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126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6 、訪客IP:3.14.247.231
姓名 陳明怡(Ming-Yi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從畫會、畫廊、美術館機制探討1980、90年代「十青版畫會」的發展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ergreen Graphic Art Association" in the 1980s and 1990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Mechanisms Behind Art Associations, Art Galleries, and Art Museums)
相關論文
★ 論卡拉瓦喬羅馬時期公共祭壇畫的世俗形式與宗教理念★ 論Grosvenor Gallery展覽對於英國藝術的推展,1877-1890
★ 公共理念的實踐:1824至1865年早期倫敦國家畫廊的定位與革新★ Mark Catesby 《自然史》插圖在十八世紀西方博物學圖像中的創新與意義
★ 收藏家的自我形象塑造:嘉德納夫人與其同代繪畫收藏★ 從「被遺忘」到「典範」之形塑─ 維梅爾藝術史地位變遷探討
★ 由建築圖到風景畫:十八世紀英國威爾頓莊園圖像的變遷★ 走出莎劇:維多利亞時期精靈畫的轉變
★ 在欺眼之外——John Frederick Peto 的文件架畫與貼片畫★ 法式品味在英國: 倫敦華勒斯典藏館藝術收藏與展示發展
★ 再現「海克力斯的選擇」:十五到十八世紀的圖像傳統與創新★ 菲利普典藏館1918-1960年代的美國現代藝術收藏與推展
★ 湯瑪斯.瓊斯(Thomas Jones, 1742-1803)藝術史定位的轉變——論其風景油彩速寫再發現的契機與影響★ 泰特藝廊對William Blake的形塑與推廣,1913至今
★ 羅馬名利場:喬凡尼?巴里歐內(Giovanni Baglione)藝術聲譽與誹謗圖像之研究★ 西洋藝術教育的接受與推動——奇美博物館的角色與功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1973 年台灣現代版畫重要推手——廖修平自美返台,任教於母校國立師範 大學美術系,教授新的西方版印技法。隔年,由其學生組成「十青版畫會」,成 員傳承了廖修平的版畫技巧,同時也開展出更多元的版印形式。自1970 年代開 始,「十青」積極推動版畫藝術,他們的活動軌跡跨越了畫會組織、官方展覽、 學院體制、畫廊產業、美術館及文化中心等不同領域,透過這些相互交織的網絡, 也提供我們對於現代版畫在台灣發展的了解。在1980、90 年代台灣美術環境發 生了相當大的轉變,無論是受政治、社會或經濟的影響,藝術家對於創作媒材、 創作題材都有了別於傳統的形式,「十青」適逢這些環境的轉變,他們推動的現 代版畫也符應了此時的時代背景,因此,本文以1980、90 年代作為研究的主軸。
本文依照台灣美術進程:畫會/官展、畫廊、美術館作為敘述架構,探討「十青」在不同機制中的運作以及成員的發展。第一章將從沿自日治時期的畫會及官 展形式,切入理解「十青」以及現代版畫在台灣的發展狀況。本章首先針對台灣 版畫的「現代化」進行討論,接著爬梳「十青」的成立背景以及成員創作特色, 最後探究版畫在官辦競賽中的位置。第二章從畫廊產業出發,爬梳1980、90 年 代畫廊發展的概況,以及「十青」與畫廊的關係,進一步理解版畫在商業活動中 的意義。第三章從1980 年代發展起的公部門機制,包含美術館及文化中心的角 度,理解「十青」的在公部門中的展覽、典藏狀況,以及他們所扮演的多元角色。
摘要(英) In 1973, Liao Shiou-Ping, an important promoter of Taiwan′s modern printmaking, returned to Taiwa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ught new western printing techniques in his alma mater,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next year, the "Evergreen Graphic Art Association" was formed by his students. The members inherited Liao Shiou-Ping′s printmaking skills, and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ed more diverse forms of printmaking. Since the 1970s, the "Evergreen Graphic Art Association" have actively promoted printmaking art. Their activities have spanned different fields such as art associations, official exhibitions, academy systems, gallery industries, art museums, and cultural centers. Through these interwoven networks, they also provide u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rintmaking in Taiwan. In the 1980s and 1990s, considerable changes took place in Taiwan′s fine art environment. No matter it was affected by politics, society or economy, artists had different forms for the media and themes of creation. "Evergreen Graphic Art Association" coincided with these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modern prints they promoted also corresponded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study takes the 1980s and 1990s as the main axis of research.
This study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fine arts: art association/official exhibitions, galleries, and art museums as narrative structures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 of the "Evergreen Graphic Art Association" in different mechanis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members. The first chapter will start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Evergreen Graphic Art Association" and modern prints in Taiwan from the form of art associations and official exhibitions since the Japanese ruled period. This chapter first discusses the "modernization" of Taiwan′s printmaking, then sorts out the backgroun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vergreen Graphic Art Association" and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members, and finally explores the position of printmaking in official competi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gallery industry, review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gallery development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rgreen Graphic Art Association" and galleries, and further understands the significance of printmaking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ublic sector mechanism developed in the 1980s, including the perspective of art museums and cultural centers, to understand the exhibition and collection status of the "Evergreen Graphic Art Associ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as well as the multiple roles they play.
關鍵字(中) ★ 台灣美術
★ 台灣版畫
★ 「十青版畫會」
★ 現代版畫
★ 廖修平
關鍵字(英) ★ Taiwan Fine Arts
★ Taiwan printmaking
★ "Evergreen Graphic Art Association"
★ modern printmaking
★ Liao Shiou-Ping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辭 .......................................................................................................................iv
目錄 ...........................................................................................................................vi
緒論 ............................................................................................................................. 1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1
研究現況與材料 ............................................................................................... 4
章節概述 ........................................................................................................... 8
第一章 現代版畫的撞擊與生發——畫會及官辦競賽展 ..................................... 10
第一節、台灣現代版畫的先驅——「現代版畫會」..................................... 10
一、台灣版畫的「現代化」....................................................................... 11
二、「現代版畫會」的侷限......................................................................... 15
第二節、承先啟後——「十青」的成立及特色 ........................................... 17
一、廖修平西方版畫技法的影響 ............................................................. 17
二、「十青」的繼承與延續 ........................................................................20
第三節、官辦競賽展覽中的版畫藝術..............................................................24
一、省展及全國美展 ..................................................................................24
二、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 ..................................................................27
小結 ................................................................................................................... 30
第二章 版畫藝術作為商品——畫廊產業中的版畫市場 ......................................31
第一節、1980、90年代畫廊發展概況 ...........................................................31
第二節、「十青」與畫廊的關係 ......................................................................36
一、畫會的聯展活動 ..................................................................................36
二、「十青」成員在畫廊中的活動..............................................................42
第三節、台灣版畫藝術市場..............................................................................49
一、西方版畫熱潮 ......................................................................................49
二、鄉土版畫的遺緒....................................................................................57
小結 ................................................................................................................... 61
第三章 述說現代版畫——公部門展示空間中的版畫展覽 ..................................62
第一節、1980、90年代地方文化中心與美術館中的版畫展覽 ...................63
一、地方文化中心、美術館的發展............................................................63
二、地方文化中心、美術館版畫展覽特色................................................68
第二節、「十青」在文化中心、美術館活動 ..................................................76
一、「十青」在公部門機制中的版畫展覽................................................76
二、「十青」在公部門機制中的多元角色................................................82
小結 ................................................................................................................... 85
結論 ........................................................................................................................... 87
參考書目..................................................................................................................... 91
圖版目錄 ..................................................................................................................104
圖版 ..........................................................................................................................114
附表 ..........................................................................................................................146
參考文獻 文獻史料
〈五百元買精緻文化 複製畫乏人問津〉,《聯合報》(1986.9.23)。
〈尺寸之間的試探——十青版畫會小品展〉,《雄獅美術》214期(1988.12),頁181。
〈沈金源 劉洋哲 一同畫出生活的軌跡〉,《聯合報》(1987.4.27)。
〈法國現代版畫藝術展昨登場〉,《經濟日報》(1990.12.30)。
〈展出名家版畫 風險大! 台中價值六百萬的版畫 未曾投保 建立藝術品保險制度是時候了〉,《民生報》(1987.12.19)。
〈畫廊業搭上「火車頭」 房地產業復甦畫廊生意徒增 南市業者看好競相投資開設〉,《經濟日報》(1987.2.28)。
〈歐洲當代名家版畫今起台南展出 亞倫羅素小提琴獨奏會〉,《民生報》(1981.10.3)。
十青,〈一九九三中美藝術交流展〉,《雄獅美術》271期(1993.9),頁105-106。
十青版畫會,《版畫技法示範》,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
中央社,〈十青版畫會 將赴港展出〉,《聯合報》(1975.6.26)。
太乃,〈′92年藝術市場總體檢 藝術市場即將邁入黑暗期〉,《典藏藝術》3期(1992.12),頁160。
文綺,〈本週版畫熱門 中、日版畫家分呈新作〉,《民生報》(1983.4.24)。
方向,〈80年代我們對「十青」的展望〉,《雄獅美術》115期(1980.9),頁124-125。
方向,〈今後版畫應努力的方向〉,收錄於蕭瓊瑞著,林明賢編,《台灣全省美展文獻彙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頁172。
方向,〈第十三屆版畫類得獎作品評審感言〉,收錄於王玉路、陳慧娟總編輯,《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概覽(1929-2005)》下冊,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6,頁102。
玄門,〈一九九一名家版畫聯展〉,《雄獅美術》250期(1991.12),頁271。
好來藝術中心,「台灣經驗——具象與抽象的遇合」展覽廣告,《雄獅美術》248期(1991.10),頁40。
江春浩,〈林智信版畫展側記〉,《雄獅美術》98期(1979.4),頁124-126。
何月如,〈老P的收藏 李臻餘、張麗莉夫婦攜手帶動台灣當代藝術〉《典藏》34期(1995.7), 頁154-157。
何恭上,〈看美國當代版畫展〉,《聯合報》(1960.3.17)。
宋晶宜,〈版畫傳薪「十青」展蛻變〉,《民生報》(1983.4.28)。
李玉玲,〈關懷台灣藝壇,畫家有話要說〉,《聯合晚報》(1989.5.14)。
李阿,〈且看另一片江山 王福東出任臻品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雄獅美術》254期(1992.4),頁48。
李淑楨,〈解放時空隔線之後 梅丁衍返台定居〉,《雄獅美術》256期(1992.6),頁59。
李錫奇,〈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發展〉,《中華民國當代版畫藝術》,台北:文建會,1989。
沈德傳整理,〈十青版畫會座談——國際版畫展的意義和國內版畫教育之推廣〉,《雄獅美術》146期(1983.4),頁58-65。
長華,〈巴黎畫派開箱・姜一涵展水墨〉,《聯合報》(1990.3.6)。
怒弦,〈現代版畫展簡介〉,《聯合報》(1958.5.30)。
施淑宜,〈現代藝術的開拓與冒險——訪秦松談現代版畫會與現代藝術〉,《現代美術》109期(2003.8)。
禹竹,〈畫廊產業結盟 推廣版畫藝術〉,《經濟日報》(1997.9.13)。
飛元,〈呈現都會性格的繪畫——1993張正仁個展〉,《雄獅美術》267期(1993.5),頁122。
秦雅君,〈有點像卻又不太像 複製版畫和創作版畫的差異解析〉,《典藏藝術》46期(1997.6),頁143-146。
張心龍,〈版畫藝術發展的僵局——從版畫雙年展和版畫聯展談起〉,《雄獅美術》251期(1992.1),頁110-111。
張正仁,〈環境 對位 張正仁1994年個展〉,《張正仁1994個展》(台中:臻品,1994),無業碼。
張敏亮,〈藝術走入百貨公司〉,《民生報》(1982.11.6)。
梅丁衍,〈從國際版畫雙年展談國際交流〉,《雄獅美術》274期(1993.12),頁52-55。
梅丁衍,〈從國際版畫雙年展談國際交流〉,《雄獅美術》274期(1993.12),頁52-55。
疏桐,〈藝術的行業 商場的戰爭〉,《聯合報》(1982.9.6)。
莊淑惠,〈課堂的活教材——鐘有輝與林雪卿夫婦的版畫收藏〉,《典藏藝術》59期(1997.8),頁182-186。
許自貴,〈客官,我們在賣⋯⋯〉,《雄獅美術》256期(1992.6),頁76-77。
陳其茂,〈評選本屆美展版畫後記〉,收錄於蕭瓊瑞著,林明賢編,《台灣全省美展文獻彙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頁174。
陳宜君,〈指日可待——台灣木刻版畫市場行情解析〉,《典藏》81期(1999.6),頁157-162。
陳長華,〈十青版畫會今展出〉,《聯合報》(1980.8.28)。
陳長華,〈以藝術的觀點 欣賞藝術 畢卡索銅版畫 驚世駭俗〉,《聯合報》(1980.1.21)。
陳長華,〈台北國賓畫廊展出 法國當代名家版畫〉,《聯合報》(1981.11.18)。
陳長華,〈版畫八家聯展 各有千秋〉,《聯合報》(1972.10.21)。
陳長華,〈畫廊千秋 廊廈林立.各有利弊〉,《聯合報》(1973.1.4)。
陳英偉,〈走過從前〉,《炎黃藝術》15期(1990.11),頁16。
陳郁馨,〈整合空間‧投石問路——由內外形勢變化看九二年亞洲三場藝術博覽會〉,《雄獅美術》263期(1993.1),頁29-30。
陳清香,〈重見唐宋雕版印畫的光芒——評介邱忠均的佛教版畫〉,收錄於《邱忠均版畫集》,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4,頁4-5。
陳景容,〈省展中的版畫〉,收錄於蕭瓊瑞著,林明賢編,《台灣全省美展文獻彙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頁173。
陳朝平,〈精進不停的陳國展〉,收錄於《陳國展銅版畫集》,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4,頁5。
華美協進社主編,〈華美協進社簡史及服務概況〉,《留美手冊》,台北:華美協進社,1955。
雄獅美術編輯部,〈國際版畫周特展〉,《雄獅美術》226期(1989.12),頁182-183。
黃春秀,〈楊成愿的學與思〉,《雄獅美術》199期(1987.9),頁124-126。
黃培宜、魏瑛慧整理,〈審查對話〉,《☐ ◯ ZZ的衍義:劉自明個展》,收錄於曾媚珍等編輯,《☐ ◯ ZZ的衍義:劉自明個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9,頁16。
黃麗珍,〈驅策藝術馬體的騎士精神,董振平〉,《大趨勢》9期(2003.7),頁84。
黃寶萍,〈超越版畫的版畫 十青版畫會 回顧來路跨國展 展現複合多元樣貌〉,《民生報》(1999.8.5)。
黃寶萍,〈進口畫 末梢價格膨脹 轉手・轉口・導致畫市脫序 仲介利潤過高・話題白熱化〉,《民生報》(1987.12.14)。
黃寶萍,〈開發新資源 拓展收藏面 畫廊嘗試探尋“未來”珍藏 愛力根畫廊 推薦新角度〉,《民生報》(1993.8.16)。
黃懿齡,〈楊成愿、江隆芳、張正仁三人西畫展〉,《藝術家》275期(1988.4),頁259。
楊佩玲,〈新生的美術文化活水——專訪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才郎〉,《藝術家》226期(1994.3),頁172-174。
楊英風,〈楊英風版畫雕塑展——創作自述〉,《炎黃藝術》14期(1990.10),頁66。
經濟日報,〈鴻霖企業 設餐廳藝廊〉,《經濟日報》(1972.08.10)。
董振平,〈創作理念與發展——循環交替之沒落與興盛〉,收錄於董振平,《環視事紀》,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0,頁6-15。
路況,〈楊成愿臺灣近代建築系列〉,收錄於《楊成愿1990-1993》,台北:家畫廊,1993,無頁碼。
道林(張道林),〈繪畫上的實驗時代 簡介美國版畫藝術〉,《聯合報》(1957.1.15)。
廖修平,〈山姆爾斯的彩色木版畫〉,《雄獅美術》15期(1972.5),頁26-30。
廖修平,〈自述〉,《福彩・版華:廖修平之多元藝道》,收錄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福彩・版華:廖修平之多元藝道》,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6,頁7-8。
廖修平,〈亞凡蒂的(Mario Avati)銅版畫及其Mezzotint技法〉,《雄獅美術》17期(1972.7),頁122-125。
廖修平,〈亞洲青年版畫展展出序〉,《雄獅美術》247期(1991.9),頁236。
廖修平,〈愛欽堡的木版畫〉,《雄獅美術》14期(1972.4),頁28-31。
廖雪芳,〈認識版畫 廖修平一席談〉,《雄獅美術》29期(1973.7),頁62-63。
綺文,〈國內版畫價格偏高〉,《民生報》(1983.8.26)。
趙慧琳,〈名家年畫 零號小畫 給自己的年終犒賞〉,《聯合報》(2004.1.3)。
劉自明,〈版畫伴我玩過十八個春天——「創作自述」〉,收錄於《劉自明版畫展》,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4,無頁碼。
劉自明,〈藝術家創作理念自述〉,收錄於曾媚珍等編輯,《☐ ◯ ZZ的衍義:劉自明個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9,頁11。
編輯部,〈版畫技法巡迴示範今展開〉,《民生報》(1984.3)。
編輯部,〈美術廣場〉,《雄獅美術》217期(1989.3),頁184。
編輯部,〈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作品點檢紀實〉,《現代美術》94期(2001.2),頁2-。
編輯部,〈與時代脈搏互動的藝術生命體〉,《雄獅美術》256期(1992.6),頁47。
編輯部專訪,〈跨出更大的一步——訪廖修平談國際版畫雙年展〉,《雄獅美術》277期(1990.1),頁102-104。
輝煌時代,〈奪得巧奇入畫來 五人版畫聯展〉,《藝術家》184期(1990.9),頁366-367。
鄭麗卿,〈義大利的詩學版畫——訪策展人 Ada Lombardi〉,《雄獅美術》305期(1996.7),頁20-21。
賴素鈴,〈新視覺版畫藝術展新意〉,《民生報》(1990.12.15)。
賴籐隆,〈提昇精神生活領域 家庭造型重視藝術化〉,《經濟日報》(1984.12.23)。
謝里法,〈北新澤西藝術中心的版畫家聯展——參觀台灣新生代版畫家作品的一些感言〉,《民生報》(1980.12.30)。
藝術家編輯部,〈新一代收藏家趙翔、黃宣彥、曾文雄談在畫廊買賣經緯〉,《藝術家》49期(1979.6),頁36-41。
鐘有輝,〈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回顧及省思〉,《雄獅美術》299期(1996.1),頁37-41。
鐘有輝,〈期待省展開啟版畫新紀元〉,收錄於蕭瓊瑞著,林明賢編,《台灣全省美展文獻彙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頁194-195。
顧重光,〈台灣全省美展版畫評審後記〉,收錄於蕭瓊瑞著,林明賢編,《台灣全省美展文獻彙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頁180。
龔智明,〈回顧與前瞻/版畫部評審感言〉,收錄於蕭瓊瑞著,林明賢編,《台灣全省美展文獻彙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頁196。
龔智明,〈試探台灣版畫——十青的現在、過去、未來〉,《雄獅美術》178期(1985.12),頁97-105。
中文論著
中華民國版畫學會,《版圖擴張——緣聚廖修平》,台北:中華民國版畫學會,2016。
王玉路、陳慧娟總編輯,《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概覽(1929-2005)》上下冊,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6。
王振鵠,《文化中心十年》,台北:行政院建設委員會,1991。
王振鵠,《文化中心十年》,台北:行政院建設委員會,1991。
台南市立美術館,《廖修平:跨越疆界的最前線》,台南:台南市立美術館,2021。
台南市美術館,〈以火熔水的碎形圖像——楊明迭與千彩絹印工作室〉,《南美館月訊》24期(2018.2),正面。
白雪蘭,〈畫會、畫廊、美術館在台灣〉,收錄於《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頁256-268。
白適銘,〈台灣美術展覽小史——兼論「國民美意識」之形塑〉,收錄於簡伯如編,《展覽與時代:藝術展覽研究與臺灣藝術史》,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20,頁35-5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建設重要法令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
余箐憫,〈建立推廣台灣版畫藝術之中介機構〉,桃園: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吳振岳,〈「倫理」、「民主」、「科學」的精蘊——談省立美術館開館展覽之意義與內容〉,《臺灣美術》1期(1988.6),頁8-14。
呂清夫,〈卅年一覺版畫夢〉,收錄於《六〇年代台灣現代版畫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頁7-8。
李孟娟,〈探討「十青版畫會」在台灣現代版畫教育發展中的影響〉,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李宜修,〈1980-2000年代台灣藝術(美術)環境與藝術經濟發展之關係探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5期(2010.9),頁81-122。
李宜修,〈1980-2000年代台灣藝術(美術)環境與藝術經濟發展之關係探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5期(2010.9),頁81-122。
李宜修,〈90′s年代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宜修,《台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1980-200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
李進發,《1945-1995五十年來高雄縣地方美術發展之研究》,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6。
沈映伶,〈廖修平對於臺灣藝術組織與活動的貢獻〉,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20。
林文昌,《彰化縣美術發展調查研究》,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林明賢,《從畫會的組構探析五〇年代台灣美術「現代繪畫」的發展》,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11。
林雪卿,〈十青版畫會與台灣現代版畫藝術之發展〉,《國教新知》46卷4/5期(2000.7),頁11-19。
林雪卿,〈十青版畫會與台灣現代版畫藝術的發展〉,《2000年國際版畫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0,頁17-44。
林雪卿,〈承先啟後——十青版畫會〉,收錄於鐘有輝、林雪卿編,《界面・印痕:國際版畫雙年展與台灣現代版畫之發展論壇》,台中:台灣美術館,2012,頁101-161。
林磐聳,《續修臺北市志 卷八 文化志 視覺藝術篇》,台北:台北市立文獻館,2017。
林輝堂,〈縣市文化局對文化政策制訂與執行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市文化局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胡永芬,〈功成身退 西洋版畫對台灣藝術收藏史居功厥偉〉,《典藏藝術》46期(1996.7),頁127-132。
胡永芬,〈怦然搏動的脈拍:1990台灣畫廊的榮光時代〉,收錄於鍾經新、胡永芬編,《台灣畫廊產業史年表(1991-2000)》,台北:藝術家,2021,頁29-58。
倪再沁,〈時代的他者——二二八年代的美術見證〉,收錄於《時代的他者——二二八年代的美術見證》,台中:省立台灣美術館,1999,頁1-2。
秦夜玲,〈台灣現代版畫會抽象版畫圖示來源探究〉,深圳: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論文,2017。
秦松,〈從「獨幅到多幅」的形成——回看60年代台灣版畫藝術〉,收錄於《六〇年代台灣現代版畫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頁6。
高千惠,〈靜態視覺的導演,動態生活的行者——裁減張正仁作品的分裂成長〉,《藝術家》204期(1992.5),頁343-346。
高雄市立美術館,〈序文〉,收錄於《臺灣傳統版畫特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5,頁4。
高實衍,〈現代版畫藝術的發展與多元面貌〉,《美育月刊》14期(2000.3),頁4-11。
國立台灣美術館,《世紀刻痕——台灣木刻版畫展(1945—2005)》,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
國立台灣美術館,《界面・印痕——廖修平與臺灣現代版畫之發展》,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12。
國立歷史博物館,《版畫師傅廖修平作品回顧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國立歷史博物館,《福彩・版華:廖修平之多元藝道》,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6。
張正霖,〈組織與展示:兩岸公立美術館展覽工作比較研究初探〉,《臺灣美術》93期(2013.7),頁86-112。
張國治,〈綺麗多夢的世界——黃世團1998「版畫的世界」序言暨作品解讀〉,收錄於黃世團,《黃世團的版畫世界》,金門:金門縣政府,1998,頁6-9。
梅丁衍,〈六〇年代以前版畫與現代美術運動初探〉,《藝術家》254期(1996.7),頁308-327。
梅丁衍,〈四〇年代台灣「木運」滄桑〉,收錄於《時代的他者——二二八年代的美術見證》,台中:省立台灣美術館,1999,頁3-10。
陳其茂、陳樹升編,《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三:版畫研究彙編》,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4。
陳奇祿,〈序文〉,收錄於《十青版畫展:前瞻與回顧》,台北:中華民國十青版畫會,1987,無頁碼。
陳宥儒,〈建藝思遷——台灣建築業附屬藝文空間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陳曼華,〈臺灣現代藝術中的西方影響:以1950-1960年代與美洲交流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史研究》24卷2期(2017.6),頁115-178。
陳曼華,〈藝術與文化政治:戰後台灣藝術的主體形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
陳淑真主編,《南瀛經典: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典藏品專輯》,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3。
陳樹升,〈百年來台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上)〉,《臺灣美術》41期(1998.7),頁57-79。
陳樹升,〈百年來台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下),《臺灣美術》42期(1998.10),頁34-70。
陳樹升,〈穿梭一甲子——戰後臺灣現代版畫的發展與演變〉,收錄於曲德益、楊明迭總編輯,《2011亞洲現代版畫專題論文集》,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2011,頁13-24。
陳樹升,〈從版「話」台灣主題展看台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臺灣美術》56期(2004.4),頁50-65。
陳樹升,〈從寫實到隱喻——二二八年代台灣版畫初探〉,收錄於《時代的他者——二二八年代的美術見證》,台中:省立台灣美術館,1999,頁11-23。
陳樹升,《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沿革與發展之研究(1983-2006)》,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
陳樹升,《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意識版畫》,台北:藝術家,2004。
陳樹升,《從國美館典藏看台灣現代版畫的發展》,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11。
陳樹升,《從國美館典藏看台灣現代版畫的發展》,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11。
陳嬿晴,〈離散與認同——李錫奇(1938-2019)的藝術創作與畫廊活動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2019。
彭瀚萱,〈我國縣市文化中心之營運評估研究〉,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彭瀚萱,〈我國縣市文化中心之營運評估研究〉,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彭瀚萱,〈我國縣市文化中心之營運評估研究〉,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曾長生,〈構成主義的東方詮釋者——探廖修平幾何造形的深層結構〉,《造型藝術學刊》(2007.12),頁1-25。
游原一,〈陳庭詩版畫作品研究——以抽象版畫為中心(1963-1999)〉,台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雄獅美術編輯部,〈台北市立美術館專輯〉,《雄獅美術》133期(1982.3),頁36-37。
雄獅美術編輯部,〈籌辦雄獅美術雙年展迎向「美術館時代」的春天〉,《雄獅美術》165期(1984.11),頁42-43。
黃光男,〈前言〉,收錄於《莉莉亞基金會版畫收藏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頁4。
黃光男,〈館長序〉,收錄於《六〇年代台灣現代版畫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頁3。
黃光男口述、林皎碧整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風格及制度之建立〉,收錄於蔣雨芳等編輯,《三十週年典藏圖錄總覽1983-2012》,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4,頁8-14。
黃光男總編輯,《台北市立美術館五週年簡介》,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
黃茜芳,〈破繭而出,遠景可期 台灣版畫市場巡禮〉,《典藏藝術》46期(1996.7),頁109-113。
黃茜芳、陳明秀、潘卓文、陳郁馨,〈台灣美術館典藏知多少?〉,《雄獅美術》259期(1992.9),頁12-24。
廖春鈴,〈北美館展覽研究:展覽機制的開端〉,《現代美術》204期(2022.4),頁78-93。
廖修平,〈寫在十青版畫會聯展之前〉,收錄於《十青版畫展:前瞻與回顧》,台北:中華民國十青版畫會,1987,無頁碼。
廖修平,《版畫藝術》,台北:雄獅,1974。
廖新田,《符號・跨域・廖修平》,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16。
廖新田,《線形・本位 李錫奇》,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7。
編輯部,〈見證時代的他者——省美館展出四〇年代左翼版畫家作品〉,《典藏藝術》79期(1999.4),頁104-105。
蔡明哲,〈楊英風的「豐年時代」(1951-1962):台灣鄉村現代性的社會雕塑〉,收錄於釋寬謙總策劃,《百年雕塑:楊英風藝術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52。
鄭政誠,〈1981-1990藝術的傳播者:台灣畫廊產業的起飛〉,收錄於鍾經新主編,《1981-1990台灣畫廊產業史年表》,台北:藝術家,2020。
蕭瓊瑞,〈靜聽天籟,推移大塊——現代繪畫運動中的版畫家陳庭詩〉,收錄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頁29-38。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三民,1991。
蕭瓊瑞,《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5。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台北:藝術家,2013。
蕭瓊瑞著,林明賢編,《台灣美展80年》上下冊及《台灣全省美展文獻彙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
賴明珠,〈「農村化」的鄉土藝術:楊英風《豐年》時期版畫創作中的鄉土意涵〉,收錄於釋寬謙總策劃,《百年雕塑:楊英風藝術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新竹: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2012,頁155-181。
賴瑛瑛,〈展覽權力與論述生產: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歷史之研究(1983-2010)〉,《藝術學刊》2:1卷(2011.5),頁1-35。
薛平海,《開館五週年紀念專輯》,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1993。
謝里法,〈從沙龍、畫會、畫廊、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台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140期(1980.10),頁36-49。
謝里法總編輯,《台中地區美術發展史》,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01。
謝佳娟,〈「看見」藝術品: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初英國圖解藝術書籍的發展〉,《美術史研究集刊》50期(2021.3),頁223-290。
簡子傑,〈多重現代性:試析十青版畫會的形成系譜〉,收錄於江桂珍主編,《大河傳承——十青版畫會四十二週年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6,頁10-13。
簡伯如,〈版畫中的圖像符號與文化流動〉,《版印潮》(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20),頁10-22。
簡伯如,〈版畫中的圖像符號與文化流動〉,收錄於《版印潮》,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20,頁10-22。
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卷2期(1993.6),頁469-610。
顏娟英,〈臺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收錄於郭繼生編選,《臺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頁29-47。
藝術家編輯,《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台北:藝術家,2005。
鐘有輝,〈現代版畫在台灣〉,收錄於沈欣穎等主編,《凹凸有誌 印痕歲月——台灣50年代版畫展》,台北:築空間,2015),頁6-8。
龔智明,《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現代造型版畫》,台北:藝術家,2004。
龔智明、鐘有輝,〈邁入第二十年的「十青版畫會」(1974-1993)〉,收錄於《中美藝術創作交流展 十青版畫會畫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頁65-104。
龔智明、鐘有輝,〈邁入第二十年的十青版畫會〉,收錄於《中美藝術創作交流展——十青版畫會畫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頁67-103。
西文論著
Folman, Liza. “Stanley William Hayter and Viscosity Printing.”Art in Print vol.2 no.3 (Sep.- Oct, 2012): 22-25.
Griffiths, Antony. Prints and Printmak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Techniques.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Hults, Linda C.. The Print in the Western World: An Introductory History. W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6.
Moser, Joann. Atelier 17: A 50th Anniversary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Madison: Elvehjem Art Cent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1977.
O.J.R.. “Serigraphs and Monotypes: Two Research Exhibitions in the Graphic Arts Collection.”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Chronicle 39:1(Autumn. 1977): 38-40 .
Pesando, James E.. “Art as an Investment: The Market for Modern Prin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Dec. 1993): 1075-1089.
Reese, Albert. “Prints and Prices.” Print Quarterly (Jun. 1985): 124-128.
Robert, Jennifer L.. “Sifted: Screenprinting and the Art of the 1960s.” In Three Centuries of American Prints. Eds. Judith Brodie, Amy Johnston, Michael J. Lewis. Washington: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2016: 240.
Zorach, Rebecca and Elizabeth Rodini. “On Imitation and Inven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productive Print.” In Paper Museums: The Reproductive Print in Europe, 1500-1800. Eds. Rebecca Zorach and Elizabeth Rodini.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5: 1-29.
網路資料
〈李錫奇〉,《非池中藝術網》網址:<https://artemperor.tw/artist/2505>(2021.2.20檢索)。
「時代生活」官網,網址:<https://timelife.com/pages/about>(2022.8.11檢索)。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藝術家介紹,網址:<https://artogo.tw/exhibition/treasurespreservedoverseas/work/d5a6354ecfd8>(2022.6.18檢索)。
Katharina Mayer Haunton, Laura Suffield, Ilja M. Veldman, Elizabeth Miller, Anthony Dyson and Charles J. Semowich, “Prints,” in Oxford Grove Art, 網址:<https://www.oxfordartonline.com/groveart/view/10.1093/gao/9781884446054.001.0001/oao-9781884446054-e-7000069624#oao-9781884446054-e-7000069624>(2021.12.05檢索)。
台中市大墩美展,網址:<https://www.dadunfae.taichung.gov.tw/index.php?inter=about>(2022.9.7檢索)。
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營業項目,網址:<https://www.iyp.com.tw/0225873412/?gopc=1>(2022.7.8檢索)。
吳宇棠,〈回應當代性——梅丁衍創作思維中的版畫方法學〉,《伊通公園》,網址:<http://www.itpark.com.tw/artist/essays_data/186/1235/-1>(2022.10.1檢索)。
呂東熹,〈第34屆吳三連獎 西畫類——鐘有輝・專訪〉,《吳三連獎基金會》,網址:<http://www.wusanlien.org.tw/02awards/02winners/02winners34/d01/> (2022.10.1檢索)。
國美館,〈「版印潮」有什麼潮作品?第十三擊:梅丁衍,〈三分鐘與五分鐘〉,1982。〉,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tmofa/posts/3081845485201979/>(2022.7.10檢索)。
國家文化記憶庫,網址:<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653329&IndexCode=online_metadata>(2022.3.3檢索)。
張仁傑,〈文化中心〉,《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5406>(2022.8.29檢索)。
梅丁衍自述,網址:<http://www1.etat.com/slyart/90_00/artists/1/may_tiya.htm>。(2022.10.15檢索)。
梅丁衍簡介,非池中藝術網,網址:<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2674> (2022.9.18檢索)。
陳明輝,〈江漢東〉,參考自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934>(2020.12.16檢索)。
陳曉朋,〈騎士的路徑:董振平的版畫與方法學(一)〉,網址:<http://printhology.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html>(2022.6.17檢索)。
劉智遠,〈南瀛,難贏?〉,《藝術認證》,網址:<https://www.kmfa.gov.tw/FileDownload/Journals/20170727172440163503312.pdf>(2022.9.7檢索)。
潘襎,〈看人間 文化認同 第四波美術館時代來臨〉,《人間福報》(2018.2.13),網址:<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500729>(2022.9.18檢索)。
黎藝術館,網址:<http://www.arttaipei.com/information.asp?id=813>(2022.9.22檢索)。
簡秀枝,〈第二次美術館時代的契機與挑戰〉,《典藏》,網址:<https://artouch.com/art-views/issues/content-43838.html>(2022.9.18檢索)。
指導教授 謝佳娟 審核日期 2023-1-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