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11728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9 、訪客IP:52.15.164.238
姓名 江卓安(Cho-An Ch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語碩士班
論文名稱 桃園楊梅客語的語言分布與語音變異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桃園楊梅的語言分布與客語語音變異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部分,筆者將介紹前人在楊梅研究的客語相關文獻,再來則是和四海話、優選理論相關的文獻探討分析,第三是客語語音變異相關的文獻,最後針對其他相關研究理論與方法進行介紹,並將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分類為「田野調查法」、「比較研究法」、「地理資訊系統(GIS)應用與分析法」,此外筆者亦在此處說明研究限制、說明研究步驟、研究理論介紹。
第二章則針對臺灣桃園楊梅的四縣客語、海陸客語進行更詳盡的介紹,包含了其音韻系統以聲母、韻母、單字聲調、連讀變調做分別介紹,以表格呈現,以條列式分點列出。
第三章筆者以地理資訊系統(GIS)應用與分析法整理出楊梅地區客語的語言分布,筆者在第一節先以田野調查訪談法的基礎下,先繪製出楊梅四縣以及海陸客語使用人的認知,先繪製出楊梅內部四縣、海陸客語的勢力分布。再者透過詢問近七十位鄉親客語詞彙的使用,繪製出語言地理地圖,進一步說明詞彙所形成的語言分布特色。
第四章筆者透過歷時研究以及共時研究共同探討楊梅地區客語的地理分布呈現。首先以四縣客語聲母〔ʒ〕聲母的增生為主要討論,〔ʒ〕聲母的語音出現除了是語音自身的摩擦增強外,和鄰近方言,即海陸客語的語言接觸亦是原因之一。筆者發現在埔心地區聲母除有〔ʒ〕聲母外,更有前化至舌尖的〔z〕聲母。再者是海陸客語之中多有將〔-m〕讀作〔-ŋ〕的現象,筆者推斷此與語音自身內部的演變相關,研究發現,這個語音現象在楊梅地區似乎不是大宗,就筆者的田野筆記顯示,僅有在富岡地區內的豐野里有此語音現象產生。
第五章是探討楊梅區域內部的小稱詞以及人稱詞分布,首先筆者將苗栗四縣客語、新竹海陸客語的小稱變調、詞綴變調進行說明與分析,接著從客語詞彙來探討小稱詞的使用與分布,其中在楊梅四縣客語之中,有些許詞條會以小稱變調形式出現,這樣的變調大多出現在去聲,本調為高平調,變調後讀高平降(552)調。筆者亦從海陸客語語音分布探討客語第一人稱〔ŋai〕的讀音聲調變化,這樣的變化以讀上升調為早期形式,讀平調、降調的部分為後期形式,最後,海陸客語的第二人稱亦是列入筆者的討論之中,楊梅海陸客語第二人稱讀〔n̩〕的幾個方言點應是由語言接觸所得來,為四縣客語借入海陸客語之中。
第六章是結論,除了將前幾章節統整外,筆者亦將楊梅四大區域語音的特點以條列式的方式進行整理歸類。
摘要(英) The theme "A Study on Language Distribution and Hakka Phonological Variation in Yangmei, Taoyua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serves as the introduction, providing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section discusses relevant Hakka literature on Yangmei, as well as literature on Si-hoi dialect(四海話) and Optimality Theory. Additionally, it explores literature on Hakka phonological variation. The chapter conclude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other related research theories and methods.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classified as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he chapter also includes a discussion of research limitations, an explanation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theories.
Chapter Two provid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Si-rhen Hakka dialects (四縣客語) and Hoi-liuk Hakka dialects(海陸客語) in Yangmei, Taoyuan, Taiwan. It covers their phonological systems, including initial consonants, finals, tones of individual words, and tone sandhi rules. The information is presented in tables and bullet points for clarity.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utiliz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to organize the distribution of Hakka language in the Yangmei region.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 author conducted field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o ascertain the knowledge of Hakka language usage among the residents, leading to the creation of maps represen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i-rhen Hakka and Hoi-liuk Hakka within Yangmei. Furthermore, by questioning approximately seventy local residents about their usage of Hakka vocabulary, language geographic maps were generated to further illustrat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cabulary formation.
Chapter Four,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Hakka language in the Yangmei area throug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studies. The chapter begins by discuss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voiced fricative initial [ʒ] in the Si-rhen Hakka dialect. The occurrence of [ʒ] as an initial consonant is not only due to the phonetic reinforcement of the sound itself but also influenced by language contact with neighboring dialects, specifically the Hoi-liuk Hakka dialects. The author found that in the Puxin region(埔心地區), in addition to the [ʒ] initial, there is also a fronting of the sound to an apical [z] initial. Furthermore, in the Hoi-liuk Hakka dialects, there is a common occurrence of the nasal final [-m] being pronounced as [-ŋ]. The author speculates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the phonetic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However,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is phonetic phenomenon does not seem to be widespread in the Yangmei area.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field notes, it is only found in the Fengye village(豐野里) in the Fugang region(富岡地區).
Chapter five delves into the distribution of diminutive terms and personal pronouns within the Yangmei region. Firstly, the author presents an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s and affix changes of diminutive terms in the Miaoli Si-ien Hakka dialects (苗栗四縣客語) and Hsinchu Hoi-liuk Hakka dialects(新竹海陸客語) Subsequently, the usage and distribution of diminutive terms are explored based on Hakka vocabulary. In the Yangmei Si-rhen Hakka, some entries display diminutive affix changes, mostly occurring in the departing tone, where the original tone is high level and the changed tone is high level falling (552 tone). Additionally,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tonal changes in the first-person pronoun 〔ŋai〕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oi-liuk Hakka phonetics. This shift is indicated to have an early form in the rising tone, followed by later forms in level and falling tones. Lastly, the second-person pronoun in Hoi-liuk Hakka is also discussed, and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dialectal points for the second-person pronoun 〔n̩〕 in Yangmei Hoi-liuk Hakka is believed to have arisen from language contact, with the borrowing from the Si-rhen Hakka dialects into the Hoi-liuk Hakka.
Chapter six serves as the conclusion, where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are synthesized and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phonetics in the four major areas of Yangmei are categorized and organized. Furthermore, demarcation lines and lexical divergence lines are illustrated in the vocabulary representation.
關鍵字(中) ★ 臺灣客語
★ 語言分布
★ 語言接觸
★ 比較研究
★ 地理資訊系統
關鍵字(英) ★ Taiwanese Hakka
★ language distribution
★ language contact
★ comparative research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論文目次 目次 i
圖次 v
表次 vii
摘要 ix
ABSTRACT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11
第二章 桃園楊梅四縣與海陸客語音韻系統 27
第一節 楊梅四縣客語音韻系統 27
第二節 楊梅海陸客語音韻系統 34
第三章 楊梅客語的語言分布描寫 43
第一節 楊梅地理環境概述 44
第二節 楊梅客語的語言聚落分佈 53
第三節 客語詞彙的分布情形 56
第四章 楊梅客語語音變異研究 95
第一節 楊梅地區客語濁擦音的類型 95
第二節 楊梅海陸客語韻尾〔-m〕的丟失 114
小結 121
第五章 楊梅客語的小稱詞分布以及人稱詞讀音變化 125
第一節 楊梅客語小稱詞的分布 125
第二節 楊梅客語人稱詞的調值演變過程 150
第三節 楊梅客語的小稱詞、詞綴變調討論 155
第六章 結論 161
研究成果 161
檢討與日後展望 162
參考文獻 16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99,《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1999,《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李珍華、周長楫編撰,北京:中華書局。
白宛如,1998,《廣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江俊龍,1999,《桃園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文堯、林心雅,2007,《地圖會說話:不可不思議的GIS》。臺北:時報出版。
沈明,1994,《太原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周法高,1973,《周法高上古音韻表》。張日昇、林潔明合編,臺北:三民書局。
周長楫,1996,《廈門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長楫,1998,《廈門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東条操,1954,《日本方言学》。東京:吉川弘文館。
柳田國男,1930,《蝸牛考》,東京:刀江書院。
柴田武,2018,《語言地理學方法》〈崔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 1969)。
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1997,《漢文典(修訂本)》。潘悟雲、楊劍橋、陳重業、張洪明,合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Saussure, Ferdinand de),1985,《普通語言學教程》(弘文館出版社編輯部譯)。臺北:弘文館出版社。(原著出版年: 1916)
賀登崧(Willem A. Grootaers),2003,《漢語方言地理學》〈石汝杰、岩田禮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坤瀛主編, 1990,《楊梅鎮志》。桃園:楊梅區公所。
黃厚源主編,1999,《話我家鄉楊梅鎮:埔心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學會。
黃厚源主編,2000,《話我家鄉楊梅鎮:富岡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學會。
黃厚源主編,2002,《話我家鄉楊梅鎮:高山頂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學會。
黃厚源主編,2003,《話我家鄉楊梅鎮:楊梅壢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學會。
黃雪貞,1995,《梅縣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黃雪貞,1998,《梅縣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楊政男、徐清明、龔萬灶,2013,《客語辭典》。桃園:翰文印刷。
楊政男、徐清明、龔萬灶、宋聰正,1998 ,《客語字音詞典》。臺北市:臺灣書店。
楊時逢, 1957,《臺灣桃園客家方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煥典,1997,《南寧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溫昌衍,2001,《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上海:商務出版社。
溫昌衍,2006,《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溫端政、沈明,1999,《太原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董同龢,1993,《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熊正輝,1994,《南昌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趙元任,1979,《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賴文英,2012a,《語言變體與區域方言:以臺灣新屋客語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賴文英,2016,《臺灣客語的語言變體:四海與小稱》。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鮑士杰,1998,《杭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鮑士杰,1998,《杭州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鮑厚星,1997,《長沙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鮑厚星、崔振華、沈若雲、伍雲姬,1998,《長沙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魏鋼強、陳昌儀,1998,《南昌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Charles B. Travis. 2015. Abstract Machine : Humanities GIS. Redlands, California: Esri Press
Prince, A., and P. Smolensky. 1993. Optimality Theory: 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Manuscript.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Boulde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Prince, A., and P. Smolensky. 2004. Optimality Theory: 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Malden: Blackwell.
Schaank, Simon. H. 1897. Het Loeh-Foeng dialect.(《客語陸豐方言》).Leyden, E. J. Brill.
(二) 專書論文
曹志耘,2013,〈漢語方言的地理分布類型〉。頁13-22,收錄於曹志耘主編, 《漢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秀琪,2012,〈客語聲母的前化運動〉。頁 93-115,收錄於揣振宇主編,《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劉秀雪,2010a,〈海陸客語小稱詞綴音韻演變:以桃園新竹地區為例〉。頁63-75,收錄於羅肇錦、陳秀琪主編,《客語千秋》。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劉秀雪,2010b,〈新埔鎮四海話音韻研究〉。頁503-520,收錄於莊英章、簡美玲主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鄧盛有,2005b,〈臺灣平鎮的「四海話」研究〉。頁941-970,收錄於陳世松主編,《四川與客家世界:第七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天地。
鄧盛有,2013,〈四海話」中的語言演變現象〉。頁225-264,收錄於陳秀琪、吳中杰、賴文英主編,《天何言哉》。臺北:南天書局。
賴文英,2012b,〈四海話與優選制約〉。頁287-308,收錄於陳秀琪、吳中杰、賴文英主編,《天何言哉》,臺北:南天書局。
羅肇錦,2000,〈臺灣「漳州客」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頁 267-283,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 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三) 期刊論文
朱曉農、李菲,2016,〈梅州客方言的雙向聲調大链移:以演化比較法重建常觀演化史一例〉。《語文研究》4:1-8。
洪惟仁,2015,〈語言分布發展的擴散論與類型論〉。《語言暨語言學》16(5):115-168。
洪惟仁,2016,〈臺灣的社會地理語言學及其理論〉。《臺灣語文研究》11(1): 115-168。
范文芳,1996,〈竹東腔海陸客家話之語音現象〉。《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 報》3:215-237。
張燕芬,2012,〈中古陽聲韻尾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讀音類型〉。《語言研究》32(4):89-98。
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語學報》2:2-15。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4:241-246。
黃雪貞,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2:121-124。
黃菊芳、江敏華、鄭錦全,2012,〈後龍海陸客語的語音變異〉。《臺灣語文研究》7(1): 129-150。
黃菊芳、江敏華、鄭錦全,2013a,〈臺灣新埔四縣客語舌葉音的產生〉。《語言學論叢》48: 140-166。
黃菊芳、陳秀琪、江敏華、鄭錦全,2013,〈臺灣南庄海陸客語舌葉音的變異與消失〉。《客家研究》6(2):29-66。
鄧盛有,2005,〈混合型客語方言研究:臺灣楊梅的「四海話」〉。《客家文化研究通訊》7:58-79。
鄧盛有,2005a,〈語言接觸後的語言演變情形--以桃園縣「四海話」為例〉。《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6:235 - 253。
鍾榮富,2006,〈四海客語形成的規律與方向〉。《語言暨語言學》7 (2):523-544。
Chen, Mathew (陳淵泉). 1973. Cross-dialectal comparison: A case study and sa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JCL, Vol.1, No.1: 38-63.
(五) 學位論文
徐雨薇,2009,《永定新舊移民之客語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政強,2013,《桃園楊梅地區四海與海四客語語言接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素玲,2005,《關西客語混同關係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2,《臺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盛星,2004,《臺灣五華(長樂)客語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鈺娟,2011,《臺灣桃竹地區四海話演變趨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慧,2004,《臺灣南部四海客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雯君,2005,《臺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劉曉蒨,2008,《客語小稱詞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劉濤,2003,《梅州客話音韻比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鄧盛有,2000,《臺灣四海話的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文英,2004,《新屋鄉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文英,2008,《區域方言的變體研究:以桃園新屋客語小稱詞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程詠,2020,《海陸客語音韻特色的接觸比較研究:以臺灣、中國潮惠地區、西婆羅洲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四) 會議論文與其他
江卓安,2022,〈臺灣桃園楊梅客家話與民間故事研究調查〉。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大專生研究結案報告。
吳中杰,2006,〈國姓鄉的語言接觸與族群認同〉。臺北: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張屏生,2004,〈臺灣四海話音韻和詞彙的變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
陳秀琪,2003,〈論梅縣方言的捲舌音〉。第三十六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宣讀論文。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劉秀雪,2008,〈新埔鎮四海話音韻研究〉。發表於「第二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2008年12月20-21日。
賴佳旻、盧秋蓉、黃菊芳、郭彧岑,2010,〈語言分布GIS地理資訊系統建置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頁50-59,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語言主題小組主編《語料庫建置入門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 年初版,2010 年再版)
QGIS Development Team. 2022. QGIS 3.6. Software.
指導教授 陳秀琪 黃菊芳(Xiu-Qi Chen Chu-Fang Huang) 審核日期 2023-8-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