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11757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8 、訪客IP:18.226.87.143
姓名 胡貴禎(Guei-Jhen H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伯公信仰之傳承與演變:以桃園市楊梅區為例
相關論文
★ 女性在客家喪禮的性別階序與文化意涵:以苗栗地區為例★ 新移民二代文化認同之相關分析── 以桃園市觀音區為例
★ 宗族發展與文化保存─以楊梅鄭氏「道東堂」為例★ 客家地區越南配偶微型創業之研究--以南桃園為例
★ 臺灣慢城創生與客家鳳林慢活★ 青年返鄉與在地實踐:以桃園藝文陣線為例
★ 客家女同志出櫃談:性別與族群間★ 女性財產繼承問題之探討-以桃園地區客家女性經驗出發
★ 原客族群互動的社會資本:以大溪南興社區參與為例★ 客家祭祀公業與性別平等:傳統文化與法律規範的審視
★ 法國客家人的認同與想像:以客家社團為例★ 女性參政與社會資本之運用:以新竹縣為例
★ 從《茶金》電視劇探討客家之宗族、性別與國族★ 客家田園城市的魅力:以社會投資報酬分析「臺北客家農場」個案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臺灣,伯公信仰是客家族群的重要宗教文化現象,深刻影響地方社會和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體現對祖先和土地的崇敬。楊梅地區的伯公信仰尤其普遍,與務農勞動、家庭脈絡和靈力經驗密切相關。伯公信仰在早期主要通過務農家庭的代際傳承和日常祭拜逐漸內化為個人信仰習俗,反映出家庭在信仰傳承中的關鍵作用及信仰習俗的穩定性與持久性。人們普遍在每月固定日子祭拜伯公,並在生活遇到困難或達成願望時向伯公祈求和感謝,將伯公視為慈祥的長者,這反映了信仰的歷史演進和文化融合。
本研究發現許多信眾的伯公信仰源自家庭影響,從小耳濡目染,「日常神聖化」現象在伯公信仰處處可見。受訪者大多積極參與信仰活動,信仰主要承襲前一代的思想與文化。組織管理者對伯公信仰的熱忱和無私奉獻,推動了信仰文化的持續發展。本研究田野期間特別參與觀察多個伯公的慶典,如:元宵節迎請伯公看戲、二月二日伯公聖誕、跨縣市進香活動等。研究指出伯公的管理組織舉辦的活動如何促進了個人和社區的情感交流和凝聚力,對推動了信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研究通過訪談與田野調查後,深入了解現今楊梅客家族群對於伯公信仰文化的看法與態度,及對後代子孫持續延續伯公信仰文化的期盼,最後,本研究也指出對田野現場諸多現象的思考與討論。
摘要(英) In Taiwan, the belief in "Bogong" (Tudigong) is a significant religious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within the Hakka community, profoundly influencing local society and the daily lives of Hakka people. It reflects a deep reverence for ancestors and the land. The Bogong belief is especially prevalent in the Yangmei area, where it is closely linked to agricultural labor, family networks,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s. This belief is primarily passed down through farming families across generations and internalized as personal religious practices through daily worship, highlighting the crucial role of famili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faith and the stability and longevity of religious customs. People commonly worship Bogong on fixed monthly dates and seek his blessings and express gratitude during times of difficulty or after achieving their wishes, viewing Bogong as a benevolent elder. This perception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the belief.
This study found that many followers′ Bogong belief is influenced by their families, with the "everyday sanctification" phenomenon being evident in their devotion to Bogong. They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inheriting the thoughts and culture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The enthusiasm and selfless dedic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managers have promote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Bogong belief culture. During the field study, several Bogong festivals were observed, such as the Lantern Festival Bogong theater event, Bogong′s birthday on the second day of the second lunar month, and cross-county pilgrimage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highlights how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Bogong′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foster emotional exchanges and cohesion within the community,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elief culture. Through interview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study delves into the current views and attitudes of the Yangmei Hakka community towards Bogong belief culture and their expectations for the continued transmission of this culture to future generations. Finally, the research also discusses and reflects on various phenomena observed in the field.
關鍵字(中) ★ 土地公
★ 伯公
★ 楊梅伯公
★ 伯公信仰
★ 日常神聖化
關鍵字(英) ★ Tudigong
★ Bogong
★ Yangmei Bogong
★ Bogong belief
★ Everyday sacralization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4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伯公信仰的探討 7
一、伯公(土地公)的起源 7
二、伯公(土地公)的傳說 8
三、客家人與伯公(土地公) 10
第二節 楊梅地區伯公祠形成背景與伯公信仰探討 11
一、楊梅地區的開發歷史 11
二、楊梅伯公祠的介紹 12
三、楊梅伯公信仰的情形 16
第三節 伯公靈力與祭祀慶典分析 18
一、伯公的起源與靈力、顯靈與傳說 18
二、伯公信仰的傳承 19
三、伯公的祭祀慶典與伯公祠廟的組織管理 20
第三章 研究對象與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6
一、田野調查法 26
二、參與式觀察 26
二、訪談法 28
第三節 研究期程與歷程 30
第四章 楊梅伯公信仰的態度、行為及傳承 31
第一節 祭祀信仰與態度 31
一、信仰緣起與靈驗經驗 31
二、祭祀時間與內容變化 46
三、小結論 52
第二節 伯公信仰文化的傳承,世代的差異性 54
一、日常神聖化的伯公信仰 54
二、推動伯公信仰的多重力量 60
三、小結論 63
第五章 楊梅伯公信仰的管理組織與發展困境 65
第一節 參與觀察楊梅伯公祭典活動 65
一、小年夜拜伯公 66
二、元月十五迎請伯公到大廟看戲 67
三、二月初二伯公生、伯公聖誕千秋祭典 70
四、慶祝伯公登龕紀念日、周年紀念慶典 80
五、伯公進香與遶境活動 82
六、小結論 87
第二節 管理組織的經營運作對伯公文化的影響 90
一、參與管理組織的脈絡 91
二、經營伯公文化的行動 93
三、組織舉辦活動之效益 96
四、小結論 98
第三節 伯公祠廟城鄉差距與發展困境 100
一、城鄉差距與發展 100
二、伯公祠廟的發展困境 106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111
一、伯公的文化意涵 112
二、伯公文化的演變 114
三、研究限制與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6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健旺,2003,《臺灣的土地公》。臺北:遠足文化。
田于庭,2022,《論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的客家伯公信仰》。新竹: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江生松,2006,《北埔客家庄伯公巡禮與探索》。新竹: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江慶林、劉寧顏、程大學、陳王癸、黃有興、王世慶、黃耀東、黃連財、吳家憲譯,2011,《臺灣文化志》下卷,伊能嘉矩原著(1928)。臺北:臺灣書房。
江燦騰主編,黃有興中譯,2005,《臺灣宗教信仰》,增田福太郎原著(1939)。臺北:東大。
何萬滄,2016,《從邊緣崛起:新竹工業區伯公信仰的公廟化趨勢》。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學明,2007,〈客家的地域社會與宗教活動─楊梅地區的土地開墾與義民信仰的形成〉。收錄於「地方社會比較研究工作坊研討會」論文手冊,頁1-19,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國際客家中心。
吳聲淼,2009,《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清崧,1999,《庄頭庄尾土地公:土地伯公信仰到社區文化》。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阮昌銳,1988,《如何讓傳統節慶與現代生活結合,民俗周刊第2號》。新北:稻鄉出版社。
林本炫、伊慶春、林彥妏,2011,〈台灣青少年宗教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初探:「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追蹤調查資料的分析〉。發表於2011兩岸三地華人青少年研究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第四次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25日至2011年11月26日。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https://reurl.cc/bVx6jo
林美容,1993,《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林美容,1997,《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林麗裡,2012,《慢遊新屋伯公下:伯公文化傳客庄》。新北:客家委員會。
邱宜文,2000,〈平鎮地區伯公傳說調查研究〉。《北商學報》,18:109-130 。
金榮華,2000,《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4):1-68。
胡萬川,2003,《楊梅鎮客家故事一》。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范姜灴欽,2005,《臺灣客家民間傳說之研究》。臺北:文津。
倪晶瑋、曹拯元,2021,《楊梅區伯公地景敘事手冊》。桃園:楊梅區公所。
桃園廳,1906,《桃園廳志》。桃園廳。
涂爾幹著,芮傅明等譯,1995,《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
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31(4):154-176。
莊英章、羅烈師,2007,〈社會與文化:家族與宗族篇〉,見徐正光(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91-110。臺北:客家委員會。
許嘉茵,2014,〈土地公傳說及其形象研究〉。《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6:97-116。
許翹庭,2011,《客家地區宮廟與祭祀圈發展之研究:以楊梅錫福宮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金象,2023,《楊梅錫福宮年例活動與重大祭典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
陳金象、倪晶瑋,2020,〈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對楊梅伯公祠與伯公信仰之影響〉。《設計學研究》,23(1):1-22。
陳金象、倪晶瑋,2021,〈楊梅客家「三官大帝」信仰之研究〉。《設計學研究》,24(2):49-83。
曾吉鴻,2010,《臺灣民間文學有關土地公形象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黃厚源,2003,《話我家鄉楊梅鎮楊梅壢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
楊逢元,2012,《福德好神》。臺北:晴易文坊。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6,《臺海使槎錄》,黄叔璥原著(1736)。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守華,1991,《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臺北:文津。
劉還月,2000,《臺灣人的祀神與祭禮》。臺北:常民文化。
潘朝陽,1994 ,《臺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一以貓里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蔣玉禪,2001,《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鄭志明,1992,《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簡惠貞,2001,《外籍旅客對臺灣民俗慶典活動參與意願之研究》。臺北: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羅永昌,2012,〈中壢客家伯公信仰探微〉。《臺灣源流》,60&61:165-178。
羅濟鎮,2014,《印象「楊梅壢」》。桃園:彭聖富。
羅濟鎮主編,1990,《楊梅鎮志》。桃園:楊梅鎮公所。
羅可群,2000,《廣東客家文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英文文獻:
Dell′Orto, Alessandro, 2002, Place and Spirit in Taiwan Tudi Gong in the Stories, Strategies and Memories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Kasi, Eswarappa, and Mathew, Gladis S. , 2019, "Ancestor Worship."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Mircea Eliade, 1987,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 : the nature of religion. Translated by Willard R. Trask , San Diego: Harcourt, Inc.
Richard P. Appelbaum, William J. Chambliss, 1995, Sociology.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Sweeney, John A., 2008, “Unearthing the God of Place: Locating Space/Place in the Discourse(s) on Tudi Gong.” East-West Connections: Review of Asian Studies, 8(1): 11-34.


網頁資料:
胡順惠,2019,〈全台唯一「車廂土地公」就在富岡!鐵道迷趁假日衝一波〉。ETtoday新聞雲:https://reurl.cc/AjLmGK 。 (檢索日期:2024/6/11)
范榮達、張裕珍、黃羿馨,2024,〈尋找伯公廟管理人超級任務 耗費一年解套標售危機〉。聯合報:https://reurl.cc/p34N0d 。(檢索日期:2024/6/11)
徐雨村,2015,〈在地性與跨國連結:土地神信仰的兩岸交流與國際化〉。芭樂人類學:https://reurl.cc/Ke7oVM。(檢索日期:2024/7/11)
彭慧婉,2020,〈二月初二伯公生「食伯公福」信眾分福得伯公賜福〉。指傳媒:https://reurl.cc/aq8Nk4 。(檢索日期:2024/6/10)
黃玉燕,2024,〈客庄「鬪粄文化」120斤龜粄登場〉。大紀元時報-台灣:https://reurl.cc/8vEoMM。(檢索日期:2024/7/9)
劉曉欣,2018,〈初五迎財神!鹿港福德祠「虎爺陣」分送千斤發財糖〉。自由時報:https://reurl.cc/ezR3Xj 。(檢索日期:2024/6/8)
指導教授 姜貞吟 審核日期 2024-7-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