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724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7 、訪客IP:18.191.135.20
姓名 林原平(Yuan-Ping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論文名稱 法院職權調查證據之範圍及界線-兼評最高法院一○一年度第二次刑事庭會議決議
(The Scope and Boundary for the Criminal Court ex officio Investigating the Evidence: A Review of the Ruling Passed by the 2012 2nd Criminal Divisions Conference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R.O.C.)
相關論文
★ 我國鑑定制度之檢討-兼論北捷隨機殺人案、湯姆熊割喉案之鑑定爭議★ 國民法官法證據開示制度之研究 —以美國法為借鏡
★ 偵查機關調取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 資料之法制研究—以美國法為借鏡★ 犯罪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之研究--以犯罪被害人地位及權利為核心
★ 無人機偵查行為之研究—以美國為借鏡★ 刑事偵查中人臉辨識之研究—以美國與英國規範及實務為中心
★ 科技偵查與隱私權衝突-以馬賽克理論為探討中心★ M化車定位技術於犯罪偵查之合憲性與適法性研究
★ 臺灣死刑裁量基準研究-兼論美國死刑量刑基準制度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關於最高法院101 年度第2 次刑事庭會議之決議,其釋義與界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63 條第2 項但書,有關「公平正義之維護」,依「目的性限縮」之解釋方式,以「應指對被告利益而攸關公平正義之事項」為限,法院應依職權主動證據調查。然而,在該會議決議之釋義與界定上,無論對於學界或係實務界而言,均具有爭議及須探討之處。因此,本文採「文獻分析法」與「比較研究法」之方式,探究我國刑事審理期間調查證據程序,以及針對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 次刑事庭會議決議予以評析。
對此,本文將控訴制度下,刑事審判程序係如何運作,以及法院審理刑事案件時,所涉及之目的與原則,加以論述。接著,予以論述關於控訴制度下,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兩者於刑事審理期間調查證據程序之制度上,所不同之處;並且,分別以德國與美國作為運作模式代表。此外,基於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上,為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因此,本文亦探討我國刑事審理期間,證據調查程序階段之運作制度。其次,評析我國於最高法院101 年度第2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所採之解釋。最後,針對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63 條第2 項,提出修法建議。
摘要(英) This thesis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roversial resolution passed by the 2012 Second Criminal Divisions Conference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R.O.C. giv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to maintain justice merely including discovering facts that are critical to the interest of the accused, provided by the proviso part of Paragraph 2 of Article 163 of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of the R.O.C., has been resulting in quite a focus and debate in whether academic or practice field. Additionally, criminal procedure models, such as the adversary system, or the inquisitorial system, and with the exemplification of the U.S. and Germany being representative of each, operate differently in the procedure of examining evidence in the criminal court, as elaborated in this thesis. Furthermore, the criminal procedure model of the R.O.C., which is a reformed adversary system integrating the inquisitorial system with the adversary system, via Paragraph 2 of Article 163 of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of the R.O.C. and the resolution passed by the 2012 Second Criminal Divisions Conference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R.O.C., remains the issue of sua sponte examining the evidence by judges and leads to a procedure of examining the evidence whichever in practice or theory is departing from the purpose of the statute in 2002. Indeed,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resolution passed by the 2012 Second Criminal Divisions Conference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R.O.C. and proposes legislation suggestions.
關鍵字(中) ★ 當事人主義
★ 職權主義
★ 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
★ 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會議
★ 職權調查證據
關鍵字(英) ★ adversary system
★ inquisitorial system
★ reformed adversary system
★ the 2012 second criminal divisions conference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R.O.C.
★ sua sponte examine the evidence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3
第一項 研究方法 3
第二項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控訴制度 6
第一節 訴訟關係與訴訟進行模式 6
第一項 糾問制度與控訴制度 6
第二項 法院與檢察機關 9
第三項 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 11
第一款 職權主義 12
第二款 當事人主義 14
第二節 刑事訴訟程序 18
第一項 刑事訴訟程序的目的 18
第二項 無罪推定原則 21
第三項 法庭審理原則 23
第三節 小結 34
第三章 控訴制度之調查證據程序 36
第一節 調查證據在刑事訴訟法之概念 36
第一項 證據之調查 37
第二項 舉證責任 38
第一款 概念 38
第二款 舉證責任之分配 39
第三款 當事人雙方之舉證責任 40
第三項 澄清義務 41
第二節 職權主義模式 42
第一項 調查證據概說 42
第二項 德國法制之實踐 45
第一款 職權主義制度 46
第二款 刑事訴訟程序之實踐 47
第三節 當事人主義模式 51
第一項 調查證據概說 51
第二項 美國法制之實踐 55
第一款 對抗制度 55
第二款 聯邦刑事訴訟程序之實踐 58
第四節 小結 63
第四章 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之調查證據程序 66
第一節 我國現行刑事訴訟之實踐 66
第一項 準備程序 66
第二項 舉證責任 68
第三項 調查證據 74
第二節 審判期間之調查證據程序階段 79
第一項 法院依當事人聲請 80
第二項 法院依其職權證據調查 84
第一款 法院「得」依其職權證據調查 85
第二款 法院「應」依其職權證據調查 91
第三款 對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會議之論辯 98
第三節 本文評析我國審理期間法院踐行職權調查證據 109
第五章 結論 116
參考文獻 119
表目錄
表一、職權主義模式與當事人主義模式在刑事訴訟程序上之差異比較表 17
表二、職權主義模式與當事人主義模式在審理期間調查證據程序階段上之差異比較表 65
表三、最高法院刑事庭會議決議釋義法院「得」依其職權調查證據之修正演進 86
圖目錄
圖一、控訴制度下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進行 3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專書
1.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二),元照出版,台北,2003年6月 初版2刷。
2.王兆鵬,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元照出版,台北,2004年5月 初版2刷。
3.王兆鵬,刑事訴訟法(下),新學林,台北,2018年9月 4版1刷。
4.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上),新學林,台北,2020年3月 5版1刷。
5.史慶璞,法院組織法-建構與實踐,五南圖書,台北,2021年4月 5版1刷。
6.吳巡龍,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全集,新學林,台北,2008年11月 1版1刷。
7.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台北,2019年9月 19版1刷。
8.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下),新學林,台北,2019年2月 15版1刷。
9.林鈺雄,刑事訴訟法 上冊,新學林,台北,2018年12月 8版5刷。
10.林鈺雄,刑事訴訟法 下冊,新學林,台北,2018年12月 8版5刷。
11.林鈺雄 王士帆 連孟琦,德國刑事訴訟法註釋書,新學林,台北,2023年6月 1版1刷。
12.林輝煌,刑事審判之證明負擔及證明程度-比較法之分析,元照出版,台北,2011年11月 初版1刷。
13.姜世明,法院組織法,新學林出版,台北,2020年9月 7版1刷。
14.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五南圖書,台北,2018年9月 14版1刷。
15.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五南出版,台北,2020年9月15版1刷。
16.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三民書局,台北,2022年3月 10版1刷。
17.黃東熊 吳景芳,刑事訴訟法論,三民書局,台北,2002年9月 5版1刷。
18.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第三冊),元照出版,台北,2017年9月 初版1刷。
19.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出版,台北,2000年4月 2版1刷。
20.黃朝義,無罪推定-論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五南出版,台北,2001年8月 初版1刷。
21.黃朝義,刑事訴訟程序基礎理論,新學林出版,台北,2020年1月 1版1刷。
(二)專書論文集
1.何賴傑,刑事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範圍與限制,林山田主持,刑事程序法研討會系列(一) 刑事訴訟法改革對案,元照出版,台北,,2000年10月 初版1刷,頁534至555。
2.林鈺雄,檢察官之「舉證責任」-兼論刑事訴訟之修法方向,刑事程序法研討會系列(一)刑事訴訟法改對案,元照出版,台北,2000年10月 初版1刷,頁27至77。
3.花滿堂,最高法院101年第2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刑事訴送法爭議問題研究,新學林,台北,2018年5月 1版1刷,頁131至143。
4.張麗卿,德美兩國刑事法教學與法庭活動之比較觀察,驗證刑訴改革脈動,五南圖書,台北,2004年9月 2版1刷,頁37至53。
5.陳運財,證據能力有無之舉證明問題研究,刑與私-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元照出版,台北,2008年11月 初版1刷,頁461至492。
(三)期刊論文
1.James F. Holderman 演講,溫祖德 譯者,美國聯邦刑事審判實務-以兩造對抗制度(ADVERSARY SYSTEM)為中心,司法周刊,2011年2月 第1531期(司法文選別冊),頁1至26。
2.尤伯祥 高榮志,職權調查 尾大不掉,調查?不調查?—論最高法院2012年1月17日第2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司法改革雜誌,2012年4月 89期,頁27至31。
3.王兆鵬,當事人進行主義爭辯之評議,刑事法雜誌,1999年8月 第43卷第4期,頁32至63。
4.王兆鵬 吳從周,板橋地方法院實驗“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實證研究,臺大法學論叢,30卷5期 2001年9月,頁57至131。
5.王啟明,一個欠缺民主正當性的決議─評最高法院101年第2次刑庭決議,64檢察官靜坐特刊(最高院101年第2次刑庭決議),台灣法學雜誌社,2012年6月,頁35至38。
6.何賴傑,事實審法院蒐集證據之義務─評最高法院87年度臺非字第1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 61期,1999年6月,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頁445至454。
7.何賴傑,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相關法條之對案,台灣法學雜誌,2000年11月 第16期,頁114至119。
8.何賴傑,失衡的天平-有利於被告始符合公平正義?-評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決議,台灣法學雜誌,2012年4月第197期,頁83至88。
9.吳元曜,法院職權調查證據規定之方法論評析,台灣法學雜誌,2016年5月28日296期,頁1至4。
10.吳巡龍,舉證責任與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檢察新論,2012 年7 月 第12 期,頁177至191。
11.吳巡龍,法院的闡明義務/台高院101抗992裁定,台灣法學雜誌,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社,2012年12月 214期,頁232至234。
12.林山田,別迷失在主義的叢林中為職權原則與調查原則申冤,台灣法學雜誌,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社,1999年4月 1期,頁3至19。
13.林裕順,刑事法庭沿革之研究,軍法專刊,2009年12月 第55卷第6期,頁35至53。
14.林鈺雄,論刑事訴訟之目的,政大法學評論,1999年6月 第61期,頁403至420。
15.林輝煌,刑事法院職權調查證據之界限-評最高法院101年第2次刑事庭會議針對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但書之決議,法令月刊,2012年11月,第63卷 第11期,頁1至22。
16.姚孟昌,接受公正審判之權利: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四條第一項與第二項解析,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5),2012年2月頁85至102。
17.許澤天,為調查原則再伸冤--值得再三檢討的最高法院決議,64檢察官靜坐特刊(最高院101年第2次刑庭決議),台灣法學雜誌社,2012年6月,頁46至53。
18.許澤天,檢察官定位與指令拘束──德國法的視角啟發,交大法學評論,2018年9月 3期,頁1至50。
19.傅美惠,刑事舉證責任與無罪推定,警學叢刊,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雜誌社,1999年11月 30卷3期,頁275至294。
20.黃東熊,當事人主義的神話與美國刑事訴訟程序的改革,臺北大學法學論叢,2003年6月 第52期,頁95至122。
21.黃朝義,檢察官舉證責任與法院職權調查義務,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 第12期,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2012年10月,頁35至46。
22.楊雲驊,「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談最高法院101年第2次刑庭決議 ,臺灣法學雜誌,2012年04月 197期,頁98至104。
23.廖福特,無罪推定之權利-三角法律論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 第9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2017年4月,頁513至538。
24.劉秉鈞,法庭之法律性質-以公平法院之理念為中心,軍法專刊,2009年12月 第55卷第6期,頁4至34。
25.劉芳伶,從訴訟多樣性觀點再論法院於刑事程序中之職權調查義務-以公害犯罪為例,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34期,2023年4月,頁103至146。
26.蔡碧玉,法官的職權調查義務vs.公平法院-評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檢察新論,2012年07月 12期,頁164至176。
27.蕭仰歸 陳荔彤,論無罪推定原則於國際人權法之規範與實踐,台灣國際法季刊,2011年12月 8卷4期,頁163至194。
28.蕭宏宜,刑事訴訟法最新實務見解整理,五月修法實務整理特刊,台灣法學雜誌社,2012年5月,頁70至74。
(四)政府資料
1.立法院司法委員會第四屆第六會期第三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審查本院委員張世良等擬具「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及第一百六十三條條文修正草案」案,立法院公報,2001年11月7日 第90卷 第52期 3186號,頁7至37。
2.立法院第四屆第六會期司法委員會「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及第一百六十三條修正案-增強當事人進行主義及採行心證公開制度之可行性」公聽會,立法院公報,2001年11月21日 第90卷 第56期 3190號,頁169至221。
3.鍾鳳玲,檢察官客觀義務之危害及立法與實務運作,法務部所屬機關101年度派員出國考察報告書,2013年2月。
(五)憲法法庭
1. 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7號判決。
(六)大法官解釋
1.大法官解釋釋字第582號。
(七)最高法院刑事庭會議
1.最高法院91年度第4次刑事庭會議。
2.最高法院100年度第4次刑事庭會議。
3.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會議。
(八)最高法院判決
1.最高法院 53 年度台上字第 2750 號刑事判決。
2.最高法院 69 年度台上字第 4913 號刑事判決。
3.最高法院 76 年度台上字第 4986 號刑事判決。
4.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128號刑事判決。
5.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5633號刑事判決。
6.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6005號刑事判決。
7.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746號刑事判決。
8.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3128號刑事判決。
9.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3842號刑事判決。

二、英文文獻
(一)專書
1.Thomas Vorm Baum, Michael Bohlander (2014). A Modern History of German Criminal Law. Heidelberg, German: Springer Berlin.
(二)專書論文集
1.Jacqueline E. Ross and Stephen C. Thaman (2016). Mapping dialogue and change in comparative criminal procedure, Comparative Criminal Procedure. 3-31. Northampton, U.S.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John Gunn and Paul Mevis (2018), Adversarial Versus Inquisitorial Systems of Trial and Investigation in Criminal Procedure, Forensic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in Europe. 3-17.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三)學術論文
1.Tzu-TeWen (2014). Reforming the mechanism for screening prosecutorial charging decision in Taiwan. J.S.D. Dissertation, Urbana-Champaign,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四)政府資料
1.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Courts (2016). THE FEDERAL COURT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An Introduction for Judges and Judicial Administrators in Other Countries. 4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U.S.A.
2.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 (2004). OUTLINE OF THE U.S. LEGAL SYSTEM. 5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U.S.A.
3.Floyd Feeney (1998). German and American Prosecutions: An Approach to Statistical Comparison. Davis, California.
4.Jörg-Martin Jehle (2005). Criminal Justice in Germany. 4th Edition. Berlin, Germany.
(五)期刊論文
1.Folker Bittmann (2014). Consensual Elements in German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German Law Journal, 15, 15-42.
2.James B. Jacobs (2001). The Evolution of U.S. Criminal Law. Issues of Democracy, 6(1), 6-15.
3.John H. Langbein & Lloyd L. Weinreb (1978). Continental Criminal Procedure: Myth and Reality. Yale Law Journal, 87(8), 1549-1569.
4.William T. Pizzi (1998). The American "Adversary System”? West Virginia Law Review, 100, 847-852.
指導教授 溫祖德(Tzu-Te Wen) 審核日期 2024-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