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1075702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3 、訪客IP:18.226.133.249
姓名 王秋燕(Yen-Chiu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臺灣選舉制度與族群政治: 以花蓮縣新城鄉為例
(Electoral System and Ethnic Politics in Taiwan Taking Xincheng Township of Hualien County as an Example)
相關論文
★ 新北市客家社團協力治理之研究★ 名人故居公辦民營模式之探討 -以蕭如松藝術園區為例
★ 偏鄉客庄學童社會資本與學習現況之研究-以桃園市觀音區某國小為例★ 客家農村社區永續發展之研究- 以桃園市永興社區為例
★ 六堆運動會與客家族群意識之研究★ 非營利組織客家社區關懷據點之價值展示分析— 以桃園市平鎮區東勢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 新楊平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廣之研究★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複合行政區之族群關係研究—以新竹縣關西鎮為例
★ 花東客家發展政策問題之建構與診斷: 以花東地區發展條例為中心★ 客語能力及族群認同之變化:2016年及2021年客家人口調查資料比較
★ 客家知識體系與學生客家認同:以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為例★ 客語語言權於我國憲法與法律的建構與定位
★ 客語認證與接近使用公共服務權: 政策工具觀點★ 桃園客家節慶政策與客家集體記憶
★ 客庄選民政黨偏好之研究:以楊梅區總統與不分區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花蓮縣新城鄉為閩、客、原、外省等多元族群組成;其為行政院劃設之平地原住民地區,又兼具有「濱海客家」元素,在此特殊多元族群環境且無客家政策誘因機制下的客家孤島,形成族群間的互動與政治穩定了多元族群共治、族群政治平衡。本文以文獻分析法等,運用選舉制度相關理論,以花蓮縣新城鄉為研究場域,就該鄉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原住民若無制度保障,不易取得行政首長職務。
(二)行政首長鄉長具外省族群及客家籍族群當選,能在少數族群中脫穎而出取得執政,顯示不會有長期同一族群輪流交替情況;另代表選舉中,選前為四大族群參選,選後除了平地原住民代表二席外,皆由占大多數的閩南族群當選,代表會主席及副主席自為閩 南族群推選出線,又歷屆當選鄉長及代表會主席、副主席都具有國民黨籍,雖為不同族群間但具有相同的國民黨籍,政黨資源運作或地方派系經營或人脈經營為當選原因,為其重要因素。
(三)新城鄉族群政治行政權及立法權分由不同族群分治。
(四)依《三分天下:臺灣客家族群政治的轉型》指出,花蓮縣從「派系依恃政黨」轉變為「政黨依附派系」。但就花蓮縣新城鄉選民投票行為以觀,似乎尚未完全轉變至「政黨依附派系」,國民黨仍有相當影響力。
摘要(英) Xincheng Township in Hualien County is Hoklo (Minnan), Hakka, Indigenous, and "mainlanders" and other diverse ethnic groups. It is an area designated by the Executive Yuan as a plain indigenous region,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coastal Hakka" elements, the township stands as an ethnic Hakka island amidst the heterogeneous ethnic environment with no Hakka policy incentives, fostering interactions among ethnic groups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through multi-ethnic governance and balance. This paper applies document analysis and theories related to electoral systems, taking Xincheng Township as the research field, to study local public official election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Indigenous people find it challenging to secure Administrative chief positions without institutional safeguards.
(2)The township heads elected are from the "mainlander" and Hakka groups. Their ability to stand out among minority groups and have the chance to govern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no rotation of the same ethnic gro-up over the long
term. In representative elections, all four major ethnic groups for election. After the election, apart from two seats for plain indigenous representatives, the majority Hoklo (Minnan) ethnic group fills the rest. The president and vice president of the representative assembly are elected from the Hoklo (Minnan) group. The historically elected towns-hip heads, assembly presidents, and vice presidents have all been from the Kuomintang (KMT).
Although the-se ar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y share KMT affili-ation. Election result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oper-ation of party resources, local faction management, or personal connections, which are critical factors.
(3)In Xincheng Township,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separ-ately administer political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powers.
(4)According to "Dividing the World into Thre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Hakka Ethnic Group Politics," Hualien County has shifted from "factions relying on parties" to "parties relying on factions." However, as far as iii
the voting behavior of Xincheng Township in Hualien County is concerned, it seem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to "parties depending on factions" is not yet complete, and the KMT still wields considerable influ-ence.
關鍵字(中) ★ 選舉制度
★ 族群政治
★ 新城鄉
關鍵字(英) ★ Electoral Systems
★ Ethnic Politics
★ Xincheng Township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誌謝 ……………………………………………………………………… ⅳ
目錄 …………………………………………………………………… ⅴ
圖目錄 …………………………………………………………………… ⅶ
表目錄 ………………………………………………………………………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
一、研究途徑與方法…………………………………………………… 4
二、研究流程、研究架構及論文結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一、研究範圍…………………………………………………………… 9
二、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理論……………… ………… ……………… 11
一、理論概念………………………………… …………………………… 11
二、臺灣選舉法規………………………………………………………… 13
三、臺灣公職人員選舉類型…………………………………………………16
第二節 族群政治……………………………………………………………… 18
一、現今臺灣五大族群…………………………………………………… 18
二、族群政治之定義………………………… ………………………… 19
三、族群關係之定義…………………………………………………… 20
第三章 臺灣花蓮縣新城鄉族群政治……………………………… 23
第一節 歷史沿革………………………………………………………… 23
第二節 人口結構與選舉制度……………………………………………… 29
第三節 族群關係與地方政治…………………… ………………………… 31
第四章 花蓮縣新城鄉長與鄉民代表選舉與族群政治之個案分析………… 35
第一節 花蓮縣新城鄉長及鄉民代表選舉分析…… ……………………… 36
第二節 花蓮縣新城鄉選民投票行為分析…………………………………… 44
第三節 花蓮縣新城鄉族群政治分析…………… ……………………………49
第四節 小結……………………………………………………………………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55
第二節 未來建議……………………………………………………………… 57
參考文獻……………………………………………… ……………………………59
一、中文文獻……………………………………………………………………… 59
二、網站資料……………………………………………………………………… 63
三、英文文獻……………………………………………………………………… 65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保鍵,2007,〈立法委員單一選區雨客家政治參與過程—兼述選區變更過
程〉,《國會》,第七期,頁 66。
,2020,〈選舉制度與族群政治:以新竹縣立法委員選區劃分為例〉,
《選舉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二期(109/11),頁 1-48。
王業立,2006,〈縣市層級選舉與分立政府〉,收錄於廖達琪主編,《民
主化、全球化、議會角色-慶祝高雄改制院轄市二十五週年學
術研討論文專輯》,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叢書,頁
199-210。
,2021,《比較選舉制度第八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甫昌,1993,〈省籍榮和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載張茂桂
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頁 53-
100。
,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
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第四期,頁
11-74。
,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
http://tiprc.cip.gov.tw/blog_wp/?p=17。
何來美,2008,〈解嚴後客家族群投票行為取向的流變〉,載於《多元族
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 20 年》,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
主編,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李承傑,2004,〈加拿大原住民教育之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乃德,1993,〈族群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
探〉,載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
出版社,頁 27-51。
,1997,〈國家認同與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收錄於游
盈隆編《民主鞏固與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挑戰》,台北:月
旦出版社,頁 15-30。
,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臺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
題〉,《台灣社會學》,第四期,頁 75-118。
吳重禮、徐英豪、李世宏,2004,〈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行為:
以 2002 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為例〉,《政治科學論叢》,
第二十一期,民國 93 年 9 月,頁 75-116
邵宗海、唐玉禮,2005,〈臺灣地區的族群差異意識與政治參與〉,《展
望與探索》,第三卷第十期 94 年 10 月,頁 53-71。
邵偉達,2009,〈國家政策與東臺灣聚落體系的演變(1875-1945),國
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祥瀚,1988,〈臺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 1874-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太軍,2016,〈行為主義政治學的「新革命」及其啟示〉,
2016.05.05.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s://read01.com/zh-
tw/RKoGRP.html
林瑋,2019,〈後行為主義〉,摘自 https://www.3people.com.tw/知
識/後行為主義。
施正鋒,1997,〈族群關係與民族國家的建構〉,《法政學報》,第七
期,頁 9-47。
,2002,〈台灣民主化的挑戰─國家肇建、民族塑造、以及國家打
造〉,《從歐洲反思台灣─在民主的元素中,探索台灣主體性
的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歐洲聯盟研究協會。
,2007a,「原住民族的文化權」。表於中國人權協會主辦「2007
年原住民族人權保障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社
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11 月 2 日。
,2007b,〈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客家運動〉,《淡江大學公共行政
學系》《臺灣客家研究學會;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臺灣
客家運動二十年學術研討會》,台北 2007/12/08。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
民書局,頁 261。
徐永明,2001,〈九四、九八台北雙城記:不確定中大眾選擇的分流
點〉,《東吳政治學報》,第十二期,頁 75-112。
陳義彥,1996,〈不同族群政治文化的世代分析〉,《政治學刊》,第二
十七期,頁 83-127。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頁
1。
陳鈺婷,2004,〈李登輝︰誰再搞選舉爭議,人民就吐口水〉,《自由時
報》,5 月 23 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may/23/todayfo1.htm,2007/05/01。
高永光,郭中玲,2000,〈跨世紀政治學發展趨勢之探討〉,《政治科學
論叢》,第十二期,民國 89 年 6 月,頁 59-100。
莊淑媚、洪永泰,2011,〈特定政黨不認同:台灣地區民意調查中關於政
黨認同的新測量工具〉,《選舉研究》,第十八卷第二期
(100/11),頁 1-29。
張家碩,2005,〈台灣族群接觸與其接納度之探討:以「接觸理論」為研
究途徑〉,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戚珩,2006,〈後行為主義政治學〉,陳柏達的網誌,2006/08/03 00:
35, https://blog.udn.com/ChenBoDa/380924
彭志明,2008,〈苗栗地方政治與族群關係之研究:以 2008 年單一選區
兩票制立委選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治研
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頁35-36。
曾華源.李仰慈,2010,〈族群和諧與社會發展〉,《社區發展季刊》,
130 期,頁 17-33。
黃依惠,2014,〈國家政策與花蓮縣新城鄉的區域發展研究〉,國立東華
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士班論文。
黃小琪,2020,〈台灣經典小鎮 3.0〉,花蓮「海客故鄉」新城入選,客
家電視台,
https://n.yam.com/Article/20201217315653,檢視日期:2021 年
9 月 28 日
黃炎東,2022,「政黨政治─民主與獨裁的分野——政黨政治與選舉之研
究」,民傳媒 2022.2.27,
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006f57f3-6369-
402cad1014b8796c5ef3
黃信達,2006,〈我國選民投票行為模型之檢視與重構:以三次總統選舉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素萍,2003,〈葉菊蘭:誰打壓客家人?國親兩黨最沒資格批評民進
黨〉,ETtoday 網站,9 月 25 日。
http://www.ettoday.com/2003/09/25/7031518631.htm,
2007/ 10/25。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
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四十一卷第二期,民國
99 年,頁 39-76。
劉義周,2001,〈戳破初選民調的民主神話〉,《新新聞》,第七四 O
期,頁 80-88。
劉嘉薇,2019,《客家選舉政治: 影響客家族群投票抉擇因素的分析》,
台北市:五南圖書,頁 2-3
潘彥豪,2006,〈我國國會選舉制度改革之研究〉,《蘭陽學報》,第五
期,頁 232-234。
潘繼道,2017,〈從文獻資料論 1945 年之前的臺東地區客家移民〉,
《東台灣研究》,第二十四期(2017.2),頁 3-41。
蕭新煌、周錦宏、林宗弘,2020,〈客家民心向背三十年:從派系壟斷到
多元政治〉,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 2020.9.7
,2023,《三分天下-台灣客家族群政治的轉型》,台北市:巨流
圖書
蕭新煌、黃世明,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謝嘉璘,2006,〈臺灣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之研究-以升學加分和原住民
族教育體系為例〉,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文博,2005,〈從民族主義觀點論海峽兩岸政治互動:1979~2004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利德,1995,《續修花蓮縣志》,卷二.土地,花蓮:花蓮縣政府。
蘇子喬,2010,〈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 (1991-2010):歷史制度論的
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八卷第四期,頁 147-
223。

摘自網站資料:
中央選舉委員會,2022,選舉資料庫網站:
https://db.cec.gov.tw/ElecTable/Election?type=President。檢索日期 2022.6.30
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花蓮郵局-生活采風,2022
https://www.post.gov.tw/post/internet/Q_localpost/index.jsp?ID=12100204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3 ,〈 新 城 鄉 原 研 海 庄 役 場 〉,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embed/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170803000001,檢視日期:2023.4.24。
花 蓮 縣 政 府 民 政 處 , 2023 , 花 蓮 縣 政 府 民 政 處 人 口 統 計 網 址
https://ca.hl.gov.tw/Detail/526ab40896ee449785ca0e9ac20ed09f 。檢索日期2023.2.16
花蓮縣新城鄉戶政事務所,2023,花蓮縣新城鄉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網址:
https://ws.hl.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ExL3JlbGZpbGUvOTQ0Ny
83NTYwNi9mMmZkYTcyMy1hMjE0LTQ0ZGUtOTY0Ny02YWI0YjZhYTY3MmUucGRm&n=MTDmnIjku70ucGRm, 檢索日期:2023.2.16。
客家電視台,2014,〈客家二次移民 創造花東獨有文化特色〉,2014.2.21 陳欣渝賴冠諭 花蓮報導
https://tw.news.yahoo.com/%E5%AE%A2%E5%AE%B6%E4%BA%8C%E6%AC%A1%E7%A7%BB%E6%B0%91E5%89%B5%E9%80%A0%E8%8A%B1%E6%9D%B1%E7%8D%A8%E6%9C%89%E6%96%87%E5%8C%96%E7%89%B9%E8%89%B2120605306.html
客家委員會,2022,《2021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新北市:客家委員會。
(Hakka Affairs Council. 2022. “2021 Nian Du Chyuan Guo Ke Jia Ren Kou Ji Yu Yan Ji Chu Zih Liao Diao Cha Yan Jiou” [2016 National Hakka Population and Language Basic Data Survey Research]. New Taipei City: Hakka Affairs Council.)
博智研究, 2023 ,〈 量 化 與 質 化 研 究 方 法 分 析 〉, 博 智 研 究 論 文 寫 作 指 導 網https://www.embarich.com/Research.html,檢索日期:2023.6.17
新城鄉公所,2023,「新城鄉公所-新城故事」,
https://www.sinchen.gov.tw/cl.aspx?n=17880,檢視日:2023.4.24
鵝湖民國學案藏經閣,2021,〈台灣五大族群〉,2021.7.23,
https://minguo.data.blog/2021/07/23/%E5%8F%B0%E7%81%A3%E4%BA%94%E5%A4%A7%E6%97%8F%E7%BE%A4/
貳、英文文獻
Allport, Gordon W. 1954.The Nature of Prejudice.Cambridge,
Mass.:AddisonWesley.
Baron,R.A,& Byrne, D.1997.Social psychology (8thed.)
.Boston,MA:Allyn AndBacon.
D.Kavanagh.1991,“Why Political Science Needs History
”,Political Studies, XXXIX,p.482.
Emerson, Michael O.,Kimbro, Rachel Tolbert and Yancey,
George.2002.“Contact Theory Extended: The Effects of
Prior RacialContact on Current Social Ties.”Social
Science Quarterly,83: 745-761.
Ellison, C. G..,and Powers, D. A. 1994.“The contact Hypo-
thesis andracial attitudes among Black Americans. ”
SocialScience Quarterly,75,2: 385-400.
E.M.Sait.1983.Political Institutions:A Preface,(New York:D
Appletin Century),pp.16-49.
Hewstone, M., and R. Brown.1986.Contact and Conflict in
Encounters.Oxford:Basil Blackwell.
Hallinan, Maureen T.,and Aage B. Sorensen.1985.“Ability
Grouping and Student Friendships.”American Educati- Onal
Research Journal,4: 485-499.
Lijphart,Arend,1984,Democracies: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Press.
Kirchheimer,Otto,1966.“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European PartySystems”,in Joseph LaPalombara,and Myron
Weiner,eds.,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Develo-
pment,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p198
Kunda , Z. & Oleson, K. C.1995. Maintaining stereotypes in
the face of disconfirmation: Constructing grounds for
subtyping devian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8,565-579.
Oboler, Suzanne.1995. Ethnic Labels, Latino Lives: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Re)Pres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Ranney,Austin,2001,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xience(8th edition),Upper Saddle Ricer,NJ:Prentice
Hall.pp209
Nelson, G.,Ochocka,J.,Griffin,K.& Lord. J.1998. Nothing
about me,without me: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with
self-help/mutual aid orga-nizations for psychiatric
consumer/survivor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
chology, 26(6), 881-910.
Schattschncider,E.E.,1942.Party Government,New York:Holt
,Rinegartand Winston.
Schofield, Janet.1979.“The Impact of Positively Structured
Contact on Intergroup Behavior: Does it Last Under
Adverse Conditions?”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42: 280-
284.
Schofield,J.W.1995.“Improving Intergroup Relations among
Student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edited by J.A. Banks and C.A.M. Banks.
NewYork:Macmillan.
Sigelman,L.,and Welch,S.1993.“The contact hypothesis
revisited: Black-White interaction and positive social
attitudes.”Social Forces, 71: 781-795.
Stein, R. M., Post, S. S., and Rinden,A.L. 2000.“Reconciling
context and contact effects on racial attitudes.”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53: 285-303.
Vernon Van Fyke.1960.Political Science:A Philosophical
Analysis,(S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pp22-23.
Yip, K. S.1992.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elf help group
for mental expatients:Grow in Australia. Hong Kong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0,6-15.
指導教授 王保鍵 審核日期 2023-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