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81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5 、訪客IP:3.145.37.219
姓名 李緯質(LEE WEI-CHI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從宮體詩到宮廷詩:論南朝到初唐詩歌發展的承與變
相關論文
★ 明清女性自傳劇作之夢境書寫★ 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電視劇研究
★ 知青問題研究——以雲和縣為例★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 漢語舌尖元音的歷史演化與地理分布★ 晚唐「溫李」作品對南朝宮體詩之承傳與創變
★ 清代女性作家戲曲:《繁華夢》、《喬影》、《梨花夢》「擬男」題材之性別意識反思★ 越南詩人阮勸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
★ 家學建構與傳承對清代才女文學的影響—— 以錢塘袁氏女性文學為中心探討★ 王小波〈黃金時代〉之暴力敘事與成長啟蒙
★ 回城知青的集體記憶──以梁曉聲《雪城》為中心★ 食指後期詩作之人生主題探討
★ 盜墓小說《鬼吹燈》研究★ 從青樓到閨閣的文學跨越-以柳如是與徐燦為例
★ 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識與生命關懷---以《厚土》、《無風之樹》為例★ 氣候變遷對漢末三國的影響——以文學為探討核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梁陳宮體詩至初唐宮廷詩的發展演變為研究對象,筆者整理隋、初唐時期的宮廷詩與宮體詩風的作品並分析相關論點與文化現象,從南朝到唐初皆以宮廷為詩壇的中心,梁陳朝宮廷以華美綺靡宮體詩風為其代表特色,到初唐宮廷創作轉而傾向恢弘典雅。雖然隋與初唐文壇對南朝宮體詩批評頗多,但從許多地方仍可看出宮體詩風的痕跡,如隋煬帝寫過幾首側艷之歌,隋朝的北方詩人都有宮體詩風的作品;初唐宮廷詩雖已不再以女性為主題創作,然在語言、寫作手法與形式仍受到宮體詩的影響,初唐詩承襲宮體詩中對女性形象與情感的描摹,但也跳脫宮體詩悲美的情調,呈現女性更豐富的形象與情緒,賦予詩中女性鮮明的活力與色彩。
無論南朝還是隋朝、初唐,都對詩歌進行新的的反省與自覺,「新」與「變」是南朝詩歌發展的主軸,永明體對宮體詩的發展可說是承先啟後的關係,然宮體詩也從永明體發展出不同的風貌。隋至初唐也承襲南朝「新變」精神,試圖從詩歌的形式、內容與風格中發展出當代的特色:在詩作語言題材上漸趨雅麗,並努力實踐梁朝以來所嚮往的「文質彬彬」詩歌境界。
  初唐宮廷詩人的創作接受前朝的寫作手法與形式,同時也開創新的風格及改進詩歌格律,使之簡化且明確。初唐宮廷詩反映當時生活情趣與審美藝術,形成特殊的詩歌文化與風格,這段期間君臣唱和之風盛行,從梁陳綺靡輕豔的宮體詩風到初唐華麗頌美的宮廷詩,延續永明體的聲律變化到近體詩工整的格律,由細膩聚焦的寫作手法到恢弘壯闊的宏觀視角,群體性的創作活動也奠定詩歌藝術與形式的基礎,是唐代詩歌發展中重要的階段。
摘要(英)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ourt poetry of the Liang and Chen dynasties to that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author has compiled and analyzed court poetry and the associated poetic style from the Sui and early Tang periods, examining relevant theories and cultural phenomena. From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o the early Tang, the court remained the epicenter of poetic activity. The Liang and Chen cour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ornate and delicate Gongti style, while early Tang court poetry shifted towards grandeur and solemnity. Despite the substantial criticism of Gongti poetry from the literary circles of the Sui and early Tang periods, its influence persisted. For instance, Emperor Yang of Sui wrote several poems with the Gongti style, and northern poets of the Sui also produced works in this vein. Although early Tang court poetry no longer centered on female subjects, its language, techniques, and forms still bore traces of the Gongti style. Early Tang poetry inherited the depiction of female imagery and emotions from Gongti poetry but moved beyond its melancholic aesthetic to present more diverse and vivid portrayals of women, infusing the poems with distinct vitality and color.

Both the Southern and Sui dynasties, along with the early Tang, engaged in new reflections and self-awareness regarding poetry. "Innovation" and "change" were the main them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Dynasties poetry. The Yongming style played a transitional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Gongti poetry, which also develop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Yongming style. The Sui and early Tang dynasties inherite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change" from the Southern Dynasties, striving to develop contemporary features in poetry through form, content, and style. The language and themes of poetry became increasingly elegant, aspiring to the refined and harmonious poetic ideal admired since the Liang dynasty.

The poetsm of the early Tang adopted th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forms of their predecessors while also creating new styles and improving poetic metrics, making them simpler and more precise. Court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reflected the lifestyle and aesthetic tastes of the time, forming a unique poetic culture and styl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tradition of poetic exchanges between monarchs and their subjects flourished. The ornate and delicate Gongti style of the Liang and Chen courts evolved into the resplendent and laudatory court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This progression from the tonal variations of the Yongming style to the structured metrics of near-style poetry, from intricate and focused writing techniques to grand and expansive perspective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poetic art and form. This phase represents a crucial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ng dynasty poetry.
關鍵字(中) ★ 宮體詩
★ 宮廷詩
★ 初唐
★ 君臣唱和
★ 宮廷饗宴
★ 應制詩
關鍵字(英) ★ Palace Style Poetry
★ Court Poetry
★ Early Tang
★ Alternating Verses between Emperor and Subjects
★ Court Banquets
★ Poems Composed on Imperial Orders
論文目次 中文提要i
英文提要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及討論6
一、南朝宮體詩相關研究6
二、隋朝詩相關研究9
三、初唐宮廷詩相關研究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12
一、歷史研究12
二、文本分析12
三、文獻分析13
四、比較研究13
第四節 宮體詩風與初唐宮廷詩13
一、 宮體詩風13
二、 初唐宮廷詩16
第二章 南朝文化背景及宮體詩風18
第一節 南朝政治與文化的風起雲湧18
一、士族集團與政權轉移19
二、南朝皇權主導政治與文學22
第二節 經濟重心轉移南方24
一、南方城市興起與對詩歌的影響24
二、南方城市經濟崛起30
三、南朝園林經濟與文風32
(一)皇家園林32
(二)佛教園林35
(三)士人園林36
第三節 佛教與宮體詩39
第四節 南朝宮體詩體物緣情的美學文化42
一、吟詠性情:南朝詩歌情感的表現42
二、化俗為美:文人樂府的新變45
(一)新聲樂府的興盛47
(二)擬古樂府詩的宮體化49
(三)樂府詩對宮體詩的影響52
三、雅俗交融的美學風格55
第五節 小結60
第三章 由隋入唐:宮體詩的嬗變與脈絡62
第一節 隋朝的文化背景64
一、隋文帝的改革65
二、隋煬帝的擴大經營66
三、隋朝三大派系的對立與調合67
(一)政治上的南北交融67
(二)南北文人學術交流68
第二節 隋朝宮體詩的發展與表現69
一、隋朝皇帝對文學的態度69
二、隋煬帝宮體詩作表現72
三、隋朝詩人宮體詩作表現77
四、隋朝宮體詩創作風氣與表現 82
(一)宮體詩風作品偏少83
(二)書寫女性的類型:樂府擬作「代言」,詩多詠「歌妓」84
第三節 初唐的文化背景86
一、太宗貞觀盛世崇尚文風雅正86
二、高宗龍朔詩風的駢儷婉媚88
三、武后至中宗朝詩文鼎盛89
第四節 初唐宮體詩的特色95
一、太宗時期:梁陳宮體餘風 95
二、高宗時期:宮體詩風的回歸 96
三、武后至中宗朝:宮體詩的轉化101
第五節 小結 103
第四章 初唐詩壇對宮體詩的接受105
第一節 初唐詩壇對宮體詩的態度 105
一、皇帝對宮體詩的態度106
(一)唐太宗以寬容態度接納宮體詩 107
(二)唐高宗龍朔新變――麗藻與形式的追求111
(三)武后至中宗景龍時期――宮體詩風漸趨沒落112
二、初唐文人對宮體詩的態度113
(一) 史學家看宮體詩:輕豔的亡國之音113
(二) 初唐文人對宮體詩的看法:缺乏言志寄興116
(三) 初唐詩學對南朝宮體詩的接受:新變風潮118
三、庾信體的影響120
(一) 唐太宗――寫景、用典吸收庾信體的特色121
(二) 初唐詩人――舊體新意124
第二節 宮體女色題材的繼承126
一、書寫女性的特質126
(一)樂府詩中的思婦情深127
(二)善用典故描寫閨怨129
(三)歌妓舞女的宮體風情131
(四)新婦的卻扇習俗134
(五)對美人的關懷與欣賞 135
二、對宮體詩題材與抒情的化用137
(一)初唐詩人對女性典故的抉擇137
1、王昭君的美麗與哀愁139
2、七夕織女的華麗與浪漫141
(二)抒情描寫:跳脫宮體詩以悲為美的情調144
第三節 初唐宮體詩「女色」表現的發揚145
一、初唐樂府詩歌的風情萬種146
二、華美細膩的詞藻149
三、對女性的關懷151
第四節 小結155
第五章 從宮體詩到宮廷詩:初唐宮廷詩的轉型157
第一節 由宮廷遊娛到朝政頌美之聲157
一、宮廷詩歌的娛樂性到詩藝競賽159
二、詩人心態從娛情到頌美162
(一)梁陳朝宮廷詩人的「娛情寫心」163
(二)隋朝宮廷詩人的「奉承求全」165
(三)初唐宮廷詩人的「極度頌美」167
第二節 宮廷詩唱和的形式與題材的轉移170
一、「物色」書寫:由女色到景色170
(一)景物詩題材與寫作手法的承變171
(二)賦得體詩形式轉化174
二、宮廷文化的節慶饗宴176
(一)立春宮廷剪綵花與賦詩活動177
(二)上元節張燈結綵與民同樂178
(三)上巳節集宴活動漸淡薄179
(三)七夕織女的別愁細密深長180
(五)重陽節呈現宴遊佳興181
三、皇帝遊幸與群臣唱和:皇權視野向外拓展183
第三節 由古體到律體:初唐詩格律的發展與定型187
一、樂府詩舊題形式新變187
二、宮廷詩作字數的變化:由五言到七言192
三、近體詩的律化定型196
(一)永明體到律體的詩學背景197
(二)宮廷詩對律詩定型的推波助瀾199
1、 類書的編纂199
2、 宮廷詩人對「格律」的實踐202
3、 對唐朝詩賦取士的影響204
(三)沈、宋時期律詩格律的水到渠成207
第四節 小結 210
第六章 初唐宮廷詩蔚為大觀212
第一節 初唐宮廷詩的活絡與雅化 212
一、初唐宮廷活動多元豐富213
二、初唐宮廷詩的政教功能 215
三、初唐宮廷詩化俗為雅的轉變 218
第二節 宮廷詩的限制及詩人於宮廷外的詩歌表現222
一、宮廷詩的限制223
二、由宮廷延伸到私人場域 224
三、仕途浮沉的宮廷文人226
第三節 開啟氣象萬千的盛唐詩230
一、玄宗開元時期宮廷詩發展狀況232
二、張說帶領宮廷詩進入新的境界237
三、張九齡實濟時用的應制詩241
第四節 小結 245
第七章 結論248
第一節 承襲南朝詩歌的新變精神248
第二節 宮體女色書寫的發展與變化250
一、樂府詩宮體化的繼承251
二、情感抒發具體化251
三、女性與詩人生活有更深的連結性252
第三節 宮廷詩寫作手法、題材與風格轉變253
一、寫作視角由細部到廣闊253
二、內容由物色到頌美255
三、風格由綺靡到雅麗256
參考文獻258
參考文獻 一、古代典籍(依時代順序排列)
〔戰國〕呂不韋編,高誘註:《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有限股份公司,2009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梁〕吳均:《續齊諧記》,《叢書集成新編》八十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梁]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隋]三藏法師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中華大藏經》第三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年。
〔唐〕杜佑:《通典・歷代制中》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唐]法琳:《辨正論》引自《中華大藏經》,上海:中華書局,1993年。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2010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
[宋]周應合撰:《景定建康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
〔宋〕洪邁:《容齋續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2010年。
〔宋〕黃震:《古今紀要》,《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
[宋]鄭樵:《通志・樂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一二八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
〔明〕王禕:《王忠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高棅:《唐詩品匯》,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明〕高叔嗣:《蘇門集》,《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明〕陸時雍:《唐詩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三五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張溥撰:《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明〕馮夢禎:《歷代貢舉制》,《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鐘惺、譚元春:《唐詩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清〕王士禎:《香祖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市:嶽麓書社,1988年。
〔清〕王夫之:《古詩評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56年。
〔清〕永瑢等撰,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三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7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清〕宋長白:《柳亭詩話》,上海:上海雜誌公司,1935年。
[清]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清]吳喬:《圍爐夜話》,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清〕俞琰:《歷代詠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8年。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續修四庫全書》119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清〕馮班:《鈍吟文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二一六》,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1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時代、姓名筆劃排列,外國學者著作排列於後)
(一)專書
〔春秋〕管仲著,姜濤注:《管子新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戰國〕孟子著,史次耘註譯:《孟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戰國〕韓非,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梁]鍾嶸:《詩品》,參考自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梁]蕭繹,陳志平、熊清元疏證校注:《金樓子疏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
〔梁〕宗懍著,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隋]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唐〕武平一撰,陶敏輯校:《景龍文館記》,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唐]道宣撰,郭紹林點校:《續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唐]劉肅著,何正平、王德明編:《大唐新語譯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1998年。
[五代]王定保撰,楊羨生校點:《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年。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宋]嚴羽,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許學夷,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著,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謝榛著,宛平校點:〈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清〕劉熙載著,袁津琥箋釋:《藝概箋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毛振華:《南朝陳代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王力:《詩詞曲格律與欣賞》,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由山水到宮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跨域研究》,臺北:元華文創出版社,2018年。
王允亮:《南北朝文學交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第二卷》,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梁蕭王朝的文學與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初唐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余恕誠:《唐詩風貌》,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吳光興:《八世紀詩風――探索唐詩史上「沈宋的世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吳宗國:《說不盡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李斐:《初唐詩格律演變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李德輝:《唐代文館制度及其與政治和文學之關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杜曉勤:《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5年。
周睿:《張說――初唐漸盛文學轉型關鍵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周瀚:《唐代帝王詩歌與詩壇》,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年。
孟亞男:《中國園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林童照:《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祁立峰:《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
:《遊戲與遊戲之外: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年。
唐會霞:《漢樂府接受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徐曉峰:《唐代科舉與應試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879年。
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甘懷真編著:《隋唐五代史》,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2年。
編輯,楊焄點校:《清詩話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曹旭、歸青所編著的《中國詩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莊輝明:《南朝齊梁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許總:《唐詩總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郭黎安:《六朝建康》,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陳大道《世紀末閱讀宮體詩之帝王詩人》,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陳永革釋譯:《長阿含經》,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陳伯海:《意象藝術與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主編:《唐詩學文獻集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編:《唐詩論評類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陳宏廣、侯榮川點校:《明人詩話典籍彙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冠明:〈論武后、中宗時期文館學士的詩學成就〉,收入《唐代文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建森:《九齡風度與盛唐現象》,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陳維恩:《模擬與漢魏六朝文學嬗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傅璇琮、蔣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年。
傅璇琮、蔣寅總主編,劉躍進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編撰:《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年。
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楊金梅:《隋代詩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楊春俏:《詩賦取士與詩歌用韻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0年。
楊照:《不一樣的中國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葉慕蘭:《庾信年譜新編及其詩歌析論》,臺北:洪葉文化,2004年。
葛曉音:《八代詩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唐詩流變論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聞一多:《唐詩雜論》,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有限公司,2013年。
蒙曼:《蒙曼說隋――隋文帝楊堅》,臺北:麥田出版,2012年。
趙謙:《唐七律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劉全波:《唐代類書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年。
鄧中龍:《唐代詩歌演變》,長沙:岳麓出版社,2005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韓寧:《初唐樂府詩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龔斌:《蘭陵蕭氏家族文化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美〕孫康宜、宇文所安合編,王國軍、劉倩等翻譯:《劍橋中國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美〕孫康宜:《千年家園何處是――從庾信到陳子龍》,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
[英]崔瑞德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西方漢學研究課題組譯:《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日〕僧空海編,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二)期刊論文
王力堅:〈從六朝詩看中國古典詩歌結構的演進〉,《暨南學報》第三期,1994年,頁113-118。
:〈魏晉南北朝寺廟園林文學的文體學思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五期,2017年,頁91-98。
:〈魏晉南北朝皇家園林的演變及其表徵〉,《長江學術》第四期,2017年,頁35-42。
:〈魏晉南北朝皇家園林與文學結緣之現象〉,《深圳大學學報》第一期,2018年,頁141-149。
王明輝:〈試析南朝文學批評中的雅俗之論〉,《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卷,2006年,頁106-109。
王柳芳:〈南朝樂府民歌與商業風情〉,《蘭臺世界》第三十三期,2015年,頁11-13。
冉旭:〈唐景龍至開元前期的學士詩人〉,《中州學刊》第六期,2003年,頁120-123。
田曉菲著,何維剛、雷之波譯:〈南朝宮廷詩歌裏的王權再現與帝國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三十卷第一期,2020年3月,頁141-182。
石觀海:〈論宮體詩派的藝術貢獻〉,《武漢大學學報》第六期,2003年,頁756-765。
吳宇江:〈六朝精神與六朝園林藝術〉,《中國園林》第11卷,1995年,頁17-19。
吳瑞俠:〈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庾信體辨析」〉,《黃山學苑學報》第十三卷第四期,2011年8月,頁77-80。
李翰,于平:〈南朝城市發展與文學新變〉,《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雙月刊,2012年7月,頁22-28。
杜曉勤:〈試論隋煬帝在南北文化交融過程中的作用〉,《北京大學學報》第四期36卷,1999年,頁96-104。
:〈論龍朔初裁的新變詩風〉,《文學遺產》第五期,1994年,頁34-42。
周仕慧:〈論南朝樂府琴歌新變與清商樂的關係〉,《勵耘文學學刊》第一期,2007年,頁237-248。
唐雯:〈《藝文類聚》、《初學記》與唐初文學觀念〉,《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一期,2003年,頁11-15。
張采民:〈論隋詩在詩歌發展史上的價值〉,《南京師大學報》,2000年第四期,頁120-125。
張培陽:〈七律定型及其淵源新考〉,《井岡山大學學報》第一期,2017年1月,頁92-100。
張學鋒:《六朝建康城研究中的史料學問題――以建初寺的地點考證為例》,《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年第 1 期,頁24-39。
曹旭、朱立新:〈宮體詩的定義與裴子野的審美〉,《文學評論》第一期,2010年,頁33-39。
陳昌明:〈游於物—論六朝詠物詩之「觀象」特質〉,《中外文學》第五期第十五卷,1986年,頁139-160。
陳鍾琇:〈初唐時期「律詩定型探論」〉,《明道通識論叢》第七期,2009年,頁23-42。
陶敏、易淑瓊:〈沈宋論略〉,《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三期,1996年,頁6-10。
程建虎:〈應制詩對五言詩律化的影響――以平仄和句數為觀照中心〉,《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6期,2009年11月,頁40-44。
程建虎:〈應制詩對五言詩律化的影響――以平仄和字數為觀照中心〉,《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六期,2009年,頁40-44。
楊健:〈南朝莊園經濟與江東本土文人的關係〉,《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六期,2018年11月,頁51-54。
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中外文學》第八期,1992年,頁4-31。
葛曉音:〈初唐四傑與齊梁文風〉,《求索》第三期,1990年,頁87-93。
廖敏惠:〈隋代樂府詩豔情風格變異之探討〉,《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二期,2020年,頁213-234。
趙燕、栗洪武:〈《李嶠百詠》的啟蒙思想與詩學價值〉,《江西社會科學》第十期,2013年,頁79-83。
劉兆祐:〈中國類書中的文獻資料與運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二期,1989年12月,頁117-128。
蔡瑜:〈初唐格律發展史論――以詩格、詩選、詩作交互探索〉,《臺大中文學報》第五十九期,2017年12月,頁1-54。
歸青:〈論南朝詩學對「吟詠情性」說的改造〉,《齊魯學刊》第三期,2000年,頁35-40。
(三)學位論文
干豔娟:「宮體詩創作題材研究」,江南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向麗頻:「南北朝至初唐五言律詩格律形成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吳元嘉:「初唐宮廷詩內容探析:以君臣唱和詩為對象」,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淑杏:「七夕詩之研究――以六朝至唐代為範圍」,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沈凡玉:「蕭綱詩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徐國能:「隋詩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娣明:「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陳富美:「武則天及其詩歌對初唐詩壇的影響」,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鄭迪:「唐中宗朝《景龍文館記》詩人群詩歌創作研究」,山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蕭家怡:「隋煬帝及其文學」,私立佛光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指導教授 王力堅(WANG LI-JIAN) 審核日期 2024-7-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