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8 、訪客IP:13.59.205.182
姓名 宋俊傑(Jun-Jie So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漢代《孝經》學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n the Han Dynasty)相關論文
★ 論當代新儒家思想中的世界主義 ★ 周敦頤定靜工夫之醫學應用 —以朱丹溪援儒入醫策略為視野 ★ 論韓非哲學—秩序的建構 ★ 論中國樂教「和」之思想—以周敦頤樂教為視野 ★ 元代儒醫朱丹溪的胎教理論研究 -以宋儒心氣關係為視點 ★ 王陽明心學與正念療法 ★ 王陽明致良知中的定靜工夫涵攝 ★ 以「克己復禮」論孔孟荀禮學思想 ★ 以公眾參與形塑生醫研究倫理治理架構可行性探究—以人體生物資料庫倫理社會議題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代政治治國的主導理念。在人才選拔方面接受董仲舒建議「求賢必先養士」,所以開始「建大學、置明師」,設立五經博士,講授五經,培育經師,此為漢初經學之始。而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孝經》也影響漢代政策政治、思想、教育、倫理、禮儀等多方面,以著名的「漢以孝治天下」,將《孝經》的經義融入漢代政治,如設立《孝經》博士、舉孝廉,褒獎「孝悌」;禮儀方面有郊祀、明堂、辟雍等,都是將《孝經》經義視為政治上的價值源頭。換句話說,經文並不是死板的,能靈活運用了知經典的性質、背景、結構,以及經義,才能辦法運用在不同的時代、政治、以及現實等各個複雜狀況,能通達《孝經》的經義者,才能夠經世致用。
《孝經》本文採用的注解是以鄭玄《孝經注》為主,特色在於經義能通經致用,不離當時時代背景及禮儀。鄭玄在注《孝經》時,是將《孝經》放在六藝的背景進行解釋;而此《孝經注》的背後就是鄭玄的孝經體系。鄭玄認為《孝經》是孔子所作,為後世立一王法,是一本政治書,所以《孝經注》引入了許多〈王制〉、《公羊傳》的制度,正因為《孝經》作為基礎,六藝政教才得以展開,而《孝經》就是始基,從《孝經‧開宗明義章》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找尋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根源,所以會探討注解與六藝關係才能了解其注解之內涵,而其《孝經注》因為總會了六藝之道,才能將孝悌與禮樂的部分都解釋的充分。
《孝經》在研究的部分,若把孝悌與禮樂從背景、人倫當中抽離出來進行抽象化的解讀,雖然進行抽象化解讀會顯得其豐足多元,但同時也失去經典所要表達的內涵,所以這也是為甚麼要選擇鄭玄的《孝經注》的根本原因,不離背景與孔子。而漢代就是透過《孝經》的經義實踐於政治將其普及於社會各階層,這時發展的「孝」思想也影響到兩千多年的現代。所以要了解《孝經》的發展開始,最好就是從經學定於一尊的漢朝。摘要(英) Since Emperor Wu accepted Dong Zhongshu′s advice to ′dismiss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and revere only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gradually became the dominant philosophy of political governance during the Han Dynasty. In terms of talent selection, he accepted Dong Zhongshu′s advice that "to seek virtue, one must first cultivate scholars", so he began to "build universities and set up bright teachers", establishing the Five Classics doctors to teach the Five Classics and cultivate scribes,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scripture learning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one of the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 also influenced Han politics, ideology, education, ethics and rituals in many ways. The famous "Han ruled the world by filial piety" incorporated the teachings of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nto Han politic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octor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election of filial officials to praise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ity" and punish "unfilial piety". In other words, the sutra is not a source of political value. In other words, the classics In other words, the classics are not rigid, but only those who are able to use them flexibly and understand their nature, background, structure, and meaning can apply them to different times, politics,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real world.
The author′s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s mainly based on Zheng Xuan′s Zheng Zhizhi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which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fact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sutra can be applied to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and the rituals of the time. In his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Zheng Xuan places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Six Arts, and behind this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s Zheng Xuan′s system of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t is because of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that the six arts of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were initiated, and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s the found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commentary,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entary and the Six Arts, and it is because the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has always been a part of the Six Arts that it is able to fully explain the parts of filial piety, brotherhood, ritual and music.
If one were to abstract filial piety, fraternity and rituals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study of the Xiaojing, although the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would be rich and diverse, it would also los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lassic. In the Han dynasty, the doctrine of filial piety was put into practice in politics and spread to all levels of society, and the ideas of filial piety developed at this time have influenced modern times for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Therefore, the best place to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s in the Han dynasty, when the sutra was firmly established.關鍵字(中) ★ 鄭玄
★ 《孝經鄭注》
★ 皮錫瑞
★ 孝經關鍵字(英) ★ Zheng Xuan
★ “Xiao Jing Zheng Zhu”
★ Pi Xi‐rui
★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02
一.研究方法02
二.研究範圍03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章節安排06
一.研究回顧06
二.章節安排10
第二章 《孝經》學史上梳理與釋義13
第一節 今古文《孝經》13
一.《古文孝經》13
二.《今文孝經》14
第二節 《孝經》作者18
一.《孝經》作者18
二.《孝經》「作」之義19
第三節 《孝經》注疏21
一.《孝經》古注21
二.《古文孝經》指解22
三.《今文孝經》注疏23
第四節 「孝」字由來與釋義23
一.「孝」字由來23
二.商、周文化背景與孝字的涵義26
三.《孝經》命名27
四.《孝經》名義28
第五節 孔子與《孝經》及其思想30
一.從宗教到倫理31
二.「孝」與「禮」的結合33
三.「孝」與「敬」的關係34
四.「孝」與「悌」的結合35
五.「孝」與幾諫的關係36
六.「孝」與政治的關係37
第三章 漢代《孝經》學39
第一節 漢代《孝經》定位39
一.漢代《孝經》重新出現39
二.漢代人對《孝經》的定位41
第二節 漢代《孝經》地位與傳習46
一.漢制誦《孝經》47
二.經義與政教49
第三節 漢代依《孝經》立國家大典52
一、《孝經》之「郊祀」與「明堂」之禮52
二.《孝經‧聖治章》與郊祀之禮55
三.《孝經‧聖治章》與明堂之典60
四.《孝經‧廣至德章》與辟雍之典62
第四節 《孝經》之「禮樂」與「刑法」63
一.禮樂與《孝經‧廣要道章》63
二.法治與《孝經‧五刑章》66
第四章 鄭玄《孝經注》71
第一節《孝經》的性質71
一.《孝經》與孔子關係71
二.鄭玄對《孝經》的定位73
三.《鄭注孝經》的道德觀78
四.《孝經》的人倫觀81
第二節 《鄭注孝經》中德行名義與其教化83
一.「孝」與「忠」83
二.「愛」與「敬」85
三.從至德要道到以順天下86
第三節 《鄭注孝經》中涉及典禮89
一.「朝聘」之禮與《孝經》關係89
二.「郊祀」之禮與《孝經》關係91
三.「明堂」之處與《孝經》關係95
四.「辟雍」之地與《孝經》關係97
五.「喪禮」之禮與《孝經》關係100
第五章 結論104
參考資料 106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孔安國,《古文孝經孔傳》,影《知不足叢書》本,1921年上海古書流通處影印。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疏館,2007年。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秦宓傳》,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晉〕袁宏,《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金良年整理,《孝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經籍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唐〕杜佑,《通典》,中國:中華書局,1988年。
〔清〕皮錫瑞、吴仰湘點校,《孝經鄭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影嘉慶廿一年江西南昌府學本。臺北:
藝文出版社,2007 年。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皮錫瑞,《六藝論疏證》,《師伏堂叢書》,光緒乙末刊本。
〔清〕嚴可均輯,《孝經鄭注》,(收載於姚覲元輯《咫進齋叢書》,1968 年景光緒9 年歸安姚氏刊本)
〔清〕朱彝尊、侯美珍等點校,《經義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9年。
二、專書
陳壁生,《孝經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陳壁生,《孝經正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
林秀一,《孝經述義復原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16年。
曹元弼,《孝經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鐵凡,《孝經鄭注校證》,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19年。
陳鐵凡,《孝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1986年。
陳鐵凡,《孝經鄭注校證》,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唐玄宗注,《御注孝經》—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
《古文孝經指解》:曾振宇、江曦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孝經古注說》:曾振宇、江曦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孝經通釋》:曾振宇、江曦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孝經集解》:曾振宇、江曦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孝經義疏補》:曾振宇、江曦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徐建平,《敦煌經部文獻合集》之群經類孝經之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年)。
石漢聲,《四民月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徐建平,《敦煌經部文獻合集》之群經類孝經之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陳立,《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先謙,《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國維,《漢魏博士考》,《王國維全集》第八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
陳鴻森,《孝經學史叢考》,《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叢書,2011年。
桑原騭藏,《中國之孝道》;譯者:宋念慈,台灣,中華書局,2019年。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黃婉峰,《漢代孝子圖與孝道觀念》,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林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台灣: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劉增光:《晚明孝經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心體與性體》,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三、期刊論文
胡軍,〈儒釋道:紛爭與融和〉,《普門學報》第24期 / 2004年11月。
丁鼎(程奇立),〈試論漢代經學中的齊、魯之學及其與今、古文之爭的關係〉,經學研究集刊 第十期,2011年4月。
莊兵,〈《御注孝經》的成立及其背景──以日本見存《王羲之草書孝經》為線索〉,
清華學報,新45卷第2期(2015年6月)。
莊兵,〈《孝經鄭注》文獻真偽與思想價值探究〉,第十屆漢代文學與思想暨創系六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7 年 8 月 263-296 頁。
陳鴻森,〈唐玄宗《孝經序》「舉六家之異同」──釋疑唐宋官修注疏之一側
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2003年。
陳壁生,〈明皇改經與《孝經》學的轉折〉,《中國哲學史》,北京:2012年。
毛炳生,〈孝字的原始意義析論〉,東方人文學誌第8卷第4期,2009年12月。
康占傑、陳風華,〈論唐太宗統一《五經》文字義疏及其對儒學的影響〉,《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03期。
曾亦〈《春秋》「素王」考論〉,《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04期。
羅高強,〈再論如何理解「惻隱之心」的問題 ——兼論耿寧的解釋困境〉,《孔子研究》,2016年第2期。
何儒育,〈自「為政以德」至「不忍人之政」──從心身修養論孔孟「政德修養」之理論發展〉《有鳳初鳴年刊》,第六期,臺北:2010年。
史偉民,〈孟子式的道德行動觀與道德情感—倪德衛與牟宗三〉《東吳哲學報》,第41期,2020年。
四、學位論文
林義正,〈中國哲學中孝概念發展之諸問題析義〉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論文,2003年。
王薏淳,〈從《論語》、《孝經》探討「孝道」之精神〉,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國秦,〈論「以孝治天下」與兩漢政治、制度〉,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鄭雅如,〈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林佩儒,〈孝經孝治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語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邱淑美,〈孟子道德情感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論文,2017年。
趙婕妤,〈皮錫瑞《孝經鄭注疏》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五、網路資源
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URL=https://ctext.org/zh
中國孔子網
URL=https://www.chinakongzi.org/
愛思想
URL=https://m.aisixiang.com/
哲學史
URL=http://www.zhexueshi.com/master/china
儒家網
URL=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19118
國際儒家生態聯盟
URL=http://www.iceaworld.org/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URL=https://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E9%A6%96%E9%A1%B5指導教授 黃崇修(Chong-Xiu Huang) 審核日期 2023-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