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10155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9 、訪客IP:13.59.95.204
姓名 施建仁(Chien-Jen Shi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臺灣列紳傳第一人-黃玉階(1895-1918)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歷史人物桌上遊戲設計── 以楊德昌導演(1947-2007)及其電影為設計理念的實作★ 晚清韓善徵《陽痿論》的身體觀及其醫理用藥思想之研究
★ 在臺美軍的臺灣印象之研究(1950s-1970s)★ 國共兩黨視野下的一江山島戰役研究
★ 被遺忘的情報機構:抗戰時期的軍令部(1938-1945)★ 從警察全能到健康困境: 台灣警察勤務變革與健康權的歷史考察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臺灣的社會型態是由一個移墾社會逐漸轉型為文治社會,在移墾的階段大多是重經濟而輕文教,所以豪強和經濟型的精英為社會領導階層的主體。但在宗族制度的發展演變,民間信仰的興旺整合,商業經濟的加速繁榮以及文教制度的興盛,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文治社會。經濟發展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各個仕紳階層陸續建立,對地方事務的決策和影響力,慢慢的產生了一些轉變,由豪強為主轉變為以地方菁英為中心的社會。
《臺灣列紳傳》是一本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大正5年(西元1916年)刊行,介紹從明治29年(1896年)10月制訂〈臺灣紳章條規〉後,到大正5年(1916年)4月期間,受日本官方頒發紳章的臺灣仕紳的傳記。〈紳章〉頒發的對象為「凡士大夫居鄉而曾經官職科第者,並文學德行,名族富豪」。全書羅列共計1031位地方菁英的傳記及人頭照。是一本了解清末日治初年臺灣社會不可或缺的史料。凡被羅列至《臺灣列紳傳》中之地方仕紳自然在當代臺灣社會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為地方之耆宿也。本研究將就位列《臺灣列紳傳》第一位仕紳黃玉階的生平與一生所為之事,來探討當代仕紳與臺灣社會之關聯與影響。
黃玉階,彰化縣大肚中堡五叉港(今臺中梧棲)人,清道光30年(西元 1850年)4月25日生,卒於大正7年(1918年)8月10日。字蓂華,道號運輝,別號瀛洲散人,為臺灣齋教先天派之耆老。1872年北上淡水傳道後定居於大稻埕日新町,生年歷經晚清與日治初年,享年69歲。清領時期參加過清法戰爭,獲頒五品軍功。多次參與診療臺灣疫病(霍亂、鼠疫等)流行事件。1901年領有「臺灣醫生免許證」第壹號證書,是日治時期大稻埕著名的醫者,並於多個官方及民間機構擔任要職。
黃於大稻埕創設臺北天然足會、斷髮不改裝會擔任會長,是推動臺灣近現代化運動重要推手。明治末大正初年擔任大稻埕區兼任大龍峒區區長,又於臺北監獄擔任教誨師,創設臺北免囚保護一新舍照護更生人。一生中參與諸多地方事務,舉凡學校教育、宗教慶典、宣揚政令、說善講道等皆有其身影。各地遇有災難、要建學校或地方建設皆慷慨解囊,獲總督府頒贈木杯獎勵無數。在推動現代化、秉除陋習、匡正社會風氣著力甚深。
大正4年(1915年)與辜顯榮、許廷光擔任臺灣人總代,參加大正天皇即位大典。明治30年(1897年)獲頒仕紳章,大正4年(1915年)頒瑞寶章授勳六等,為《臺灣列紳傳》首位介紹之當代仕紳。
大正7年(1918年)黃玉階因糖尿病最終於台北市至善堂離世。至善堂保存完整黃生前所著之醫典、書籍、日記、處方、手札等一手史料,對於探究黃之為人、信念、思想與生平,具有絕對重要的史料價值。
玉階先生往生後,瀛社創辦人謝汝銓,著《奎府樓詩草》中卷〈感舊篇〉詩云:「藥方神妙漢醫家,身是維摩不著花,掌握稻江區政柄,兄終弟及願紓奢」,用來對黃玉階的緬懷與追思。
黃玉階是一位臺灣史上非常重要卻被忽略的地方仕紳。他不但是位漢醫家也是位宗教家,更是臺灣近現代化的重要推手,但現在諸多被討論與知悉臺灣史人物當中,顯然少人認識與討論他。過去的研究當中有針對黃所為之社會參與進行探討,也有針對臺灣醫療公衛史所作之貢獻,或者在鸞堂齋堂等宗教研究中偶爾提起黃所做的重要事蹟,但鮮少有針對黃玉階一生對臺灣這片土地所為的貢獻進行綜合探討。
本研究將集結各方資料將黃玉階一生所為之事重新梳理,構建出黃玉階的人格特質與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摘要(英) Taiwan society structure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migrant settlement into a civil society in the end of 19 century. During the settler phase, there was a greater emphasi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cultural education. These resulted that the elite class, primarily composed of wealthy and local tyrant individuals, becoming the main leadership in society.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lan system, the flourishing integration of folk beliefs, the accelerated prosperity of the commercial economy, and the flourishing of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system, a civil society gradually took shaped. After the economy reaches a certain level of development, various gentry classes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leaded in decision-making and influence over local affairs. This shift slowly transforms society from being dominated by powerful elites to local elites.

"The Biographies of Taiwanese Gentry" is a book published by the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in Taisho 5th (1916 AD). It introduces the biographies of Taiwanese gentry who were awarded gentry titles by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 rule of Taiwanese Gentry Title" to April 1916. The award was issued to those who are gentlemen residing in the countryside and have held official positions or passed examinations, as well as those with literary accomplishments, moral integrity, and wealth. The entire book lists a total of 1,031 biographies and portraits of local elites. It is an indispensable historical source for understanding Taiwan society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s.

Huang Yujie, from Wuchagang in Dadu Zhongbao, Changhua County (now Wuchi, Taichung), was born on April 25, 1850(Daoguang 30, Qing era) and passed away on August 10, 1918( Taisho 7 Japanese era), alias Zenghua, with the Dao name Yunhui and another alias Ying zhou San ren. He is an elder of the Pre-Heaven Sect of the Zhaijiao in Taiwan. After preaching in Tamsui in 1872, he settled in Dadaocheng, Rixin Street. He lived through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Japanese rule, passing away at the age of 69.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he participated in the Sino-French War and was awarded the fifth-grade military merit. During his medical career, he repeatedly participate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s in Taiwan (such as cholera, plague, etc.). In 1901, he held the first "Taiwan Medical License" certificate, becoming a renowned doctor in Dadaocheng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served in key positions in various official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Huang Yujie established the Taipei Natural Foot Association and served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Haircut Reform Association in Dadaocheng. H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aiwan′s modernization movement. In the late Meiji and early Taisho periods, he served as the district chief of Dadaocheng and concurrently of Dalongdong. He also worked as a counselor at Taipei Prison, where he established a new shelter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ex-offenders. In Meiji 30th (1897), he was awarded the Gentry title. In Taisho 4th (1915), he was appoint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participated in the coronation ceremony of Emperor Taisho, and was awarded the Order of the Precious Crown, sixth class. He was the first contemporary gentleman introduced in " The Biographies of Taiwanese Gentry. In Taisho 7th (1918), he passed away at the Zhi Shan Hall in Taipei due to diabetes. The Zhi Shan Hall preserves primary historical materials such as medical texts, books, diaries, prescriptions, and letters authored by Huang Yujie which are of absolute historical value for exploring Huang′s character, beliefs, thoughts, and life.

The founder of the Ying Society, Hsieh Ru-chuan, wrote a poem to remember him that says: "The prescription is marvelous and he is a master of Chinese medicine; Deep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Buddhism yet not flaunting it. Grasping the political power of the Da Jiang District, may the brothers fulfil the unfinished wish “.

Huang Yujie is a very important yet overlooked local gentry in Taiwan′s history. He wa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but also a religious figure, and h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aiwan′s modernization. Previous research has explored Huang Yujie′s social participation, his contributions to Taiwan′s public health, medicine and religion. This study will gather various data to reorganize and construct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Huang Yujie and his impact on Taiwanese society throughout his life.
關鍵字(中) ★ 黃玉階
★ 漢醫
★ 傳染病
★ 先天道
★ 臺灣列紳
★ 天足斷髮
關鍵字(英) ★ Huang Yujie
★ Chinese medicine
★ infectious disease
★ Pre-Heaven Sect
★ Taiwanese gentry
★ natural foot hair-cut reform
論文目次 致謝辭.....................................................i
中文摘要..................................................ii
內容目錄.................................................iii
圖目錄.....................................................v
表目錄...................................................vii
緒論.......................................................1
研究動機...................................................1
題目界定...................................................5
研究回顧...................................................6
研究方法...................................................8
第一章 醫療領域............................................10
第一節 醫療救治與公共衛生...................................10
第二節 醫學著作............................................11
一、《霍亂吊腳痧》...................................11
二、《疙瘩瘟治法新編》................................11
三、《明治四十二年處方錄》手稿........................15
第三節 漢醫考試............................................16
一、緣起............................................16
二、《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16
第四節 中西醫學匯通........................................20
一、為《臺灣適用衛生會話新篇》做跋.....................20
二、從開班授徒到鼓勵子弟學習西醫......................21
三、醫生會、漢醫研究會...............................26
四、影響西醫投身傳統醫學教育..........................27
小結......................................................29
第二章 宗教活動............................................30
第一節 先天道..............................................30
一、黃玉階與先天道淵源................................31
二、統理之先天道道場.................................31
第二節 宗教講習............................................32
一、宗教講習會第一回.................................32
二、宗教講習會第二回.................................41
三、宗教講習會第三回.................................46
四、建立本島人宗教講習會規則..........................50
第三節 參與地方廟宇建設.....................................51
一、保安宮..........................................51
二、真宗本願寺派.....................................52
三、曹洞宗東和禪寺...................................52
四、劍潭古寺.........................................53
五、臨濟護國禪寺.....................................54
六、慈聖宮..........................................54
小結......................................................55
第三章 政治與教育..........................................56
第一節 區街長..............................................56
第二節 監獄教誨師..........................................64
第三節 學務委員............................................66
一、大稻埕地區公學校的設立.............................66
二、黃玉階對教育事業的著力.............................72
三、黃玉階在大稻埕公學校的社會運動......................76
小結......................................................77
第四章 社會參與............................................78
第一節 臺灣三大陋習中之纏足斷髮.............................78
一、纏足.............................................78
二、辮髮.............................................93
第二節 大正天皇即位........................................95
一、參典.............................................96
二、講演.............................................97
第三節 從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98
小結......................................................99
結論.....................................................100
參考文獻.................................................102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天然足會歷年總結清冊〉(明治34年11月至40年年終),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方絢,〈今園雜篡〉,《香豔叢書》集八卷一,上海:國學扶輪社,1914年。
黃玉階,《大正4年當用日記》,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黃玉階,《宗教講習會講義》線裝書手稿,未出版,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黃玉階,《明治34年懷中日記》,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黃玉階,《明治38年當用日記》,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黃玉階,《明治41年懷中日記》,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黃玉階,《明治42年當用日記》,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黃玉階,《明治四十二年處方錄》,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1909年。
黃玉階,《疙瘩瘟治法新編》,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1897年。
黃玉階,《履歷書》線裝書,出版年不詳,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黃玉階,日治時期戶籍謄本。
臺北天然足會,〈明治33年天然足會收支清算冊〉,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臺北天然足會,〈明治36年天然足會收支清算冊〉,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臺北天然足會,〈明治37年天然足會決算表〉,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臺北天然足會,〈天然足會歷年總結清冊〉,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典藏。
饒鈞臣,《天然足會會報》,臺北:大稻埕日新街天然足會發行所,1900年。

二、地方志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上)》,臺北:南天書局,1937年。
李添春纂修,《臺灣省通志稿二人民志宗教篇》,臺北: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56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8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0年。

三、檔案
〈會報: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設立經過〉,《漢文皇漢醫界》,第二號。
「大稻埕女子公學校設立認可ノ件(大稻埕區長)」(1911-01-28),〈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三十八卷司法教育〉,《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804016。
「大稻埕公學校女子部分校設立認可ノ件(大稻埕區長)」(1910-03-28),〈明治四十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五十四卷教育〉,《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653015。
「大稻埕公學校分校設立認可(黃玉階)」(1915-03-01),〈大正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六十二卷教育〉,《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402001。
「大稻埕分校獨立ノ件認可(黃玉階外七名)」(1917-03-01),〈大正六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三十卷教育〉,《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661010。
「公學校職員職務規程學務委員ニ關スル規程及標準並公學校資產及經費ニ關スル標準」(1898-09-07),〈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甲種永久保存第十六卷教育學術〉,《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255017。
「木杯下賜」(1913-04-12),〈大正2年4月臺灣總督府報第194期〉,《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20194a008。
「明治二十九年七月中事務報告(臺北國語伝習所)」(1896-08-17),〈明治二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六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85006。
「明治二十九年八月中事務報告(臺北國語伝習所)」(1896-09-15),〈明治二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六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85007。
「國語傳習所場所撰定并生徒募集ニ付學務部長ヨリ依賴ノ件」(1896-06-01),〈明治二十九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七卷內務門學務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688005。
「臺北國語伝習所分教場ヲ大稻埕ニ設置認可」(1897-10-20),〈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四十六卷司法教育及學術〉,《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90021。
「臺北國語伝習所分教場ヲ大稻埕ニ設置認可」(1897-10-20),〈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四十六卷司法教育及學術〉,《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90021。
不著撰人,〈天然足會の獎勵辦法〉,《臺灣慣習記事》,1卷5號,1901,頁70。
不著撰人,〈天然足會近況〉,《臺灣慣習研究》,3卷12號,1903,頁86-87。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8:頁647-649。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8:頁741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8:頁74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8:頁746。
諸家,《臺灣遊記》,臺灣文獻叢刊第8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第一回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東京: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11。

四、報紙
〈募集生徒〉,《臺灣日日新報》,第773號,明治三十年11月3日,版一。
〈大稻埕分教場學務委員〉,《臺灣日日新報》,第378號,明治三十年12月12日,版二。
〈台北國語傳習所大稻埕分敎塲開校式諸辭報告及訓辭〉,《 臺灣日日新報》,第949號,明治三十一年1月19日,版一。
〈大稻埕分敎塲の新築〉,《臺灣日日新報》,第471號,明治三十一年4月8日,版二。
〈學堂將築〉,《臺灣日日新報》,第3號,明治三十一年5月8日,版一。
〈災餘誌感〉,《臺灣日日新報》,3877號,明治三十一年08月10日,版三。
〈學校建築〉,《臺灣日日新報》,第162號,明治三十一年 11 月 16 日, 版三。
〈學校開業〉,《臺灣日日新報》,第239號,明治三十二年 2 月 21 日, 版三。
〈啟教醫術〉,《臺灣日日新報》,第250號,明治三十二年,3月5日,版六。
〈興善之機〉,《臺灣日日新報》,第295號,明治三十二年04月29日,版三。
〈大稻埕公學校開校式〉,《臺灣日日新報》,第315號,明治三十二年 5 月 23 日, 版二。
〈天然足會〉,《臺灣日日新報》,第511號,明治三十三年02月22日,版三。
〈同聲相應-天足會〉,《臺灣日日新報》,第552號,明治三十三年03月07日,版三。
〈生徒募集〉,《臺灣日日新報》,第836號,明治三十四年 2 月 17 日, 版五。
〈大稻埕公學校〉,《臺灣日日新報》,第1038號,明治三十四年 2月 19 日, 版二。
〈學校募集〉,《臺灣日日新報》,第840號,明治三十四年 2 月 22 日, 版三。
〈創設藥局〉,《臺灣日日新報》,第890號,明治三十四年04月24日,版三。
〈本院勸捐〉,《臺灣日日新報》,第894號,明治三十四年04月28日,版六。
〈本院勸捐〉,《臺灣日日新報》,第913號,明治三十四年05月01日,版三。
〈大稻埕公學校近况〉,《臺灣日日新報》,第967號,明治三十四年 7月 24 日, 版二。
〈研究醫理〉,《臺灣日日新報》,第1002號,明治三十四年09月03日,版三。
〈醫生試驗の結了と第二回の試驗〉,《臺灣日日新報》,第1084號,明治三十四年12月10日,版二。
〈天然足會評議員會〉,《臺灣日日新報》,第1079號,明治三十四年12月05日,版二。
〈考試醫生〉,《臺灣日日新報》,第1084號,明治三十四年12月10日,版三。
〈醫生試驗〉,《臺灣日日新報》,第1087號,明治三十四年12月13日,版二。
〈考試續聞〉,《臺灣日日新報》,第1085號,明治三十四年12月11日,版三。
〈醫生考試〉,《臺灣日日新報》,第1098號,明治三十四年12月24日,版三。
〈向化輸誠〉,《臺灣日日新報》,第1095號,明治三十四年12月24日,版四。
〈第三回醫生考試〉,《臺灣日日新報》,第1098號,明治三十四年12月24日,版二。
〈醫生補考〉,《臺灣日日新報》,第1099號,明治三十四年12月25日,版三。
〈分贈善書〉,《臺灣日日新報》,第1098號,明治三十四年12月27日,版四。
〈向化輸誠〉,《臺灣日日新報》,第1103號,明治三十五年01月07日,版四。
〈醫生免許狀授與式の模樣〉,《臺灣日日新報》,第1117號,明治三十五年01 月 23 日,版 二。
〈漢醫及第〉,《臺灣日日新報》,第1118號,明治三十五年01月24日,版四。
〈開會補誌〉,《臺灣日日新報》,第1131號,明治三十五年02月09日,版三。
〈公學擬增〉,《臺灣日日新報》,第1337號,明治三十五年 10月14 日, 版五。
〈春風普被〉,《臺灣日日新報》,第1433號,明治三十六年 2月13日, 版三。
〈新竹近事創開支會〉,《臺灣日日新報》,第1497號,明治三十六年04月30日,版三。
〈新竹謀興天然足支部〉,《臺灣日日新報》,第1503號,明治三十六年05月07日,版三。
〈新竹通信淡紳至竹〉,《臺灣日日新報》,第1504號,明治三十六年05月08日,版三。
〈新竹通信招致就學〉,《臺灣日日新報》,第1541號,明治三十六年06月21日,版六。
〈大稻埕公學校の生徒募集に就て〉,《臺灣日日新報》,第1739號,明治三十七年 2 月 20 日, 版二。
〈大稻埕公學校の生徒募集〉,《臺灣日日新報》,第1762號,明治三十七年 3 月 18 日, 版二。
〈大稻埕公學校新築〉,《臺灣日日新報》,第2407號,明治三十九年 5 月 12 日, 版二。
〈大稻埕區長就職〉,《臺灣日日新報》,第3277號,明治四十二年04月06日,版二。
〈紀元節斷髮不改裝會舉行盛況〉,《臺灣日日新報》,3854號,明治四十四年02月13日,版二。
〈宜蘭の剪髮會〉,《臺灣日日新報》,第3950號,明治四十四年 5月 23 日, 版二。
〈大稻埕公學校(上)〉,《臺灣日日新報》,第4615號,大正二年 4 月 11 日, 版四。
〈議修古寺〉,《臺灣日日新報》,第4721號,大正二年09月28日,版六。
〈擬重修劍潭寺〉,《臺灣日日新報》,第5081號,大正三年08月04日,版六。
〈授與褒章褒狀〉,《臺灣日日新報》,第5398號,大正四年07月01日,版二。
〈參列總代啟程期〉,《臺灣日日新報》,第5512號,大正四年10月27日,版六。
〈總代出發〉,《臺灣日日新報》,第5516號,大正四年11月02日,版六。
〈御大典參列〉,《臺灣日日新報》,第5540號,大正四年11月28日,版二。
〈參列代表歡迎會〉,《臺灣日日新報》,第5547號,大正四年12月05日,版六。
〈黃玉階氏將講演〉,《臺灣日日新報》,第5552號,大正四年12月10日,版六。
〈黃君講演〉,《臺灣日日新報》,第5556號,大正四年12月19日,版六。
〈保安宮修繕設計〉,《臺灣日日新報》,第5826號,大正五年09月17日,版六。
〈曹洞宗中學林〉,《臺灣日日新報》,第5878號,大正五年11月12日,版六。
〈故黃玉階氏獄囚敎誨一班〉,《臺灣日日新報》,第6562號,大正七年09月27日,版六。
〈不忘師恩〉,《臺灣日日新報》,第6854號,大正八年07月16日,版六。
〈故黃氏追悼會〉,《臺灣日日新報》,第6863號,大正八年07月25日,版五。
〈黃玉階氏追悼會〉,《臺灣日日新報》,第6863號,大正八年07月25日,版七。
〈故黃氏周年忌〉,《臺灣日日新報》,第6864號,大正八年07月26日,版六。
〈黃玉階氏追悼會〉,《臺灣日日新報》,第6865號,大正八年07月27日,版六。
〈追吊黃玉階氏〉,《臺灣日日新報》,第7238號,大正九年08月03日,版六。
〈初等敎育の學校が足りない 志願者の過半は入學が出來ない〉,《臺灣日日新報》,第7304號,大正九年 10月8日, 版七。
〈展黃玉階氏之墓〉,《臺灣日日新報》,第7459號,大正十年03月12日,版六。
〈故玉階氏追悼會〉,《臺灣日日新報》,第7592號,大正十年07月23日,版六。
〈展黃玉階氏之墓〉,《臺灣日日新報》,第7459號,大正十年03月12日,版六。
〈至善堂之展墓〉,《臺灣日日新報》,第7843號,大正十一年03月31日,版六。
〈至善堂義擧〉,《臺灣日日新報》,第7975號,大正十一年08月10日,版六。
〈展黃玉階氏墓〉,《臺灣日日新報》,第8249號,大正十二年05月11日,版六。
〈至善堂美擧〉,《臺灣日日新報》,第8331號,大正十二年08月01日,版六。
〈追吊黃玉階氏〉,《臺灣日日新報》,第8684號,大正十三年07月19日,版四。
〈故黃玉階氏墓祭〉,《臺灣日日新報》,第8550號,大正十三年03月07日,版六。
〈黃玉階氏墓祭〉,《臺灣日日新報》,第8923號,大正十四年03月15日,版四。
〈大稻埕に出來る 新らしい大橋公學校 工費十萬圓煉瓦二階建〉,《臺灣日日新報》,第8939號,大正十四年3月31日, 版五。
〈大橋公學校 六日より開校〉,《臺灣日日新報》,第8943號,大正十四年4月4日, 版一。
〈追吊黃玉階氏〉,《臺灣日日新報》,第9067號,大正十四年08月06日,版四。
〈故黃玉階氏墓地祭〉,《臺灣日日新報》,第9307號,昭和元年04月03日,版四。
〈追吊黃玉階氏〉,《臺灣日日新報》,第9423號,昭和元年07月28日,版四。
〈黃玉階氏墓祭〉,《臺灣日日新報》,第9671號,昭和二年04月02日,版四。
〈永樂公學校開校〉,《臺灣日日新報》,第10765號,昭和五年 4月6日, 版七。
〈永樂公校四月一日開校〉,《臺灣日日新報》,第10766號,昭和五年 4月7日, 版八。

五、專書
李鎮源編,《杜聰明教授在職廿五周年祝賀紀念集》,臺北:牧樟會,1947。
杜聰明,《回憶錄之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上》,臺北縣:龍文出版社,2001。
林久三,《臺灣適用衛生會話新篇》,臺北:補生堂,1906。
林文睿監修,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市.桃園縣篇》,臺北縣: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林昭庚、陳光偉、周珮琪,《日治時期(西元1895–1945)的臺灣中醫》,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12。
林萬傳,《先天大道系統研究》,臺南市:靝巨書局,1986。
林學周,《臺灣宗教沿革志》,臺灣:臺灣佛教月刊社,1950。
胡展榕、蘇奕彰,《臺灣中西醫學結合先驅–杜聰明教授》,臺北市:國家中醫藥研究所,2017。
原房助,《臺灣大年表》,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1932。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許錫慶譯,《臺灣教育沿革誌【中譯本】》,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高彥頤,《纏足「金蓮崇拜」極盛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2007。
葉炳輝著、許成章譯,《南天的十字星–杜聰明博士傳》,高雄市:新民書局,1960。
藤堂明保、加納喜光 編,《学研新漢和大字典》,東京:学習研究社,2008。
鷹取田一郎,陳運棟,《臺灣列紳傳》,臺北縣:華夏書坊,2009。

六、專書論文
許佩賢,〈日本時代「學校行事」研究初探-以公學校遊議會為中心〉,《臺灣從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市:播種者文化,2000。
許佩賢,〈近代學校的發軔與地方社會新竹地區的例子〉,《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出版, 2005。
曾素秋,〈日治時期社會體系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臺灣教育史》,高雄市:麗文文化, 2009。

七、碩博士論文
李鸞嫻,〈新竹市福林堂之研究-先天派齋堂暨埕收養制度的歷史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秋敏,〈近代中國的不纏足運動(1895-193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張淑雯〈日治時期臺灣解纏足運動之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碩士論文,2008。
蔡令儀,〈日治初期鼠疫防治與現代臺灣漢醫的萌生〉,臺北: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2020。

八、期刊論文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十六,1986.06,頁69-108。
李世偉,〈身是維摩不著花-黃玉階之宗教活動〉,《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12,頁97-115。
杜詩梅,〈日治時期曹洞宗在臺教育事業與地方關係-以臺灣佛教中學林創立為例〉,《人間佛教學報》,2022,第39期,頁114-129。
肖林榕;張永賢,〈行醫濟世移風易俗-臺灣漢醫第一人黃玉階〉,《北市中醫會刊》,第55期,2009,頁10-20。
林維紅,〈清季的婦女不纏足運動(1894-1911)〉,《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16,1991,頁139-180。
苗延威,〈從「天然足會」到「解纏會」日治初期臺灣的女體政治(1900-1915)〉,《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1期,2013.06,頁125-174。
范燕秋,〈鼠疫與臺灣之公共衛生(1896-1917)〉,《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1卷第3期,1995,頁59-84。
殷揚智、孫茂峰、殷維亨、蔡佳翰、林昭庚,〈臺灣鼠疫漢醫專書:黃玉階《疙瘩瘟治法新編》〉中醫藥研究論叢,第25卷,第1期,頁35-50。
許芳瑜,〈晚清臺灣釐金與子口稅的出現與徵收方式(1861-1895)〉,《暨南史學》,2012.07,第15卷,頁93-110。
鄭喜夫,〈黃蓂華先生年譜二稿〉,《臺灣文獻季刊》第41卷,第1期,1990,頁67-117。
釋慧嚴,〈日本曹洞宗與臺灣佛教僧侶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一期,1998,頁119-153。
釋慧嚴,〈西來庵事件前後臺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中華佛學學報》,第十期,1997,頁272-305。
指導教授 皮國立 審核日期 2024-8-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