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815501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3 、訪客IP:3.144.29.213
姓名 黃靖媛(Ching-Yua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明末清初女詩人季嫻之研究
(A Study on Ji Xian, a Female Poet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本研究以明末清初才女季嫻為中心,爬梳其家世背景及交遊閱歷,以探討閨秀詩人季嫻的文學養成環境、淮南兩大文學世家的聯姻及其衍生的姻親網絡。其次嘗試解析季嫻的思想內涵及文學創作,以期對知識女性於明清易代之際的心態和處境,有深入而具體的認識。
明清鼎革之際,興化李氏家族多選擇隱居鄉里,不仕新朝,造就了一龐大的「遺民」群體,而身處其中的季嫻,仍與原生家庭泰興季氏成員保持密切的情誼。季嫻滿足於山野村居的遺民生活,與李氏族親迭有唱和往來。然而在目睹季氏二子相繼出仕,身居言路,如履薄冰的境遇之後,她仍支持兒子仕進為官,除了為延續李氏簪纓門第之外,也反映閨秀才媛對士大夫階層志在經世濟民的認同和實踐,亦為知識女性追尋自我實現的心理投射。
季嫻承襲了李氏家族豐厚的文學資源,賦詩追求「漢魏盛唐」的復古派詩學理想;為文深受儒、釋、道三教融合風氣影響,且獨好莊周之論;輯詩則基於詩歌本質的純粹之美,不受流派、地域、階級所囿。於才媛輩出的明清之際,季嫻或非出類拔萃,然獨具芳華。
摘要(英)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Ji Xian, a talented woman writer from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s. By tracing her family background and social connections, it explores the literary environment that nurtured the cultured poetess Ji Xian, the marriage alliance between the two major literary families of Huainan(淮南)area, and the extended kinship network that emerged from this union. Furthermore, it attempts to analyze Ji Xian′s ideological beliefs and literary creations to gain an in-depth and concr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dset and circumstances of educated women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During the dynastic change from Ming to Qing, many members of the Xinghua(興化)county Li clan chose to live in seclusion in the countryside, refusing to serve the new dynasty, resulting in a large group of "the Ming loyalists." Ji Xian, who was part of this group, maintained close ties with her natal Taixing(泰興)county Ji family. She was content with the reclusive life in the rural villages and frequently exchanged poems with her Li clan relatives. However, after witnessing her two Ji brothers successively entering official service, treading a precarious path, she still supported her son’s pursuit of officialdom. This not only reflected her desire to continue the Li family′s tradition of scholars and officials but also demonstrated the educated women′s identification with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s aspiration to govern and assist the people. It was also a projection of educated women′s pursuit of self-actualization.
Ji Xian inherited the rich literary resources of the Li family and pursued the classical poetic ideals of the "Han, Wei, and Prosperous Tang" eras in her poetry composition. Her writings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fusion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she particularly favored the teachings of Zhuangzi. In compiling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 female writers, she focused on the pure aesthetic beauty of poetry itself, transc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literary schools, regions, and social classes. Although she may not have been an exceptional talent among many talented female writers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Ji Xian possessed a unique charm as a poetess.
關鍵字(中) ★ 季嫻
★ 明清易代
★ 淮南文學世家
★ 遺民
★ 才女
★ 認同
★ 復古派
★ 三教融合
關鍵字(英) ★ Ji Xian
★ Ming-Qing transition
★ Huainan literary family
★ the Ming loyalists
★ talented females
★ the sense of identity
★ the Fugu School
★ the merger of three religions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辭………………………………………………………………………………… iii
章節目錄…………………………………………………………………………… iv
圖表目錄…………………………………………………………………………… v
緒論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回顧………………………………………………………………… 2
三、研究方法與史料………………………………………………………… 9
四、章節安排………………………………………………………………… 10

第一章 家世與生平
第一節 娘家:泰興季氏…………………………………………………… 11
第二節 夫家:興化李氏…………………………………………………… 25
第三節 季嫻生平考述……………………………………………………… 34

第二章 交遊網絡與人生體驗
第一節 交遊狀況…………………………………………………………… 45
第二節 人生閱歷…………………………………………………………… 63
第三節 創作的主題與心境析論…………………………………………… 83

第三章 思想內涵與文學創作
第一節 《雨泉龕詩集》研究………………………………………………101
第二節 《雨泉龕文集》研析………………………………………………114
第三節 《閨秀集》的文學價值和創見……………………………………132

結論…………………………………………………………………………………151
徵引書目……………………………………………………………………………156
附錄…………………………………………………………………………………169

圖表目錄

圖目錄
圖1-1 季氏家族關係圖………………………………………………………… 12
圖1-2 李氏家族關係圖………………………………………………………… 27
圖2-1 季嫻交遊網絡圖………………………………………………………… 46
圖3-1 季總行徹禪師師承法脈圖………………………………………………119

表目錄
表1-1 李為霖仕宦經歷一覽表…………………………………………… 32–33
表3-1 季嫻著作刊刻出版時間表………………………………………………102
表3-2 季嫻現存詩作數量統計表………………………………………………106
表3-3 季嫻現存詩集收錄詩作題名異同比較表……………………… 107–108

附錄
附錄一 季嫻年表…………………………………………………………………169
附錄二 季嫻隨父、隨夫、隨子宦遊路線示意圖………………………………172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古籍與史料
(一)官書、典籍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朝鮮實錄.宣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朝鮮實錄.光海君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允祹等撰,《大清會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不著撰人,《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司馬遷撰;韓兆琦注譯,《新譯史記》,臺北:三民書局,2008。
朱元璋,《明太祖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欽錄集》,收入葛寅亮,《金陵梵剎志》,臺北:廣文出版社,1976。
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張廷玉等,《明史》,臺北:中華書局,1966。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二)野史、傳記
不著撰人,《興化李氏傳略附別紀》,收入《泰州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文秉,《甲乙事案》,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先撥志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吳應箕,《啟禎兩朝剝復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李清,《三垣筆記》,收入《元明筆記史料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2。
計六奇,《明季北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夏允彝,《幸存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徐鼒,《小腆紀傳》,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續編》,成都:巴蜀書社,2000。
陳鼎,《留溪外傳》,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錢儀吉,《碑傳集》,收入《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6。

(三)地方志
丁廷楗等修;趙吉士等纂,(康熙)《徽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于尚齡等修;王兆杏等纂,(道光)《昌化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王元章修;金鉽纂,(宣統)《泰興縣志補》,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王贈芳等修;成灌纂,(道光)《濟南府志》,收入《新修方志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王有慶修;梁桂纂,(道光)《泰州志》,收入《新修方志叢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
王鏊撰,(正德)《姑蘇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尹會一、程夢星等纂修,(雍正)《揚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不著撰人,(康熙)《巫山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朱泰、游季勳裁正;包大爟纂修,(萬曆)《兖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沈葆楨修、何紹基纂,《重修安徽通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阿克當阿修;姚文田等纂,(嘉慶)《揚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周興嶧等修;嚴可均等纂,(道光)《建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俞卿修;周徐彩纂,(康熙)《紹興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洪若皐等纂修,(康熙)《臨海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郎遂,(康熙)《杏花村志》,收入《貴池先哲遺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英啟修;鄧琛等纂,(光緒)《黃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1。
秦篁修;唐壬森纂,(光緒)《蘭谿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馬如龍撰,(康熙)《杭州府志》,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凌坮、張先甲修;張福謙纂,(嘉慶)《重修泰興縣志》,藏於哈佛燕京圖書館。
倪文蔚修;顧嘉蘅纂,(光緒)《荆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秦緗業等纂;斐大中等修,(光緒)《無錫金匱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恩聯修;王萬芳纂,(光緒)《襄陽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唐開陶纂修,(康熙)《上元縣志》,收入《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2010。
張俊哲修;張壯行、馬士騭纂,(順治)《祥符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北京:中國書店,1992。
崔華、張萬壽纂修,(康熙)《揚州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許瑤光修;吳仰賢等纂,(光緒)《嘉興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梁園隸修,(咸豐)《重修興化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陳延恩等修;李兆洛等纂,(道光)《江陰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嵇曾筠等監修;沈翼機等編纂,(雍正)《浙江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馮煦等纂,(光緒)《金壇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楊激雲修;顧曾烜等纂,(光緒)《泰興縣志》,收入《新修方志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趙惟修;石中玉、吳受福纂,(光緒)《嘉興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裴天錫修;羅人龍纂,(康熙)《湖廣武昌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1。
歐陽東鳳修;嚴錡等纂,《江蘇省興化縣新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蕭應植纂修,(乾隆)《濟源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蕭穆纂;張紹棠修,光緒《續纂句容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錢見龍等纂,(康熙)《泰興縣志》,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錢大琴纂修,(乾隆)《德平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儲家藻修、徐致靖纂,(光緒)《上虞縣志校續》,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釋震華,《興化佛教通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四)譜牒
李竹溪纂修,《李氏世譜》,出版地不詳:師儉堂,1928。
李翼宸、李廷榮纂修,《錫山李氏世譜》,收入《中華族譜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5。
季讓之編修,《季氏宗譜》,出版地不詳:一諾堂,1895。
宮增祜等修,《泰州宮氏族譜》,泰州:出版者不詳,1879。
莊清華總纂,《江蘇毗陵毗陵莊氏增修族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
張振玉修,《張氏族譜》,出版地不詳:三鳳堂,2012。

(五)文集、筆記
丁仁,《八千卷樓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70。
不著撰人,袁愈嫈譯詩;唐莫堯注釋,《詩經》,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
王友亮,《雙佩齋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王仲儒,《西齋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王端淑,《名媛詩緯初編》,藏於哈佛燕京圖書館。
王士禛,《古夫于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
——,《香祖筆記》,收入《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
——,《帶經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漁洋山人自撰年譜》,收入《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
王豫,《淮海英靈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昶,《明詞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白居易;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入《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李白;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四川:巴蜀書社,1990。
李因,《竹笑軒吟草》,收入《清代閨秀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李國宋,《螺隐集》,收入《泰州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蠃隱初集》,收入《泰州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李清,《李映碧公餘錄》,收入《泰州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李紳,《追昔遊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九集》,臺北:臺灣商務,1979。
李商隱;朱鶴齡注,《李義山詩集箋註》,臺北:廣文書局,1972。
李賀著;黃淳耀評;黎簡批點,《李長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李賀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
李睟光,《芝峰類說》,收入《韓國詩話全編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李驎,《虬峰文集》,收入《泰州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阮元,《兩浙輶軒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
吳甡,《柴庵疏集憶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吳偉業,《梅村家藏稿》,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
汪啟淑編;付瓊校補,《擷芳集校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
汪琬著;李聖華箋校,《汪琬全集箋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余懷,《板橋雜記》,收入《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杜甫著;楊倫箋註,《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78。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臺北:廣文書局,1970。
宋宗真、趙允中編,〈御製玄教齋醮儀文序〉,收入《道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
季開生,《冠月樓詩集》,收入《泰州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戇臣出關草》,收入《泰州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季嫻,《雨泉龕合刻》,收入《泰州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雨泉龕詩選》,收入《泰州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季嫻編,《閨秀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屈原著;詹安泰箋疏,《離騷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收入《景印高麗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
俞樾,《茶香室叢鈔‧續鈔‧三鈔》,臺北:廣文書局,1969。
范端昂,《奩詩泐補》,藏於哈佛燕京圖書館。
施閏章,《學餘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秦松齡,《蒼峴山人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宮偉鏐,《庭聞州世說》,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春雨草堂集》,收入《泰州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偉文出版社,1976。
徐元文,《含經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徐釚,《詞苑叢談》,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徐釚輯,《本事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徐敏樹、錢岳編,《眾香詞》,臺北:富之江出版社,1996。
徐陵編;吳兆宜注,《玉臺新咏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徐媛,《絡緯吟》,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班固等撰,《東觀漢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曹溶,《靜惕堂詩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陸西星撰;蔣門馬點校,《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2010。
陸雲龍,《翠娛閣近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陸隴其,《三魚堂日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文述,《頤道堂詩外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陳恭尹,《獨漉堂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陳瑚,《離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陳維崧撰;冒褒注,《婦人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與義;吳書蔭、金德厚點校,《陳與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陳繼儒,《巖棲幽事》,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陶望齡,《歇庵集》,臺北:偉文出版社,1976。
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
莊周撰;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收入《諸子集成新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許筠,《惺所覆瓿稿》,收入《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康僧會譯,《六度集經》,收入《景印高麗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
鈕琇,《繪圖觚賸正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69。
黃秩模編;付瓊校補,《國朝閨秀詩柳絮集校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雲棲祩宏撰;荒木見悟解題,《雲棲大師遺稿》,收入《近世漢籍叢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
鄒祗謨、王士禛,《倚聲初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鄒漪編,《季靜姎詩》,收入《泰州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鄒樞,《十美詞紀》,收入《歷代閨秀詞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19。
萬壽祺,《隰西草堂詩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虞淳熙,《虞德園先生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趙世杰編,《古今女史》,藏於哈佛燕京圖書館。
裴廷裕,《東觀奏記》,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蔣景祁編,《瑤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劉敬叔,《異苑》,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十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5。
劉義慶撰,朱碧蓮詳解,《世說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鄧漢儀,《詩觀三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
——,《慎墨齋筆記》,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鄭玄注;王鍔點校,《禮記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
錢謙益撰;許逸民、林淑敏點校,《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
——,《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鍾惺,《名媛詩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魏際瑞,《魏伯子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釋大聞《釋鑒稽古略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釋行猷等編,《萬如禪師語錄》,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釋超祥記錄,《季總徹禪師語錄》,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龔鼎孳,《龔芝麓先生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社,1988。

二、專書
Benjamin A. Elman(艾爾曼),《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趙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Dorothy Ko(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Stephen J. Glatt(史蒂芬.葛拉特)、Stephen V. Faraone(史蒂芬.法拉昂)、莊明哲撰,《思覺失調症:你應該知道的事實》,廖婉如譯,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
Susan Mann(曼素恩),《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的中國婦女》,楊雅婷譯,臺北:左岸文化,2005。
Susan Mann(曼素恩),《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定宜庄、顏宜葳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不著撰人,《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清代才媛沈善寶研究》,臺北:里仁出版社,2009。
左東嶺主編,《明代文學研究的新進展:2011明代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2014。
牟鐘鑒、胡孚琛、王葆玹主编,《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吳振漢,《明清之際的史家與明史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
李弘祺編,《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一)》,臺北:喜瑪拉雅研發基金會,2006。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9。
邱雲飛、孫良主編《中國災害史‧明代卷》,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編,《明清研究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徐雁平,《清代世家與文學傳承》,北京:三聯書店,2012。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孫康宜文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8。
——,《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陳玉女,《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陳啟明,《清代女性詩歌總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店,2001。
陳廣宏,《文本、史案與實證:明代文學文獻考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張伯偉編,《風起雲揚——首屆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張紅主編,《葉嘉瑩教授八十華誕暨國際詞學研討會紀念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楊復竣,《中國姓氏史》,收入《中國傳統文化之根:中國本源文化伏羲文化叢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鄧之誠,《骨董瑣記》,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滕紹箴,《三藩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蕭亞男主編,《清代閨秀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簡瑞瑤,《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範》,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
嚴志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
蘇美文,《七優曇華——明末清初的女性禪師》,臺北:全佛文化出版社,2014。
顧克勇,《書坊主作家陸雲龍兄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鐮田茂雄撰;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新北:谷風出版社,1987。

三、學位論文
王向東,〈明清昭陽李氏家族文化文學研究〉,揚州:揚州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吳麗真,〈徐媛絡緯吟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徐曉緯,〈明清之際的「忠義」抉擇——以侯峒曾家族為個案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許霽,〈清代延令季氏家族文學研究〉,揚州:揚州大學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陳逸雯,〈鄉國半烟愁:明清鼎革與徐燦、朱中楣的家國書寫〉,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7。
郭馨馨,〈興化李氏家族及其文獻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黃秀玲,〈明清易代才女李因的生命書寫〉,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謝愛珠,〈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四、期刊論文
王向東、許霽,〈秀擅閨中、風高林下——明末清初揚州才女季嫻傳論〉,收入《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15期6(2011),頁74-79。
王鴻泰,〈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營〉,收入《臺大文史哲學報》,期90(2018),頁115-162。
王光宜,〈晚明的女教——從「女子無才便是德」談起〉,收入《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頁69-87。
尹玲玲,〈《明三十家詩選》對清真雅正的追求與女性話語的缺失〉,收入《閱江學刊》,期6(2013),頁112-118。
——,〈論《閨秀集初編》的女性編選視角〉,收入《內江師範學院學報》,卷32期1(2017),頁48-51。
井玉貴,〈新近發現的陸雲龍傳記資料《陸蛻庵先生家傳》及其他〉,《文獻季刊》,期4(2003),頁130-139。
朱宗宙,《清初揚州著名藏書家——季振宜》,收入〈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4期4(2000),頁67-71。
任曉勇,〈清編《御定全唐詩》使用底本真相發覆——以民國時期學者探索爲中心〉,收入《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卷40期3(2020),頁40-48。
吳安清,〈中國救母型故事與目連救母故事研究〉,《玄奘人文學報》,期9(2009),頁81-114。
吳琳,〈明清易代與山陰名媛商景蘭的詩境開拓〉,收入《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卷33期3(2013),頁11-15。
——,〈明清易代與才媛李因詩風之變〉,收入《蘇州教育學院學報》,卷30期4(2013),頁40-42。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1(2003),頁87-143。
宋清秀,〈黃媛介——名妓文化與閨秀文化融合的橋樑〉,收入《中國典籍與文化》,期3(2006),頁113-117。
何孝榮,〈試論明太祖的佛教政策〉,收入《世界宗教研究》,期4(2007),頁19-30。
邱仲麟,〈庸人自擾——清代採選秀女的訛言與社會恐慌〉,收入《清華學報》,新卷44期3(2014),頁419-457。
周淑舫,〈山陰才媛王端淑與女性文學傳播——從《伊人思》《名媛詩緯初編》兩部輯集比較談起〉,收入《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卷35期2(2015),頁7-12。
周建渝,〈《列朝詩集小傳》的明詩批評及其用意〉,《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期6(2008),頁130-137。
胡蓮玉,〈陸雲龍生平考述〉,收入《明清小說研究》,期3(2001),頁213-222。
俞士玲,〈朝鮮許蘭雪軒詩與明清中國女性文學——以徐媛詩歌創作爲中心〉,《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期3(2015),頁6-15。
孫惠敏,〈天下興亡,「匹夫」之責?——明清鼎革中的夏家婦女〉,收入《臺大歷史學報》,期29(2002),頁63-85。
馬玨玶,〈《國朝閨秀正始集》史料價值和文學意義的多學科考察〉,收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期5(2012),頁13-17。
陳啟明,〈第一部女性論詩之選:季嫻《閨秀集》〉,收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期2(2016),頁100-107。
陳逸雯,〈入山猶未晚:明宗室女朱中楣的易代經歷與鄉國書寫〉,收入《明代研究》,期31(2018),頁51-80。
曹佳麗,〈「名士」、「俠士」、「居士」、「道士」——淺論明清才女的性別面具〉,收入《成都師範學院學報》,期10(2021),頁111-116。
莫岸洪,〈論明末清初女性詞評出現「林下風」傾向的內涵與社會文化意義〉,收入《人文中國學報》,期34(2022),頁225-245。
傅湘龍,〈王士祿《然脂集》考論〉,收入《漢學研究》,卷30期3(2012),頁135-165。
——,〈鄒漪《詩媛八名家集》輯刊初考〉,收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9期5(2015),頁103-107。
黃毓棟,〈明遺民家庭對出處的安排——寧都魏氏個案研究〉,《漢學研究》,期2(2004),頁387-419。
黃曉丹,〈從林下之風到閨房之秀——盛清女性寫作背後的身分認同〉,收入《齊魯學刊》,期5(2013),頁123-128。
程志強,〈明太祖的三教思想、政策及其影響〉,收入《史林》,期1(2002),頁14-19。
趙秀麗,〈明代中後期女性英烈風氣研究〉,收入《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41期4(2019),頁94-101。
趙秀麗、田萌,〈家國情愫:明清易代之際英烈女性的忠君愛國實踐〉,收入《湖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42期3(2022),頁19-25。
廖肇亨,〈從「搜奇獵異」到「休明之化」——由朱之蕃看晚明中韓使節文化書寫的世界圖像〉,《漢學研究》,期2(2011),頁53-80。
鄭玉鵬,〈從佛經、變文到戲劇對目連救母故事之探討〉,《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期3(2007),頁79-93。
劉學軍,〈東亞文學交流視野中的許蘭雪軒與朱之蕃——《列朝詩集小傳》〝許妹氏〞條發微〉,《文學遺產》,期4(2015),頁113-120。
劉霞,〈程嘉燧的志趣和詩學對錢謙益的影響及其創作〉,《中國文化研究》,期3(2021),頁133-144。
簡錦松,〈論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之批評立場〉,《文學新鑰》,期2(2004),頁127-158。
釋見曄,〈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討〉,收入《東方宗教研究》,新期4(1994),頁67-102。

五、網站
Family Search 網站:
https://www.familysearch.org/zh/ (擷取時間:2024.06.21)
中央研究院線上資料《內閣大庫檔案》:
https://newarchive.ihp.sinica.edu.tw/mcttp/ (擷取時間:2024.07.17)
中國歷史地圖集網站:
http://www.ccamc.co/chinese_historical_map/index.php (擷取時間:2024.06.25)
哈佛燕京圖書館.明清婦女著作網站:
https://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index.php (擷取時間:2024.06.21)
海納網網站.人文頁面:
https://hainve.com/humanity/1112841.html (擷取時間:2024.06.21)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24-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