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偉忠等,2006,〈人不可貌相:超人氣Show Girl專輯〉。綜藝/談會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國電視公司,2006/12/30。
王伯仁,2008,《現代臺灣奇觀?:節慶、節慶化與節慶地景》。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怡潔、許絲涵,2012,〈主題飯店體驗行銷實踐之研究〉,《嘉南學報》,38:332-346。
白怡娟,2007,〈美體社會學談什麼?〉,《嘉義大學通識學報》,5:557-573。
甘瓊瑤,2008,《教師情緒勞務負荷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以新竹縣高中職教師為例》。台中市: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書婷,2002,《不同服務業務類型下,服務品質與關係品質關聯性之研究》。台北市: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沈佩儀,2002,《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宗祐,2003,《工作中的情緒勞動:概念發展、相關變相分析、心理歷程議題探討》。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怡靜,2010,《臺灣年輕女孩社會史:以「商展小姐」為例,1950s-1960s》。高雄市:國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原作者Babbie, Earl.),台北:時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6)。
李宛玲,2008,《自我認同、角色認同、組織認同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台北市: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卿雲,2011,《台灣天主教醫院護理人員情緒勞務及心理健康之關係》,台北市:國立臺北健康護理健康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
李令儀,2014,〈文化中介者的中介與介入:出版產業創意生產的內在矛盾〉,《台灣社會學》,28:97-147。
李定晟,2015,《主管心理契約、部屬和顧客知覺情緒勞務相互關係勞動之探討》。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余沛玫,2015,《美學勞務、正向情感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服飾商店ZARA為例》。新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梅俐,2018,〈追求美貌與變成母親:台灣女性的一個兩難—以高文憑的都會女性為例〉,《臺灣人類學刊》,16:51-112。
林瑞欽,1988,《師範生任職志與其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頁76。
林麗雪,1997,〈化妝品業的土洋戰爭〉,《卓越雜誌》,民86年10月;87。
林品菁,2009,《微笑的飛行-空服員的情緒勞動》。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尚平、楊妮菁、張淑慧,2000,〈情緒規則、社會化歷程及相關情緒勞務管理議題之個案探討〉,《商管科技季刊》,1:67-86。
林正士、陳莉雯,2014,〈情緒勞務工作者與人力資源管理措施:整合分析觀點〉,《國立金門大學學報》4:39-64。
周憲,2002,《美學是什麼》。台北市:楊智文化。
周昕緯,2011,《體驗行銷對不同程度消費幻想者的影響》。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佳穎,2013,《體驗行銷與衝動性購買關係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紀佩宏,1994,《女性化妝品通路零售端點選擇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施百俊,2009,《美學經濟密碼》。台北市:商周出版。
洪敏哲,2016,《警察人員情緒勞動、心理資本、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
徐瑞珠(譯),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The managed hear)》(原作者Hochschild,A.R.)。台北:桂冠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3)。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原作者Erving Goffman.)。苗栗:桂冠出版社,頁3-6。
涂昶辰,2001,《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組織績效評估指標建立建立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文化出版。
高雪珍,2004,《次區域中心商業空間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豐原市太平洋百貨公司為例》,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孫本初、傅岳邦,2009,〈行銷行政府的治理模式:政策行銷與政策網絡整合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1(4):25-55。
陳柏蓁,2004,《百貨公司贈品促銷對消費者行為之影響-以台北市百貨公司為例》,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4,〈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淑慧,2004,《促銷推廣對化妝品消費者之消費價值評估與購買意願之影響》,嘉義縣: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華,2006,〈公開的勞務、私人的性與身體:在性工作中協商與工作的女人〉,《台灣社會學》,11:1-55。
陳怡潔,2007,《美貌!資本?場域。-女性業務外貌價值剖析》。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琬琳,2013,《國籍航空公司空服員美學勞務之研究》。新竹縣: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羿伃,2013,《觀光旅館產業美學勞務量表之建構》。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旅遊遊憩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陳慧君,2013,《台灣地區藝術策展公司多元角色之探討》,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華,2018,《諮商心理師情緒勞動、幽默感與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台北市: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明輝,2020,《中介者的創新演化歷程-以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三個個案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莊雅荃,2010,《跟著奈良美智玩跨界藝術商品化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千慧,2014,《美,自我!整形美容手術後的滿意程度、身體意識、自尊與臉書人際互動之關係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之瑜,2014《自然美的神話:論小資女面容的微整形》。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瀞文,2014,《資訊展展場Showgirls形象再現與自我認知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祖俊,2003,《航空運輸業之空服人員甄選成績與工作績效之探討》。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瑋琪,2011,《觀光產業組織之美學勞務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誼,2015,《從匠師到藝術家:文化中介者的價值創新與品味塑造》。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黃宛瑜(譯),2016,《觀光客的凝視3.0》(原作者約翰‧厄里(John Urry)、約拿斯‧拉森(Jonas Larsen)),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頁115。
鄔佩君,2003,《第一線服務人員之情緒勞動的影響因素與其結果之關係:以銀行行員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詹慧珊、謝清秀,2005,〈百貨公司化妝品專櫃美容從業人員工作倦怠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9(1):161-184。
楊智斌,2013,《網路行銷影響化妝品品牌建立的研究以A公司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墊子商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婕汎,2016,《跨國流動下女性裝扮行為的轉變與實踐-以赴韓交換學生和語言學習者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塗淑貞,2019,《化粧品專櫃女性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臺灣S化粧品公司為例》。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農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
廖彩雲,2015,《消費者對銷售員的外表吸引力偏見對消費者猶豫影響之研究-以內容產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P.Bourdieu與N.Luhmann的理論介紹〉,《台大社會學刊》,26:1-51。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學報第11期》,頁113-136
劉美滿,2009,《教育訓練與營運績效的關聯之研究-以某跨國集團為例》。台中市: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研發與科技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怡女(譯),2009,《你的服務跟得上品牌嗎?-如何提供符合品牌形象的優質服務》(原作者珍妮爾‧巴洛(Janelle Barlow Ph.D.)、保羅‧史都沃(Paul Stewart))。台北:英屬維京羣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頁:58-64。
劉雅琪,2012,《美學勞務、情緒商智與工作績效行為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潘淑美,2012,《美學勞務、正面情緒對顧客價值之研究-以金融業理財理專為例》。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賴威君,2011,《風景畫裡的假面歌舞:餐旅服務業中美學勞務的情境脈絡》。高雄市: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守誠,2008,〈現代食物運動的浪潮中享用傳統飲食:義大利慢食運動及台灣客家飲食運動的文化經濟〉,《文化研究月報》,86。引用日期:2021年10月28日,取自: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84093。
賴守誠,2013,〈地方烹飪技藝傳承與創新的媒人:農會家政推廣員作為地方文化中介者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論文》,117:7-8。
霍煒(譯),2005,《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原作者Paul du Gay. & Stuart Hall. & Linda Janes.)。大陸: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7)。
謝國雄,1994,〈勞動力是什麼樣的商品?計件制與台灣勞動者主體性之形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4。
蔡宗隆,2005,《從比較法觀點探討我國企業經理人之法律定位》。台北市: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在職專班比較法組碩士論文。
葉嘉修,2008,《職業認同與情緒耗竭之關係:情緒勞動之角色》,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鍾娟娟,2006,《影響國際線航空公司女性空服員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臺灣社會學研究》,2:48。
蕭富峰,2001,《行銷聖經》,台北市:商周文化。
鄭台芬,2013,《大學生教科書購買意圖之研究-整合計畫行為與角色認同理論》。宜蘭縣:佛光大學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shforh, B. E., & Humphrey, R. H., 1993, 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1), 88-115.
Bourdieu, Pierre.,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C. S., & Sulzer-Azaroff, B. (1994), “An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service friendlines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 14, pp.55-75.
Bryman, A.,2004, The Disney and His Worlds. London:Sage.
Bernard,H. R.,2006, 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 Lanham,MD: Altam ir a Press.
Chickering, A.W. and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nielewicz, J.,2001, Teaching Selves: Identity, Pedag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Ekman, P., & Friesen, W. V., 1975, Unmasking the fac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offman, E.,1959,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Overlook Press.
Grandey, A. A., 2000,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a 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5(1), 95-110.
Hochschild, A. R., 1975, The Sociology of Feeling and Emotion:Selected Possibilities, Volume 45, lssue 2-3,280-307.
Hochschild, A. R., 1979, 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5, 551-575.
Hochschild, A. R.,1983, The managed hear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Berk 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chschild, A.R., 1993, Emoion in organizations. Preface, In S. Fineman(Ed.),36-57. London: Sage.
Hatfield, E., Cacioppo, J. T.,1994, and Rapson, R. L., “Emotional contagion,” 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son, S. F.,2016, Role the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Constructing cooperative paradigms of drama therapy and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47, 41-47.
Katzenstein, P. J.,1996, Cultural norms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e and military in postwar Japan.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cGehee, W., & Thayer, P. W., 1961, 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New York: Wiley.
Marcia, J. E.,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159-187. New York: John Wiley.
Malhotra, N.K.,1993, Marketing Research.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Morris, J. A., & Feldman, D. C., 1996,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 ement Review, 21(4), 986-1010.
Morris, J. A., & Feldman, D. C., 1996,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4), 986.
Maguire, J. S., & Matthews, J., 2010,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media. Sociology Compass, 4(7), 405-416.
Negus, K.,1996a, Popular Music in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Negus, K.,2002b, The Work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Enduring Distanc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ultural Studies 16(4): 501-515.
Nickson, D., Warhurst, C. & Dutton, E.,2004, Aesthetic labour and the policy-making agenda: Time for a reappraisal of skills? SKOPE Research Paper, 48, 2-36
Olins, W.,1991, Corporate Identity. London, England: Thames & Hudson. Oliver, R. L., 1999, Whence Consumer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 Special Issue, 63(4), 33-44
Oppenheim, A.N.,1992, Questionnaire design, interviewing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London:Pinter Publishers.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 41-50.
Quinn, B.,2008, Aesthetic labor, rocky horrors, and the 007dy-nam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 (1),77-85.
Simon Williams.,2000, Emotion and Social Theory, p6. Lo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Thorndike, E. L., & Woodworth, R. S.,1901, The influence of improvement in one mental function upon the efficiency of other functions. II. The estimation of magnitudes.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394-395.
Van Maanen, J.,1991, The smile factory: work at Disneyland, in P. J. Frost, L. Moore, M. Louis, C. Ludberg and J. Martin (eds), Refram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London: Sage. pp. 58-76.
Warhurst, C., Nickson, D., Wits, A. and Cullen, A.,2000, Aesthetic labor in interactive service work: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 from the"New Glasgow"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3), 1-18.
Witz, A., Warhurst, C., & Nickson, D.,2003, The labour of aesthetics and the aesthetics of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10(1), 33-55.
Wilk, S. L., & Moynihan, L. M.,2005, Display Rule ”Regulato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visors and Worker Emotional Exhaus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90(5), 917-927.
Weller, S.,2006. Discrimination, labor markets and the labor maket prospects of older workers:what can a legal case teach us? Working paper No.31, Centre for Strategic Economic Studies, Victoria University, December 2006.
Warhurst, C., & Nickson, D.,2007, Employee experience of aesthetic labor in retail and Society, 21(1), 103-120.
Warhurst, C., Broek, D., Hall, R., & Nickson D.,2009, Lookism: The new frontier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51(1), 131-136.
Zeithaml, V. & Bitner, M.,1996, Services Marketing. NY: McGraw-Hill.
三、網路資料
女人迷,2019,(《小丑》的社會心理學: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取用網址: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1449,取用日期:2019年10月09日。
呂清郎,2019,〈2020年全球美妝市場規模估接近5,000億美元,美妝產業消費升級商機無限〉,《moneybar》,取用網址:https://www.moneybar.com.tw/News/5808,取用日期:2020年6月13日。
經濟部統計處,2019,〈藥品、醫療及化妝品零售業銷售穩健〉,取用網址:https://www.moea.gov.tw/Mns/dos/bulletin/Bulletin.aspx?kind=9&html=1&menu_id=18808&bull_id=5661。取用日期:2020年6月13日。
數據中心,2020,〈美妝保養產業消費力與使用行為〉,取用網址:https://www.ad2iction.com/4956/%E6%95%B8%E6%93%9A%E4%B8%AD%E5%BF%83-%E7%BE%8E%E5%A6%9D%E4%BF%9D%E9%A4%8A%E6%A5%AD-%E6%B6%88%E8%B2%BB%E5%8A%9B-%E4%BD%BF%E7%94%A8%E8%A1%8C%E7%82%BA/,取用日期:2021年3月16日。
蘇瀅,2017,〈櫃姐的內心小劇場〉,取用網址:https://youtu.be/jmKm061bfDI。取用日期:2021年1月17日。
EMBA雜誌編輯部,2020,〈該單獨面試,還是團體面試?〉,《EMBA雜誌》,406,取用網址:https://www.emba.com.tw/?action=news_detail&aID=3315,取用日期:2021年3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