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12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8 、訪客IP:3.144.119.192
姓名 馮冠博(FENG KUAN P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台灣豫劇團發展與創新研究-以台灣豫劇團(2011~2019)年度大戲為對象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aiwan Henan Opera Troupe-Taiwan Henan Opera Troupe Annual plays(2011~2019) as a research object)
相關論文
★ 陳小潭《國劇月刊》研究★ 臺灣的京劇創作與改編(1949-1965)-由政治與社會觀點的考察
★ 當代台灣京劇青年之生涯意識★ 報刊媒體與京劇坤伶的明星化(1912-1937)
★ 21世紀市場化語境下戲曲的困頓與重新定位——以京滬寧京劇與崑曲中探索案例為研究對象★ 元曲中的博戲研究
★ 客家戲幕表戲研究★ 戲曲創作中「人稱視角」的編劇學研究
★ 臺灣京劇唱片考辨(1926~1945)★ 名與目:《紅樓夢》的視覺書寫
★ 夢、甜、香:《紅樓夢》的香事書寫★ 臺灣京劇教育體系變革之研究
★ 臺灣京劇生產與生態變遷(1965-199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豫劇在台灣,從1953年9月成立的「飛馬豫劇隊」,至今已深耕多年,每年皆有推出大型演出,有「年度大戲」之稱,這種演出可以當成劇團整體藝術理念的一種縮影。
本論文以台灣豫劇團為核心,討論以下內容:
(一)至目前為止,豫劇在台灣的發展情況。
(二)台灣豫劇團的2011-2019期間的年度大戲,其文本與演出特徵。
(三)透過題材的演變與創新,思考台灣豫劇團品牌價值與下一步的可能發展。
本文資料來源,包含前人研究之論文、專書,還有與台灣豫劇團聯繫,申請借用其劇本,並搭配劇團推出的出版品與演出影像資料,經綜合探討,歸納出以下幾點結果:
(一)從題材選擇可看出台灣豫劇團對於豫劇發展與改良的想法,已幾乎脫離傳統戲劇的框架。
透過和其他舞台演出的比較,能做出市場區隔是當務之急。
摘要(英) The Henan Opera opera in Taiwan has been deeply cultivated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eima Henan Opera Troupe” in September 1953. Over the years, the troupe has annually staged large-scale productions known as the “annual plays,” which epitomize the troupe’s holistic artistic philosoph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aiwan Bangzi Opera Company and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1.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Opera in Taiwan up to the present.
2.The textual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nual plays of Taiwan Bangzi Opera Company from 2011 to 2019.
3.Reflecting on the brand value of Taiwan Bangzi Opera Company and potential future developments through the evolu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mes.
Sources for this thesis include previous research papers, monographs, contact with Taiwan Bangzi Opera Company to borrow scripts, and the publications and performance video materials released by the troupe. Through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The choice of themes demonstrates that Taiwan Bangzi Opera Company has largely departed from traditional theatrical frameworks in their effort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Henan Opera.
2.Developing market segmentation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other stage performances is deemed crucial.
關鍵字(中) ★ 豫劇
★ 跨文化
★ 年度大戲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1
第二節 研究現況與文獻綜述......................................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述架構......................................5
第四節 研究範圍................................................9
第二章 台灣豫劇發展概要..................................9
第一節 豫劇源流概述............................................9
第二節 台灣豫劇團發展分期.....................................13
第三節 中洲豫劇團(後稱中洲豫劇團).............................15
第四節 飛馬豫劇隊時期.........................................16
第五節 國光劇團豫劇隊時期.....................................20
第六節 台灣豫劇團時期.........................................21
第三章 在地題材小說改編-2011《美人尖》、2014《梅山春》...24
第一節 在地題材小說改編(一)-2011《美人尖》....................24
第二節 在地題材小說改編(二)-2014《梅山春》....................37
第四章 跨文化改編-2012豫莎劇《量度》、2015豫莎劇《天問》、2017《杜蘭朵》...........................................46
第一節 跨文化改編(一)-2012豫莎劇《量度》.....................46
第二節 跨文化改編(二)-2015豫莎劇《天問》.....................53
第三節 跨文化改編(三)-2017《杜蘭朵》..........................60
第五章 其他改編..........................................69
第一節 跨劇種改編-2016《飛馬行》..............................69
第二節 歷史題材與傳統戲改編-2018《武皇投簡》、2019《龍袍》.....76
第三節 劇團歷史改編-2013《巾幗‧華麗緣》......................87
第六章 台灣豫劇團的創新與品牌價值探討...................97
第一節 題材選擇與創新之關聯分析...............................97
第二節 平行類比與現況分析....................................100
參考資料................................................104
參考文獻 一、工具書
1.《中國戲曲志·河南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ISBN中心,1992
2.《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南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ISBN中心,1993
3.《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4.《中國豫劇大辭典》,馬紫晨編,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8


二、專書
1.傅謹,《20世紀中國戲劇史》 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16.12-2017.04
2.陳芳,《花部與雅部》,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
3.台灣豫劇團編,《2010豫劇國寶大師王海玲舞台生涯五十年專刊》,高雄: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台灣豫劇團,2010
4.彭宏志總編輯,《梆聲·掌聲·天涯共和:台灣豫劇團向60年旅途中相遇的你、我致敬》,高雄:國立傳藝中心台灣豫劇團,2013.10
5.紀慧玲,《王海玲:梆子姑娘》,台北:聯合文學,2002
6.譚靜波,《豫劇文化概述》,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7.陳芳,《台灣傳統戲曲》,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2004
8.陳芳、嚴立模,《臺灣豫劇五十年圖志》,台北:國光劇團,2003
9.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台北:書林,2008
10.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2006
11.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12.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台北:國家,2006
13.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出版,2002
14.方靜琦、傅寯,《豫聲傳雲岫—書寫豫劇藝人張岫雲》,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
15.劉慧芬,《原創與實驗:戲曲劇本創作新實踐》,台北:文津,2010
16.張若鑑,《豫劇史話》,台北:三民書局,1996
17.陳兆虎總編,《國光三年》,台北:國立國光劇團,1998.8
18.莫光華,《台灣各類型地方戲曲》,台北:南天書局,1999.5
19.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8
20.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2
21.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 《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 2004.10
22.藍劍虹,《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
23.布萊希特 (Brecht, Bertolt, 1896-1956),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24.麥可‧比林頓等編著、蔡美玲譯,《表演的藝術 : 藝術活動欣賞指南》,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89.8
25.曾永義、施德玉,《地方戲曲概論(下)》,台北:三民書局,2011
26.張啟豐,《涵融與衍異:台灣戲曲發展的觀察與論述》,台北:台北藝術大學,2011
27.趙之碩、張耀笳、于瑛麗,《中國傳統京劇服裝道具》,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
28.布羅凱特(Oscar G. Brockett)著,胡耀恒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
29.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論》,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1989
30.張庚等編著,《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巿: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31.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
32.王瓊玲,《美人尖 : 梅仔坑傳奇》,臺北 : 三民,2009
33.姜龍昭,《戲劇評論探討》,臺北 : 文史哲,1998
34.姜龍昭,《戲劇編寫概要》,臺北 : 五南,1991
35.張燕瑾,《中國戲劇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7
36.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臺北縣:志一出版社,1995.4
37.欒冠樺,《戲曲舞台美術概論》,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6
38.楊健民、楊揚、韓德英,《中國豫劇》,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39.莎士比亞著,彭鏡禧譯著,《威尼斯商人》,台北:聯經,2006 
40.李綠園著;欒星整理,《歧路燈》,鄭州 : 中州古籍,2012
41.郭曜棻,《全球化與地方文化產業之壟斷邏輯》541.29 8458國
42.Edward A. Wright 著;石光生譯 《現代劇場藝術》,臺北:書林初版有限公司1986 年01 月初版。
43.馬紫晨、關朋、譚靜波,《圖解豫劇藝術》(北京 : 清華出版社,2015.02)
44.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的十五堂課》(臺北 : 五南出版,2008)
45.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2012.4)
46.陳芳,《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47.馬紫晨,《河南梆子概述》,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8.盧昂,《東西方戲劇的比較與融合 : 從舞台假定性的創造看民族戲的構建》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0.6
49.《豫劇藝術總匯》豫劇藝術總匯編輯委員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
50.馬紫晨紀錄整理,《河南梆子唱腔集》,武漢:中南人民文學藝術出版社,1954 
51.陳順來總編輯,《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30週年隊慶特刊》,高雄: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1983
52.《飛馬豫劇隊赴美專輯》,高雄: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1991
53.韋國泰總編著,《四十二年回顧與展望: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改隸紀念》,高雄: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飛馬豫劇隊,1995
54.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編,《今日豫劇》,台北: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出版年不詳
55.楊桂發,《今日豫劇》,高雄:飛馬豫劇隊,出版年不詳
56.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今日豫劇》 高雄市: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1986
57.黃克保,《中國戲曲通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58.石磊,《廿世紀中國戲曲改革啟示錄》北京市 : 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三、學位論文
1.鄭曜昌,《國光劇團豫劇隊之發展與經營(1953~2003)》,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郭君柔,《王海玲豫劇表演藝術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3.魏雅惠,《飛馬豫劇隊之研究(1953~1995)》,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4.吳姿瑩,《國光豫劇隊新編戲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5.李巧薇,《臺灣豫劇劇本研究(從1996年至2008年)》,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6.劉建幗,《新世紀台灣豫劇創新與實驗之探討(2000-2010)》,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1
7.陳建瑩,《臺灣豫劇團之體驗行銷研究》,高雄: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碩士論文,2013
8.王海玲,《臺灣豫劇表演形式發展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8
9.林顯源,《傳統戲曲在台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台北:文化大學,1998
10.朱海珊,《臺灣豫劇演出形態之變遷─以軍系時期(1953-1996)為研究對象》,台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11.蕭揚玲,《臺灣豫劇人才培育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8
12.梁慧玲,《千年女優》的藝術精神,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2014
13.方尹綸 《臺灣當代劇場跨文化改編研究(2000-2009)》(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 年06 月)

四、期刊專文
1.余秋雨,1980,〈歷史劇簡論〉,《文藝研究》,6:43-55
2.韋國泰,〈明年「豫劇在台50年」梆聲響徹半世紀//慶祝活動熱滾滾〉,《國光藝訊》33期,2002/09
3.林娟妃,〈台灣豫劇五十年兩岸匯演-臺灣題材的河南戲〉,《國光藝訊》,2003/06,4版
4.陳紀瀅,〈豫劇展望-地方戲的新里程碑〉,《大華晚報》,1969/05/19
5.余昂,〈重睹芳華-看陳素真同志演出的《宇宙鋒》〉,《戲曲研究》,1979/09,頁35
6.陳宏,〈豫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已編成了豫劇-月中將於國軍文藝中心演出〉,《大華晚報》,1982/09/03
7.菊人,〈王海玲朱海珊合演白蓮花〉,《中華日報》,1984/09/17
8.王世聲,〈豫劇盛衰消長論〉,《河南戲劇》,1985/06,頁24-26
9.馬紫晨,〈豫劇興盛源由試探〉,《中洲今古》,1986/05,頁41-45
10.奚淞,〈人世間的情愛-大祭樁和王海玲〉,《台灣新生報》,1986/11/26-27
11.王浮星,〈河南曲劇的形成及其發展〉《中洲今古》,1986/04,頁33-35
12.周傳家,〈梆子劇目探源〉,《戲曲藝術》,1986/04,頁30-38
13.呂亦非,〈梆子聲腔源流探〉,《戲曲藝術》,1986/01,頁88-92
14.王復興,〈豫劇與中原文化〉,《地方戲藝術》,1987/03,頁37-43
15.康芸薇,〈日子唱著過〉,《中國時報》,1988/12/28
16.一峰,〈《香囊記》隨想〉,《中國戲劇》,1991/05,頁56-57
17.牛冠力,〈王希玲-藝術創造三題〉,《中國戲劇》,1991/08,頁34-16
18.王淑芳,〈試論豫劇振興〉,《平原大學學報》,1991/02,頁78-80
19.譚靜波,〈論豫劇的角色行當〉,《地方戲藝術》,1992/03,頁19-25
20.趙明普,〈台灣豫劇全才旦角王海玲〉,《河南戲劇》,1993/02,頁65-66
21.王復興,〈豫劇的悲劇藝術〉,《地方戲藝術》,1992/04,頁8-14
22.金暉,〈海峽兩岸藝術家在鄭聯袂義演 張岫雲的精湛技藝深獲讚譽〉,《河南戲劇》,1993/04,頁54
23.常香玉,〈毛主席推薦《破洪州》〉,《中國戲劇》,1994/01,頁28-29
24.王懷讓,〈1993年11月11日:台北的最強音〉,《河南戲劇》,1994/2,頁4-6
25.荊樺,〈台灣豫劇皇太后張岫雲喜收高徒〉,《河南戲劇》,1994/4,頁30
26.牛青坡,〈河南曲劇在台灣─隨河南曲劇赴台演出團在台活動日記摘抄〉,《河南戲劇》,1995/2,頁29-32。
27.亦書,〈王希玲的小生藝術〉,《河南戲劇》,1995/6,頁32-33。
28.張少甫、王思賢,〈戲曲教學與繼承流派〉《河南戲劇》,1995/2,頁51
29.張三瑞,〈豫劇《花木蘭》唱腔音樂賞析─談常香玉同志的唱腔藝術〉,《河南戲劇》,1995/3,頁69-72
30.王希玲,〈我的藝術追求〉,《河南戲劇》,1995.6,頁34-36
31.喬竹,〈我的朋友王希玲〉,《中國戲劇》,1995/11,頁50-51
32.沈玲,〈淺論演員的二度創作〉,《河南戲劇》,1996/3,頁68-69
33.王洪應、劉志偉、楊奇,〈豫劇旋風驚台島─安陽市欲劇團訪台演出記事〉,《河南戲劇》,1996/2,頁42-43
34.譚靜波,〈豫劇藝術的當代走向〉,《中國戲劇》,1997/12 頁42-45
35.林炎志、葛紀謙,〈振興豫劇繁榮河南豫劇事業〉,《河南日報》,1997/5/7,頁2
36.牛冠力〈談《秦雪梅》的表演及其他〉,《河南戲劇》,1998/2,頁43-44
37.蔡雅惠,〈打開藝術的界限─第四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揭曉〉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2000/10/15,頁4
38.王安祈,〈「看不見」的導演〉,《國光藝訊》,2001/12
39.朱芳慧,〈國光豫劇風靡豫劇原鄉─《杜蘭朵》揚芬河南牡丹節〉,《國光藝訊》,2001.6

五、期刊論文
1.劉建幗,〈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朵》之改編研究〉,《台藝戲劇學刊第五期》
2.王明蘊,〈地方戲曲的地域性與普遍性〉,《2002兩岸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編,宜蘭:傳藝中心
3.魏伯全,〈慈悲與公理-簡論豫莎劇《約/束》〉,臺灣:《中國語文》,631期,2010/01,頁46-51
4.張啟豐,〈試論豫劇在臺灣的發展與轉化〉,臺灣:《民俗曲藝》,155期,2007/03,頁53-77
5.張啟豐,〈東西交會!土洋融合?-試論臺灣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朵》、《約/束》的跨界與實驗〉,《東西對照語交軌:2010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2010/10,頁146-172
6.呂伯伸,〈跨文化戲曲創作的幾點省思---以豫莎劇〈約/束〉為例〉,《東西對照語交軌:2010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2010/10,頁1-17
7.楊揚,〈海峽兩岸當代豫劇發展的異同〉,《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論文集》,2010/04,頁41-46
8.劉慧芬,〈談「台灣豫劇」劇目發展的時代意義〉,《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論文集》,2010/04,頁51-55
9.劉美芳,〈大膽為天下先-談台灣豫劇團的創新劇目〉,《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論文集》,2010/04,頁57-58
10.陳芳,〈豈能約束?-「豫莎劇」《約/束》的跨文化改編〉,《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論文集》,2010/04,頁63-64
11.徐亞湘,〈臺灣豫劇的現代化與本土化之後〉,《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論文集》,2010/04,頁65-66
12.呂柏伸,〈我與豫劇的美麗邂逅-戲曲當代化的幾點省思〉,《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論文集》,2010/04,頁67-68
13.張啟豐,〈年輕觀眾眼中的臺灣新編豫劇〉,《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論文集》,2010/04,頁69-70
14.賀寶林,〈豫台文化交流的歷史回顧與思考〉,《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論文集》,2010/04,頁111-117
15.劉美芳,〈本色與跨越的拉扯〉,《劇場事》8,頁130-145
16.林谷芳,〈戲曲當代化的幾點思索〉,《傳藝》107期,頁6-25
17.林幸慧,〈浮動的人心,浮動的界線〉,《傳藝》107期,頁26-35
18.施如芳 〈劇之本不在,戲根著何土?—從中國大陸「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思考本土戲曲創作〉《表演藝術》 2003.3第123期 頁27~33
19.魯笑茵 〈台灣豫劇回故鄉〉 《中州統戰》 2001第7期 頁38~39
20.康志勇 〈劇本為戲曲表演提供什麼〉 《表演藝術》 2001.1第97期 頁40~43
21.聶光炎 〈舞台設計的新思考、新經驗〉 《表演藝術》 2001.1第97期 頁40~43
22.盧健英 〈從河南梆子到台灣梆子—王海玲創造台灣豫劇奇蹟〉 《遠見雜誌》 2000.12第174期 頁 312-314
23.聶光炎 〈燈光不只是照明而已〉 《表演藝術》 2000.12第96期 頁102~103
24.王萬朝 〈淺析戲曲表演程式的繼承和創新〉 《戲曲藝術》 2001.2總86期 頁83~84
25.楊非 〈談戲曲導演藝術創造方法及藝術形式的獨特性〉 《戲曲藝術》 2001.2總86期 頁46~52
26.黃健 〈現代戲曲舞美設計的裝飾化語言—超現實構形〉 《戲曲藝術》 2001.2總86期 頁53~57
27.冉常健 〈淺析戲曲舞台燈光的表現功能〉 《戲曲藝術》 2001.2總86期 頁58~61
28.雨夫 〈驚喜─台灣豫劇團《杜蘭朵》座談會紀要〉 《東方藝術》 2001.3 頁21~23
29.石磊 〈今日台灣豫劇〉 《東方藝術》 2001.3 頁38~39
30.林明謙 〈劃時空表演藝術新「看」法〉 《表演藝術》 2000.1第85期 頁24~27
31.張啟豐 〈煙鎖重樓幾不見—《中國公主杜蘭朵》究竟航向何方?〉 《表演藝術》 2000.10第94期 頁53~55
32.聶光炎 〈新劇場,新思維〉 《表演藝術》 2000.6第90期 頁101~103
33.王孟超 〈設備與觀念的革新—劇場科技百年蛻變〉 《表演藝術》 2000. 7第91期 頁43~47
34.李翠芝 〈掌握聲腔的差異性—專訪戲曲導演謝平安〉 《表演藝術》 2000.10第94期 頁50~52
35.李翠芝 〈新豫劇主義「杜蘭朵」在梆子腔中現身〉 《表演藝術》 2000.8第92期 頁46-47
36.康式昭 〈引來鳳凰巧梳妝—談評劇《大腳皇后》移植成功〉 《中國戲劇》 2000.7總518期 頁24~26
37.方靜琦 〈台灣豫劇近半世紀,張岫雲舞台風華六十年〉 《表演藝術》 2000.3第87期 頁71~74
38.聶光炎 〈當傳統戲曲走入現代劇場〉 《表演藝術》 1999.9第81期 頁96~97
39.李紅豔 〈關於豫劇人才問題的思考〉 《東方藝術》 1999.2 頁56~57
40.宋全忠 〈台灣豫劇河南尋根記〉 《兩岸關係》 1999.2第20期 頁48
41.譚靜波 〈豫劇藝術的當代走向〉 《中國戲劇》 1997.12 頁42~45
42.宋佳良 〈論戲曲舞蹈的戲劇性特質〉 《戲曲藝術》 1998.2第1期 頁42~47
43.雜誌編輯室 〈兩岸表演藝術活動交流大事紀〉 《表演藝術》 1997.5第54期 頁80~88
44.胡惠禎記錄 〈戲曲現代化的心腹對話〉 《表演藝術》 1997.4第53期 頁56~59
45.林克歡 〈兩岸戲劇交流的多種可能性〉 《表演藝術》 1997.5第54期 頁76~79
46.林谷芳 〈兩岸文化交流的實相與虛相〉 《表演藝術》 1997.5第54期 頁72~75
47.表演藝術雜誌編輯室 〈兩岸表演藝術活動交流大事紀〉 《表演藝術》 1997.5第54期 頁80~88
48.胡惠禎 〈不愛唸書,愛上台—王海玲〉 《表演藝術》 1996.4第42期 頁28
49.馬紫晨 〈二十世紀中國最大的地方戲品種─豫劇〉 《中州今古》 1995.4 頁12~13
50.劉寬營 〈淺談豫劇聲唱方法的改進〉 《河南戲劇》 1995.9總95期 頁66
51.趙明普 〈台灣豫劇全才旦角王海玲〉 《河南戲劇》 1993.2總80期 頁65~66
52.許欣 〈編導藝術發展的新趨勢〉 《河南戲劇》 1993.2總80期 頁55~56
53.劉海燕 〈海峽兩岸豫劇界的盛事〉 《河南戲劇》 1993.7總82期 頁61~62
54.譚靜波 〈豫劇旦腳藝術的美學精神〉 《東方藝術》 1994.1 頁15~17
55.楊蘭春、王基笑 〈海峽分兩岸‧豫劇並蒂蓮—台灣〝豫劇皇后〞張岫雲女士演出觀感〉 《河南戲劇》 1993.9總83期 頁15~16
56.趙明普 〈台灣“豫劇皇后”張岫雲藝事〉 《河南戲劇》 1991.3總68期 頁64~65
57.王安祈 〈「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饘談起〉,《戲劇學刊》9,2009年01 月。

六、節目書
1.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編著,《2013臺灣豫劇一甲子特別公演楊金花三打陶三春梅龍鎮》,宜蘭縣五結鄉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11 延982.06 8447-3
2.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編著,《飛馬行》,宜蘭縣五結鄉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6.11 延982.513 8447:2-7
3.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編著,《巾幗‧華麗緣》,宜蘭縣五結鄉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04
4.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編著,《武皇投簡》,宜蘭縣五結鄉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8.05
5.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編著,《龍袍》,宜蘭縣五結鄉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9.05
6.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編著,《天問》,宜蘭縣五結鄉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5.11

七、劇本
1.彭鏡禧、陳芳,《約/束》,台北:臺灣學生,2009
2.劉慧芬,《本土與詮釋 : 臺灣豫劇三部曲阿彌陀埤、美人尖、梅山春》,臺北 :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2018.12 延開982.07 8737-2

八、報刊資料
《中央日報》1976/10/24,第六版。國防部,〈國防部公演競賽實施計畫〉
《民生報》2000/08/15。林鶴宜,〈實驗室裡的雞尾酒配方〉
王安祈 〈京豫雙壁〉 《國光藝訊》第40期 2003.6
羅雲 〈豫韻台情五十春—兼論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劇》 2004.3總562期 頁55~57
施如芳 〈老戲新編,為女人重新定調—王海玲、唐文華演出豫劇《田姐與莊周》〉 《表演藝術》 2004.3第135期 頁53
徐曉鍾 〈舞台設計與導演對話—中國第二屆舞台美術展學術交流會上的發言〉 《中國戲劇》 2004.3總562期 頁29~30
梅 〈轉進小劇場,戲曲求生機?—評析中國近年來「小劇場戲曲」的演出現象〉 《表演藝術》 2004.1第133期 頁26~30
林偉瑜 〈孵一齣未來新戲曲—談近年來中國小劇場戲曲表演的趨勢〉 《表演藝術》 2004.1第133期 頁31~34
黃蓓 〈淺析東西方戲劇舞臺上的「假定性」 〉 《珞珈藝林—武漢大學藝術學系季刊》 2003.11 頁6~11

郭君柔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談豫劇在臺灣五十年〉 《表演藝術》 2003.10第130期 頁31
郭君柔 〈演好戲,土腔土調也能深耕台灣—王海玲vs.唐美雲〉 《表演藝術》 2003.8第128期 頁62~65
王安祈 〈女人豈止在徽州?—大陸地方戲在當代台灣劇壇的處境〉 《表演藝術》 2003.6第126期 頁55~59
郭君柔 〈在現代劇場中「去豫劇化」?—從國光豫劇隊近作省思「王海玲價值」〉 《表演藝術》 2003.6第126期 頁60~62
沈惠如 〈跨越文化地域,鎔鑄戲曲新境—「戲曲本土化」的省思〉 《表演藝術》 2003.10月第130期 頁28~30
指導教授 李元皓 審核日期 2024-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