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古代經典
《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尚書正義》。
《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禮記正義》。
《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論語注疏》。
《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孟子注疏》。
《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周易正義》。
《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春秋左傳正義》。
朱熹[宋]:《四書集注》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朱熹[宋]:朱杰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孫星衍[清]:《當書今古文注疏˙洪範第十二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王先謙[清]:《莊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78年。
李滌生:《荀子集解》,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二、中文專書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民93。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第八版,台北: 鵝湖出版社,2003。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第八版,台北: 鵝湖出版社,2004。
王映之:《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寶瓶文化出版,2023年6月。
史懷哲:《文明的哲學》,蔡佩君、傅士哲譯,林宏濤譯誠品股份有限公司,2012.3。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天使走過人間》,李永平譯,臺北市:天下遠見,2009年。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蔡孟璇譯,遠流出版,2023.9。
安卓恩•歐文(Adrian Owen):《困在大腦裡的人》,臺北:采實文化,2018。
朱建民、葉保強、李瑞全:《應用倫理學與現代社會》,台北:空大,2005年。
朱熹[宋]:《朱子全書》,朱杰人等編,第24冊,卷7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 書局,1985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牟宗三、唐君毅等:《寂寞的新儒家》,台北:鵝湖出版社,1996再版。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書局,2000。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
岑溢成、楊祖漢:《大學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3年。
李瑞全:《休謨》,台北:東大,1993年。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台北:文津出版,1993年。
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第一版,台北:鵝湖,1999年。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臺北:鵝湖出版社,2003。
李瑞全,蔡篤堅:《醫療倫理諮詢—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台北:鵝湖,2013年。
李遠哲等:《享受生命》,台北:聯經,1999。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著:《生如夏花:泰戈爾經典詩選》,鄭振鐸譯,時報出版,2020。
林安梧:《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台北:明文書局,1995年。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幼獅文化,1996年。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11月。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林绮雲:《臨終與生死關懷》,台北:華都文化,2010年。
芮妮・卡滋等編:《終點前的分分秒秒-正視與省思臨終關顧中的反轉移歷程》,馮欣怡等譯,台北:張老師文化,2009年。
施義勝:《非洲之父史懷哲》,台北市:長青文化,民國63年。
柳田邦男:《最後的旅程:死亡醫學的序章》,郭敏俊譯,臺北:圓明出版,民國81年。
胡文郁等編著,《臨終關懷與實務》,台北:空大,2005年。
范瑞平:《當代儒家生命倫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中正書局,195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第一冊,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73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4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78年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下),臺北:學生書局,1986。
孫效智:《最美的姿態說再見──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內涵與實踐》,台北:天下雜誌,201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2月。
尉遲淦:《禮儀師與生死尊嚴》,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尉遲淦:《生命倫理》,臺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06月。
尉遲淦主編:《生死學概論》,二版五刷,台北:五南,2007年10月。
畢柳鶯:《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麥田出版社,2022。
陳秀丹:《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台北:三采文化,2013年。
陳秀丹:《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台北:三采文化,2014年。
陳敏鋑:《癌症對策》,台北:財團法人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1998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台灣:三民,2010。
曾淑瑜:《醫療倫理與法律15講》,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第八版,台北:鵝湖出版社,1997。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胡出版社,87年11月初版。
德史佩爾德等:《死亡教育》,黃雅文等譯,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2006年。
蔡仁厚:《孟子要義》,台北:台灣書店,1980。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6年5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7。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上》,初版二刷,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1。
鄭志明:《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台北:南華管理學院,1998。
鄭志明:《宗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
鄭志明:《當代宗教觀與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8月。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圖書,1994年4月。
鄭曉江:《生死智慧──中國人對人生觀及死亡觀的看法》,台北:漢欣文化出版社,1997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3•論語新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錢穆:《靈魂與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3月。
謝獻臣:《醫學倫理》,台北:偉華書局,1996。
羅光:《生命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羅光:《形上生命哲學》,台北:台灣學生,2001。
A. R. Jonsen, S. Mark and J. W. Winslade:《臨床倫理學:臨床醫學倫理決策的實務引導》,(Clinical Ethic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thical Decision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10),辛幸珍、許正園、陳汝吟、陳彥元、蔡篤堅(譯),初版一刷,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2011。
A. Ubel, Peter:《生命的關鍵決定:從醫生決定到病人決定的時代》,張瓊懿譯,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3年7月。
Ezekiel J. Emanuel:《臨終之醫療倫理》,柳麗珍譯,台北:五南出版,1999年。
Hank Dunn:《愛的抉擇-如何陪伴療護與尊重放手》,杜柏譯,臺北:商周出版,2009。
Joan Cassell:《走進加護病房》,嚴麗娟譯,臺北:原水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Jonsen Albert R., Mark Siegler, William J. Winslade:《臨床倫理學》,辛幸珍等譯,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合記,2001年。
Kueber Kim K., Debra E. Heidrich, Peg Esper:《緩和醫療與生命末期照護臨床》;胡文郁等審閱;李靜芬等編譯,台北:台灣愛思唯爾,2010年。
Lair, George S.:《臨終諮商的藝術》,蔡昌雄譯,臺北市:心靈工坊,2011年。
P. Pojman, Louis:《解構死亡:死亡、自殺、安樂死與死刑的剖析》,魏德驥等譯,臺北:桂冠,1997,頁168。
Timothy E. Quill/ Paul T. Menzel/ Thaddeus M. Pope/ Judith K. Schwarz:《自主斷食,慈悲而尊嚴的善終選擇:8個美國案例,從臨床、倫理、法律、機構議題作探討,理解西方最先進的死亡自決觀念及實踐方法,走向善終》,汪漢澄譯麥田版社,2023。
Toombs, S. Kay:《生病的意義:從現象學來說明醫師和病人的不同觀點》,邱鴻鐘、陳蓉霞、李劍譯,青島:青島出版社,2000年。
Waddington K:《歐洲醫療五百年》,李尚仁譯,新北市:遠足文化發行,2014。
三、中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會議論文
王志傑:〈病人自主權理論基礎之研究-兼論病人自主權對我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之啟示〉,台北: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王志嘉:〈死亡與善終的醫療常規與倫理法律爭議〉,刊於《護理倫理與法律研習會》,台北市:台灣護理學會,2012,頁31。
王邦雄:〈由論語「天」「天命」「命」之觀念論生命之有限與無限〉,《鵝湖》第1卷第5期,1975年11月
王耘婕:《自願主動安樂死的出路──從死亡權的角度分析》,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石致華:《諾丁關懷倫理學的道德理論研究》,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余德慧、石世明:〈臨終處境所顯現的具體倫理現象〉,《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第六章,心靈工坊,2006,272-307。
吳振吉、蔡甫昌:〈簡評「病人自主權利法」及其影響〉,醫院雙月刊,49 (1, 2016)。
吳庶深:〈生死學與死亡學本事一家〉,《生死學》,林綺雲主編,臺北市:洪葉文化,2000年。
李傳俊:〈生命關懷概述〉,輯於蔡篤堅、張新慶編,《生命文化核心概念解析》,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8。
李瑞全:〈儒家論安樂死〉,《應用倫理研究通訊》,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1999年11月。
李瑞全:〈儒家之公義論及其應用倫理學意涵〉,收於《第五屆兩岸倫理學術研討會「社會公平正義與倫理」》論文集,2002年。
李瑞全:〈生命倫理學五十年(上)〉;〈生命倫理學五十年(下)〉,《鵝湖月刊》第330期;第331期,台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12月;2003年1月,頁29-35;頁5-24。
李瑞全:〈倫理諮詢與模式〉,《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5期,中壢:中央大學,2003。
李瑞全:〈從儒家之終極關懷論生命倫理學之方向〉,《應用倫理研究通訊》,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2006年。
李瑞全:〈從儒家家庭倫理論生命科技之倫理議題〉,刊於李瑞全先生編,162《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8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2006,頁3-12。
李瑞全:〈倫理諮詢理論與模式〉,康德之自律道德理論由Barbara Secker之“The Appearance of Kant’s Deontology in Contemporary Kantianism: Concepts of Patient Autonomy in Bioethics” 本文內容轉自《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5期,國立中央大學:2008年2月,頁3-14。
李瑞全:〈卓越醫學之醫藥專業質素:中國傳統醫患關係之現代功能〉,刊於《醫學與哲學》,第34卷第4期,大連:大連醫科大學,2013,頁27-31。
李瑞全:《醫學人文與醫乃仁術:論醫學專業之要素》,高雄:高雄醫學大學,「生命倫理與醫學人文」學術研討會議論文,2015年。
李瑞全:〈儒家之臨終安寧療護之取向〉,《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8期,臨終關懷專題,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2020。
李瑞全:〈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應用倫理評論》,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第68期,2020年4月。
李瑞全:〈新冠病毒疫情的倫理反思與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建構〉,《應用倫理評論》,第70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2021。
李震山:〈從生命權與自決權之關係論生前預囑與安寧照護之法律問題〉,《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期,1999。
林安梧:〈「儒家生死學」的一些省察──以「論語」為核心的展開〉,《輔仁宗教研究》第 3期,2001年6月
林安梧:〈「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鵝湖月刊》334期,(鵝湖月刊社,2003),1-7。
林英芝:《儒家觀點省思複製人的倫理問題》,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遠澤:〈從醫學技術主義回歸人道關懷如何可能?試論醫護人文教育的關懷倫理學基礎〉,《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9期,2007年9月,p61-86。
邱仁宗〈死亡與安樂死:概念與倫理問題〉,發表於1998年中央大學哲研所所舉辦之生命倫理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邱世哲等:〈案例討論於社區醫療照護團隊教育成效之初探〉,《安寧療護雜誌》,第20卷第3期,2015年,頁13-22。
邱泰源:〈癌末病患人工營養水分之使用〉,國科會研究報告,1999。
邱泰源:〈末期醫療照護之常見倫理困境與決策〉,澄清醫護管理雜誌,2007。
邱泰源:〈安寧緩和醫療之倫理的困境〉,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8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1998。URL=http://lit.ncu.edu.tw/aer/word/8309132020.pdf(瀏覽日期2020年6月21日)。
金美華:《老人長期照護之公義與幸福——從丹尼爾斯到儒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胡文郁、邱泰源、釋惠敏、陳慶餘、陳月枝:〈從醫護人員的角度探討癌末病人的靈性需求〉,《台灣醫學》第二期第1卷,1999,頁 8-19。
胡文郁、楊嘉玲:〈生命末期之病情告知與預立照護計劃〉,《護理雜誌》,第56卷1期,2009年2月。
孫效智:〈安樂死的倫理反省〉,《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5期,1995年12月。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林思伶主編,臺北市:寰宇出版公司,2000年,頁1-22。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季刊第35期,2001。
孫效智:〈《病人自主權利法》評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第13卷第1期,2017年1月。
孫婉娜、蘇靖幃、李淑琄等:〈生命末期醫療決策概念分析〉,高雄護理雜誌,2017。
尉遲淦:〈現代人的善終問題〉,倫理思想與道德關懷學術研討會-生死的面對與超越,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主辦,2008。
尉遲淦:〈對因病在醫院臨終的人我們可以提供哪一種臨終關懷〉,《中華禮儀》,第二十一期,2009.11,pp.17-21。
尉遲淦:〈從悲傷輔導的角度省思傳統禮俗改革的方向〉,中華禮儀第二十四期,2011.05,pp.13-18。
尉遲淦:〈善終觀點下的儒家生死觀〉,《應用倫理評論》,第五十九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2015.10,pp.67-82。
尉遲淦,〈傳統禮俗的生死安頓與當代挑戰〉,《中國醫學倫理學》,第31卷第5期,2018.05,pp.575-580。
尉遲淦:〈從儒家觀點探討傳統殯葬禮俗如何適用於後現代社會的問題〉,二十一世紀當代儒學論文集II:儒學的全球在地化與當代文明,楊祖漢、李瑞全主編,國立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18.12,pp.441-451。
尉遲淦:〈自主與善終,應用倫理評論〉,專題:《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意涵,第67期,2019.10,pp.29-41。
張淑美:〈中小學「生死教育」之實施〉,《安寧療護雜誌》第14期,1999年11月。
張淑美:〈把死亡放在生命中:淺談生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教育文粹》第33卷期,2004年6月。
張新慶、蔡篤堅(編):《生命文化核心概念解析》,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8。
梁根林:〈爭取人道死亡的權利──世界範圍內的安樂死運動〉,《比較法研究》,3期,2004,頁16-28。
莊茂:〈台灣病人人權之研究〉,《台灣醫學人文學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1月,頁 86-101。
許光:〈病人善終自主權之研究——借鑑臺灣法規反思大陸立法之趨勢〉,《高大法學論叢》第12卷第2期,2017年3月。
許澤天:《消極死亡協助與病人自主決定權──德國學說、立法與實務的相互影響》,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0期,p179-243。
陳冉:〈由「尊嚴死」論放棄醫療救治的刑事責任〉,《刑法論叢》,2013。
陳朝政:〈死亡權問題初探:倫理層面的分析〉,《高醫通識教育學報》,第4期,2009年12月,頁70-99。
陳榮基:〈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8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1998年10月。
陳錫琦、陳淑香:〈生命教育課程建構-以善終為取向〉,《醫護科技學刊》,第9卷第2期,2007年4月,頁154-168。
黃純德:〈咀嚼吞嚥障礙-插鼻胃管的優缺點〉,《高醫醫訊》,第36卷第9期,2017年2月。
黃漢忠:〈從儒家的觀點省察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限制:以永久性植物人為例〉,《應用倫理評論》,第67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2019年10月,頁34-64。
楊玉隆:〈論醫療上病患「自主決定權」之憲法地位——以宗教信仰為由拒絕輸血案判決為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43期,2014年5月。
楊秀儀:〈論病人之拒絕維生醫療權:法律理論與臨床實踐〉,《生命教育研究》,第5卷第1期,2013年6月。
楊祖漢:〈儒學的終極關懷〉,《鵝湖月刊》,1989年9月。
楊婉儀:〈從超越到人性超越〉,收錄於《生命教育研究》,第一期,第二卷,2006。
葛謹:〈植物人權益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之發展〉,《台灣醫界》,第52卷第1期,2009年1月。
雷錦程:〈病人自主性與家庭本位主義之間的張力〉,《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第29卷第3期,2008 年3月,頁9-12。
趙可式:〈台灣癌症末期病患對善終意義的體認〉,《護理雜誌》,44(1),1997,48-55。
趙可式:〈安樂死、自然死與安寧療護〉之《醫學倫理導論》,戴正德、李文濱編著,台北:教育部,2000。
趙俊祥、李郁強:〈從醫療自主觀點談臨終急救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之修正〉,《法學新論》第33期,2011年12月,頁115-139。
齊力:〈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與家族主義:三角關係的概念格局〉,《市師社教學報》,2003年第2期,頁115-145。
劉宜廉:〈植物人尊嚴死之爭議-兼論我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之修法芻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2007。
劉嘉仁,徐愫萱,翁瑞萱:〈里長在社區安寧志工的角色〉,北市醫學雜誌,2015;12:109-15.
蔡甫昌:〈生命倫理四原則方法〉,《醫學教育》,第4卷第2期,2000,頁140-154。
蔡甫昌、李明濱:〈當代生命倫理學〉,《醫學教育》,第6卷第4期,2002年,頁381-395。
蔡甫昌:〈病情告知的倫理〉,《健康世界》,第203期,2002年11月
蔡甫昌、張至寧、徐微婷:〈癌末病人的疼痛控制〉,《當代醫學》,第8期,2005年8月
蔡甫昌、潘恆嘉、吳澤玫、邱泰源、黃天祥,〈預立醫療計畫之倫理與法律議題〉,《台灣醫學》,第10卷4期,2006年7月。
蔡甫昌:〈末期病人之撤除維生治療〉,《健康世界》,第395期,2008。
蔡甫昌、郭蕙心:〈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倫理觀點與實務挑戰〉,《台灣醫學》,第21卷第1期2017年。
蔡篤堅:〈攸關智慧醫院發展之研究與臨床倫理議題〉,屏東基督教醫院人體試驗研究倫理討論會,屏東:屏基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2020。
鄭志明:〈唐君毅的「儒家宗教精神」說〉,《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1997年7月,頁48-65
黎建球:〈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內容〉,《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林思伶主編,台北:寰宇,2000。
謝文祥:《由安寧照顧、安樂死與自然死探討臨終病人的醫療困境》,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蘇文浩:〈癌末病患的醫療倫理〉,《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4期,2006年4月,。
釋照量:〈新冠肺炎流行期安寧緩和醫療所面臨的挑戰〉,《應用倫理評論》,第71期,2021年10月,頁107。
龔卓軍:〈生病詮釋現象學:從生病經驗的詮釋到醫病關係的倫理基礎〉,《生死學研究》,創刊號2003年12月,頁67-75。
四、英文專書
Avery Weisman. On Dying and Denying: A Psychiatric Study of Terminality. First Edition,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1972.
Beauchamp, Tom L. and James F. Childress (6th ed.).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Berlin, Isaiah. Liberty: Incorporating Four Essays on Liberty. Edited by Henry Hard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78.
Bernard Lo. Resolving Ethical Dilemmas: A Guide for Clinicians, 4th edi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9.
Brody, Howard.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in Medical Ethics, edited by Veatch Robert M. Lond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pp 75-81, 1997.
Buchanan, Allen E. and Brock, Dan W.. Deciding for others: the ethics of surrogate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Co-Shi Chantal Chao, Ching-Huey Chen, Miaofen Yen. “The essence of spirituality of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002, 10(4): 237-245.
Daniels, Norman. Justice and Justifi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Engelhardt, H. Tristram. The Foundations of Bioethics. 2th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Faden, Ruth R. and Beauchamp, Tom L..“The Concept of Informed Consent,” i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Bioethics, edited by Tom L. Beauchamp and LeRoy Walter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p 146.
Heidegger, Martin. Being and Time, trans.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1962.
Held, Virginia, The ethics of care: personal, political, and globa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Huntington R. & Metcalf, P.. Celebrations of Death, The Anthropology of Mortuary Ritu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Jonsen, Albert R., Mark Siegler and William J. Winslade. Clinical Ethic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thical Decisions in Clinical Medicine, 7th ed., McGraw Hill: Medical Publishing Division, 2010.
Kirk Timothy W. & Jennings Bruce ed.. Hospice ethic: policy and practice in palliative ca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2014.
Kübler-Ross, Elisabeth. On Death and Dying: What the Dying Have to Teach Doctors, Nurses, Clergy and Their Own Families. Reissue edition, Scribner, 2014.
Merleau-Ponty, Mauric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
Merriam 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0th ed., Massachusetts: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1998.
Nielsen, Kai. Equality and Liberty –A Defense of Radical Egalitarianism.Totowa, New Jersey: Rowman &Allanheld, 1985.
Noddings, Nel,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 Moral Education. Berkel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Schneiderman, L. J. & Nancy S. Jecker. Wrong Medicine: Doctors, Patients, and futile treat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1.
Smith, George P.. Palliative Care and End- of- Life Decisions, Palgrave Macmillan: Martin’s Press, 2013.
Toombs, S. Kay. The Meaning of Illness: A Phenomenological Account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Physician and Patient.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ncer 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5.
五、英文期刊論文
Ambrosini, D. L. and Crocker. A. G.. "Psychiatric Advance Directives and the Role of Autonomy," in Sante mentale au Quebec, Vol. 34, No. 2, pp. 51-74, 2009.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Current Opinions of the Council on Ethical and Judicial Affairs. Chicago: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86.
Badger, T. A. Segrin, C. Figueredo, A. J. Harrington, J. Sheppard, K. Passalacqua, S. Pasvogel, A. and Bishop, M..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in Prostate Cancer Survivors and Their Intimate or Family Partners," in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of life aspects of treatment, care and rehabilitation,Vol. 20, No. 6, pp. 833-44, 2011.
Battin, Margaret Pabst. “Ethical Issues in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Last Rights? Assisted Suicide and Euthanasia Debated. Edited by Michael M. Uhlmann, Washington, D.C.: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 publish, 1998.
Bouvia v. Superior Court, “California of Appeals, Second District”, i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Bioethics, Sixth Edition, edited by Tom L. Beauchamp and LeRoy Walters (Belmont, CA: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3.
Chiu TY, Hu WY, Cheng SY, Chen CY: Ethical dilemmas in palliative care- a study in Taiwan. J Medical Ethics. 2000; 26: 353-7.
Cohen, JA.. “Two portraits of caring: A comparison of the artists, Leininger and Watson,” i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Vol. 16, No. 8, pp. 899-909, 1991.
Dennis Klass. “Spiritual Aspects of the Resolution of Grief”, in Dying: Facing the Facts. Edited By Hannelore Wass, Robert A. Neimeyer. 3rd Edition, Taylor & Francis, 2018. DOI: 10.4324/9781315800806-10
DeWolf Bosek, M. S. Ring, M. E. and Cady. R. F.. "Do Psychiatric Advance Directives Protect Autonomy?" in JONA′S Healthcare Law, Ethics and Regulation, Vol. 10, No. 1, pp. 17-24, 2008.
E. Lindemann, “Symptomatology and Management ofAcute Grief”: In R. Fulton, E. Markusen, G. Owen, & J. L. Scheiber (eds.). Death and Dying: Challenge and Chang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78.
Eburn, Michael. “United States Recognition of the Right to Die” Vol.3 J. Law & Medicine 308, May 1996
Gallagher A., Wainweight P.. “Terminal Sedation: Promoting ethical nursing practice"In Nursing Standard, Vol 21, No34, 2007.
Hannah C. Kinney, Julius Korein, Ashok Panigrahy, Pieter Dikkes, and Robert Goode: “Neuro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the Brain of Karen Ann Quinlan -- The Role of the Thalamus in the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May 26, 1994.
Karlsson, M. Roxberg , A. da Silva, A. B. and Berggren, I.. “Community Nurses′ Experiences of Ethical Dilemmas in Palliative Care: a Swedish Study, “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liative Nursing, Vol. 16, No. 5, pp. 224-231, 2010.
Kathy L. Cerminara: “Theresa Marie Schiavo′s Long Road to Peace”, in Death Studies 30 (2):101-12, April 2006,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6402507。
Kinlaw, K.. "Ethical Issues in Palliative Care," in 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 Vol. 21, No. 1, pp. 63-8, 2005.
Koretz R. ‘Parenteral nutrition: is it oncologically logical?’ J Clinical Oncology. 1984; 2: 534-8.
Lee, Shui Chuen. ‘On Relational Autonomy: From Feminist Critique to a Confucian Model for Clinical Practice’, in Shui Chuen Lee (ed). The Family, Medical Decision-Making, and Biotechnology: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Asian Moral Perspectives, Dordrecht: Springer,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7.
Lowers J, Hughes S & Preston NJ. Overview of 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 to hasten death.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2021; 10(3), 3611-6.
Lunney JR, Lynn J, Foley DJ, Lipson S, Guralnik JM. Patterns of functional decline at the end of life. Jama, 2003;289:2387-92. doi: 10.1001/jama.289.18.2387.
Marilyn, Friedman. “The Impracticality of Impartiality”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6:645-656, 1989.
Schneiderman L.J., et al., Medical Futility: Its Meaning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ANN.INTERN. MED., 112(12): 949-954(1990).
Sirgy, M. J. et al, “The Quality-of-life (QOL) Research Movemen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ume 76, 2006, p343–466.
Solomon M.Z. et al., Decisions Near the End of Life: Professional Views on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JPH) , 83(1): 14-23 (1993). DOI: 10.2105/ajph.83.1.14
Timothy E. Quill, Bernard Lo, Dan W. Brock, “Palliative Options of Last Resort: A comparison of Voluntar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 Terminal Sedation,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and Voluntary Active Euthanasia”, i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Bioethics.
Tong, Rosemarie. “The Ethics of Care: Feminist Virtue Ethics of Care for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Vol. 23, No. 2, pp.131-152, 1998.
Torbjörn Tännsjö. “Terminal sedation: a substitute for euthanasia?” In Terminal Sedation: Euthanasia in Disguis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4.
Torosian M, Daly J: Nutritional support in the cancer bearing host. Cancer, 1986; 58:1915-29.
Waller A et al: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fluid infusion on blood and urine parameters of hydration and on state of consciousness in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Am J Hospice Pallia Care. 1994; 11: 22-7.
六、網路下載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中央健康保險署電子報,第310期,2014/11/15 發行,http://www.nhi.gov.tw/epaper/ItemDetail.aspx?DataID=3843&IsWebData=0&It emTypeID=5&PapersID=340&PicID=,下載日期 2023/7/10。
王正旭:〈安寧療護臨床決策之倫理困境〉,2011。URL= http://klpa.taiwan- pharma.org.tw/sites/klpa.taiwan-pharma.org.tw/files/0724-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五部第三章,頁1。2016/05/06更新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x?menu=20&menu_id=710&webda ta_id=3633,下載日期 2023/7/11。
吳育政:〈不專業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天下雜誌》「獨立評論」,2016.01.28。網址: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3822,2023.7.13瀏覽。
林怡廷:〈善終光環背後如何更上一層樓〉,《天下雜誌》,584期,2015.10.28 出刊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1899,下載日期 2023/8/28下載。
姚建安:〈緩和醫療(安寧療護)源由與發展〉,http://health.edu.tw/health/upload/tbteaching_kb/20050602034318_file1.pdf 取自:2023/9/30。
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2年至2070年)」,2022。https://pop-proj.ndc.gov.tw/chart.aspx?c=10&uid=66&pid=60,取用日期:2023年8月5日。
尉遲淦:〈從生死尊嚴的角度省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的生死問題〉,http://yck.com.tw/anning1.htm,取自2023/8/17。
常佑康:〈病人自主發生爭議怎麼辦〉,《康健雜誌》專欄,醫生這樣說,2019,頁2。URL=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3094,瀏覽日期2023年7月21日。
康健雜誌207期,取自: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1081。
陳榮基:〈醫師於安寧緩和醫療靈性關懷扮演之角色〉,http://www.24drs.com/edoctor/article.asp?who=157 取自:2023/10/19
曾芷筠:〈【植物人甦醒番外篇】植物人甦醒機率有多少腦部造影技術可判〉,2018.09.11。網址: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907pol006/,2023.10.01瀏覽。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URL=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10(瀏覽日期2023年9月29日。)
賴治怡:〈生命在無人知曉處-植 物人泰莉案的死亡權爭議〉,《司改雜誌》第56期,網址:https://digital.jrf.org.tw/articles/1409,2023.6.11瀏覽。
Skills for Care, 2013, “National end of life qualifications and Six Steps Programme - Core unit mapping tool for learning providers,”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Skills for Care, URL=http://www.skillsforcare.org.uk/Document-library/Skills/End-of-life-care/Nationalen doflifequalificationsandSixStepsprogramme.pdf (Retrieved on 27 August,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