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9126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1 、訪客IP:3.145.111.3
姓名 李岱玲(Tai-Ling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嘉慶朝詞臣黃鉞(1750-1841)藝壇師友與繪畫研究
(Study on the Paintings of the Jiaqing-era Official Huang Yue (1750-1841) and His Artistic Circle)
相關論文
★ 清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研究 兼論乾隆朝畫院設色山水創作★ 畫學復興思救國-論黃賓虹畫學中的救國思想與其晚年的北宋畫風
★ 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 傅抱石對<畫雲台山記>的詮釋與其國畫改革的關係
★ 董希文之「油畫中國風」研究★ 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
★ 豐子愷文人抒情漫畫研究--以1937年以前畫作為例★ 北宋墨竹繪畫研究
★ 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 儒士.貳臣.收藏賞鑒家--孫承澤(1592-1676)之生活.繪畫品味與影響
★ 郎靜山﹝1892-1995﹞中國畫意攝影研究★ 梁鼎銘(1898-1959)大陸時期西畫創作研究
★ 休寧貴公子,邗上大畫師-查士標生平與繪畫研究★ 吳偉人物畫風格研究
★ 梅清(1623-1697)的生平與藝術★ 戴本孝生平與繪畫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黃鉞(1750-1841)歷仕乾嘉道三朝,官至尚書、軍機大臣,曾任《石渠寶笈三編》校閱,逝後追加太子太保銜,入祀賢良祠。雖不顯名於今之畫史,但從古籍傳略可知,其藝文造詣受嘉慶皇帝宸賞,時人「比之董華亭」,或視之為「藝林總持」,於嘉慶朝繪畫佔有一席之地。然而能取得上述稱譽之黃鉞,實際上父母早逝,半生貧苦,屢試不第,至不惑之年才得取功名。除此之外,目前關於黃鉞之研究皆指出其交遊並不廣闊。但一位畫家與鑑賞家的養成,背後需付出之大量的時間與資源,非短時間內可一蹴而就,而聲名之建立亦仰賴諸多元素而成。因此本文旨在探究黃鉞得以培養能力之真實經歷,受到嘉慶賞識與時人認同之確切原因,達到書畫藝事上公認成就之重要實績,由此反映之黃鉞於嘉慶朝畫史的可能定位。
本文第一章聚焦黃鉞至嘉慶朝為止之生平與藝壇交遊,重新梳理文獻,了解其曾創鏡湖畫社,與安徽地方藏家、藝文名流交好,使之嘉慶四年重返官場前已積累一定之創作與鑑賞經驗。回朝後亦與師輩重臣、官場同僚友好,留下諸多廣為傳閱之應酬畫作,從中可見畫名建構的過程。第二章則著眼君臣關係,認識帝師朱珪與黃鉞自身藝文才能對嘉慶賞識重用之深遠影響,並確立其於回朝之初即因書法受到重用,繪畫上亦留下具歷史價值之圖卷,知曉史書稱譽並非諛詞。第三章論黃鉞私款繪畫,釐清畫史與研究紛紜雜誤,確認黃鉞繪畫之真實面貌,學習南宗山水之主張與思想。另透過爬梳文獻了解過往對其畫風的錯誤認識,應與太平天國後黃鉞傳世作品大減相關。第四章則探析黃鉞歲時令節進獻之臣字款冊頁特色,認識其圖冊描繪之民物康阜、昇平景色,畫面表現出不同於私款山水之個人獨特風格,可見考據思想之注入與民間傳統圖繪之影響,最後透過圖像溯源與御題分析,芻議嘉慶對此類圖冊之態度,探討冊頁創作之目的與緣由,藉此窺看嘉慶朝宮廷繪畫之重要一角。
摘要(英) Huang Yue (1750-1841), a Chinese artist of the Qing Dynasty, had a distinguished career in bureaucracy spanning the reigns of three emperors: Qian, Jia, and Dao. He held the positions of minister and Grand Councilor an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as a proofreader for the specialized book “Shiqu Baoji Sanbian.” This work meticulously documented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from diverse dynasties within the Qing imperial collection. Posthumously, Huang was honored as the "Grand Tutor for the Crowned-Prince" and listed among the virtuous in the Temple Of The Virtuous.
While not widely recognized in contemporary art history, Huang`s artistic prowess garnered high praise from Emperor Jiaqing. References and publications from his time offer insights into Huang`s influence, with comparisons to Dong Qichang and recognition as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artistic circle.
Huang`s journey to success was marked by challenges – early parental loss, persistent poverty, and academic struggles until his forties. Research indicates limited efforts to expand his networks. How Huang Yue cultivated his talents within such constraints, achieving high acclaim and approval from Emperor Jiaqing and contemporaries, becomes a noteworthy inquiry.
Chapter one explores Huang Yue`s life and artistic connections up to the Jiaqing era, delving into his role in establishing the Jinghu Painting Society and fostering relationships with Anhui collectors and literary figures. This chapter reconstructs historical context, revealing experiences before his return to officialdom in the fourth year of Jiaqing, enriched with artistic insights. Post-return, his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mentors, senior officials, and colleagues, leaving behind widely circulated social paintings, illuminat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his artistic reputation.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dynamics between rulers and officials, emphasizing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Emperor`s Teacher Zhu Gui and Huang Yue`s artistic and literary talents on Jiaqing`s appreciation and patronage. It establishes that Huang Yue was recognized early on for his calligraphy, leaving a historical legacy in painting, 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praise as mere flattery.
Chapter three clarifies misconceptions in art history research, addressing Huang Yue`s private paintings. Confirming his adherence to Southern School landscape painting, it unveils authentic facets of his art during that period. Also addresses misconceptions about his painting style, likely related to the decrease in surviving ii works after the Taiping Rebellion.
Chapter four analyzes tribute pages with inscriptions, depicting prosperity and tranquility. Huang Yue`s distinct style in official works, diverging from private landscape paintings, injects historical context. Lastly, by tracing the origins of these images and analyzing imperial themes, it discusses Emperor Jiaqing`s attitude towards such paintings, clarifying the purpose and reasons behind these creations, offering insights into court painting during the era.
關鍵字(中) ★ 黃鉞;嘉慶;朱珪;詞臣;臣字款;安徽;姑熟畫派;蕭雲從 關鍵字(英) ★ Huang Yue;Jiaqing;Zhu Gui;court scholars and ministers;Chen Zih Kuan;Anhui;The Gushou School;Xiao Yuncong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V
圖版目錄 VII
緒論 1
文獻綜述 3
一、 古籍文獻 3
二、 近人研究 6
章節架構 10
第一章 生平藝事與交遊 11
第一節 求仕至乞假時期(1750-1799) 11
一、 求仕時期(1750-1790)之空白階段考 11
二、 乞假時期(1790-1799)之重要交遊與見聞 19
第二節 嘉慶朝出仕時期(1799-1820) 36
一、 初回朝堂 36
二、 外放歷練 48
三、 扶搖直上 53
小結 59
第二章 君臣互動 60
第一節 信任與賞識 60
一、 帝師朱珪 60
二、 藝文之能 66
第二節 重任與肯定 72
一、 實景長卷 73
二、 檢校《石渠寶笈三編》 78
小結 82
第三章 繪畫藝術的形成 83
第一節 草野時期之繪畫(1750-1799) 83
一、 求仕階段 83
二、 乞假時期 91
第二節 仕宦時期之繪畫(1799-1820) 97
一、 山水作品 97
二、 花卉作品 111
小結 116
第四章 臣字款繪畫 118
第一節 宇內民物 118
一、 節令歡康 119
二、 日常安平 125
第二節 特點探析 130
一、 繪畫藝術 130
二、 細節考據 134
三、 君臣深意 136
小結 144
結論 146
參考資料 150
圖版 159
附錄 220
參考文獻 一、 古籍善本
1. 〔漢〕鄭玄,《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
2. 〔唐〕李白、杜甫,《李白杜甫詩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 〔唐〕李白,《李白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21。
4. 〔唐〕杜甫,《杜甫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5. 〔宋〕謝枋得編選,《千家詩》,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7。
6.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上,合肥:黃山書社,1997。
7. 〔明〕陳舒,《陳道山花卉冊》,民國十八年出版本。
8. 〔清〕方士淦,《蔗餘偶筆》,摘抄於
9. 〔清〕方濬師撰,《蕉軒隨錄》,同治十一年刻本。
10. 〔清〕方濬頤,《夢園書畫錄》,光緒三年定遠方氏琹於錦城柏署刊本。
11. 〔清〕王培荀,《鄉園憶舊錄》,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12. 〔清〕王澤,《觀齋集》,道光十二年續溪胡氏刊本。
13. 〔清〕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清嘉慶十九年秋水園刻本。
14. 〔清〕朱汝珍輯,《詞林輯略》,收入周峻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15. 〔清〕朱珪,《知足齋詩集》,嘉慶十年刻本。
16. 〔清〕何紹基纂,《重修安徽通志》,光緒四年刻本。
17. 〔清〕余集,《憶漫庵剩稿》,清道光刻本。
18. 〔清〕吳昌碩審定,丁鶴廬等編,《金石家書畫》,日本東京:二玄社,1977。
19. 〔清〕吳康霖,《六安州志》,清同治十一年刊光緒三十年重印本。
20. 〔清〕吳湖帆,《吳湖帆文稿》,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1。
21. 〔清〕吳嵩梁,《蓮花博士圖詠》一卷,收入《香蘇山館全集》清木犀軒刻本。
22. 〔清〕李士棻,《東鄉縣志》卷十三之三清同治八年刻本。
23. 〔清〕李元度纂,《國朝先正事略》,收入周峻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24. 〔清〕李玉棻,《甌鉢羅室書畫過目考》,收入《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三,頁369-696。
25. 〔清〕李佐賢,《書畫鑒影》,清同治十年利津李氏刻本。
26. 〔清〕李放,《皇清書史》,遼海從書本。
27. 〔清〕李桓輯錄,《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收入周峻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28. 〔清〕李浚之編撰,《清畫家詩史》,收入周峻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29. 〔清〕李賡芸,《稻香吟館集》,清道光刻本。
30. 〔清〕李鴻章等修,《畿輔通志》,一九三四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清光緒十年刻本。
31. 〔清〕汪士鐸,《續纂江寧府志》,清光緒十年重印本。
32. 〔清〕汪近聖等,《鑒古齋墨藪》,清嘉慶刻本。
33. 〔清〕汪啟叔,《飛鴻堂印人傳》,民國二十四年南海黃氏據舊版匯印本。
34. 〔清〕阮元,《石渠隨筆》,阮亨揚州珠湖草堂刻本。
35. 〔清〕周貽纓等纂修,《汾陽縣志》,清咸豐元年刻本。
36. 〔清〕法式善,《存素堂詩二集》,清嘉慶刻本。
37. 〔清〕法式善,《存素堂詩初集錄存》,清嘉慶十二年王墉刻本。
38. 〔清〕祁寯藻,《䜱䜪亭後集》,清咸豐刻本。
39. 〔清〕邵松年,《澄蘭室古緣萃錄》,清光緒三十年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
40.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清光緒十九年姚虞卿刻本。
41. 〔清〕施璜編,《紫陽書院志》,合肥:黃山出版社,2010。
42. 〔清〕昭槤,《嘯亭雜錄》,清抄本。
43.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清光緒三年授經堂刻洪北江全集本。
44. 〔清〕胡元熙,〈雪眉詩鈔序〉,《黟縣四志》卷十四,民國十二年刻本,頁二百四十六。
45. 〔清〕胡敬,《西清剳记》,收入《胡氏書畫考三種》,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46. 〔清〕胡積堂,《筆嘯軒書畫錄》,收於《中國書畫全書》二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
47. 〔清〕英和,《恩福堂筆記》,清道光十七年刻本。
48. 〔清〕凌廷堪,《校禮堂詩集》,清道光六年張其錦刻本。
49. 〔清〕夏仁虎,《舊京瑣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50. 〔清〕宮爾鐸,《思無邪齋文存》,光緒十四年刊本。
51. 〔清〕徐柯,《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
52. 〔清〕秦祖永,《桐陰論畫》,同治三年本。
53. 〔清〕袁枚,《隨緣詩話》,清乾隆十四年刻本。
54. 〔清〕馬步蟾修,夏鑾纂,《徽州府志》,清道光七年刊本。
55. 〔清〕國史館編,《清史列傳》(五),收入周峻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56. 〔清〕屠倬,《是程堂集》,清嘉慶十九年真州官捨刻本。
57. 〔清〕張佩芳纂修,《歙縣志》,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58. 〔清〕張問陶,《船山詩鈔》,清嘉慶二十年刻道光二十九年增修本。
59. 〔清〕曹文埴,〈古紫陽書院記〉,收入《歙縣志.補遺》卷九之三,道光八年刻本。
60. 〔清〕曹相駿纂,《重輯楓涇小志》,清光緒十七年鉛印本。
61. 〔清〕曹振鏞等奉敕修,《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62. 〔清〕梁九圖撰,《十二石山齋詩話》,收於《國朝耆獻類徵初編》(二一),收入周峻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63. 〔清〕梁啓讓修,陳春華纂,《蕪湖縣志》,清嘉慶十二年重修,民國二年重印本。
64. 〔清〕梁章鉅,《退菴自訂年譜》,清光緒元年浙江書局刻二思堂叢書本。
65.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66. 〔清〕梁巘,《承晉齋積聞錄》,民國間國學圖書館抄本。
67. 〔清〕清仁宗嘉慶,《味餘書室全集定本》,嘉慶五年本。
68. 〔清〕盛大士,《谿山臥游錄》,收入周峻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69. 〔清〕盛叔清,《清代畫史增編》,收入周峻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70. 〔清〕許瑤光修,吳仰賢等纂,《嘉興府志》,清光緒五年刊本。
71. 〔清〕陳文述,《畫林新詠》,收入《中國書畫全書》二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
72. 〔清〕陳用光,〈觀齋集序〉,《太乙舟文集》,清道光間甘泉黃氏刻清頌堂叢書本。
73. 〔清〕陳用光,《太乙舟詩集》,清咸豐四年孝友堂刻本。
74. 〔清〕陳炳德,《旌德縣續志》,道光六年修民國十四年重印本。
75. 〔清〕陶湘,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天寶石印局,1911。
76. 〔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清道光二十年兩淮淮北士民刻本。
77. 〔清〕黄永綸,《寧都直隸州志》,清道光四年刻本。
78. 〔清〕勞逢源、沈伯棠纂修,《歙縣志》,道光八年刻本。
79. 〔清〕彭元瑞,《恩餘堂輯稾》,清道光七年刻本。
80. 〔清〕彭蘊燦,《畫史匯傳》,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
81. 〔清〕馮金伯,《墨香居畫識》,收入周峻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82. 〔清〕黃雲,《續修廬州府志》,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83. 〔清〕黃鉞,《黃左田先生詩文稿》,手稿,藏哈佛燕京圖書館。
84. 〔清〕黃鉞,陳育德、鳳文學點校,《壹齋集》,合肥:黃山出版社,1999。
85. 〔清〕楊芳燦,《芙蓉山館全集》,清光緒十七年活字印本。
86. 〔清〕葉志詵,《平安館藏器目》,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87. 〔清〕董浩、曹振鏞、英和等撰修,《西巡盛典》,嘉慶十七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88. 〔清〕端方,《壬寅銷夏錄》,稿本。
89. 〔清〕趙爾巽編,《清史稿列傳》,收入周峻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90. 〔清〕齊學裘,《見聞續筆》,清光緒二年天空海闊之居刻本。
91. 〔清〕劉瑗,《國朝畫徵補錄》,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
92. 〔清〕劉耀椿撰,〈壹齋集序〉,收入《壹齋集》下,合肥:黃山出版社,1999,頁913-914。
93. 〔清〕潘曾瑩,《墨緣小錄》,收入《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三,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94.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乾隆刻本。
95. 〔清〕範昌棣、伍繼勳,《興山縣志》,清同治四年刻本。
96. 〔清〕蔣寶齡,程青岳校注,《墨林今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97. 〔清〕鄭大進,《正定府志》,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98. 〔清〕震鈞輯,《國朝書人輯略》,光緒三十四年金陵刊本。
99.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大清一統志》,收入《四部叢刊續編本》。
100. 〔清〕錢泳,《履園叢話》,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101. 〔清〕錢泳校,《梅溪先生年譜》,收入《乾嘉明儒年譜》冊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102. 〔清〕儲震昌,《陶風樓藏書畫目》,收入《近代著名圖書館館刊薈萃三編》第四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103. 〔清〕戴熙,《習苦齋畫絮》,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
104. 〔清〕顒琰,《清仁宗御製詩》,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05. 〔清〕竇鎮,《國朝書畫家筆錄》,收入周峻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106. 〔清〕《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活計清檔・嘉慶朝》,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5。
107. 方清芳,《德化縣志》,民國二十九年鉛印本。
108. 石國柱修,許承堯纂,《歙縣志》,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
109. 安徽通志館編,《安徽通志藝文考稿》,收入《安徽通志稿》,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110. 余誼密修,《蕪湖縣志》,民國八年石印本。
111. (日)中川忠英編,方克、孫玄齡譯,《清俗紀聞》,北京:中華書局,2006。
二、 中文專書
1.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北京:文物出版社。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蕪湖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蕪湖文史資料》,安徽:安徽省蕪湖市委員會,1990。
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 王國維,《王國維學術隨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5. 朱錦鸞等研究編輯,《冊頁:虛白齋藏中國書畫藏品目錄:繪畫》,香港:香港市政局,1995。
6. 朱錦鸞等研究編輯,《立軸:虛白齋藏中國書畫藏品目錄:繪畫》,香港:香港市政局,1997。
7. 何煜、謝剛國、吳瀛編纂,《內務部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8. 吳芹芳,謝泉著,《中國古代的藏書印》,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9. 沙鷗,《蕭雲從與姑熟畫派》,合肥:黃山書社,2014。
10. 周睿,《士人傳統與書法美學》,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7。
11. 周積寅,《中國畫論大辭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12.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
13. 林莉娜主編,《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
14. 邱士華,〈獻繪徵祥瑞‧披圖存治功:嘉慶朝宮廷繪畫新象〉,《嘉慶君遊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頁438-447。
15. 金衛東,《明清風俗畫》,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等,2008。
16. 胡傳淮,《張問陶年譜》,成都:巴蜀書社,2005。
17. 孫欽善,《清代考據學》,北京:白帆印務有限公司,2018。
18. 徐俠,《清代松江府文學世家述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19. 馬玉隆,《古塵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10。
20. 國古代書畫鑑定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1.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王原祁畫山水畫軸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2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李石曾先生遺贈書畫目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
23. 張玉艦作,《關隘古今談》,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24. 張立憲,《讀庫叢書》,北京:新星出版社,2021。
25. 張伯英,《增補法帖提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26. 張其錦編,《凌次仲先生年譜》,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74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27. 張煒羽,〈胡唐《木雁齋雜著和巴樹穀的篆刻藝術》〉,收入《吳門印風:明清篆刻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頁230-245。
28.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編,《程瑤田年譜初稿》,收入《朱芳圃文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29. 許雋超,《劉大觀年譜考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30. 傅申,《傅申書畫鑒定與藝術史十二講》,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31. 勞繼雄,《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實錄》,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
32. 彭燁峰,《玄外之音:董其昌書畫作品賞析》,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2。
33. 鄂・蘇日台著,《蒙古族美術史》,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
34. 黃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徽省地方志叢書:黃山市志》,合肥:黃山書社,2006。
35. 楊丹霞,〈黃鉞書畫創作芻議〉,《中國宮廷繪畫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5,頁571-587。
36. 楊仁愷,《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筆記》,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
37.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38. 劉九庵,《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
39. 蔣文光主編,《中國歷代名畫鑑賞》下,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40. 穆孝天、許佳瓊編著,《鄧石如研究資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41. 蕪湖市文化局編,《蕪湖古今》,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42. 鮑傳龍,〈江南名士楊景曾事迹略述〉,收入《六安市文史資料第五輯》,六安:政協六安市委員會文史委員會,1995,頁101-103。
43. 薛永年,《清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44. 薛永年編,《石渠寶笈: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抄本合編》,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45. 瀋陽故宮博物院編著,《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繪畫卷》,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6。
46. 簡濤,《立春風俗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47. 聶崇正,〈清代宮廷繪畫和畫家〉,收故宮博物院編,《清代宮廷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48. 魏泉,《士林交游與風氣變遷:19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9. 譚怡令、劉芳如、林莉娜主編《滿庭芳:歷代花卉名品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
50. 龐元濟輯,《龐虛齋藏清朝名賢手劄》冊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
51. 顧美珍,《嘉興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
52. (日)小川裕充,《中國繪畫總合圖目・三編》,日本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2013。
53. (日)小川裕充,《中國繪畫總合圖目・續編》,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2001。
54. (日)小林宏光著,呂順長、王婷譯,《中國版畫:從唐代至清代》,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
55. (日)山本悌二郎著,《澄懷堂書畫目錄》,東京:文求堂,1932。
56. (日)河井荃廬監修,《南畫大成》,台北:藝源文物開發有限公司出版部,據日本興文昭和10-11年(1935-1936)刊本影印,1977-1978。
57. (日)鈴木敬,《中國繪畫總合圖目》,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1983。
58. (美)高居翰作,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臺北:石頭,2013。
59. (美)張勉治,《馬背上的朝廷:巡幸與清朝統治的建構(1680-178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三、 中文論文期刊
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嘉慶朝如意館畫事檔案〉上,《歷史檔案》03期(2022年),頁4-37。
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嘉慶朝如意館畫事檔案〉下,《歷史檔案》04期(2022年),頁4-20。
3. 王明玉,《由《墨妙珠林》集冊看乾隆初期對漢文化傳統的整理》,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4。
4. 王釗,〈物候迴旋,隨圖婉轉:動植物形象在清宮物候繪畫中的呈現〉,《紫禁城》11期(2021年),頁52-67。
5. 王連起,〈李唐《晉文公復國圖〉考辨〉,《紫禁城》09期(2015年),頁48-50。
6. 王競雄,〈「文學名著與美術」特展選介(一)明李士達關山風雨圖〉,《故宮文物月刊》,218期(2001年5月),頁38-41。
7. 司徒元杰,《蕭雲從(1596-1669)及其山水繪畫》,碩士論文,香港大學藝術史研究所,1999。
8. 平莉,〈從黃鉞《畫友錄》看明清藝術家身份建構〉,《青海社會科學》06期(2019年12月),頁232-238。
9. 田清,《《祁寯藻日記》研究》,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2013。
10. 成洪燕,〈廝守一生的畫卷——黃鉞與《登高合圖》考析〉,《文物天地》12期(2016年12月),頁26-32。
11. 成洪燕,〈藝能湮於後世——粵博藏黃鉞作品賞析〉,《文物鑑定與鑑賞》01期(2017年),頁20-25。
12. 何炎泉,〈略談乾隆後期民間藏帖與碑學發展之關係─兼論洛陽體之文化意義〉,《故宮學術季刊》37卷04期(2020年09月),頁271-330。
13. 何琪,〈黃鉞《二十四畫品》美學思想探析〉,《美術界》11期(2018年11月),頁84-85。
14. 何琪,《黃鉞和《二十四畫品》研究》,碩士論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中國畫論碩士,2010。
15. 吳寒〈以圖證經:豳風圖繪的多重意義指向〉,《美術觀察》03期(2022年),頁49-52。
16. 宋慶中,〈《莫斫銅雀硯圖》與《續琵琶》曹操形象塑造意旨〉,《曹雪芹研究》01期(2017年),頁12-18。
17. 李錦勝、張敏慧〈黃鉞的美術研究〉,《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02期(1995年05月),頁231-236。
18. 辛德勇,〈題嘉慶初刻兩卷本黃鉞《壹齋集》〉,《中國典籍與文化》04期(2009年),頁36-43。
19. 屈水源,《黃鉞及其詩歌研究》,碩士論文,安徽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2019。
20. 林士鉉,〈中華衛藏:清仁宗西巡五臺山研究〉,《故宮季刊》第28卷02期(2010年),頁147-212。
21. 林莉娜,〈京華歲朝——清宮年節畫〉,《故宮文物月刊》310期(2019年),頁4-19。
22. 畏冬,〈中國古代風俗畫概論〉上,《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1991年),頁14-26。
23. 胡櫨文,〈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百什件藏畫〉,《故宮季刊》第39卷02期,2021。
24. 孫之梅,〈程恩澤、祁寯藻澄懷園三次比鄰與晚清黃詩預熱〉,《文學遺產》01期(2013年),頁105-117。
25. 徐青,〈姑熟畫派黃鉞研究〉,《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11期(2017年11月),頁139-141。
26. 徐澄琪,〈英雄的沒落——十八世紀以來的鍾馗相〉,《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02期(2005年),頁129-159。
27. 張華芝,〈「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轉化而來的藝術形象〉,《故宮月刊》325期(2010年),頁117-127。
28. 張瑞龍,〈天理教事件與清中葉文化政策的轉變——以嘉慶朝為中心的考察〉,《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1期(2011年,3月),頁51-87。
29. 張震,《乾隆內府「因畫名室」的鑒藏活動研究》,博士論文,中央美術學院,2012。
30. 張曉婧,《清代安徽書院研究》,博士論文,安徽師範大學,2014。
31. 許彤,〈試論「四王」筆下的「借色」現象〉,《故宮博物院院刊》05期(2019年),頁179-182。
32. 許珂,《法式善與乾嘉時期的北京畫壇》,博士論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史課程哲學博士論文,2019。
33. 郭豔莉,《黃鉞詩歌研究》,碩士論文,淮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19。
34. 陳育德、鳳文學,〈黃鉞和他的《壹齋集》〉,《江淮論壇》06期(1996年12月),頁103-110。
35. 陸九皋,〈二十四家詩龕圖〉,《文物》10期(1986年),頁63-70。
36. 程杰,〈「二十四番花信風」考〉,《閱江學刊》01期(2010年),頁111-122。
37. 黃瑋鈴,《畫圖留與人看:由王原祁的仕途與畫業看清初宮廷山水畫風的奠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38. 鳳文學,〈黃鉞的詩歌創作和繪畫研究〉,《天中學刊》第11卷02期(1996年5月),頁32-38。
39. 劉馥賢,《吳彬《歲華紀勝圖》冊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40. 蔣志琴,〈王原祁「龍脈」概念的內涵及其特點〉,《南京藝術學院學報》02期(2012年),頁51-55。
41. 盧宣妃,〈統理人倫,以成王教:清宮風俗圖與中國風俗觀〉,《故宮文物月刊》第270期(2005年09月),頁54-63。
42. 韓燕梅,〈黃鉞《鷲嶺敷春》卷〉,《國畫家》04期(2019年7月),頁63-64。
43. 韓燕梅,〈黃鉞山水畫探析〉,《書畫世界》06期(2020年6月),頁77-80。
44. 羅笙倫,〈《遲鴻軒所見書畫錄》與《甌鉢羅室書畫過目考》鬧雙胞〉,《中華書道》64期(2009年),頁24-38。
45. 闞伯瑜,《《帝京歲時紀勝》之節日與遊藝生活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2。
四、 英文
1. Claudia Brown, Ju-Hsi Chou, Transcending Turmoil: Painting at the Close of China's Empire, 1796-1911, Phoenix: Phoenix Art Museum, 1992.
2. Jessica Harrison-Hal, Julia Lovell, China's Hidden Century: 1796-1912,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3.
五、 電子資料
1. 上海博物院
2. 上海圖書館
3. 中央美術學院
4.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5. 內閣大庫
6. 北京大學圖書館
7. 全國報刊檢索線上資料庫
8. 東京國立博物館
9. 哈佛燕京圖書館
10. 故宮博物院
11. 香港藝術館
12. 宮中檔奏摺
13.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4. 國立故宮博物院
15. 愛如生中國方志庫
16. 臺灣華文電子書庫
17. 雕龍中日古籍全文資料庫線上版
18. 觀箴清宮檔案資料庫
指導教授 周芳美(Fang-mei Chou) 審核日期 2024-1-3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