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815402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2 、訪客IP:3.137.180.32
姓名 吳欣芮(Shing-Ruei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密契主義之體驗論探究:以靈脈、靈修說為例
相關論文
★ 《道德經》「無為而治」意蘊之探析★ 《莊子》苦樂觀的現代詮釋
★ 安心之道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依據的哲學詮釋★ 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為說明
★ 韓非法思想研究★ 從羅蘭.巴特符號學觀點論普普藝術︰以安迪.沃荷作品為例
★ 儒學文化精神溯原 以《論語》之「孝道」、「學★ 牟宗三對「美善衝突」的解決
★ 從《精神現象學》主奴之爭一節中看欲望詮釋的可能性★ 《莊子》主體觀探究— — 「復性」與「氣化」為核心的存有論詮釋
★ 對非人類物種的倫理反思:從價值理論探討人類應有的態度★ 探究Hans Küng之「全球倫理」的 「可普遍性」與「可實踐性」
★ 論海德格對技術本質之反思 ——對技術本質之派生關係與其本源現象之溯源作一種詮釋之嘗試★ 對當代西方倫理學中代理孕母爭議的一個「性別倫理」之省思
★ 鄰避現象之環境倫理涵義:以效益主義環境正義考察為例示★ 動物的道德地位:Singer的效益主義進路動物的道德地位考察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2025-1-24以後開放)
摘要(中) 本文研究的重點理論我們稱之為「體驗論」,作者嘗試建構出一套體驗論的方式,其目的是要說明人透過感知經驗之體察,能於特定事件引發身心之道德感知而體現於外,此一感知可視為人的一種潛能,並體驗此感知於實際生活之中,經不斷體驗、自覺後,將形成一種信念,這樣的信念背後隱含著自身最優價值的嚮望。對於自身而言這會是內心底層最重要的價值信念,更關鍵的是,這一價值信念必須是靠自己本身的行動或實踐體驗而來。研究者探討從哲學領域之中來詮釋靈魂研究之重要性。意旨人的生命是由身體與靈魂所構成,古今中外都是相同之說。身體的死亡既然不可免,因此追求永生只能寄望於靈魂。人在死亡後,身體雖已無氣息,但靈魂據說仍未消滅並有其歸屬。換言之,人有今生與來生。
要之,如何追求自我寧靜的心境,使得靈歸本源、人回本性,就是要行修,並行進於天地、自然融合為一體。以期創造圓滿人生,擴及自我與天地達到和諧關係,終極為了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論文即以「天德教」作為研究個案為例,除了探討天德教此一新興宗教為何能在台灣取得發展,並試圖透過對天德教此一民間宗教的經典與教內著作的耙梳整理,希望能呈現教義思想與組織、社會環境間相互影響下的關係與意義,希望能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將所得的資料作一系統的探討與研究,以助人們了解天德教淵源及流變,並進一步了解內涵及價值。並以探討這些觀點對當代人生活的啓示,也可說是綜合各章節內容,並嘗試將之應用與方法於宗教對話中。最後於結論中能提供建議並作體驗論的省思。
摘要(英)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we call it a theory of “experientialism”. Author try was constructed to provide a rational explanation of self-sacrificial action. The a theory of “experientialism” was constructed to provide a rational explanation of self-sacrificial action.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an experientialist theory is to explain how people’s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sense of ethics can be triggered by their experiences of certain events, resulting in the outward demonstration of these values. This latent ethical sensibility can be seen as a person’s potential for ethical action. When this potential is stimulated in an individual by repeated experiences and self-awareness, it manifests as an ideal, which represents a fundamental belief and a basis for value judgement.
The researcher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reting soul studies from a philosophical. lt means a man′s life consists of body and soul, it is the same saying all over the world. Death of the body is inevitable, so the only way to seek immorality is to look to the soul. After death,though the body has no breath,the soul is said to remain alive and to have its place.ln other words,people have this life and the after life.
The article study the case of T’iente Chiao, in spite of study how the new religion can be development in Taiwan, I also try to get the folk religion’s scared write and publications to appear the meaning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the T’iente Chiao’s intellection. Helping the people understand the growth and the value of T’iente Chiao farther.The enlighten ment of these cure points to contemporary people′s lives was discussed,which can be said to be a synthesis is of the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and try to apply it to religious dialogue .Finally,some sugges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experiential theory are given in the conclusion .
關鍵字(中) ★ 體驗論
★ 密契主義
★ 靈脈
★ 靈源回歸
★ 靈修
關鍵字(英) ★ Experientialism
★ Mysticism
★ Spirit Vein
★ Spirit Primal Reversion
★ Devotional
論文目次 摘要
Abstract
致謝辭

導論 1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一.研究動機 3
二.研究目的 4
三.問題意識 7
四.學術目的與價值 8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一.專書 9
二.學位論文 12
三.期刊論文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16
一.研究方法 16
二.研究範圍與設限 16
三.名詞解釋 17
小結 19

第一章 關於靈脈體驗論 20
前言 20
第一節 所謂靈脈是什麼? 21
一.靈脈係指「本靈之脈」即是靈體來源脈別之意 21
二.幽冥擺渡 27
三.探索靈界的真相 28
四.靈修者對於生死間的覺醒 32
第二節 以天德聖教靈修系統為例 36
一.天德聖教之由來 36
二.創教宗師介紹 37
三.基本教義與禮節 39
四.本教願力與戒條 40
五.本教殊勝法門 40
六.宗教經驗的概念解釋 : 皈依之真義與目的 41
七.宗教皈依理論 41
八.天德聖教修行的相關研究 42
第三節 靈修在哲學脈絡關係之探索 47
一.靈修與哲學的關係 47
二.靈修的意涵、識別、轉化 50
三.靈修者與天人合一的關係 51
小結 53

第二章 關於體驗論(experientialism) 54
前言 54
第一節 突現理論(emergence theory) 56
第二節 關於隱喻(Metaphor) 59
第三節 中介嵌結法( Method of Mediated Connections) 63
小結 66

第三章 關於靈脈體驗論之探究 68
前言 68
第一節 何謂密契主義? 69
一.密契主義定義 69
二.宗教與密契體驗論 74
三.宗教與神經學之關係 77
第二節 國內、外學者對密契主義探究與比較 81
一.國內、外學者對密契主義之探究 81
二.國內、外學者對密契主義之比較 83
第三節 靈脈學說和密契主義之分析 92
一、靈脈學說與神秘學關係 92
二、宗教密契者,乃養生養命之源也 92
小結 93

結論 94
一.人恆不滅 94
二.當回頭不是岸 95
三.使命的意義與力行 97
(一)天命的意義 97
(二)天職的力行 98

參考書目 99
一.專書(依筆畫順序) 99
二.期刊論文(依筆畫順序) 99
三.學位論文(依筆畫順序) 99
四.西文資料 100
參考文獻 一.專書(依筆畫順序)

毛鍵鈞敬書,1984,《天德聖教》,新竹科學園區寶山鄉天德聖教出版。
王宗銘編,1991,《天德叢林》,覺明雜誌社出版,民國80年8月。
史密士,2000,《超越後現代心靈》,(梁永安 譯),臺北,立緒。
艾彌爾.涂爾幹 ,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 譯),台北,
李嗣涔,2017,《科學氣功》,臺北市:三采,初版。
沈清松,1986,《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
依空法師等,1994,《佛光山靈異錄》,臺北,佛光。
南懷瑾,1985,《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台北,老文化 。 
約翰‧希克著,2001,《第五向度—靈性世界的探索》,(鄧元蔚 譯)臺北,商周。
終南子,1993,《天道歸元》,高雄,易鴻出版社。
鄭志明,2006,《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台北,大元書局。
黎國雄,1994,《靈魂附體與精神治療》,台北,希代。

二.期刊論文(依筆畫順序)

呂一中,2001,「會靈山」運動興起及對民間宗教之影響。台灣宗教學會通訊, 第七期。
安德魯・紐柏格、尤金・達基里、文斯・勞斯(2003)。《超覺玄祕體驗》,(Why God won′t go away : brain science and the biology of belie)(鄭清榮譯)。台北,時報文化。
賴錫三(His-San Lai),(2010.12),《神話、變形、冥契、隱喻-老莊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 台大中文學報),74期。
蕭振邦,2015/06,〈「天人合一」思想實義探究〉,《宗教哲學》第 72 期。

三.學位論文(依筆畫順序)

林淑文,2017,蕭振邦(指導),《創傷與創造:《莊子》「自然」思想的現代意義》,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梅氏金莊,2003,《神原神秘主義-艾克哈(M.Eck hart)的靈修初探,(陳德光與胡功 譯)。《神對他無所隱藏的人--艾克哈大師勸集與讚頌之書譯註》台北,光啟。
莊元輔,2018,蕭振邦(指導),《體驗論之建構:以北宋五子「環境觀」為詮釋對象》,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明彥,2019,蕭振邦(指導),《飲食體驗論探究──以《禮記》為主軸》,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貴珍,2013,黃富順(指導),《莊子生命美學在成人靈性學習應用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

四.西文資料

Chilson,Richard,2003,(理查.奇爾森 著)《天主在等待你》,台北,上智。
Edward Stevens,1973,Oriental Mysticism ,New York:Paulist Press.Pike,Nelson,1992, Mystic Union, An Essay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sticism,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ivia Kohn,1992,Early Chinese Mysticism,New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Steven T.Katz,2013,Comparative Mysticism:An Anthology of Original Sourc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urer,Arman,Master Eckhart,Parisian questions and Prologues,Translate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Toronto,2003,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atval studies,1974Quint,Josef 編(榮震華 譯),《艾克哈大師文集》北京,商務。
N.J Girardot,2008,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Daosim, America,Three Pines Press,
Rudolf Otto,2003,論“神聖”(The Idea Of The Holy(成窮、周邦憲 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Stanislav Grof、Hal Bennctt,2004,《探索意識極境》(The Holotropic Mind)(方明 譯),台北市,光點。
Vacob A. Belzen &Antoon Geels,2003Mysticism,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Amsterdam。
William James,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蔡怡佳、劉宏信 譯)。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William Johnstton ,2000,The Mysticiism of The Cloud of Unknowing, New York, Fordham Press。
指導教授 蕭振邦(Jenn-bang Shiau) 審核日期 2022-1-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