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0 、訪客IP:3.14.131.194
姓名 阮家欣(Chia-Hsin Jua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都會客家社區營造效益之研究-以桃園市中壢區東興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Urban Hakka Community Empowerment: A Case Study of Dongx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Zhongli District, Taoyuan City)相關論文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東興里位於桃園市中壢區的東部,鄰近重要的交通幹道和公共設施,包括中壢火車站、桃園國際機場以及多條主要公路,其中東興社區是屬於相對密集的住宅區。隨著都會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客家聚落現在已經面臨城市化的挑戰,這也促使了都會客家營造的興起。本研究旨在探討東興社區發展協會在都會客家社區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存在的意義,以及東興社區發展協會在推動社區營造和客家文化保護的相關影響因素。
都會客家營造是一種在都市化進程中保護和傳承客家文化的活動,其目標在於提升都會客家社區的文化價值、社區凝聚力和居民生活品質。本研究藉由分析東興社區發展協會的組織運作、組織間的互動和組織政策倡議等方面,以探索該協會如何在都會客家社區中推動社區營造和克服都會客家隱型化問題。其次,探討東興社區發展協會在社會資本網絡、信任和規範關係方面的表現,以評估其在社區內部的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都會客家隱形化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了社會文化變遷、教育體制和語言政策、都市生活壓力和社會融入,以及文化認同和自我認知的影響。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客家話的使用和傳承減少,客家族群的語言特色逐漸淡化
。社會文化變遷對客家族群著實產生了影響,而傳統的家庭結構和價值觀也隨之正在發生轉變,家庭成員的語言使用習慣亦隨之有所變化。所以,都會客家隱形化問題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含了歷史因素、社會政策、經濟因素等。為了解決客家隱形化問題,需要有系統的策略和措施來保護和發揚客家文化以及客家語言,並且同時要提高客家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
東興社區發展協會組織了多種課程和活動,包括教唱客家歌、辦擂茶活動、食伯公福、客家小劇場、拼布課程等。這些活動涵蓋了客家文化的不同方面,包括音樂、舞蹈、飲食和手工藝等,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多元的學習和體驗機會。透過這些活動,居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客家文化的豐富內涵,這種以客家元素為基礎的設計體現了對客家文化的尊重和關注,同時也促進了客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摘要(英) Dongxing Village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Zhongli District, Taoyuan City, adjacent to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arteries and public facilities, including Zhongli Train Station,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and several major highways. The Dongxing community is a relatively dense residential area.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raditional Hakka settlements are now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urbanization, which ha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urban Hakka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ongx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urban Hakka communities,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factors influenc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Hakka cultural preservation.
Urban Hakka construction is an activity aimed at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Hakka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goal of enhancing the cultural value, community cohesion, and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in urban Hakka communities.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 Dongx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promotes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overcomes the hidden challenges of urban Hakka identity by analyzing its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inter-organizational interactions, and policy advocacy. Furthermo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ongx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social capital networks, trust, and normative relationships is examined to assess its internal cohesion and collaborative capacity within the community.
The main causes of the hidden challenges of urban Hakka identity include socio-cultural changes, education systems and language policies, urban life pressure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self-perception. These factors together contribute to the decline in the use and inheritance of the Hakka language, gradually diluting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ethnic group.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have indeed affected the Hakka ethnic group, with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s and values undergoing transformations, leading to changes in language usage among family member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hidden challenges of urban Hakka identity is multifaceted, involving historical factors, social policies, economic factors, among others. To address the hidden challenges, systematic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are needed to protect and promote Hakka culture and language, while simultaneously improv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us of the Hakka people.
The Dongx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rganizes various courses and activities, including teaching Hakka songs, hosting tea gatherings, Hakka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and patchwork classes. These activities cover different aspects of Hakka culture, such as music, dance, cuisine, and handicrafts, providing residents with diverse learning and experiential opportunities. Through these activities, residents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Hakka community. This design, based on Hakka elements, reflects the respect and attention given to Hakka culture, while also promoting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關鍵字(中) ★ 非營利組織
★ 客家社區
★ 社區營造關鍵字(英) ★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Hakka community
★ community empowerment論文目次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辭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9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部門 9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與社區 15
第三節 社區發展的特色及原則 19
第四節 都會客家社區營造策略 22
第五節 碩博士論文之探討 25
第三章 個案探討 28
第一節 東興社區發展協會之沿革與組織架構 28
第二節 東興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造時的困境與對策 30
第三節 東興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營造之效益 34
第四章 研究/訪談發現與分析 37
第一節 東興社區發展協會的發展與運作 37
第二節 東興社區發展協會的客家特色與問題 45
第三節 東興社區發展協會公私協力的特性與展望 4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5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1
第三節 未來研究展望 67
參考文獻 72
附錄一:訪談大綱 76
附錄二:訪談同意函 77
圖目錄
圖一:研究架構圖 7
圖二:組織架構圖 30
表目錄
表一:受訪者一覽表 75參考文獻 一、專書
王雲東,2012,(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社會研究方法》,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江明修,2000,(非營利組織協助政府再造之道〉。江明修主編,《 第三部門 : 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初版,臺北市:智勝。
江明修、蔡勝男,2002,(非營利組織之知識管理〉。江明修主編,《非營利管理》,初版,臺北市 : 智勝,頁125-169。
吳宗憲,2002,(非營利組織之策略管理〉。江明修主編,《非營利管理》,初版,臺北市 : 智勝,頁241-247。
孫 煒,2007,《 第三部門的治理研究》,臺北市:翰蘆。
孫煒, 2008,《第三部門的政策環境與治理機制》Policy environment and governance mechanics,初版,臺北市: 智勝文化。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 : 客家社會與文化》,初版,台北市:正中。
徐震,1994 ,《社區與社區發展》,臺二版,臺北市: 正中。
陳定銘,2000,(非營利組織之志招募與甄選〉。江明修主編,《 第三部門 : 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初版,臺北市:智勝。
陳定銘,2002,(非營利組織之參與管理〉。江明修主編,《非營利管理》,初版,臺北市 : 智勝,頁317-368。
陳定銘,2010,《客家社區治理 》,初版,臺北市:智勝。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初版,臺北市:三民。
顧忠華,2009,(非營利組織與社區和社會改革〉 。 收錄於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主 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二版,台北:巨流,頁 358-374。
二、論文期刊
王秀燕,2016,(社區發展的新能量—以社區為基礎的在地服務〉。《社區發展季刊 》第154期:頁69-81。
王保鍵,2012,(「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發展途徑〉。《城市學學刊 》第3卷第2期:頁27-58。
王保鍵,2016,(論桃園客庄型態與客家政策〉。《臺灣民主季刊 》第13卷第4期:頁93-125。
王保鍵,2019,(都會客家政策問題—以新北市為例〉。《文官制度季刊 》第11卷第1期:頁109-130。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第5期:頁1-35。
張德永,2004 ,(客家文化意識及社區參與之關聯性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莊俐昕、黃源協,2021,(「以社區為基礎」的照顧模式之檢視:網絡治理觀點的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44期:頁133-174。
蔡其昌,2020,(臺灣社區組織及地方創生教學之現況探討)。《第三部門學刊》第26期:頁47-74。
賴兩陽,2016,(社區發展這些人與那些事)。《社區發展季刊》第154期:頁18-31。
三、學位論文
沈雅琪,2008,(非營利組織在社區營造的角色與功能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市。
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30-35。
傅碧景,2017,(客家社區營造策略效益與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縣寶山鄉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市。
黃玉嬌 ,2013,(都市客家隱形化之族群認同經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市。
賴彥澄 ,2012,(客家族群都會隱形化與公民參與—以臺北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市。
羅盛國,2007,(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市。
四、電子媒體及網路資源
台灣社造聯盟(2023)。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1) http://47go.org.tw/article/2003(查閱日期:2023.01.28)
諶志明(2022年9月7日)。111年桃園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成果展「據點桃樂會」9/7登場。取自桃園電子報新聞網https://tyenews.com/2022/09/300864/ (查閱日期:2023.01.28)
客家委員會,﹤客家委員會重點施政 ﹥,張貼日期:2021年2月20日。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34&PageID=43406&LanguageType=CH (查閱日期:2023.01.29)
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 ,﹤社區發展工作推動現況﹥,建檔日期:106年2月23日,更新時間:110年9月28日。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aasw/cp-554-4789-103.html (查閱日期:2023.04.15)
陳慰慈(2023年5月29日)。結合三峽藍染與茶文化 新北客家局暑期夏令營開放報名。取自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529002123-260405?chdtv (查閱日期:2023.06.20)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好客研習。https://www.hakka.ntpc.gov.tw/tw/%E5%9C%92%E5%8D%80%E6%B4%BB%E5%8B%95/%E5%A5%BD%E5%AE%A2%E7%A0%94%E7%BF%92.html (查閱日期:2023.06.25)指導教授 孫煒(Way Sun) 審核日期 2023-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