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9757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18.190.152.38
姓名 梁瓊方(Chiung- Fang L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莊傳統「做齋仔」展演性科儀之研究 : 以桃園廣雲壇為例
(The Performance Kyi Research of the Hakzhung Tradition 「Tsok Tsai Eh」: A Case Study of Kuan Yun Altar in Taoyuan)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
★ 客語形象詞的文化探討★ 現職與支援教師客語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南桃園國小為例
★ 大埔、豐順客家話比較研究★ 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
★ 中寮鄉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 桃園縣觀音鄉白玉村閩式客家話之研究
★ 台灣客家話量詞研究★ 臺灣海四話研究─以苗栗縣西湖鄉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儀式是文化認知和社會文化蛻變、轉化的關鍵機制,影響個人及群體的價值觀,對融合建構文化有其存在性的意義。喪祭儀禮即是道德濡化的實踐方式,透過逐項科儀的安排,不獨助遺族對生命價值的體察與善始善終,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倫理素養
,在孝行祀奉的展現上更臻圓滿。

「展演」源於西方宗教脈絡,是歷史、文化的再現,視為在儀式中一種展現內涵的表現型式,以「展示」與「演出」的方式來傳播教義、安頓亡靈與教化生者;這種帶有戲劇性的演行行為是頗具內在張力的本質,透過層層儀式和行動向死者表達深切哀思,同時也賦予深遠的蘊意與文化性。而客家喪葬拔渡儀式即是兼具「戲劇式」、「文化性」的展演,科儀演行獨特,多元面向以動作連結亡靈與孝眷之間的心靈交會,屬於一種悲傷輔導的一個意義存在,它是可以幫助喪親家眷適時的情緒釋放,亦展露儀節主體的意識與文化精神。

喪禮儀式是人生終末的一場禮讚,最顯肅穆莊嚴,客莊沿襲「禮莫重於喪」之節,以釋教喪葬拔渡法事為亡魂所「做功德」的儀式,稱之「做齋仔」。一場拔渡儀式的進程,對遺族旨在表達孝思,同時也飲水思源。對昔今傳統客家「做齋仔」儀式的形成或流變,展演性教化的重要性及科儀意涵為何?希冀透過實際的田野材料,來記錄保存桃園地區式微的傳統客家「做齋仔」儀式,同時分析這一生命禮儀的意義、結構,呈現展演的形式不同面向與教化內涵。
摘要(英) Rituals are the key mechanisms for cultural cognition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fluencing the values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nd having their existential significance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The funeral rites are the practice of moral enrichment, and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each item of rituals, they not only help the bereaved to perceive the value of life and start and end well, but also complete the ethical literacy in a subtle way, and perfect the display of filial piety and worship.
Originating from the Western religious context, "exhibition and performance" is a reprodu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is regarded as a manifestation of connotation in the ceremony, spreading doctrine, settling the dead and educating the living in the form of "display" and "performance"; This dramatic act is the essence of the inner tension, expressing deep mourning for the deceased through layers of rituals and actions, while also giving it a profound meaning and culture. The Hakka funeral ceremony is a dramatic and cultural performance, the ritual performance is unique, multi-faceted to connect the spiritual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undead and filial piety with actions, which belongs to a kind of sad counseling, which can help the bereaved family members to release their emotions in a timely manner, and also show the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spirit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ceremony.
The funeral ceremony is a ceremony at the end of life, the most solemn and solemn, kezhuang follows the festival of "etiquett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mourning", with the ritual of "doing merit" for the souls of the dead, called "doing jaizai". The process of a plucking ceremony aims to express filial piety to the bereaved, while also drinking water and thinking of the source.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itualization of performance and the meaning of rituals for the formation or flow of the traditional Hakka ritual of "making fasting" in the past and present?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actual field materials, the traditional Hakka "doing Zaizai" ceremony will be recorded and preserved in the Taoyuan area, and the meaning and structure of this life ritual will be analyzed, and the different aspects and indoctrination connotations of the form of the exhibition will be presented.
關鍵字(中) ★ 展演科儀
★ 釋教拔渡
★ 做齋仔
關鍵字(英) ★ performing rituals
★ Buddhist teaching
★ being a Zhaizi
論文目次 摘 要………………………………………………………………………i
Abstract..……………………………………………………………………..ii
誌 謝……………………………………………………………………..iii
目 次..……………………………………………………………………iv
表 目 次…...………………………………………………………………..vii
圖 目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工具………………………………………………………………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15
第二章 臺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25
第一節 臺灣釋教系統…………………………………………………………………25
一、 釋教系統源流…………………………………………………………………25
二、 釋教緇門脈絡…….……………………………………………………………29
第二節 客家釋教法事基本科儀………………………………………………………30
一、 功德儀式目的………………………………………………………………….31
二、 規模與時機…………………………………………………………………….33
三、 科儀與經懺…………………………………………………………………….37
四、 釋教祭司……………………………………………………………………….41
第三節 客家釋教功德 ─ 以「桃園廣雲壇」釋教功德為例…………………………43
一、 廣雲壇傳承概況……………….………………………………………………43
二、 儀式規模與科儀.………………………………………………………………45
三、 儀式程序與準備……………….………………………………………………47
第三章 展演儀式探討……………………...………………………………62
第一節 展演儀式觀與意義價值………………………………………………………62
一、 喪禮與儀式的構成……………………………………………………………62
二、 展演儀式的意義與功能………………………………………………………66
小 結…………………………………………………………………………………67
第二節 展演型式與戲劇情節…………………………………………………………67
一、 展演型式………………………………………………………………………68
二、 展演情節………………………………………………………………………71
小 結…………………………………………………………………………………77
第三節 展演性科儀的流變與式微……………………………………………………77
一、傳承模式的框架………………………………………………………………..77
二、社會結構的改變………………………………………………………………..78
三、多元文化的融合………………………………………………………………..79
四、倫常孝道的淡化………………………………………………………………..79
小 結…………………………………………………………………………………80
第四章 客家做齋仔展演性科儀…………………………………………...81
第一節 展演型式科儀 ─ 以「正一條事」規模為例…………………………………81
第二節 展演性科儀程序與內容...…………………………………………………….82
第三節 展演性文本與科儀經懺………….….………………………………………113
一、 展演性文本…..………………………………………………………………113
二、 科儀經懺..……………………………………………………………………114
小結…………………………………………………………………………………115
第五章 展演性科儀結構分析..….….…………………………………….127
第一節 儀式基本結構分析…..………………………………………………………127
一、 祭祀空間..……………………………………………………………………127
二、 祭桌供品..……………………………………………………………………129
第二節 展演教化之意涵………………..……………………………………………123
第三節 客閩科儀文化差異分析………..……………………………………………133
一、 客閩拔渡科儀…..……………………………………………………………144
二、 客莊地域與異族商借庫錢………………..…………………………………150
三、「師公」 與「司公」…………..……………………………………………152
小結.....………………………………………………………………………………155
第四節 傳統「做齋仔」映現之客家文化內涵………………………………………156
一、 承襲「古禮」喪制……………………………………………………………156
二、 重視「孝悌」倫常……………………………………………………………156
三、 篤信「輪迴」因果……………………………………………………………161
四、 敬重「舅權」為大……………………………………………………………162
五、 顯現「男尊女卑」……………………………………………………………162
六、 崇敬「祖神」庇蔭……………………………………………………………163
第七章 結 論………………..…………………………………………….164
參考文獻…………………………………………………………………...165
附錄一:研究說明與訪談同意書…………………………………………………170
附錄二:著作財產權讓與協議書…………………………………………………171
附錄三:【廣雲壇】喪葬拔渡儀式-實地觀察場次一覽表…………………..172
附錄四:訪談大綱……………………………………………………………………173
附錄五:訪談逐字稿……………………………………………………...................174
附錄六:【廣雲壇】《慈悲黃河寶懺》文本全文…………………………….191
附錄七:客家釋教喪葬拔渡科儀相關圖片…………………………………….193








表 目 次

表 1-1. 田野訪談﹝釋教法師﹞一覽表……………..…………………………………11
表 1-2. 田野訪談﹝孝眷﹞一覽表………..……………………………………………12
表 2-1. 釋壇器物-「前場」法器……………………………………………………….60
表 2-2. 釋壇器物-「後場」樂器…………….…………………………………………61
表 3-1. 六道輪迴…………………..……………………………………………………64
表 3-2. 釋教喪葬拔渡展演型式………………..………………………………………68
表 4-1.【廣雲壇】喪葬拔渡法事之科儀文檢………………..………………………116
表 4-2.【廣雲壇】喪葬拔渡法事之科儀唱書文本…………..………………………122
表 4-3.【廣雲壇】喪葬拔渡法事之科儀經懺…………..……………………………124
表 5-1.【正一條事】展演科儀祭祀空間與祭桌供品一覽表..………………………128
表 5-2. 宗教禮敬炷香一覽表…………………………………………………………129
表 5-3. 祭祀牲饌一覽表………………………………………………………………132
表 5-4. 五服制一覽表…………………………………………………………………134
表 5-5. 客、閩喪葬拔渡科儀文化差異一覽表………………………………………147
表 5-6. 客、閩生肖商借庫錢一覽表…………………………………………………151
表 5-7.「師公」與「司公」………………………………………..…………………154












圖 目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12
圖2-1. 《普施幽魂》喪家普渡備白米賑孤……………………………………………33
圖2-2. 《普施幽魂》喪家普渡殺豬濟施………………………………………………33
圖2-3. 廣雲壇釋教曾師傅與周師傅………………………………………………….44
圖2-4. 廣雲壇釋教字輩派序系……………………………………………………….44
圖2-5. 廣雲壇釋教世系……………………………………………………………….44
圖2-6. 功德儀式程序………………………………………………………………….47
圖2-7. 道教科儀要素………………………………………………………………….47
圖2-8. 釋教三寶壇…………………………………………………………………….48
圖2-9. 皇壇、科儀桌、出入桌……………………………………………………….49
圖2-10. 廣雲壇三寶壇示意圖………………………………………………………….50
圖2-11. 層疊桌與「金剛對卷」科儀時的四張大圓桌……………………………….51
圖2-12. 釋教法師(中)首座,(左)副主懺,(右)正主懺……….………………………52
圖2-13. 監齋仔協助儀式進行………………………………………………………….52
圖2-14. 釋教緇衣及禮帽:(左一、左二) 合掌帽、(中) 佛帽、(右) 五佛冠………53
圖2-15. 釋壇三寶印…………………………………………………………………….55
圖2-16. 筊杯(陽筶、陰筶、聖筶) ………………………………………………………57
圖3-1. 「藥師滌罪」儀程圖示…………………………………………………………71圖3-2. 「取經度亡」儀程圖示…………………………………………………………72
圖3-3. 「擔經勸善」儀程圖示…………………………………………………………76
圖4-1. 啟建【正一條事】功德科文……………………………………………………82
圖4-2.「壇外放赦」:步陣路線圖……………………………….……………………. 99
圖4-3.「打血盆」科儀:「血盆池」……………………………….…………………103
圖4-4.「打血盆」科儀:十八獄門「四大城門」示意圖………………….…………103
圖4-5.「打血盆」科儀:「人面雞蛋」……………………………………………….103
圖4-6. 「打血盆」 科儀: 「血盆塔」………………………………………………….103
圖5-1. 「佛前獻供」與「普施孤魂」科儀的香花供佛…………………………….130
圖5-2. 敬桌供品的擺放順序...………………………………………………………132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孟子》(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論語》(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孝經》(200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漢) 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1998)。《說文解字》,臺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隋) 瞿曇法智譯 (1983)。《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清) 周鍾瑄 (1995)。《諸羅縣志》,臺北:宗青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清) 陳文編篡 (1993)。《台灣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初版)。
(清) 陳淑均總篡 (1995)。《噶瑪蘭廳志》,臺北:宗青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
(清)魏源撰;韓錫鐸,孫文良點校 1984)。《聖武記》卷五〈國朝撫綏西藏記上〉,北京:中華書局。
丸井圭治郎 (2006)。《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捷幼出版社。
王天麟 (1993)。〈桃園縣顯瑞壇拔渡齋儀中的目連戲打血盆〉,《民俗曲藝》第86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王馗 (2010)。《鬼節超渡與勸善目連》,臺北:國家出版社。
內政部編印(1994)。《禮儀民俗論述專輯(第四輯) —喪葬禮儀篇》,臺北:明河印刷。
不注撰人 (1993)。《安平縣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片岡‧巖撰,陳金田,馮作民合譯 (1981)。《臺灣風俗誌》第一集第三章,臺北:大立出版社。
江慶林 (1983)。《臺灣地區現行喪葬禮俗研究報告》,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跡研究中心。
江明修 (2008)。《研究方法論》,臺北:智勝出版社。
江燦騰著 (2012)。《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新貌》,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江燦騰著 (2020)。《臺灣佛教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伊能嘉矩 (1991)。《臺灣文化志》(中卷) (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小燕著 (2005)。《客家祖先崇拜文化:以粵東梅州為重點分析》,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秀娥著 (2003)。《台灣傳統生命禮儀》,臺中:晨星出版社。
李豐楙 (1996)。〈道教齋儀與喪葬禮俗複合的魂魄觀〉,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呂錘寬 (2005)。《臺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永猛、謝聰輝合著 (2005)。《臺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蘆洲:空中大學。
佛羅里安、馬扎赫橋安娜著、譯 (2021)。《邁向操演時代:展演作為策展策略》,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林素英(1997)。《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林淑馨 (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出版社。
周金水 (2003)。《客家民風禮俗全書—禮俗通識》,桃園:文大圖書出版社。
周金水 (2010)。《客家鄉土民俗文化生命教育篇》,桃園: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
洪惟仁 (1987)。《臺灣禮俗語典》,臺北:自立晚報社。
胡台麗、劉璧榛主編 (2010)。《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徐福全 (1984)。《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作者自印手抄本。
倪彩霞 (2005)。《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形態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夫曼(Goffman,E)著、徐江敏閩、李姚軍譯 (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苗栗三灣:桂冠圖書。
郝譽翔 (1998)。《民間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探討:以宗教、道德與小戲為核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運棟 (1999)。《臺灣的客家禮俗》,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信璁 (2001)。《幽冥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臺北:唐山出版社。
許嘉璐主編 (1991)。《中國古代禮俗辭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黃榮洛 (2000)。《台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張祖基等著 (1994)。《客家舊禮俗》,臺北:眾文圖書出版社。
張捷夫 (1995)。《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曾景來 (1998)。《台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葉至誠、葉立誠 (200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葉國良 (2014)。《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鄒昌林 (1992)。《中國古禮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 (1989)。《台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出版社。
楊烱山 (2000)。《喪葬禮儀》,新竹:竹林出版社。
楊國柱、鄭志明 (2000)。《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楊士賢 (2015)。《台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臺北:博揚文化出版社。
楊士賢 (2008)。《慎終追遠:圖說台灣喪禮》,臺北:博揚文化出版社。
趙錫如 (1992)。《辭海》,第42版,臺北:將門出版社。
鄭志明 (2000)。《以人體為媒介的道教》,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劉 禎 (1997)。《中國民間目蓮文化》,四川:巴蜀書出版社。
劉還月 (1996)。《田野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常民出版社。
謝國雄 (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作—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出版社。
顏祥鸞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出版社。
釋慈怡 (1988)。《佛光大辭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 單篇論文、 期刊
王天麟 (1993)。〈桃園縣楊梅鎮顯瑞壇拔渡齋儀中的目連戲「打血盆」〉。《民俗曲藝》,86:51-70。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吳秀碧 (2016)。〈傳統喪禮儀式在哀傷諮商的省思和啟發〉。《輔導季刊》,52(1):1-3。
夏春祥 (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56-157。
陳俊玄 (2019)。〈典禮儀式與象徵意涵: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開幕典禮儀式化研究〉收錄於《運動研究》,28(1):60。
陳秀琪 (2018)。〈從客家婚喪習俗與詞彙看客家母系社會的文化底蘊〉。《客家研究》,11(2):111-130。
黃懷秋(2010)。〈依里亞德的儀式理論-兼論其與基督信仰的異與同〉。《輔仁宗教研究》,21:85。
楊士賢 (2015)。〈喪事演戲慰亡靈:「司公戲」的初步調查與分析〉。《臺灣文獻》,66(3):242。
鍾文佳,郭怡芬,夏允中 (2019)。〈建構儒釋道喪禮儀式的悲傷療癒歷程模式〉。《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4:59-61。
鍾美芳 (2009)。〈臺灣道教文化儀式與悲傷治療之探討〉。《臺灣心理諮商季刊》,1(2) : 10-21。
闞正宗 (2009)。〈司公與乩童-日本皇民化運動下道士的佛教化〉。《玄奘佛學研究》11 : 108。
(三) 學位論文
邱宜玲 (1995)。《臺灣北部釋教的儀式與音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福全 (1983)。《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徐熏娸 (2017)。《苗栗桐花婚禮展演與客家意象形塑之研究》。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慶文 (2010)。《臺灣閩南釋教之挑經科儀研究—以桃園縣為觀察場域》。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慈慧 (2012)。《釋教「打血盆」拔度儀式之研究—以南投縣釋教團體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賢 (2006)。《臺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及其儀式戲劇研究—以花蓮縣閩南釋教系統之冥路法事為例》。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賢 (2010)。《臺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及其民間文學研究—以閩南釋教系統為例》。花蓮: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元呈 (2017)。《臺灣釋教源流與發展》。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玲 (2011)。《釋教打血盆儀式的意涵、流變與傳承:以新竹縣橫山鄉春盛壇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雯嬋 (2005)。《佛教助唸對喪親者悲傷療癒影響之探討》。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必鉦 (2020)。《客家婚、喪禮俗詞彙文化研究:以楊梅、新屋、觀音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所碩士論文。
(四) 文本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香山寶卷科儀》,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目蓮經全卷》,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藥師燃燈寶懺》,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請灶君疏文》,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追亡召祖回家聽經受度事牒文》,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沐浴頂禮拜-嶽府表》,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懺求十殿明王文狀》,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三寶司赦文》,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為賬恤孤饑文牒》,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繳連血盆赦文》,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慈悲黃河寶懺》文本,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啟師敕符》文本,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送神宣表》,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化財真言》,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召亡接祖沐浴參聖》文本,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客家功德科儀法事教唱文本:「遊獄宣科」》,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客家功德科儀法事教唱文本:「丁憂獻飯」》,桃園廣雲壇提供。
不注撰人。年代不詳,《客家功德科儀法事教唱文本「請神」》,桃園廣雲壇提供。

(五) 網路資料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https://www.ris.gov.tw/zh_TW/home 搜尋日期: 2022.01.01。
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網站:http://ndltd.ncl.edu.tw 搜尋日期:自2021.11.1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網:http://th.gov.tw 搜尋日期:自2021.11.11。
世界宗教博物館資訊網:https://www.mwr.org.tw搜尋日期:2022.02.21。
指導教授 陳秀琪(Siu-Ki Chen) 審核日期 2022-8-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