
1.3.2 研究步驟 7
1.4 文獻回顧與探討 9
1.4.1 語言接觸相關論著 9
1.4.2 認知語言學相關論著 13
1.4.3 文化語言學相關論著 16
1.4.4 新屋地區語言相關論著 17
1.4.5 特徵詞及行業詞相關研究 19
1.5 新屋沿海史地概述 20
1.5.1 新屋史地概述 20
1.5.2 新屋沿海村落史地概述 25
1.5.3 小結 28
1.6 發音人簡介 29
第二章 新屋沿海地區語音系統 31
2.1 海陸腔客家話聲韻調系統 31
2.1.1 聲母 31
2.1.2 韻母 32
2.1.3 聲調 34
2.1.4 連讀變調規則 34
2.1.5 小稱詞變體 35
2.2 臺灣閩南語聲韻調系統 37
2.2.1 聲母 37
2.2.2 韻母 38
2.2.3 聲調 39
2.2.4 連讀變調規則 40
第三章 新屋客家漁村漁業借詞 43
3.1 詞形部分移借 45
3.1.1 魚類 45
3.2 詞形完全移借(不借用閩南語音韻)49
3.2.1 貝類 49
3.2.2 頭足類 50
3.2.3 節肢動物類 51
3.2.4 魚類 52
3.2.5 其他生物 53
3.2.6 捕魚方式及器具 54
3.2.7 漁船及漁船部件 55
3.2.8 自然地理 55
3.3 詞形完全移借(音韻部分移借) 56
3.3.1 貝類 56
3.3.2 節肢動物類 57
3.3.3 魚類 57
3.3.4 捕魚器具 62
3.3.5 漁船及漁船部件 63
3.4 詞形及音韻皆完全移借 63
3.5 義譯詞 65
3.5.1 魚類 65
3.5.2 捕魚方式及器具 65
3.5.3 釣魚用具 67
3.6 外來詞 68
第四章 從俗名看海洋生物命名思維 71
4.1 視覺74
4.1.1 外型-顏色命名 74
4.1.2 外型-特徵命名 77
4.1.3 外型-長相命名 81
4.1.4 習性命名 85
4.2 嗅覺 86
4.3 味覺 87
4.4 聽覺 88
4.5 觸覺 88
第五章 新屋客家漁村詞彙文化 91
5.1 地理環境 92
5.1.1 海岸分區及海洋 93
5.1.2 潮汐及海浪 93
5.2 漁業活動 96
5.2.1 牽罟(牽魚) 97
5.2.2 立竿網 100
5.2.3 石滬(石塭) 102
5.2.4 剖蚵 103
5.2.5 魚苗 104
5.3 日常生活 107
5.3.1 煮鹽 108
5.3.2 鹹醢 110
5.3.3 漁網 111
第六章 結論 115
6.1 研究成果 115
6.2 檢討與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21
附錄一 漁業詞彙表 127
附錄二 漁業詞彙閩南語借詞表 157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Laura M. Ahearn ,2020,《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劉子愷、吳碩禹、蕭季樺 譯)。群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6 年)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 》(周世箴 譯)。台北市:聯經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80 年)
Sarah G. Thomason. 2001. Language Contact: An Introduc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王洪君,1999,《漢語非線性音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寅,2005,《認知語言學探索》。重慶:重慶出版社。
何石松,2003,《客諺一百首》。五南圖書出版。
何權浤,1996,《漁具漁法》。臺北:國立編譯館。
束定芳,2000,《隱喻學研究》。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
邢福義,2000,《文化語言學》。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
施添福,2001,《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
洪惟仁,2019,《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臺灣語言地圖集 Ⅱ》。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2019,《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Ⅰ》。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胡壯麟,2004,《認知隱喻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金華,2009,《拉波夫的語言變化觀》。南京大學出版社。
徐大銘,2006,《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三)》。臺南市:開朗出版社。
曹銘宗,2018,《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陳保亞,1993,《語言文化論》。雲南大學出版社。
陳保亞,1996,《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 : 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原,2001,《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游汝傑,2016,《漢語方言學教程》。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
湯廷池,1989,《漢語詞法句法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新屋鄉公所,2008,《新屋鄉志》。桃園:新屋鄉公所。
溫昌衍,2012,《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鄒嘉彥、游汝傑,2004,《語言接觸論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鄒嘉彥、游汝傑,2009,《社會語言學教程》。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趙艷芳,2001,《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
賴文英,2012,《語言變體與區域方言——以臺灣新屋客語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戴慶廈,2004,《社會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觀音鄉公所,2014,《觀音鄉志》。桃園:觀音鄉公所。

二、 期刊文章
吳福祥,2007,〈關於語言接觸引發的演變〉,《民族語文》,2 期,3-23。北京:民族語文雜誌社。
李如龍,2001b,〈論漢語方言特徵詞〉,《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107-137。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樹新,2000,〈戲劇行業詞的通用化及其文化成因〉,《陰山學刊》,第3期。
李燕萍、常紅,2009,〈維語傳統手工業行業詞語義場的結構探析〉,《喀什師範學院學報》,30 卷1 期 ,頁52-55。
汪國春,1998,〈行業語對普通詞彙的滲透〉,《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頁22-26。
邱湘雲,2011,〈客、閩、華語三字熟語隱喻造詞類型表現〉,《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二期,頁241-272。
邱湘雲,2012,〈漢語身體動詞義素分析—以「眼、口、手、足」語義子場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3 卷第二期 ,頁25-56。
洪惟仁,2011,〈台灣西北海岸的語言分佈與閩客互動〉,《臺灣語文研究》,6卷2期,頁29-64。
洪惟仁,2013,〈臺灣的語種分布與分區〉,《語言暨語言學》,14 卷2 期,頁315-369。
張屏生、呂茗芬,2006,〈六堆地區客家方言島的語言使用調查 ─ 以武洛地區為主〉,《第三屆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網頁版:http://ip194097.ntcu.edu.tw/giankiu/GTH/2006/ICTR/。
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 〉,《臺灣文獻》,卷31 期4,頁155-177。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盛清沂,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 〉,《臺灣文獻》,卷32 期1,頁136-157。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秀琪,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語言暨語言學》,7 卷2 期 ,頁417 - 434。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游汝傑,2004,〈方言接觸和上海話的形成〉,《語言接觸論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程東岳,2007,〈「臉」的隱喻與轉喻-基於「臉」的漢英語料對比研究〉,《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4 卷3 期,頁151-153。
鄒嘉彥,2004,〈語言接觸與詞彙衍生和重整〉,《語言接觸論集》,頁1-2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鄭縈、游孟庭,2011,〈接觸引發閩南語重複義時間副詞的詞彙重整與方言的平整化〉,《臺灣語文研究 》,6卷1 期,頁165-187。
盧衛中,2003,〈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外語教學》。24卷6期,頁23-28。
謝健雄,2008,〈當代台灣漢語慣用轉喻:認知語言學取徑〉,《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4 卷1 期,頁55-67。
羅肇錦,2007,〈語言文化篇〉,《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三、 學位論文
呂茗芬,2007,《屏東地區閩客方言接觸現象—以保力、武洛及大埔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靜,2002,《麥寮方言的調查與研究--語音及詞彙初探》。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建芳,2009,《新屋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佾芬,2009,《台南市安平區閩南話調查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2002,《桃園大牛欄閩客接觸之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筱琪,2008,《廣東陸豐閩南方言音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楊名龍,2005,《新屋水流軍話與海陸客語雙方言現象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士豪,2005,《作業範圍大小對視覺注意力之影響》。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賴文英,2004,《新屋鄉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文英,2008,《區域方言的語言變體研究:以桃園新屋客語小稱詞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玉芝,2012,《臺灣客家話的閩南語借詞及其共同詞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程詠,2020,《海陸客家話音韻特色的接觸比較研究─以臺灣、中國潮惠地區、西婆羅洲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成果報告
周錦宏,2010,〈客家漁村文化資源調查成果報告書〉。《2009-10 客庄文化資源深入主題調查》,未出版。
典通股份有限公司,2017,〈105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韋煙灶,2009,〈桃園地區粵東移民分布的地理意涵解析-以觀音、新屋、楊梅三地調查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九十八年度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桃園縣城鄉不動產協會,2013,《桃園縣新屋石滬基礎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桃園縣新屋社區建康營造協進會,2013,《客家委員會2012-13 客庄文化資源深入主題調查-桃園縣新屋鄉沿海五村客家庄文化與居民生活調查期末成果報告書》,未出版。

五、 參考網站
桃園市新屋區公所 https://www.xinwu.tycg.gov.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縱橫魚蝦貝類網 http://fisheasy.fa.gov.tw/index.aspx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s://terms.naer.edu.tw
臺灣魚類資料庫 https://fishdb.sinica.edu.tw
指導教授 陳秀琪 周錦宏(Siu-Ki Chen Chin-Hung Chou) 審核日期 2022-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