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18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5 、訪客IP:3.148.108.201
姓名 蔣瑜娟(Yu-Chuan Ch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寧波崑班滬上商業演出研究
(Research on Ningbo Kungqu Troupes’ Commercial Performances in Shanghai)
相關論文
★ 明清戲曲散齣選本考論★ 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
★ 「士不遇」與「崇俠尚奇」:論唐俠女在明戲曲中的改編★ 《琵琶記》與明代社會
★ 桃園縣國中戲劇教育之研究★ 白樸及其《牆頭馬上》研究
★ 論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 舊京城 新曙光 論1930年代的齊如山與北平國劇學會及其期刊
★ 劇與詩的競合──《王西廂》戲劇性價值之研究★ 杜麗娘形象的心理解讀——「情慾」與「道德」的情感矛盾
★ 王驥德與李漁戲曲論著之比較初探★ 爭鳴出版業──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個案研究
★ 政治、宣傳、文藝、美學──中國大陸「十七年」戲曲論爭研究★ 延續與創新——新編崑劇音樂研究
★ 川劇《洞庭配》之研究★ 論王季思中國古典悲劇的觀念:以《趙氏孤兒》為研究重點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2026-1-31以後開放)
摘要(中) 崑曲向以蘇州為主流,寧波崑劇源於蘇州,伶人養成教育過程須前往蘇州學藝,然而在晚清,蘇州崑班在南方演劇中心上海的演劇已強弩之末,寧波崑班卻在滬上戲園演出且聲勢凌駕蘇州班;要建構完整的崑曲演出及傳播史,需要更多關注蘇州班以外的崑班活動;本文透過爬梳1898至1915年間報紙,客觀觀察寧波崑班融入上海演劇生態的動態過程,重構其滬上獻藝的意義。
首先總覽晚清旅滬寧波移民的社經結構,及寧波崑班獻藝前的上海文化生態;其次梳理戲園廣告,按行銷規模分期討論寧波崑班經營的演變、與同業的交互作用;復鉤沉劇目變遷觀察演劇的功能性轉化,並從鄰近區域之小戲觀察其遺風,及崑腔傳播過程衍生之態樣;最後,發現寧波幫欲凝聚移民群體及拓展勢力,聯袂報界文人以寧波崑班為形塑戲曲文化、及傳遞群體意識的載體;寧波崑班赴上海獻藝,象徵崑曲逆向傳播的個案,可補充崑劇演出史,並建構晚清崑腔傳播的文化脈絡。
摘要(英) This paper sifts through newspapers from 1898 to 1915 to objectively observ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Ningbo Kunqu troupes′ integration into the Shanghai theatrical system, reconstruc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performances in Shanghai. Originating from Suzhou, Ningbo Kunqu actors underwent training in Suzhou, but in the late Qing, the dominance of Suzhou Kunqu troupes in Shanghai was waning. In contrast, Ningbo Kunqu troupes performed in Shanghai theaters with greater acclaim than Suzhou groups. This history has received very few attentions, with Kunqu studies traditionally focusing on Suzhou. However,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history of Kunqu performances and dissemination, it′s crucial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Kunqu troupes beyond those from Suzhou.

The paper begins by overviewing the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of Ningbo immigrant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Shanghai before the arrival of Ningbo Kunqu troupes. It then analyzes theater advertisements to discuss the evolution and interplay of Ningbo Kunqu troupes′ operations in various marketing phases. The study also delves into changes in repertoire to observe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ater and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neighboring regions like Xinchang tune and Wu opera, to understand the derivatives of Kunqu′s dissemination. In conclusion, the Ningbo merchant group dedicated to unifying the immigrant community and expand their influence, collaborating with the press and literati to use Ningbo Kunqu troupes as a vessel for shaping opera culture and transmitting group consciousness. The Ningbo Kunqu troupes′ performances in Shanghai symbolize a case of reverse dissemination of Kunqu, contributing to the history of Kunqu opera performances and 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Kunqu′s spread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甬崑
★ 崑曲傳播
★ 崑劇
★ 寧波幫
★ 上海小報
關鍵字(英) ★ Yong Kunqu
★ Kunqu Dissemination
★ Kunqu Opera
★ Ningbo Guild
★ Shanghai tabloid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8
第二章 海上娛樂大眾化的生成背景 25
第一節 浮桴於海上的四明人 25
第二節 同鄉公所與同業行會的角色 29
一、行會與公所成員交疊 30
二、寧波幫的形成 32
第三節 市民娛樂與庶民娛樂 37
一、工資水準 38
二、主要娛樂消費水準 40
三、會館填補娛樂功能 43
第四節 舊情懷餘暉與文化重塑 47
一、士紳結構性失能 47
二、小報與通俗文化生成 53
三、廣告形塑的觀劇文化 56
小 結 64
第三章 報人打造的黃金時期(1899-1902) 67
第一節 禁演夜戲與仕紳贊助 68
第二節 大成(誠)茶園、眾樂茶園 73
一、仿連台本戲,劇目豐富 75
二、腳色齊全,聲勢浩大 80
第三節 三慶園及雅仙茶園 81
一、滬上戲園流行劇目 82
二、大量吉慶劇目,傳統崑劇仍佔多數 83
第四節 報紙造勢與製造明星 86
一、報人推介為集體行動 87
二、媒體捧角初現端倪 93
三、徐雲標拜師周鳳林 99
四、造星失利之藝員 102
第五節 洋場的迴響 104
一、戲迷先揚後抑 105
二、老生餘韻彌新 107
三、崑腔短暫復甦 109
小 結 114
第四章 四明文武班時期(1910-1915) 119
第一節 國族意識與地緣意識 119
一、政體隆替 120
二、提倡民族意識、扶持民族實業 121
三、文明的舊戲-華洋雜陳的舞台 123
四、地緣劇種興起 129
第二節 四明文劇場 130
一、遷徙過程 131
二、清客會串協助返鄉 137
三、劇名趨通俗 138
第三節 張園安塏第演出一月 141
第四節 慶豐茶園與三雅園崑戲 146
一、檔期短暫,回歸傳統劇目 149
二、甬崑與蘇崑班及同地緣戲班之對照 150
第五節 南市新開寧舞臺 152
一、節目多樣 154
二、營業狀況 158
小 結 159
第五章 劇目演變與地域色彩 165
第一節 演劇習俗 167
一、寧波歲時節慶及演劇習俗 168
二、上海節慶劇目 172
三、開鑼戲演變 181
第二節 新併或新編戲 184
一、《繡繻記》 185
二、《釵釧記》 187
三、《鳴鳳記》 190
四、《四香緣》 191
五、《漁家樂》 192
六、《永團圓》 193
七、《連環記》 194
八、《黨人碑》 195
九、《南樓傳》 195
第三節 罕見齣目在傳播脈絡的定位 196
第四節 甬崑的地域色彩 206
一、秦腔影響崑班子弟 207
二、寧波人稱本班 210
三、演出特色──身法細膩 214
四、甬音的融匯與消散 219
第五節 移植與吸收──與其他劇種戲班之交融 224
一、徽劇 224
二、調腔 226
三、其他崑班 228
小 結 236
第六章 結論 239
一、建構晚清崑腔傳播的文化脈絡 240
二、戲班都市化過程 244
三、個案之於崑腔傳播的意義 247
參考文獻 251
附錄 寧波崑班滬上演出劇目 259
參考文獻 一、古籍、曲本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輯:《古本戲曲叢刊》初集,臺北: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輯:《古本戲曲叢刊》二集,臺北: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輯:《古本戲曲叢刊》三集,臺北: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輯:《古本戲曲叢刊》五集,臺北: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清〕錢德蒼編、汪協如點校:《綴白裘》,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景印乾隆42年校訂重鐫本,1984年。
怡庵主人編:《六也曲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
張紫東家藏崑曲曲本選輯:《崑劇手抄曲本一百冊》,中國崑曲博物館編,揚州:廣陵書局,2009年。
二、戲曲史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上海卷編輯部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1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7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
──────────-,《中國戲曲志.浙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
〔清〕姚燮:《今樂考證》,收入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10集,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2020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趙山林、田根勝、朱崇志編著,《近代上海戲曲繫年初編》,上海:上海世紀出版,2003年。
傅謹、程魯潔編:《清末民國戲劇期刊彙編》29,北京:國家圖書館,2016年。
蘇州市文化局蘇州戲曲志編輯委員會:《蘇州戲曲志》,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8年。
三、文化史料
〔明〕范濂《雲間據目鈔》,收入《叢書集成三編》8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1982年。
〔清〕沈起鳳:《諧鐸》,《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根據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刊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曹秉仁:《浙江省寧波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清乾隆六年補刊本,1980年。
〔清〕馮可鏞修,楊泰亨纂:《浙江省慈谿縣志》,臺北:成本出版社影印清光緒二十五年刊本,1975年。
〔清〕趙翼:《甌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葉燮:《原詩》,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丁日初:《辛亥革命前的上海資本家階級》,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存稿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上海市文史館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地方史資料(五)》,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86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五輯》,1983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四輯.舊上海的幫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六輯.舊上海的外商與買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六十輯.舊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六十一輯.戲曲菁英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俗文學叢刊第1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
王韜:《筆記續編.瀛壖雜志》,臺北:1969年。
──:《王韜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王勤謨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王惕齋》,寧波:寧波出版社,2011年。
吳圳義編著:《中國現代史史料選輯.上海租界問題》,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吳友如繪、尊聞閣主人編:《申江勝景圖》,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1849-1908》,臺北:麥田,2009年。
呂文翠:《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賡續與新變》,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李瑊:《上海的寧波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林樹建:《寧波商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武、吳桂龍:《晚清社會》,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5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胡祥翰、李維清、曹晟:《上海小志、上海鄉土志、夷患備嘗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胡蘭成:《今生今世》,臺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小報源流特點探究》,新北:華藝學術,2013年。
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1989年。
段懷清:《清末民初報人──小說家海上漱石生研究》,臺北:獨立作家,2013年。
徐珂:《清稗類鈔》,臺北:商務印書館再版,1983年,第43冊。
徐詠平:《民國陳英士先生其美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七輯.浙江辛亥革命回憶錄續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九輯.寧波幫企業家的崛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孫玉聲:《退醒廬筆記》,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73年。
孫家振:《續海上繁華夢》,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海上說夢人:《歇浦潮》,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秦溫毅、榮光、炳如:《中國風土志叢刊.上海縣竹枝詞》,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高紅霞:《上海福建人研究(1843-195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夏曉虹:《晚清上海片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夏曉虹編:《西學輸入與近代城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上海指南》,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張次溪輯:《清代燕都梨園史料》,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張研、孫燕京主編:《上海市行號路圖錄1947年》,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張震軒:《杜隱園觀劇日記》,香港出版1897年著,2005年。
張仲禮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黃葦、夏林根編:《近代上海地區方志經濟史料選輯(1840-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黃葳葳:《文化傳播》,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清〕葛元煦:《滬游雜記》,上海:上海書店,2009年。
熊月之、張敏:《晚清文化》,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6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寧海卷》,寧波:寧波出版社,2012年。
魏紹昌編:《吳趼人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羅蘇文、宋鑽友:《民國社會》,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9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葉中強:《上海社會與文人生活(1843-1945),上海:上海辭書,2010年。
樓嘉軍:《上海城市娛樂研究(1930~1939》,上海:文匯出版,2008年。
虞和平:《商會與中國早期現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盧漢超著,段煉、吳敏、子羽譯:《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美〕顧德曼(Bryna Goodman)著、:《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絡與認同》Native Place,City,and Nation—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 Shanghai,1853-1937,宋鑽友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日〕小浜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日〕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臺北:群學出版,2009年。
〔美〕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劉平譯:《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Shanghai On Strike: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松浦章:《清代上海沙船航運業史研究》,楊蕾、王亦錚、董科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美〕葉凱蒂(Catherine Yeh):《上海愛、名妓、知識分子和娛樂文化(1850-1910)》,楊可譯,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四、近人專書
卞韻良、金豔霞口述、陸明整理:《粉墨江湖──卞家班暨杭嘉湖水路京班紀略》,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年。
王安祈:《崑劇論集──全本與折子》,臺北:大安出版社,2012年。
朱恒夫:《戲曲的當代解讀》,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
沈沉輯:《永嘉崑劇》,溫州:永嘉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編,1998年。
宋波:《崑曲的傳播流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崑劇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周嫻華、周蓉華、周達章主編:《寧波戲曲文化》,寧波:寧波出版社,2020年。
洛地:《戲曲與浙江》,浙江:浙江人民出版,1991年。
桑毓喜:《崑劇傳字輩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桑毓喜、徐淵編著:《寧波崑劇尋訪記》。臺北:國家出版社,2013年。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臺北:麥田出版,1997年。
徐凌雲演述,管際安、陸兼之記錄整理:《崑劇表演一得》,蘇州大學出版,1993年。
徐凌雲演述,管際安、陸兼之記錄整理:《看戲六十年》,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9年。
徐宏圖:《浙江崑劇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高義龍:《越劇史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唐雪瑩:《民國初期上海戲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
梅蘭芳口述、許姬傳等合著:《梅蘭芳回憶錄》上冊。臺北:思行文化,2014年。
章壽松、洪波:《婺劇簡史》,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0年。
───:《清代戲曲與崑劇》,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苗露:《拉鐵門:民國上海京劇生產體制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蓋叫天口述、沈祖安等記錄整理:《燕南寄廬雜譚──蓋叫天談藝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傅謹:《戲班》,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
錢南揚:《漢上宧文存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崑劇表演藝術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
四、劇考、辭典
上海中華圖書館編輯部:《戲考(顧曲指南)》,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王森然遺稿、《中國劇目辭典》擴編委員會擴編:《中國劇目辭典》,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陶君起:《平劇劇目初探》,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楊孟衡、楊志烈、李文虎、王藝生、谷劍東、紀根垠主編:《中國梆子戲劇目大辭典》,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謝雍君編撰:〈俗創劇目〉,《文學劇目典》,收入王文章總主編:《崑曲藝術大典》第29冊,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第14冊。
五、學位論文
林幸慧:《《申報》戲曲廣告所反映的上海京劇發展脈絡——1872至1899》200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高美瑜:《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1900-1949)》,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21年。
賢驥清:《民國時期上海劇場研究(1912~1949)》,2014,上海戲劇學院博士論文年。
六、期刊論文
鄭學溥:〈漫談“寧波崑劇”〉,《寧波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頁69-74。
〔日〕田仲一成:〈祭祀性戲劇的傳播原理〉,楊清發、張素精譯,《民俗曲藝》1986年第39期,頁41-68。
邱坤良:〈「中國劇場之儀式劇目」研究初稿〉,《民俗曲藝》1986年第39期,頁100-128。
王兆乾:〈儀式性戲劇與觀賞性戲劇〉,《民俗曲藝》1986年第40期,頁143-168。
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園的開放與公共空間的拓展〉,《學術月刊》1998年第8期,頁73-81。
吳新雷:〈浙江三大崑曲支派初探〉,《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84-90。
李長莉:〈上海社會生活史的典型意義〉,《史林》2002年第4期,頁4-6。
胡曉真:〈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文人的彈詞創作初探〉,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2005年,頁285-328。
葉中強:〈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費空間的形成及其社會功能〉,《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18-25。
葉長海:〈永嘉崑劇與海鹽腔〉,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頁22-27。
〔日〕田仲一成:〈論鄉村祭祀演進為城市文藝的機制〉,李莉薇譯,《文化遺產》2010年第3期,頁1-14。
于琦:〈近代甬崑與北崑上海演出活動述評 ——以《申報》為研究中心〉,《中華戲曲》第44卷,2011年,頁233-245。
鍾欣志〈越界與漫遊:尋覓現代觀眾的「鐘聲新劇」〉,《戲劇學刊》第十四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1年。
徐宏圖:〈寧波崑劇演出史稿〉,《中華戲曲》第45卷,2012年,頁249-269。
李楠:〈上海小報視境下的新文學文壇〉,頁92-106。
熊月之:〈近代上海公園與社會生活〉,《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頁129-139。
洪惟助:〈乾嘉以來崑劇折子戲、全本戲演出情況〉,《戲劇學刊》第24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6年,頁87-105。
張繼焦:〈對文藝類文化遺產“傳統─現代”轉型的新古典結構-功能分析〉,《創新》2021年第2期,頁73-83。
黃思超:〈金華崑曲《荊釵記》總綱探析──兼論《荊釵記》的版本與演出問題〉,《戲曲研究》第123輯,2022年10月,頁107-127。
黃思超:〈民俗、市場與崑腔傳播的雅俗融通:以近現代金華武義崑班及其鈔本為論述主軸〉,《成大歷史學報》第64號,2023年6月,頁157-187。
黃思超:〈崑腔傳播、俗創劇目與聲腔體系的變化──金華崑提綱戲《金棋盤》論析,《戲劇研究》第32期,2023年7月,頁41-80。
七、報紙資料庫: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申報數據庫》,最後查閱時間2021年2月1日。
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網,《新聞報》、《游戲報》、《春江花月報》、《世界繁華報》、《時報》、《金鋼鑽》、《紫羅蘭雜誌》、《圖畫日報》、《戲迷傳》、《戲雜誌》、《上海寧波公報》、《戲劇月刊》。最後查閱時間:2023年1月13日。
指導教授 孫玫(Mei Sun) 審核日期 2024-1-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