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8729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1 、訪客IP:3.145.172.41
姓名 楊文婷(YANG WEN TI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
論文名稱 客家知識體系與學生客家認同:以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為例
(The Hakka Knowledge System and Students’ Hakka Identity: The Example of Hakka College of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相關論文
★ 新北市客家社團協力治理之研究★ 名人故居公辦民營模式之探討 -以蕭如松藝術園區為例
★ 偏鄉客庄學童社會資本與學習現況之研究-以桃園市觀音區某國小為例★ 客家農村社區永續發展之研究- 以桃園市永興社區為例
★ 六堆運動會與客家族群意識之研究★ 非營利組織客家社區關懷據點之價值展示分析— 以桃園市平鎮區東勢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 新楊平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廣之研究★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複合行政區之族群關係研究—以新竹縣關西鎮為例
★ 花東客家發展政策問題之建構與診斷: 以花東地區發展條例為中心★ 臺灣選舉制度與族群政治: 以花蓮縣新城鄉為例
★ 客語能力及族群認同之變化:2016年及2021年客家人口調查資料比較★ 客語語言權於我國憲法與法律的建構與定位
★ 客語認證與接近使用公共服務權: 政策工具觀點★ 桃園客家節慶政策與客家集體記憶
★ 客庄選民政黨偏好之研究:以楊梅區總統與不分區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臺灣客家運動,以《客家風雲雜誌》發行和「還我母語大遊行」為核心,使客家議題公共化,直到2001年有了客家委員會的成立,象徵客家事務已屬於制度化運作的範疇,隨後2003年客家電視台開台,同年,在客家委員會補助客家知識體系計畫前身「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作業要點」的推動下,有了客家學院的產生。客家知識體系大致能分為客家學術機構設立、客家研究與客家人才培育三大部分,運作方式以客家學術機構為中心,來推動客家研究及客家人才培育。而本論文欲探討客家學術機構中人才培育部分,在培育過程中,究竟什麼是影響其族群認同的重要因素?以及客家政策對於其中的年輕學子之客家意識,是否有助益?

本論文以新制度主義、族群理論及同儕影響的概念,運用制度與行為間的互動,來探討客家知識體系下年輕學子所產生的族群認同,將運用質化的研究方法,先利用文獻分析法梳理現今客家知識體系的制度安排與實作,接著再透過深度訪談法來驗證該政策對客家學院學生族群認同和行為的影響。

研究發現雖形成族群認同的因素相當多元,但「血緣」仍是決定認同的關鍵,且同儕間的互動交流會強化自身原來的認同,而若對族群有制定「福利」措施,對該族群認同的提升很有幫助。而研究個案—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所制定之獎勵辦法及提供的資源管道皆受到學生肯定,最後也針對研究結果提出課程、國際交流和就業部分提出建議。
摘要(英) The Hakka Movement in Taiwan centered around the publication of "Hakka Affairs Monthly" and the "Restore My Mother Tongue Parade", has brought the Hakka issues into the public domain. This movement continued unti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kka Affairs Council in 2001, symboliz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Hakka affairs. In 2003, the Hakka TV station was launched, and in the same year,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precursor to the Hakka Knowledge System project,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Academic Institution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Hakka Academy was established.
The Hakka Knowledge System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parts: the establishment of Hakka academic institutions, Hakka research,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akka talents. The operation revolves around the Hakka academic institutions, which drive Hakka research and the nurturing of Hakka talents.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within Hakka academic institutions. During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what are the cru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ethnic identity? Additionally, does the Hakka policy contribute to the Hakka consciousness of young students within this context?
This thesis employs concepts from New Institutionalism, Ethnicity Theory, and Peer Influence to explore the ethnic identity of young students within the Hakka Knowledge System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behavi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will be utilized, starting with a literature analysis to outline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Hakka Knowledge System. Subsequently, in-depth interviews will be conducted to validate the impact of this policy on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Hakka academi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ile there are divers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ancestry" remains a crucial determinant of identity. Peer interactions and exchanges further reinforce one′s original sense of identity. Moreover, implementing "welfare" measures specific to an ethnic group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its sense of identity. In the case study of the Hakka Academy a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he established incentive mechanisms and provided resource channels have been positively acknowledged by students. To sum up, recommendations are also made regarding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關鍵字(中) ★ 客家知識體系
★ 新制度主義
★ 族群認同
★ 同儕關係
關鍵字(英) ★ Hakka Knowledge System
★ New Institutionalism
★ Ethnic Identity
★ Peer Relationship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個案簡介 5
第四節  研究設計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國家制度安排下的客家知識體系 15
第二節  族群認同與其理論 25
第三節  校園及同儕影響 32
第三章 族群認同變化與影響因素 35
第一節  族群認同變化情況 35
第二節  同儕影響力 40
第四章 客家知識體系政策對學生行為影響 44
第一節 客家知識體系政策:客家學院部份 44
第二節 客家知識體系政策:客家委員會部份 55
第三節 客家知識體系精進之道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0
參考資料 74
附錄 79

圖目錄
圖1-1 客家學院組織架構 6
圖1-2 研究概念 10
圖1-3 研究步驟 14
圖2-1 本論文之分析架構 17
圖2-2 客家知識體系組成圖 24
圖2-3 《客家基本法》客家人之定義 30

表目錄
表 1-1 客家學院作為 8
表 1-2 訪談對象特質 12
表 2-1 客家知識體系政策演進表 20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 中文部份
(一)書目部份
Anderson, Benedict,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臺北:時報文化。
Douglass Cecil North原著,劉瑞華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臺北:聯經。
Maurice Halbwachs , The Collective Memory,中譯本:M. Halbwachs 著,華
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Jan-Erik Lane, Svante Ersson原著,何景榮譯(2002)。《新制度主義政治
學》。新北:韋伯。
牛玉珍(2007)。〈同儕團體的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臺灣教育》
546:43-45。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
王思文、張弘遠、林莉雯(2016)。喧鬧後的平靜-從文化行銷看地方觀光價值之延續:節慶活動的個案分析。《島嶼觀光研究》,9(2):33-58。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高雄:巨流。
李明政(2003)。〈族群與社會福利政策〉。《國家政策季刊》2(4):125-145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巨流。
胡至沛(2001)。〈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思〉。《中國行政評論》11(1):145-
162。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
16:86-95。
施正鋒(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孫煒、韓保中(2013)〈客家知識體系的分析架構〉。頁13-38,收錄於江明
修,《客家研究:社群省思與政策對話》。台北:智勝。
郭玉霞(1981)。〈影響我國大學生社會角色學習的同儕團體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3:209-216。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頁171-204。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臺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臺北:遠流。
張維安(2015)。《思索臺灣客家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陳定銘 (2015)。《國際航空城計畫對客家族群認同與社會網絡的影響與因應》。臺北市:科技部委託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2023)。《臺灣第一客.20th好味緒》。桃園:國立中央
大學客家學院。
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新北市:揚智文化。
劉詩燕(2007)。〈早期經驗對人格教育的重要—對父母與幼兒園教師之建議〉。《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5:28。
謝國斌(2011)。〈台灣族群研究的發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1):1-27。
羅肇錦(2014)。〈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簡介〉。《全球客家研究》2:363-
372。
(二) 網路資源

客家委員會(2003)。客家委員會推展客家學術文化活動補助作業要點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4&PageID=46066 2022/09/22檢閱。
客家委員會(2020)。客家委員會客家知識體系發展獎勵補助計畫作業要點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3&PageID=42657 2022/09/22檢閱。
客家委員會(2022)。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 2022/09/25檢閱。
客家委員會(2021)。國家客家發展計畫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2792&PageID=44679&LanguageType=CH 2023/02/10檢閱。
客家委員會(2022)。客委會推動客底文化發展計畫 歡迎具有客底身分之民眾
踴躍參與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34&PageID=45827 2023/02/10檢閱。
教育部(2022)。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333F49BA4480CC5B 2023/02/11檢閱。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無日期)。學院簡介
http://hakka.ncu.edu.tw/History.aspx 2023/02/10檢閱。


二、英文部份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ser, Lewis A. (1992) “Introduction.” Pp.1-34 in On Collective Memory, Maurice
Halbwachs edited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rikson E.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Eriksen, Thomas H. (1993).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Pluto Press.
Geertz, Clifford (1963) “The Integrative Revolution.” Pp. 255-310 in Old Societies
and New States, Clifford Geertz edited. New York: Free Press.
Halbwachs, M., trans. and ed. by F.J. Ditter & Uida Yazdi Ditter (1980). The
Collective Mem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Hall, P. & Taylor,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4(5): 936-957.
March, J. G. & Olsen, J. P. (1989). A sociological critique: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arsons, T. (1977). Social system and the evolution of action theory, New York: Free
Pre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Washingt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Peters, B.G.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Reisser, L. (1995). Revisiting the seven vector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6(6), 505-511.
Robertson, I. (1987). Sociology.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Rodgers, R. F. (1990) “Rece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underlying student development”
Pp. 27-79 in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1990s, edited by D. G. Creamer.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指導教授 王保鍵 審核日期 2023-8-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