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975702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5 、訪客IP:18.220.64.128
姓名 朱思蓉(Ssu-Jung Ch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族群產業發展之研究:以國姓養鹿業為例
(Research in Hakka Ethnic Industry Development: An Example of Guoxing Deer)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日治時期客家族群因糖業、腦業的經濟吸力與地理位置的資源分配來到國姓鄉南港村,因上山打獵誤捕幼鹿及懷孕的母鹿開始圈養繁殖,直到 1960 年代鹿茸經濟價值提升轉作主業經營,國姓客家族群與鹿茸產業在政策制度、人口、自然環境等因素變動下締結不解之緣。
本研究以質性深度訪談法探究國姓客家族群的遷移史、族群網絡的創建過程及其資源運用、鹿茸產業中的產業群聚現象、產業發展知識與現況、客家族群與文化如何嵌入鹿茸產業之中。
研究發現鹿茸產業以四「緣」關係網絡作為基礎,包含血「緣」性家族網絡、地「緣」性客家聚落、業「緣」性養鹿協會、神「緣」性鹿神祭,透過家族資本、族群資本、社會資本組成的三層同心圓取得網絡資源,形成「以鹿追客」的產業群聚帶狀分布,由國姓鄉南港村延伸至水里鄉新興村鹿寮坑,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都有客家人參與,且客家族群已將婚姻習俗、語言、宗教信仰、建築、飲食、個性特質等無形的族群文化融入鹿茸產業之中,亦是從經濟過渡到文化、從族群資本變成社會資本的最佳實例,表示客家族群經濟與文化已相互滲透鑲嵌在鹿茸產業的發展中,因此將國姓鹿茸產業定義為客家族群產業。
摘要(英) Hakka people migrated again to Guoxing due to work opportunities from the sugar and camphor industr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by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y hunted fawn and pregnant deer due to an oversight and started to keep the Formosan sambar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1960s, the economic value of antlers increased and became a main industry in Guoxing. Due to changes of the social system, populatio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e Hakka ethnic group and antler industry makes a subtle
relationship.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deer industry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nalyze the re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Hakka people,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ethnic network and
resources they use, the phenomenon of industry cluster in deer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er industry and the embeddedness between Hakka people and the deer industr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ur relation networks are based on kins and friends, local Hakka village, Deer Farmers’ Association, and “Deer Deity Festival.” Getting the network
resources through family capital, ethnic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which are comprised to be concentric circles and we perceive the z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dustry from Nangang
village in Guoxing to Luliaokeng in Shuili. Hakka people take part in the whole deer industrial chain, and integrate ethnic culture, including marriage customs, language, religion, building, and food in the deer industry. Furthermore, it’s a good example from economic transit to culture, from ethnic capital to social capital that translates to the Hakka ethnic economy and culture infiltrating and embedding into the deer industry. Hence, deer industry is defined as Hakka ethnic industry.
關鍵字(中) ★ 鹿茸
★ 產業群聚
★ 族群產業
★ 客家
關鍵字(英) ★ antler
★ industry cluster
★ ethnic industry
★ Hakka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族群經濟................................................................................... 8
第二節 產業群聚................................................................................. 19
第三章 國姓與鹿產業歷史....................................................................... 25
第一節 國姓鄉環境概述 .................................................................... 26
第二節 國姓客家族群的移墾 ............................................................ 37
第三節 國姓客家與鹿業發展概況 .................................................... 53
第四章 國姓客家與鹿茸產業分析 .......................................................... 73
第一節 國姓客家鹿茸產業的四「緣」關係網絡............................ 73
第二節 國姓客家鹿茸產業的經營現況 .......................................... 111
第五章 結論............................................................................................... 122
第一節 國姓鹿茸產業的客家產業特質 .......................................... 123
第二節 族群資源作為客家文化價值理念 ...................................... 129
參考文獻..................................................................................................... 132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46
參考文獻 方世杰、汪昭芬,2006,〈連鎖加盟體系知識創造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雙重鑲嵌觀點〉。
《管理評論》25(2):1-28。
內政部營建署,2002,《南投縣綜合發展計畫報告書》。南投:南投縣政府。
王敏勝、葛卓崙,2002,〈口蹄疫撲滅措施執行現況〉。《農政與農情》125:79-82。
王世慶、郭海鳴編,1957,《臺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行政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______,1970,《臺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疆域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國瑞、林實,1960,〈怎樣爭取臺灣生漆的國際市場〉。《豐年》10(22):22。
王建鈞,2009,〈漆工藝品之分類—以館藏總統副總統文物為例〉。《國史館館訊》3:40-75。
孔慶仁,1979,〈改進香蕉集貨作業〉。《豐年》29(6):16-21。
不著撰者,1975,〈農業信箱〉。《豐年》25(14):54-55
不著撰者,1964,〈牛筋充鹿茸,以假圖亂真〉。《臺灣民聲日報》,第3版,3月27日。
不著撰者,1946,〈耕者有其田的福音,公署實施農戶登記〉。《民報》,第4版,11月15
日。
不著撰者,1956,〈台省土地改革成功後,現輔導改善農家生活 〉。《天聲日報》,第2版,7月3日。
不著撰者,1955,〈豐國糖廠產量激增〉。《臺灣民聲日報》,第3版,1月16日。
不著撰者,1960,〈豐國糖廠被查封,三百位蔗農請還蔗農糖〉。《臺灣民聲日報》,第2版,2月28日。
不著撰者,1990,〈為梅子產業闢出康莊大道〉。《豐年》40(24):12。
不著撰者,1965,〈國姓鄉蕉農,盼建集貨場〉。《臺灣民聲日報》,第6版,4月13日。
不著撰者,1955,〈南投縣國姓鄉,適宜推廣蠶業,已列為全省第二位〉。《臺灣民聲日報》,第5版,12月17日。
不著撰者,1968,〈陳臺灣事宜疏〉。頁39-44,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者,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者,1900,〈便茸高貴〉。《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月17日。
不著撰者,1901,〈補品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第13版,1月1日。
不著撰者,1930,〈用老鹿角詐稱鹿茸 向無智婦人間接行騙 詐漢曾賣假鹿鞭執行猶豫〉。《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2月23日。
不著撰者,1931,〈三人套謀賣假鹿茸 村人誠實被騙巨金 經獲二人留置在虎尾郡〉,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月30日。
不著撰者,1969,〈臺灣府轉行臬道夏獻綸查勘中路埔裏各社籌辦事宜〉。頁14-16,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27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20,〈各縣市鄉鎮市區土地面積及人口密度〉。《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庫》。
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取用日期:2021年8月21日。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2021年6月10日,〈臺灣殖漆株式會社〉。
https://memory. culture.tw/Home/Detail?Id=202963&IndexCode=Culture_Object,取用 日期:2021年6月23日。
台中市太平區公所,2019年12月6日,〈關於枇杷節〉。https://www.taiping.taichung.gov.tw/1512675/post,檢索日期:2021年6月22日。
本報訊,1959a,〈准許進口類〉。《聯合報》第2版,10月14日。
______,1959b,〈中藥進口事項 當局核示三點 藥品生產地區分別詳列〉。《聯合報》第5版,11月12日。
本報訊,1975,〈麋鹿產茸量多 研究由加引進〉。《經濟日報》第3版,9月21日。
本報訊,1978,〈鹿茸開始採收每台兩零售 約九百至千二百元 現割現售者價格價高〉。《經濟日報》第7版,5月2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79,《68年臺灣農業年報》。南投縣: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______,2001,〈加入WTO農民宣導資料〉,《WTO農業政策》,11月1日。https://www.coa.gov.tw/ws.php?id=1004。取用日期:2021年6月29日。
______,2002,《91年農業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______,2003,《92年農業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______,2008,《97年農業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______,2013,《102年農業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______,2019,《108年農業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______,2021a,《109年農業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______,2021b,〈畜禽統計調查結果(110年3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 查詢》,11月20日。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取用日期:2021年12月12日。
______,2022,〈畜禽統計調查結果(111年1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6月8日。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取用日期:2021年6月18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104年農林漁牧業普查報告 南投縣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總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2013,〈中華民國養鹿協會第八屆鹿隻產茸量比賽辦法〉。《台灣畜產種原知識庫》,8月15日。https://agrkb.angrin.tlri.gov.tw/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541,取用日期:2021年6月30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9年1月17日,《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https://www.swcb.gov.tw/Home/Laws/laws_more?id=3b3c689a662447eb9a4af2252dabbdc7,取用日期:2021年6月7日。
安煥然,2009,〈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的移殖及其族群認同探析〉。《台灣東南亞學刊》6(1):81-108。
朱燕華,2001,〈緒論:經濟生活的社會文化分析〉。頁1-21,收錄於朱燕華、張維安編,《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臺北市:生智。
江俊龍,2018,《南投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百工行業詞調查及語料庫建置》。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曲祉寧,2007,〈台灣玻璃加工業以小博大─競爭市場的產業群聚效應〉。《看雜誌》,12月20日。https://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07/54,取用日期:2022年6月12日。
巫文祥,1966,〈百歲人瑞駕鶴去,五代同堂成陳跡〉。《臺灣民聲日報》,第3版,3月28日。
李朝凱,2013,《客家經營中藥材行之網絡分析—以桃園縣中藥材行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吳濟華等,2012,《產業群聚與區域創新:聚集經濟理論與實證》。新北市:前程文化。
吳聰敏,2009,〈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臺灣史研究》,16:1-38。
吳憲郎,2004,〈台灣養鹿事業之願景〉。《畜產專訊》50:11-14。
吳學明、林柔辰,2013,《臺灣客家聚落之信仰調查:變與不變—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北市:客家委員會。
金家禾、周志龍,2007,〈臺灣產業群聚區域差異及中國效應衝擊〉。《地理學報》49:55-79。
季麒光,2006,《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林昆鋒,2013,《因應台紐經濟合作協議牧業的衝擊—台灣養鹿產業因應之道》。台南市: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文凱,2018,〈貌合神離之兩岸關係:戰爭前夕福建與臺灣的經建與農業調查之交流(1934-1937)〉。《台灣史研究》25(4):119-162。
林忠正、林鶴玲,1993,〈臺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頁101-160,收錄於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業強。
林文龍,2013,《清代水沙連拓墾家族》。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林秀蓮,2014,〈卓越農業—鹿產精性能檢定會議議程〉。《台灣畜產種原資訊網》,8月8日。https://211-75-250-245.hinet-ip.hinet.net/news200.htm,取用日期:2021年6月30日。
林月金,2005,〈枇杷之產銷研究〉。《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76:139-160。
林定逸,2016,《產業群聚內區域創新之影響因素探討─以機械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軒,2018,《傳統產業群聚再結構與回復力之研究:以台南紡織業為例》。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欣美等,2010,〈產業聚落、兩岸網路與廠商競爭力:「聚落競爭力與台商全球佈局」專題引介〉。《臺大管理論叢》21(1):1-22。
林可凡等,2012,〈地方產業群聚之演化─以新竹地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13(1):45-74。
林金定等,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璽,1993,《彰化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胡傳,1960,《臺灣日記與秉啓》,臺灣文獻叢刊第7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姜樹翰,2008,〈知識外溢與都市製造業成長〉。《台灣土地研究》11(1):37-63。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______,2001,《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啟賢、趙世傑,1994a,〈「買鹿茸到台灣」產業開步走〉。《豐年》44(24):50-52。
______,1994b,〈發展「買鹿茸到台灣」的產業!〉。《豐年》44(8):62-66。
洪紹洋,2016,〈1950年代臺、日經濟關係的重啟與調整〉。《臺灣史研究》23(2):165-210。
______,2015,〈戰後初期臺灣對外經濟關係之重整(1945-1950)〉。《臺灣文獻》66(3):103-149。
洪敏麟,1984,《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召義,1995,《南投縣鄉土教材—南投經建篇》。南投:南投縣政府。
洪小文,2010,〈聚集經濟、消費外部性與經濟成長〉。《經濟論文叢刊》38(3):387-412。
姚瑩,1957,〈埔裏社紀略〉。頁32-40,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南投縣政府,2016,《105年南投縣統計年報》。南投:南投縣政府主計處。
南投縣政府,2017,《106年南投縣統計年報》。南投:南投縣政府主計處。
南投特刊編輯群,2017,〈南投為你預備好咖啡〉。《遠見》電子雜誌9月特刊。
南投縣政府新聞及行政處,2009,〈國姓鄉『搶成功—鹿神祭』—逐祿成功活動記者會率先登場〉,《南投縣政府全球資訊網》,3月10日。 https://www.nantou.gov.tw/big5/hotnewsdetail.asp?dptid=376480000AU240000&catetype=01&cid=75&mcid=44509。取用日期:2021年6月22日。
南投縣養鹿協會,2022,《國姓鄉養鹿產銷班名冊》。南投:南投縣養鹿協會產銷班。
客家委員會,2017,《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報告》。新北市:客家委員會。
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卷下 武林郁永河滄浪稿〉。頁29-46,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夏獻綸,1959,《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源豐,2005,〈台灣優質鹿茸何處尋?〉。《鄉間小路》31(6):48-49。
能高郡役所編,1932,《能高郡管內概況》。埔里:能高郡役所。
高屏地區特派員許可專訪,1971,〈養鹿是目前畜牧事業中最可靠的賺錢行業〉。《經濟日報》第6版,6月21日。
徐世榮、蕭新煌,2001,〈臺灣土地改革再審視—一個「內因說」的嘗試〉。《臺灣史研究》8(1):89-124。
______,2003,〈戰後初期臺灣業佃關係之探討—兼論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史研究》10(2):35-66。
徐玉富、徐苑菁,2017,〈臺灣天然漆發展史〉。發表於「亞洲漆藝典藏展暨研討會 」,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7年6月25日。
徐聯恩、樊學良,2007,〈產業群聚之創新─韓國坡州出版城與Heyri藝術村的成功經驗〉。《產業管理評論》1(2):29-38。
張維安,1993,〈現代資本主義精神:韋伯與宋巴特觀點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7:27-51。
______,2000,〈台灣客家族群的經濟活動〉。《客家文化研究通訊》3:42-49。
______,2007,〈產業經濟篇〉。頁132-151,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張維安等編,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經濟的社會學分析〉。頁21-49,收錄於張維安等編,《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維安、潘美玲,2003。〈經濟行動與社會關係:社會自我保護機制的研究〉。《臺灣社會 學刊》30:51-88。
張翰璧,2013,《東南亞客家及其族群產業》。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臺北市:遠流。
張輝雄,2002,《台灣傳統漆器工藝永續經營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勝彥,1984,《南投開拓史》。南投:南投縣政府。
張國欽等,2019,〈走過921地震20周年九份二山蛻變與新生〉。《農政與農情》329:87-89。
張嘉雯,2006〈地理群聚、組織間關係鑲嵌與網絡地位對創新績效之影響:台灣製造業
的實証〉。《遠東學報》23(2):353-372。
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2006,《從南港走到北港:國姓地名初探》。南投:文史采風協會。
國立故宮博物院,1968,〈巡視台灣監察御史索琳為剿撫生番以保民命事摺〉頁288-292,收錄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雍正朝》,第七輯。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連橫,1962,《台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介英,2001,〈家族企業與台灣經濟〉。頁37-50,收錄於朱燕華、張維安編,《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臺北市:生智。
陳怡良,2014,〈加強本會所屬試驗研究機構與大學院校技術合作紀要〉。《農政與農情》261:39-44。
陳翠妙,2012,〈好的鹿茸在臺灣—100年度優良鹿場授證典禮〉。《豐年》62(8):59- 60。
陳建智,2007,〈生殖科技大躍進‧養鹿產業另一春—第一頭人工水鹿「小璐」〉。《豐年》57(13):17。
陳漢光,1972,〈日治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85-104。
陳俊傑,2003,《國姓鄉福佬化客家裔漢人的族群關係調查 》。南投縣:南投縣文化局 。
陳茂祥,2006,《石岡村史導覽手冊:梅子村史》。臺中:石岡鄉公所。
陳正祥,1961,〈三百年來臺灣地理的變遷:為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年而作〉。《臺灣文獻》12(1):67-92。
陳至柔、林松江,2012,〈資訊通訊科技與地理群聚對供應鏈關係品質之研究:探討產品模組化的調節效果〉。《電子商務學報》14(1):1-33。
陳振杰、吳連賞,2015,〈高雄遊艇產業群聚網絡創新之研究〉。《地理研究》62:1-24。
莊育鳳,2010,〈國姓枇杷安全認證 用心才有好收成〉。《鄉間小路》36(3):11-13。
曹士桂,1988,《宦海日記》。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曹永和,2011,《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臺北市:遠流、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曾嬿芬,1999,〈跨國投資與族群關係:印尼臺商的研究〉,發表於「臺商跨國發展:經濟社會學的觀點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1998年1月9日。
______,2001,〈族群與經濟〉。頁157-167,收錄於朱燕華、張維安編,《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台北:生智出版。
曾齡儀,2018,〈頭角「爭茸」—1950-1990年代臺灣的養鹿業與鹿茸消費〉。《新史學》29(1):59-106。
曾海山、扶小萍,2001,《震央震殃:1999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南投縣震災專輯》。南投:南投縣議會。
曾盛杰、施進忠,2008,〈產業群聚創新:台灣交趾陶群聚案例探討〉。《創業管理研究》3(4):21-33。
黃叔璥,1957,〈番俗六考〉。頁119-142,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世明,2012,《進出族群邊際的再移民社會:客家人在臺中與南投地區的文化與產業經濟》。臺北市:客家委員會;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紹恆,2000,〈客家族群與臺灣的樟腦業史〉。頁51-85,收錄於張維安等編,《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仁姿,2017,〈戰爭與糧食:二戰期間台灣糧食管理體制的建構(1939-1945)〉。《國史館館刊》52:33-71。
黃葆貴,1995,〈國姓鄉柑林產枇杷〉。《台中區農業專訊》10:1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黃宗輝,1985,《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經建篇》。南投市:南投縣政府。
黃登忠等編,1996,《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農業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耀能,2002,《南投縣志,卷四,經濟志農業篇》。南投市:南投縣政府。
黃衍明,2016,〈從客家遷徙與族群接觸看南投客家的多元特質〉。頁5-32,收錄於許可達、賴志松編,《2016南投學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市: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湯惠蓀,1954。《台灣之土地改革》。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溫紹炳,2003,《臺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散佈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______,2004,〈台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社會地位提升之研究〉。成功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溫紹功,1990,〈發展觀光梅園正是時候〉。《豐年》40(24):14-15。
葉淑貞,2012,〈三七五減租對農場經營效率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40(2):189-233。
葉智魁,2002,〈發展的迷思與危機─文化產業與契機〉。《哲學雜誌》38:4-25。
鄔信寶,1973,〈確保香蕉外銷市場〉。《豐年》23(21):44-45。
楊彥杰,2006,〈移民與臺灣客家社會變遷:以淡山鄞山寺為例〉。頁277-304,收錄於賴澤涵、傅寶玉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傳銘,1993,〈梅子加工~甜菊話梅、蜜梅、紫蘇梅及梅子芝製作〉。《豐年》43(11):44-47。
福井淺一,1937,〈臺灣之畜產〉。《南方資料館藏書》5(12):48-49。
廖貴燈,1975,〈鹿的飼養管理〉。《豐年》25(20):38-39。
廖春梅,2011,〈加入WTO後之敏感性農產品進口分析〉。《農政與農情》226:66-74。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地方之部)》。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______,1915,《大正四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市:臺灣時報發行所。
臺灣日記知識庫,1932,〈灌園先生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4月27日。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7%81%8C%E5%9C%92%E5%85%88%E7%94%9F%E6%97%A5%E8%A8%98/1932-04-27,取用日期:2021年7月7日。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17,《臺灣林野調查事業報告》。臺北州: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3,〈官有原野豫約賣渡許可及代表者變更屆(埔里社開源公司)〉,《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一百卷殖產》。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005692016。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4,〈官有原野貸渡許可(林昆清)〉,《大正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七十五卷殖產戶口調查》。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002294017。
臺灣新聞社編,1920,《臺灣糖業年鑑》第3版。臺中:臺灣新聞社。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編輯委員會,1997,《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臺北:臺灣省菸酒公賣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1,《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東縣綠島鄉鄉公所,2014,《綠島鄉志》。臺東縣:臺東縣綠島鄉公所。
潘英海等,2012,《國姓鄉志》。南投︰國姓鄉公所。
潘英海,《水沙連地域客家的文化節慶與文化產業發展》。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______,2013,《水沙連區域客家擴張性移民社會之人類學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潘樵,2009,《客家與水鹿》。南投: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
潘祈賢、劉文浩,2004,《埔里‧客家》。南投:埔里鎮公所。
鄧相楊、許木柱,2000,《臺灣原住民史:邵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鄧耀宗,2003,〈台灣稻作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4(3):1-23。
劉堉珊,2021,〈臺灣客家研究中的東南亞視野〉。頁7-42,收錄於張翰璧、蕭新煌編,《臺灣的海外客家研究》。高雄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枝萬等,1983,《南投縣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
劉福融,1992,〈省產鹿茸推出「鹿茸酒」〉。《豐年》42(10):62。
劉志偉、柯志明,2002,〈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臺灣史研究》9(1):107-180。
劉宜君,2018,〈客家產業與族群經濟事務之研究〉。頁65-90,收錄於孫煒編,《客家公共事務》。臺北:智勝。
劉還月,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臺灣客家的初墾與二次移民》。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______,2015,〈臺灣天然漆產業的興衰〉。《鄉間小路》41(3):70-73。
劉銘傳,1958,〈中北兩路化番滋事派兵勦復摺(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頁221-223,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______,1958,〈全臺生番歸化匪首就擒請獎官紳摺(十五年二月十三日)〉。頁229-234,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鄭麗榕,2014,〈動物養殖的文化史:以近代臺灣大家族園林與田園生活為例的探討〉。《史匯》17:21-38。
蕭坤松,2014,《一個客家擴散性聚落之形成及其區域性特色:以南投縣國姓鄉南港村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建中、陳心田,2021,〈寬一點、大一點、近一點、與集中一點,好嗎?台灣自行車及其零件製造業群聚的生態分析〉。《中山管理評論》29(1):71-102。
賴岩冠,2012,《地方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與效益分析之研究—以南投縣養鹿產業為例》。台中:國立勤益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賴佑宜、王斌永,2021,〈畜產產業群聚與創新治理:青年從農個案研究〉。《畜產研究》54(3):182-188。
謝國興,2001,〈台南幫的家族網絡〉。頁25-35,收錄於朱燕華、張維安編,《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臺北市:生智。
謝英杰,2018,〈落實鹿場衛生管理提升本土鹿茸產業競爭力〉。《防疫檢疫季刊》56:23-25。
鍾肇文,2009,《客家人移民臺灣中南部史》。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
鍾東儒,2004,《東勢居民對產業文化認同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鼎元,1958,〈與吳觀察論治臺灣事宜書〉。頁49-56,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簡史朗,2005,《水沙連眉社古文書研究專輯》。南投:南投縣政府。
羅坤榮,1937,《臺中州治と其功勞者》。臺北州:政界春秋社臺灣支社。
蘇晉弘,2020,《台灣手工具產業競爭策略之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Bonacich, Edna, 1973, “A Theory of Middleman Minorit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8: 583-594.
Bonacich, Edna & Modell, John, 1980, the Economic Basis of Ethnic Solidarity: Small Business in the Japanese-American Communit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ser, Lewis 著,黃瑞祺、張維安 譯,1990,《古典社會學理論:馬克思、涂爾幹與韋伯》。臺北:桂冠。
Granovetter, Mark S.,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3): 481-510.
Kotler, P., 1976,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Control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ight, Ivan & Gold, Steven J., 2000, Ethnic Economi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ight, Ivan, 2005, “The Ethnic Economy. ” Pp. 650-677 in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edited by N. J. Smelser and R. Swedberg.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ortes, Alejandro, 1995,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 Essays on net-works, ethnic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nomic Sociology and the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 A Conceptual Overview, edited by A. Porte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Riess, Ludwig 著,周學普 譯,1956,《臺灣島史》,臺灣研究叢刊第3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Ritzer, George 著,馬康莊、陳信木 譯,1995,《社會學理論》。臺北市:巨流。
Ruocco, P. & Proctor, T., 1994, Strategic Planning in Practice: A Creative Approach.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12(9): 24-29.
Swedberg, Richard 著,周長城等 譯,2007,《經濟社會學原理》。台北市:巨流。
Washington, Booker T., 1901, Up From Slavery: An Autobiography of Booker T. Washington. New York: Doubleday, Page & Co.
William, G. Shepherd, 1979,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Lond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指導教授 張翰璧(Han-Pi Chang) 審核日期 2022-6-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