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729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2 、訪客IP:18.119.19.205
姓名 向育欣(Yu-Hsin Hs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
論文名稱 美貌中介者:以信義區、中壢區百貨保養品專櫃活動人員為例
(Appearance intermediaries:to Xinyi District, Zhongyi District department store skincare products counter activities as an example)
相關論文
★ 台灣戰後美容技藝的發展與傳承之探討1950-2017★ 泰國華人族群認同之比較:以泰國潮州人與客家人為例
★ 客家特色食品的文化經濟分析 -桃園市蘿蔔乾產業的生產、中介與消費★ 地方農特產之形塑與發展-以銅鑼杭菊為例
★ 地方節慶的轉化與再創:以桃園龍潭端午節慶為例★ 客家兒童電視節目製播的文本分析:以客家電視兒童節目『麽个麽个』為例
★ 東南亞移民與移工的消費現象:以中平商圈為例★ 桃園大溪地方活動之演進與轉型
★ 臺灣節慶設計師作為文化中介者之研究-以桃園仙草花節導入形象設計為例★ 地方產業意象的形成與轉變 –以龍潭茶產業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網路盛行,資訊快速傳遞的現代,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接收資訊唾手可得,因此,各大保養品牌推出不同行銷的方式,增加品牌的曝光度及建立「美」的權威性,進而吸引愛美的女性認同及購買其產品。
本研究以百貨專櫃保養品活動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採用文獻探討與質性訪談的方式,將研究範圍分為中壢地區與信義地區,以情緒勞動、美學勞動的概念下,看見活動人員如何因應公司要求的形象角色及活動現場與消費者應對所展現出來的樣貌。研究中同時運用了文化中介者的架構,經由公司的教育訓練及面對不同「風格」的消費者,透過活動人員自身內化的方式,建立起「美」的權威形象,在消費者面前詮釋出,促使消費者與生產者有更好的連結。
研究發現,百貨保養品品牌活動人員的流動性非常的高,不是固定的全職職位,而是透過兼職的關係,流連在不同保養品品牌所舉辦的活動之間,去適應不同「風格」的品牌,不再被固有觀念束縛住,而是透過自身的經驗、品味累積,在消費者面前展示出來。其中,也包含了活動人員背後所隱藏的美學成本;因應流動及汰換率高的工作,活動人員要不斷地培養自身的能力,跟進最新的美妝、保養時事,同時兼顧內、外在,維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促進保養品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
摘要(英) In the modern era of fas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or women who loves beauty, they can receive information at their fingertips. Therefore, major maintenance brands have launched different marketing methods to increase the exposure of their brands and establish the authority of "beauty", so as to attract women who loves beauty to recognize and purchase their products.
The study used literature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to divide the study area into Chungli and Hsinyi regions. The study also used the framework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through the company′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facing different "styles" of consumers, through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event staff, to build up an authoritative image of "beauty" and interpret it in front of consumers, so as to promote a better connection between consumers and producer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mobility of department store and maintenance brand event staff is very high. Instead of a fixed full-time position, they work part-time and move between events held by different maintenance brands to adapt to different "styles" of brands, and are no longer bound by the inherent concepts, but rather showcase themselves to consumers through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taste accumul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eauty brands and consumers, event staff must constantly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to keep up with the latest beauty and maintenance trends, while taking care of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and maintaining the best condition.
關鍵字(中) ★ 美貌中介者
★ 中介者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問題 5
第二章、文獻回顧
第一節、情緒勞動(emotion labor) 6
第二節、美學勞動(aesthetic labor) 13
第三節、身體/勞動/商品化 17
第四節、做手-文化中介者的過程 19
第五節、小結 26
第三章、研究設計
第一節、研究方法 28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對象 32
第三節、研究程序 33
第四節、研究倫理 36
第四章、活動人員形成文化中介者與應對
第一節、活動人員介入百貨保養品活動的形成 38
第二節、美學規範-公司要求與活動人員回應 50
第三節、情緒規範-公司要求與活動人員回應 66
第五章、活動人員回應不同地區消費者的展演
第一節、消費者對活動人員外貌的期待 76
第二節、消費者對活動人員言談態度的期待 82
第三節、活動人員如何達成目標 89
第六章、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研究結果 96
第二節、研究發現 97
參考文獻 10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偉忠等,2006,〈人不可貌相:超人氣Show Girl專輯〉。綜藝/談會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國電視公司,2006/12/30。
王伯仁,2008,《現代臺灣奇觀?:節慶、節慶化與節慶地景》。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怡潔、許絲涵,2012,〈主題飯店體驗行銷實踐之研究〉,《嘉南學報》,38:332-346。
白怡娟,2007,〈美體社會學談什麼?〉,《嘉義大學通識學報》,5:557-573。
甘瓊瑤,2008,《教師情緒勞務負荷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以新竹縣高中職教師為例》。台中市: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書婷,2002,《不同服務業務類型下,服務品質與關係品質關聯性之研究》。台北市: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沈佩儀,2002,《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宗祐,2003,《工作中的情緒勞動:概念發展、相關變相分析、心理歷程議題探討》。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怡靜,2010,《臺灣年輕女孩社會史:以「商展小姐」為例,1950s-1960s》。高雄市:國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原作者Babbie, Earl.),台北:時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6)。
李宛玲,2008,《自我認同、角色認同、組織認同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台北市: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卿雲,2011,《台灣天主教醫院護理人員情緒勞務及心理健康之關係》,台北市:國立臺北健康護理健康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
李令儀,2014,〈文化中介者的中介與介入:出版產業創意生產的內在矛盾〉,《台灣社會學》,28:97-147。
李定晟,2015,《主管心理契約、部屬和顧客知覺情緒勞務相互關係勞動之探討》。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余沛玫,2015,《美學勞務、正向情感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服飾商店ZARA為例》。新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梅俐,2018,〈追求美貌與變成母親:台灣女性的一個兩難—以高文憑的都會女性為例〉,《臺灣人類學刊》,16:51-112。
林瑞欽,1988,《師範生任職志與其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頁76。
林麗雪,1997,〈化妝品業的土洋戰爭〉,《卓越雜誌》,民86年10月;87。
林品菁,2009,《微笑的飛行-空服員的情緒勞動》。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尚平、楊妮菁、張淑慧,2000,〈情緒規則、社會化歷程及相關情緒勞務管理議題之個案探討〉,《商管科技季刊》,1:67-86。
林正士、陳莉雯,2014,〈情緒勞務工作者與人力資源管理措施:整合分析觀點〉,《國立金門大學學報》4:39-64。
周憲,2002,《美學是什麼》。台北市:楊智文化。
周昕緯,2011,《體驗行銷對不同程度消費幻想者的影響》。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佳穎,2013,《體驗行銷與衝動性購買關係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紀佩宏,1994,《女性化妝品通路零售端點選擇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施百俊,2009,《美學經濟密碼》。台北市:商周出版。
洪敏哲,2016,《警察人員情緒勞動、心理資本、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
徐瑞珠(譯),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The managed hear)》(原作者Hochschild,A.R.)。台北:桂冠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3)。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原作者Erving Goffman.)。苗栗:桂冠出版社,頁3-6。
涂昶辰,2001,《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組織績效評估指標建立建立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文化出版。
高雪珍,2004,《次區域中心商業空間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豐原市太平洋百貨公司為例》,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孫本初、傅岳邦,2009,〈行銷行政府的治理模式:政策行銷與政策網絡整合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1(4):25-55。
陳柏蓁,2004,《百貨公司贈品促銷對消費者行為之影響-以台北市百貨公司為例》,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4,〈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淑慧,2004,《促銷推廣對化妝品消費者之消費價值評估與購買意願之影響》,嘉義縣: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華,2006,〈公開的勞務、私人的性與身體:在性工作中協商與工作的女人〉,《台灣社會學》,11:1-55。
陳怡潔,2007,《美貌!資本?場域。-女性業務外貌價值剖析》。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琬琳,2013,《國籍航空公司空服員美學勞務之研究》。新竹縣: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羿伃,2013,《觀光旅館產業美學勞務量表之建構》。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旅遊遊憩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陳慧君,2013,《台灣地區藝術策展公司多元角色之探討》,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華,2018,《諮商心理師情緒勞動、幽默感與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台北市: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明輝,2020,《中介者的創新演化歷程-以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三個個案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莊雅荃,2010,《跟著奈良美智玩跨界藝術商品化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千慧,2014,《美,自我!整形美容手術後的滿意程度、身體意識、自尊與臉書人際互動之關係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之瑜,2014《自然美的神話:論小資女面容的微整形》。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瀞文,2014,《資訊展展場Showgirls形象再現與自我認知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祖俊,2003,《航空運輸業之空服人員甄選成績與工作績效之探討》。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瑋琪,2011,《觀光產業組織之美學勞務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誼,2015,《從匠師到藝術家:文化中介者的價值創新與品味塑造》。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黃宛瑜(譯),2016,《觀光客的凝視3.0》(原作者約翰‧厄里(John Urry)、約拿斯‧拉森(Jonas Larsen)),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頁115。
鄔佩君,2003,《第一線服務人員之情緒勞動的影響因素與其結果之關係:以銀行行員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詹慧珊、謝清秀,2005,〈百貨公司化妝品專櫃美容從業人員工作倦怠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9(1):161-184。
楊智斌,2013,《網路行銷影響化妝品品牌建立的研究以A公司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墊子商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婕汎,2016,《跨國流動下女性裝扮行為的轉變與實踐-以赴韓交換學生和語言學習者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塗淑貞,2019,《化粧品專櫃女性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臺灣S化粧品公司為例》。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農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
廖彩雲,2015,《消費者對銷售員的外表吸引力偏見對消費者猶豫影響之研究-以內容產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P.Bourdieu與N.Luhmann的理論介紹〉,《台大社會學刊》,26:1-51。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學報第11期》,頁113-136
劉美滿,2009,《教育訓練與營運績效的關聯之研究-以某跨國集團為例》。台中市: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研發與科技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怡女(譯),2009,《你的服務跟得上品牌嗎?-如何提供符合品牌形象的優質服務》(原作者珍妮爾‧巴洛(Janelle Barlow Ph.D.)、保羅‧史都沃(Paul Stewart))。台北:英屬維京羣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頁:58-64。
劉雅琪,2012,《美學勞務、情緒商智與工作績效行為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潘淑美,2012,《美學勞務、正面情緒對顧客價值之研究-以金融業理財理專為例》。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賴威君,2011,《風景畫裡的假面歌舞:餐旅服務業中美學勞務的情境脈絡》。高雄市: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守誠,2008,〈現代食物運動的浪潮中享用傳統飲食:義大利慢食運動及台灣客家飲食運動的文化經濟〉,《文化研究月報》,86。引用日期:2021年10月28日,取自: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84093。
賴守誠,2013,〈地方烹飪技藝傳承與創新的媒人:農會家政推廣員作為地方文化中介者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論文》,117:7-8。
霍煒(譯),2005,《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原作者Paul du Gay. & Stuart Hall. & Linda Janes.)。大陸: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7)。
謝國雄,1994,〈勞動力是什麼樣的商品?計件制與台灣勞動者主體性之形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4。
蔡宗隆,2005,《從比較法觀點探討我國企業經理人之法律定位》。台北市: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在職專班比較法組碩士論文。
葉嘉修,2008,《職業認同與情緒耗竭之關係:情緒勞動之角色》,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鍾娟娟,2006,《影響國際線航空公司女性空服員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臺灣社會學研究》,2:48。
蕭富峰,2001,《行銷聖經》,台北市:商周文化。
鄭台芬,2013,《大學生教科書購買意圖之研究-整合計畫行為與角色認同理論》。宜蘭縣:佛光大學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shforh, B. E., & Humphrey, R. H., 1993, 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1), 88-115.
Bourdieu, Pierre.,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C. S., & Sulzer-Azaroff, B. (1994), “An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service friendlines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 14, pp.55-75.
Bryman, A.,2004, The Disney and His Worlds. London:Sage.
Bernard,H. R.,2006, 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 Lanham,MD: Altam ir a Press.
Chickering, A.W. and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nielewicz, J.,2001, Teaching Selves: Identity, Pedag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Ekman, P., & Friesen, W. V., 1975, Unmasking the fac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offman, E.,1959,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Overlook Press.
Grandey, A. A., 2000,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a 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5(1), 95-110.
Hochschild, A. R., 1975, The Sociology of Feeling and Emotion:Selected Possibilities, Volume 45, lssue 2-3,280-307.
Hochschild, A. R., 1979, 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5, 551-575.
Hochschild, A. R.,1983, The managed hear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Berk 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chschild, A.R., 1993, Emoion in organizations. Preface, In S. Fineman(Ed.),36-57. London: Sage.
Hatfield, E., Cacioppo, J. T.,1994, and Rapson, R. L., “Emotional contagion,” 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son, S. F.,2016, Role the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Constructing cooperative paradigms of drama therapy and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47, 41-47.
Katzenstein, P. J.,1996, Cultural norms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e and military in postwar Japan.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cGehee, W., & Thayer, P. W., 1961, 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New York: Wiley.
Marcia, J. E.,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159-187. New York: John Wiley.
Malhotra, N.K.,1993, Marketing Research.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Morris, J. A., & Feldman, D. C., 1996,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 ement Review, 21(4), 986-1010.
Morris, J. A., & Feldman, D. C., 1996,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4), 986.
Maguire, J. S., & Matthews, J., 2010,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media. Sociology Compass, 4(7), 405-416.
Negus, K.,1996a, Popular Music in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Negus, K.,2002b, The Work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Enduring Distanc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ultural Studies 16(4): 501-515.
Nickson, D., Warhurst, C. & Dutton, E.,2004, Aesthetic labour and the policy-making agenda: Time for a reappraisal of skills? SKOPE Research Paper, 48, 2-36
Olins, W.,1991, Corporate Identity. London, England: Thames & Hudson. Oliver, R. L., 1999, Whence Consumer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 Special Issue, 63(4), 33-44
Oppenheim, A.N.,1992, Questionnaire design, interviewing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London:Pinter Publishers.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 41-50.
Quinn, B.,2008, Aesthetic labor, rocky horrors, and the 007dy-nam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 (1),77-85.
Simon Williams.,2000, Emotion and Social Theory, p6. Lo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Thorndike, E. L., & Woodworth, R. S.,1901, The influence of improvement in one mental function upon the efficiency of other functions. II. The estimation of magnitudes.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394-395.
Van Maanen, J.,1991, The smile factory: work at Disneyland, in P. J. Frost, L. Moore, M. Louis, C. Ludberg and J. Martin (eds), Refram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London: Sage. pp. 58-76.
Warhurst, C., Nickson, D., Wits, A. and Cullen, A.,2000, Aesthetic labor in interactive service work: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 from the"New Glasgow"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3), 1-18.
Witz, A., Warhurst, C., & Nickson, D.,2003, The labour of aesthetics and the aesthetics of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10(1), 33-55.
Wilk, S. L., & Moynihan, L. M.,2005, Display Rule ”Regulato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visors and Worker Emotional Exhaus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90(5), 917-927.
Weller, S.,2006. Discrimination, labor markets and the labor maket prospects of older workers:what can a legal case teach us? Working paper No.31, Centre for Strategic Economic Studies, Victoria University, December 2006.
Warhurst, C., & Nickson, D.,2007, Employee experience of aesthetic labor in retail and Society, 21(1), 103-120.
Warhurst, C., Broek, D., Hall, R., & Nickson D.,2009, Lookism: The new frontier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51(1), 131-136.
Zeithaml, V. & Bitner, M.,1996, Services Marketing. NY: McGraw-Hill.
三、網路資料
女人迷,2019,(《小丑》的社會心理學: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取用網址: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1449,取用日期:2019年10月09日。
呂清郎,2019,〈2020年全球美妝市場規模估接近5,000億美元,美妝產業消費升級商機無限〉,《moneybar》,取用網址:https://www.moneybar.com.tw/News/5808,取用日期:2020年6月13日。
經濟部統計處,2019,〈藥品、醫療及化妝品零售業銷售穩健〉,取用網址:https://www.moea.gov.tw/Mns/dos/bulletin/Bulletin.aspx?kind=9&html=1&menu_id=18808&bull_id=5661。取用日期:2020年6月13日。
數據中心,2020,〈美妝保養產業消費力與使用行為〉,取用網址:https://www.ad2iction.com/4956/%E6%95%B8%E6%93%9A%E4%B8%AD%E5%BF%83-%E7%BE%8E%E5%A6%9D%E4%BF%9D%E9%A4%8A%E6%A5%AD-%E6%B6%88%E8%B2%BB%E5%8A%9B-%E4%BD%BF%E7%94%A8%E8%A1%8C%E7%82%BA/,取用日期:2021年3月16日。
蘇瀅,2017,〈櫃姐的內心小劇場〉,取用網址:https://youtu.be/jmKm061bfDI。取用日期:2021年1月17日。
EMBA雜誌編輯部,2020,〈該單獨面試,還是團體面試?〉,《EMBA雜誌》,406,取用網址:https://www.emba.com.tw/?action=news_detail&aID=3315,取用日期:2021年3月26日。
指導教授 賴守誠 審核日期 2022-9-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