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 中文文獻:
Douglass C. North原著,劉瑞華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臺北,時報文化:7。
Maurice Halbwachs(2002)。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Michael Singletary著,1997,施美玲編譯,《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Paul Connerton(2000)。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Ranjit Kumar,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130。
三尾裕子,2003,從地方性廟宇到全臺性廟宇:馬鳴山鎮安宮的發展及其祭祀圈,信仰、儀式與社會,林美容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29-296。
丸井圭治郎,1993,<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1:65-66。
片岡巖,1985,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549。
王千宜,2016,<從傳承走向創新的「犁頭店麻芛文化」>,應用語文學報:59-78。
王大維,2008,<論失業及其性別意涵之社會建構>,弘光人文社會學壣,9:17-200。
王世慶,1994,<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
王世駿,2015,<清代桃園地區三官大帝與開漳聖王信仰的歷史考察—兼論三王公現象>,桃園文獻,2,:26,31。
王加微,1990,《行為科學》,臺北:五南。
王志弘,2010,<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人文社會學報 世新大學,11:4。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群學,臺灣:10。
王佳煌,2015,<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批判分析:兼論大桃園市文化政策的效益評估問題>,國家與社會,17:81-104。
王明珂,1993,《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10、6-19。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42-46、50-59、375。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南天出版社。
王保鍵,2016,<論桃園客庄型態與客家政策>:臺灣民主季刊,13(4):93-125、99-100。
王保鍵,2019,<都會客家政策問題:以新北市為例>,文官制度季,11(1):109-130。
王保鍵,2020,<以紀念日重定全國客家日之探討>,全球客家研究,15:1-30。
王保鍵,2024,<海洋客家政策與客庄內閩南孤島:以新屋蚵間石滬為例>,全球客家研究,22:101-138。
王政文,2014,《無語問上帝:十九世紀臺灣基督徒的社會處境》:124。
王國禧,2009,《澎湖西嶼石滬之研究》,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論文:78,84。
王雅芳,2004,〈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之探討---以犁頭店「麻芛文化」為例〉:38~40,70
王嬈妃,2011,《從環境永續發展探討文化景觀之保存-以澎湖石滬群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丘昌泰,2003,《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349-357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锁關的再視>,國家與社會,5:1-35。
田金昌,2005,《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國興,2003,《我國政風機構組織設計之研究-新制度主義之分析》,碩士論文:57。
石之瑜、姚源明,2004,<社會科學研究認同的幾個途徑>,東亞研究,35(1):1~36。
安嘉芳,2019,<海洋文化政策概念形成研究>,國家海洋研究院委託研究:103。
成孝華,2016,《三官大帝信仰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臺中市陳平聚落為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陳子淳,2018,《桃園濱海客家文化之研究—以新屋永安漁港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穖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朱鎮明等,20115,《部會落實政策評估與運用機制之規劃》,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
江宜樺,1998,<當前臺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163-229。
江明慧,2014,《新庄九庄媽信仰初探—一個從世界觀出發的比較觀點》,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江瑞昌,2005,《臺灣客族群民間信仰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客委會,2007,<謝平安看戲去>,《臺北遠足文化》:7》。
西村朝日太郎,1980,<生きていた漁具の化石-臺湾・澎湖島を訪ねる>,民族学研究, 45(1):51-52。
吳玉山,2001,<制度、結構與政治穩定>,政治學報,32:8。
吳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聯經出版社。
吳怡寬,2004,《產業文化藝術節推廣之研究-以古坑華山「2003 臺灣咖啡節」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女,1995,〈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展觀光之道〉,觀光教育,6(45):2-6。
吳學明,2019,<義民爺信仰的形成與擴散>,謝國興編,臺灣史論叢-民間信仰篇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國立臺灣大學出版:435。
吳學明、林柔辰,2013,《臺灣客家聚落之信仰調查:變與不變-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23,46-47。
吳濁流,1995,《無花果》,臺北:草根。
呂玫鍰,2006,<客家的文化圖像:《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之評介>,客家研究,1(2):191-162。
呂學乾,2018,《宗教節慶活動與居民認同之研究-以大甲鎮瀾宮為例》,開南大學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宋學文、黎寶文,2006,<臺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6):501-540。
巫秀淇,2017,<平鎮客家民軍的故事兼談13大庄輪祀>,桃園客家,10:66-73、71。
李文良,2013,<清代臺灣朱一貴事件後的義民議敘>,臺大歷史學壣,51:82-83。
李宜穎、蔡玲瓏,2010,《客家節慶活動行銷模式研究一以「六堆嘉年華」為例》,2010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李明儒、李宗霖,2006,<澎湖石滬2006年滬口普查之研究,硓(石古)石>,46,澎湖縣文化局:86。
李淳禾,2012,<從家族與族群探討平鎮客家信仰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通識論叢,14:67-94
李淳禾、簡顯光(2012),<從家族與族群探討平鎮客家信仰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通識論叢,14:頁67-97。
李進億,2015,<乙未戰爭:客籍抗日義勇軍>,臺灣學通訊,87。
李榮豐(2011),<現代化衝下高雄市客家族群文化認同發展及其教育省思>,教育學誌,14:頁67-94
李廣均,1996,<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臺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社會文化學報,3:369~371。
李豐楙,1993,《苗栗義民廟信仰的形成演變與客家社會:一個中國式信仰的個案研究》:100。
阮昌銳,2013,<中元普渡習俗及其意義與特色>,傳藝雙月刊,106:6-17
依利亞德著,2001,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市,桂冠:40。
周偉群,2019,《寺廟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桃園市八德區三元宮為例》,元智大學碩士論文。
周錦宏(2016),<新屋海人 客家漁村趣—談海客文化研究>,桃園客家,6:6-11
林文斌,2004,<制度變遷:動態機制的觀點以臺灣中央銀行制度的變遷,1949-61為例>:人文及社會學集刊:395。
林文鎮,2005,<石滬的前世與今生>,澎湖研究第五屆學術研討會—石滬漁唱會議資料,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林文鎮,2007,《馬公市時裡里、井垵里》,澎湖縣,澎湖縣馬公市公所。
林文鎮,2012,<澎湖吉貝嶼的地方知識與石滬漁業>,澎湖「地方知識」的探索與建構,澎湖研究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
林本炫,2007,《臺灣客家民間信仰之特色-以苗栗縣義民爺信仰為例》:22-23。
林永恩,2012,《苗栗三山國王信仰及其地方社會意涵》,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林秀昭,2007,《北客南遷高雄地區的開發與義民爺信仰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33-36。
林宜萱,2017,《牽罟:臺灣傳統地曳網漁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欣宜,2014,<「財產是十四大庄公共」:日本統治前期新竹枋寮義民廟廟產經理公共制度化的形成>,全球客家研究,2:173。
林雨錚,2019,《「竹東天穿日山歌比賽」的遞變》,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林奎燮,2003,<新制度主義及其在中國大陸研究上的意義>,展望與探索,1(11):94-111:101。
林秋雄,2001,《清水變雞湯南瀛產業文化節慶與在地資源營造》,臺南:臺南縣 文化局。
林美容,2020,《媽祖婆靈聖》。臺北:前衛出版社。
林軒如,2009,《有線電視分組付費可能實施方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自由晚報社:49-57。
林萬青,2009,《遷臺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領導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錫銓、蔡奇芳、廖瑞君、張宇函,2009,<族群意識與地方節慶觀光發展-走訪三義客家桐花祭>,社區發展季刊,127: 245-257
林麗香,2017,《廟宇民俗節慶之整合行銷探索-以北港朝天宮為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林繼文,2001,《創設、選擇與演化-制度形成的三個理論型範》,中國政治學會年會論文:61-94。
邱玫瑩,2012,《客家飲食文化之建立與延續—以苗栗公館福菜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彥貴,2005,<新街三山國王與五十三庄—管窺北港溪流域中游的一個福佬客信仰組織>,臺灣宗教研究,3(2):1-56。
邱炫煜,2009,<桃園客家聚落開發與三官大帝信仰>,徐貴榮主編:《客家墾殖開發與信仰論輯》,桃園:桃縣社教協進會:61-91。
邱秋瑩(2023),《以文化資本—探討參與客家節慶對族群的文化認同》,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家文化產業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侯錦雄、李素馨,2014,<媽祖信仰遶境儀式的文化景觀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文資學報第八期:8。
姜義溎,2016,<海客文化錄·桃園海漘人>,桃園客家,3:68-71。
姜禮誠,2012,《花蓮地區客家義民信仰的發展與在地化》,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客家委員會,2021,《引領前行的客家力 客家政策20年藍皮書》:27。
施正鋒,2007,《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
施正鋒,2012,<加拿大Metis原住民的認同與身份>,臺灣國際法季刊,9:15-17。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灣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的生活方式》:72-73。
施添福,2001,<清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清化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竹北,新竹縣文化局:117-142。
柯建宏,2015,<臺灣民間三官大帝信仰的探討>,中華禮儀,33:11-14
洪國雄,1999,《澎湖的石滬》,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20。
洪維勵、李易儒、莊縈焄,2011,<苗栗市(火旁)龍節參與居民文化與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2)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
胡正光,2007,<從柏格森到阿布瓦希:論集體記憶的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7-201。
胡至沛,2001,<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思>,中國行政評論:48,151。
范玉玲,2009,《義民信仰在頭份地方會脈絡下的轉變》,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范振乾,2006,<義民爺信仰與臺灣客家文化社會運動>,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389。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游憩研究,7(2),25-35。
孫九霞,1998,<試論族群與族群認同>,中山大學學壣,社會科學版,2:24-31。
孫連成,2010,<有關清代臺灣義民研究探析>,歷史教育,16:205-206,212-213。
孫連成,2011,《客家義民形象與義民爺信仰的建構--文獻與影視交融互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孫煒,2014,<臺灣地方政府社會福利服務的契約治理>,《地方治理之趨勢與挑戰:臺灣經驗》,臺北,臺灣民主基金會:271-319。
孫煒,2018,<臺灣地方文化活動契約委外的績效觀感:客家節慶利害關係人的角度>,行政暨政策學報,66:1-38。
徐雨村,1996,<宗族與宗教組織原則的轉換與並存—以雲林縣六房天上聖母的祭祀組織為例>,思與言34(2):145-198。
徐榮崇,2008,<集體記憶與社會資源--談加拿大臺灣移民的居住地選擇與思維>,人口學刊:115-151。
桃園客家,2015,《2015桃園市乙未·客家紀念活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4-17
桃園客家,2016,《人地和諧·海客風情》:4。
桃園縣政府,2010,《新修桃園縣志》:270。
翁秀琪,2001,<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121-125。
袁華來,2021,《中壢仁海宮祭祀與地方發展之研究》:84。
高木桂藏著,關屋牧譯,1991,《日本人筆下的客家》:171。
商業發展研究院,2013,<我國大型地方節慶活動發展策略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譯,2012,《文化節慶管理》,臺北:桂魯。譯自Greg Richards, and Robert Palmer. Eventful Cities: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UrbanRevitalisation. Oxford: Taylor & Francis. 20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譯,2014,《文化觀光學》,臺北:桂魯。譯自Melanie K. Smith. Issues in Cultural Tourism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2003.
張文義,1996,<陳阿將、陳添先生訪談錄—宜蘭庶民生活口述史系列之:牽罟>,宜蘭文獻雜誌,3:143-148。
張正田,2019,<平鎮褒忠祠「分香」自枋寮義民廟「傳說」的再思考>,聯大學報16(2):79-92。
張佩湘,2014,《驗證節慶參與者體驗、認同、與觀光支持行為之線性關係-臺灣兩大宗教節慶之實證分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博士論文。
張茂桂,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臺灣社會學研究:1-45。
張素玢,1997,《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99-126。
張梨慧,2013,<節慶活動參與動機、價值體驗、滿意度、行為意圖之研究─以金門中秋博狀元餅活動為例>,國立金門大學學報,3。
張維安,2006,《記憶、認同與族群:族群記憶與臺灣客家意識的發展》:66。
莊吉發,2006,<國家意識與清代臺灣移民社會-以「義民」的研究為中心>,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27。
莊麗香,2006,《六堆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及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臺北:中國政治學會:171。
郭薰風,1983,《桃園縣志》:2039-2040。
陳乃蘖譯,岡田謙著,1960,<臺灣北部村茖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9(4):14-29。
陳中和(2005),<族群認同與宗教運動在國家政策的運用:初探馬來西亞巫統文明伊斯蘭(Islam Hadhari)運動>,臺灣東南亞學刊,2(2):頁99-125
陳心怡、龎寶宏、唐宜楨(2015),<客家青少年族群認同研究>,聯大學報,12(2):頁89-104
陳世榮,1999,《清代北桃園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40-241。
陳弘尉,2006,《旅遊意象對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影響研究-以2006臺灣燈會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希林、閻蕙群(譯), 2004,《節慶與活動管理》(原著者:JohnnyAllen等),臺北:五觀藝術(原著出版年:2002)。
陳志豪,2018,<清代臺灣北部的三官大帝信仰源流小考—以新竹縣新埔鎮的大茅埔三元宮為例>,師大臺灣史學報,11:33-53。
陳志豪,2018,<清代臺灣北部的三官大帝信仰源流小考—以新竹縣新埔鎮的大茅埔三元宮為例>,師大臺灣史學報,11:33-53。
陳芃伊,2023,《地方節慶活動行銷之個案研究-以平鎮藝術季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市。
陳春聲,2006,<國家意識與清代臺灣移民社會-以「義民」的研究為中心>,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83-106。
陳秋坤,1997,《臺灣影像歷史系列:臺灣古書契(1717~1960)》:30-31。
陳美智,2005,《「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策略研究-聚焦於傳統表演藝術的探討》,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娟,2007,<北臺灣客家義民信仰:以苗栗市義民廟為例>,史匯,11:63-64。
陳雪娟,2008,《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星,2006,<教練領導哲學>,國民體育季刊:2-85。
陳朝政,2005,<大陸臺商的認同變遷:理論的歸納與推論>,東亞研究,36(1):232-246。
陳朝龍,1995,<新竹縣采訪冊>,高賢治主編,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160-161。
陳湘東,2000,《節慶活動與企業贊助動機之研究》,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麗華,2008,<從忠義亭到忠義祠-臺灣六堆客家地域社會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學刊,6(1、2):149-150。
傅寶玉,2007,《古圳—南桃園水圳空間與文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70
傅寶玉,2011,<水利空間與地域建構:社子溪流的水圳、祭典與儀式社群>,《民俗曲藝》,174:364-416。
彭士益,2023,《公私協力推動都會客家活動之研究:以桃園市平鎮區福林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卉慧,2015,《節慶展演中體驗的建構與現象詮釋—以新竹義民祭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渡邊欣雄,2000,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地景出版社。
游淑如,2016,<祖宗傳承之寶·新屋石滬>,桃園客家,3:11-15。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霧峰: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
馮郁晴,2013,《從客庄節慶探究客家文化認同與保發展—以六堆伯公文化藝術祭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永財,2019,<四湖海清宮與雲林、南投、彰化地區的包公廟分靈關係探討>,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4(4):122。
黃秀政,2015,<1895年乙未割臺:臺灣歷史的轉捩點>,臺灣學通訊:04-07。
黃宗仁,2015,<地方認同、節慶體驗對遊客的效益認知、節慶認同與節慶支持的影響:臺南西港刈香的案例研究>,首府休閒學報,2(1):1-38。
黃金麟,2014,〈文化〉,收錄王振寰、翟海源等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高雄:巨流圖書:47。
黃瓊儀,2015,《臺灣石滬產權之經濟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楊士範,2013,<進香的象徵性與對等交換邏輯:以沙鹿地區成衣業者之民間宗教之儀式過程為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6:32。
楊國樞等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 》,東華書局。
楊瑞松,2014,<「集體記憶」專題引言>:東亞觀念史集刊,7:55-61。
溫瑞梅,2013,《客家義民信仰與節慶活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義風廣溥,2013,《褒忠義民祭文化節-楊梅市聯庄慶典活動紀念專輯》:101。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7-23。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138-156。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臺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葉碧華,1999,《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之研究–以臺北燈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維琇,2021,<眷村做為文化遺址場域-回溯水交社集體記憶與離散歷史>:81,(博物館學季刊,35(4):75-91。
廖秋娥,1989,《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聖雲,2009,《臺灣六堆客家地區三獻禮儀式之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劉孝賢,2015,<原生論、情境論、建構論的比較看法>,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233。
劉妮玲,1982,<清代臺灣民變事中的義民問題>,臺灣風物,32:3-21。
劉宜君,陳敦源,2007,<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應用於府際關係之研究:地方政府分擔健保費爭議之案例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1):10。
劉怡君,2017,《地方節慶的轉化與再創:以桃園龍潭端午節慶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英毓、黃德昌(2021),<臺灣海岸地景探討—以桃園地區為例>,臺灣礦業,74(1):1-22
劉堉珊(2018),<臺灣客家文化館舍的發展與脈絡分析>,博物館與文化,16:23-46。
劉煥雲,2007,<臺灣客家義民廟節慶文化意涵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5:1-26。
劉萬枝,1963,<清代臺灣之寺廟>,臺北文獻,4:101-120。
劉萬枝,1987,<臺灣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1)。
劉還月,1999,《臺灣客家風土誌》。
劉還月,2001,《臺變客家族群史》:400-401;
增田福太郎,1939,<臺灣の宗教>,東京:養賢堂:4-13。
蔡珮,2001,<客家電視臺與臺北都會客家閱聽人族群認同建構之關聯性初探>,中華傳播學刊,19:頁189-231。
蔡茹姻,2023,《信仰、節慶與觀光:以文化治理下的桃園市「市土地公」為例》,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惠琴,2010,<臺灣客家習俗賽神豬與義民信仰>,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6:21-29
鄭文燦,2017,<平鎮都會客 乙未現忠勇>,桃園客家,10:2。
鄭志明,2006,<北臺灣客家社會義民信仰與祭典的文化特色>,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430。
鄭振滿,1995,<神廟祭典與小區發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證>,《史林》,4:1-123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賴文仁,2013,<臺灣民俗慶典活動參與者過度儀式之行為體驗研究-以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活動徒步參與者為例>,中華科技大學學報,57,117-129。
賴玉玲,2000,<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的客家公號>,史匯,4:20-21,24-29。
賴玉玲,2001,《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玉玲,2005,<褒忠亭義民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113-238。
駱焜祺,2001,《觀光節慶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正倫,2021,<客庄拜新丁祭儀的集體記憶>,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研究發展組,記憶的延續-傳統與現代的激盪,40(1):15。
薛亞利,2010,<慶典:集體記憶和社會認同>,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3-71。
薛佩玉、李力昌、宋維倫、陳靜怡,2011,<臺灣1950-2010年國定假日的社會學分析>,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8(1):147。
謝世忠、劉瑞超(2012) ,《客家地方典慶和文化觀光產業--中心與邊陲的形質建構》,全球客家研究,第2期,頁343-350。
謝名恒,2014,<當代族群理論之概述: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212。
謝俊義,1998,《新制度論與公共行政:整合性觀點>,中國行政評論,7(4):155-188。
謝貴文,2013,<論神明與地方關係的建立與發展-以高雄地區的保生大帝信仰為例>,高雄文獻,3(2):43。
韓培爾,200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Q&A》
瞿海源、王振寰,2003,《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63。
藍清水,2012,<生活情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河婆客家移民的遊移身份>,歷史人類學學刊,10(2):頁129-158。
羅烈師,1997,《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個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烈師,2001,<竹塹客家地方社會結構的拱頂石—義民爺>,《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縣文化局:142-144。
羅烈師,2001,<客家族群與客家社會:臺灣竹塹地區客家社會之形成>,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15-152。
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的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烈師,2006,<義民信仰的傳播與形成-以臺灣平鎮褒忠祠為例>,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177-189。
顧玉玲,2020,<集體記憶的民主參與:臺北101伙伴碑個案研究>,博物館與文化,19:25-160。
二、 英文文獻:
Assmann, Jan(1999).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ä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München: Verlag C. H. Beck.
Barth, Frederik. edite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Prospect Heights, Ill.: Waveland Press, Inc., 1998).
Behn, Robert D. 2003. “Why Measure Performance? Different Purposes Require Different Measur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5): 586-606.
Burr, A. (2006). The “freedom of the slaves to walk the street”: Celebration, spontaneity and revelry versus logistics at the Notting Hill Carnival. In D. Picard & M. Robinson (Eds.), Festivals, Tourism and social change: Remaking worlds. Toronto, Canada: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Burr, V.(2003). Social constructionism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Cohen, Abnet. “Variables in Ethnicity,” in Keyes, Charles F. edited. Ethnic Chang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1), pp.306~331
Conell, Stephon., and Hartmann, Douglas. Ethnicity and Race: Making Identi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Thousand Oaks, Calif.: Pine Forge Press, 1998).
Festinger, Leon.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No.7 (1954)., pp. 117~140.
Fishman, Joshua A. Language and Ethnicity in Minority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Clevedon-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89), p.25.
Fox, Charles J.(1995). 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oward Discourse.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Geertz, Clifford. “The Integrative Revolution: Primordial Sentiments and Civil Politics in the New States,” in Geertz, Clifford. edited. Old Societies and New States: the Quest for Modernity in Asia and Africa (New York: Free Press, 1963), pp.105~157.
Getz, D.(1989).Special events:Defining the product .Tourism Management,June,125-137.
Getz, D.(1991). Festival, Special Event and Tourism,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Getz, D.(2005). 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p.1-386). New York, NY: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Getz,D.(1997).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Cognizant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Guimond, Serge., Dif, Stephane., and Aupy, Annabelle. “Social Identity, Relative Group Status and Intergroup Attitudes: When Favourable Outcomes Change Intergroup Relations...for the Wors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No. 32(2002), pp. 739~760.
Halbwachs, M.,(1980). The Collective Memory (Ditter, F. J. and Ditter, U. Y. eds. and transl.). New York: Harper & Row.
Halbwachs, M.,(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Coser, L. A. ed. and transl.).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lbwachs, Maurice, 1980[1950]. The Collective Memory. Francis J. Ditter Jr. and Vida Yazdi Ditter (Trans.). New York: Harper Colophon Books.
Hall, C. M. & B. Weiler (eds.) (1992).Introduction: What′s Special about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 in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 New York: Wiley.
Hall, P. A., and Taylor, R. C. R.(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 5: 958-963.
Hodsoll, Frank. 1998. “Measuring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in Government and the Arts.”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28(3): 230-239.
Jackson,R.(1997).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 Century, State college,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Keyes, Charles F. “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 in Keyes, Charles F. edited. Ethnic Chang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1), p.5; Geertz, Clifford.(1963), p.123.
Keyes, Charles F. “Towards a New Form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thnic Group,” Ethnicity, No.3(1976), pp. 202~213; Keyes, Charles F. “Introduction,” in Keyes, Charles F. edited. Ethnic Adaptation and Identit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Press, 1979), p.4; Keyes, Charles F. (1981), pp.7~9.
Krasner, Stephen D. 1984 “Review Article: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6, No.2: 223-46.
Mann, C. C. (2011). The birth of religion.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2011(9), 34-59.
Maurice Halbwachs(2002)。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Mishler e,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am, Gatjil Djerrkura(1999). “Indigenous Peoples, Constitutions and Trea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ialogue on Indigenous Rights in the Commonwealth, London, July 23.
Paul Connerton(2000)。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Peters, B. G.(2016). Institutionalism and public policy. In B. G. Peters & P. Zittoun (Eds.),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public policy (pp. 57-72). London, UK:Palgrave Macmillan.
Powell Walter W.and Paul J.DiMaggio (199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13.
Ramia, Gaby, and Terry Carney. 2000. “Contractualism, Managerialism and Welfare: The Australian Experiment with a Marketised Employment Services Network.” Policy &Politics, 29(1): 59-83.
Rowe, N.(1997).Rules and institution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abatier, Paul A. (1986), Top-down Bottom-up Approaches to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 A Cri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ed Synthesis →Joumal of Public Policy 6(1) , pp:21-48 。
Scott, W. Richard(2001).Institution and Organization, Second Edition. L.A.: Sage Publications.
Stoeltje, B. J.(1992). Festiva. Folklore,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 (Ed.). New York: Richard Bauman.
Sue E. S. Crawford and Elinor Ostrom(1995), "A Grammar of Institution,American politican science Review,vol.89,Issue,582-600,582
Thelen, Kathleen(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Political Science 2: 369-404.
Thelen, Kathleen,2000 "Timing and Temporality in th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Studies in Ameri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14(1): 101-108.
Theobald, W. F.(1995). Global tourism in the next decade. Oxford: Butterwouth-Heinemann
Urry, John, 1996. How Societies Remember the Past. In Fyfe, G. & Macdonald, S (Ed.), Theorizing Museums, pp.45-65.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
William, F.T.(1997),Global Tourism: The Next Decade, London: Butterworth
Yancey, Willaim., Ericksen, Eugene P., and Juliani, Richard N. “Emergent Ethnicity: 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1, No.3 (1976),p.392.
Zelizer, B. "Reading the past against the grain: the shape of memory studie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2(1995):214-239.
三、 網路文獻:
公共電視,2021,<傳統漁法--守滬,傳承老祖先的捕魚智慧>,我們的島 1135集 2021-12-13,檢索日期:2024.03.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PGTpFBctA
王保鍵:2022:<客家歷史研究-重探臺灣史中的客家定位>。2023.06.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khNO5lpHyc
冬瓜行旅,2023,<中元節為什麼要放水燈?放水燈的由來、目的>,臺灣哪裏有放水燈活動,檢索日期:2023.12.03 https://owt.com.tw/water-lanterns/
何石松,2021,<開陂作圳,人人有份-水圳蜿蜒潤澤千畝良田>,桃園客家,25:62-64。檢索日期:2023.06.15 https://ebook.tycg.gov.tw
阮昌銳教授,2015,<人類的祭拜文化>,新北市政府民政局,NGO論壇成果,檢索日期:2023.12.25 https://reduce-co2.civil.taipei/News_Content.aspx?n=4C18AB64F08D4430&sms=7D56D8217FA08FE7&s=DCBECA8376CDFD77
林欣婕,2018,<海洋客家文化起點-耕一片海 百年海客傳奇>,民報,檢索日期:2023.12.19 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31d527c8-c460-44b2-b301-6daa42a57f24
邱傑,2013,<羊寮穴傳奇-大廟福興宮>,檢索日期:2024.03.22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320729
客家委員會,<施政理念>,檢索日期:2024.04.17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439&PageID=43405&LanguageType=CH
唐祖湘:2021:<水利建設的精神寄託-三界爺、伯公信仰與水文化>,桃園客家,25:26-29。2023.06.15 () https://ebook.tycg.gov.tw
桃園市政府,<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工作報告>,2018-2023,檢索日期:2024.01.15 https://www.tycg.gov.tw/
桃園市政府,<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年度施政計畫>,2018-2023,檢索日期:2024.01.15 https://www.tycg.gov.tw/
桃園市政府,<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施政目標>,檢索日期:2024.04.17 https://www.hakka.tycg.gov.tw/cp.aspx?n=11473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2020海客文化藝術季─紀錄短片拍攝」,2020海客文化藝術季─紀錄短片-【牽罟】>,檢索日期:2024.03.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55ynOwogbM
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桃園市環境教育全球資訊網,<桃園海岸亮點 新屋蚵間9座石滬 全列文化景觀>,檢索日期:2024.08.13 https://tydep-eew.com.tw/news-detail.php?id=674
桃園有線電視,2021,<【桃園進行事】桃園「三界爺文化祭」 傳承地方信仰文化>,檢索日期:2023.12.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PMkrMgQGY&t=4s
桃園觀光導覽網,<新屋石滬故事館>,檢索日期:2024.08.12 https://travel.tycg.gov.tw/zh-tw/travel/attraction/1607
海洋搜奇,2021,<海洋客家漁業文化–桃園新屋牽罟文化館> 檢索日期:2024.03.19,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j-_VXiQ5ac
高怡萍,2009,<犒軍,文化部臺灣知識的骨幹>,臺灣大百科全書檢索日期:2023.12.03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912
曾蘭淑,2018,<歷史洪流下的公民 客家運動30年>,臺灣光華雜誌,檢索日期2024.01.16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d3796858-acd8-4428-ad553b218ad0fc4f&CatId=7&postname=%E6%AD%B7%E5%8F%B2%E6%B4%AA%E6%B5%81%E4%B8%8B%E7%9A%84%E5%85%AC%E6%B0%91%20%E5%AE%A2%E5%AE%B6%E9%81%8B%E5%8B%9530%E5%B9%B4%20
黃禹慈,2023,<新埔義民廟糖粥習俗 古今意義大不同>檢索日期:2023.12.03 https://www.peopo.org/news/638372
嗨傳媒Hi New,<海客精神 迷人綻放 新屋海洋客家休閒農業區>,索檢日期:2024.03.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adwjUS2to
臺中廣天宮,2018,<何謂三元節?知道了才能保祐你一年順遂>,檢索日期:2023.12.25 https://www.gtg.org.tw/newscontent/433271530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11,<臺灣各地「義民廟」神豬祭祀現況調查>,檢索日期:2024.01.10 https://www.east.org.tw/sites/east/files/content/upload/File/2011-ISSUES/20110810-1.pdf
蔡文婷,1999,<最古老的里長伯-客家伯公>,臺灣光華雜誌。2023.06.15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
蕭永南,2011,<平鎮市雙連坡福明宮>,PEOPO,檢索日期:2023.12.25 https://www.peopo.org/news/78686
謝宗榮,2015,<傳統祭祀文化與祭品的現代化發展>,新北市政府民政局:NGO論壇成果,檢索日期:2023.12.25 https://reduce-co2.civil.taipei/News_Content.aspx?n=4C18AB64F08D4430&sms=7D56D8217FA08FE7&s=9B93A50AAB6A8CF6
鍾孝昇,2022,<㧡飯給義民食>,檢索日期:2023.12.03 https://hakkanews.tw/2022/09/20/man-writing-the-rice-is-divided-into-the-house/
蘇子妍,2019,<一直微笑的客家漁港>,農訓雜誌,第349期,檢索日期:2024.01.10 https://ntifotd.blogspot.com/2019/03/349_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