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9727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5 、訪客IP:3.137.142.60
姓名 藍光煜(LAN, KUANG-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
論文名稱 苗栗出磺坑社會記憶之多樣性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Memory in Miaoli Chuhuangkeng)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苗栗出磺坑的老油人因工作與生活的關係,與該場域產生濃厚的情感連結,但其所擁有的集體記憶與陳列館中所展示之社會記憶並不相同。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1)出磺坑老油人在中油公司的生活經驗與情感連結(2)油礦陳列館展示之社會記憶(3)老油人的集體記憶與油礦陳列館社會記憶之異同。研究方法主要採取「深度訪談法」和「次級資料分析法」進行資料搜集,輔以實地參與觀察,以觀展者身份進入陳列館內觀察其他觀眾觀看展物的反應和想法。「深度訪談法」採半結構的訪談方式,訪談對象包括(1)老油人;(2)策展廠商與給予設展建議的諮詢委員;(3)臺灣中油股份公司。中油公司因受到限制無法進行訪談,故此類對象採用文本分析法,分析當年中油公司提供的標案內容。
本研究發現,每位出磺坑老油人的故事有其獨特性,成為中油員工的管道,除了地緣關係,還包括是否有家庭成員為中油員工、自身專業性以及考試等方式。有些老油人搬離出磺坑的原因實際上為自身需求,與過往大眾認為的礦業之興衰並無直接關聯,對於該地之情感連結也不會因搬遷而消逝。油礦陳列館的出現帶動當地一定程度的復甦,館內展物主要以中油公司期待為主,即展現自身油礦探採技術;「老油人集體記憶」專區設立則是廠商要求增加,但其所展現集體記憶的展物,須經中油公司篩選,轉而以「社會記憶」呈現。館內所展示之社會記憶,與老油人心中真正的集體記憶有所差異的原因為話語權的不對等,老油人身為員工僅能對於自身的記憶給予「建議」;而中油公司將陳列館定義為形象館,內部的展物皆是中油公司與廠商協商後的結果,對於公司之形象須具備正面、積極之作用,導致呈現出的內容並非老油人們真正擁有之集體記憶。
摘要(英) The elderly oil workers from Chuhuangkeng, due to their work and life experiences, have developed a strong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the site. However, their collective memories differ from the social memories displayed in the exhibition hall. This research aims to address three objectives: (1) the life experiences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s of the elderly oil workers at Chinese Petroleum Corporation (CPC), (2) the social memory presented in Taiwan Oil Field Exhibition Hall, and (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lective memories of the elderly oil workers and the social memories in the exhibition hall. The primary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supplemented by field observation, where the researcher, acting as a visitor, observes the reactions and thoughts of other visitors in the exhibition hall. The “Semi-structured approach”, with interview subjects including (1) elderly oil workers, (2) exhibition curators and advisory committee members who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the exhibition, and (3) CPC. Due to restrictions, interviews with CPC were not possible; instead, text analysis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bid documents provided by the company at the time.

The study found that each elderly oil worker’s story is unique, and the pathway to becoming a employee of CPC involved not only geographical factors but also whether family members worked at CPC, personal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examinations. Some elderly oil workers left Chuhuangkeng for personal reasons, which wa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their emotional connection to the place did not vanish with relo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aiwan Oil Field Exhibition Hall contributed to a degree of loc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exhibits mainly reflecting CPC’s intentions, highlighting its oil exploration and extraction technologies. The section of “Elderly Oil Workers’ Collective Memory” was added at the request of the exhibition vendor, but the exhibits on collective memory were subject to CPC’s approval and were therefore presented as “social memories.” The social memories displayed in the exhibition hall differ from the collective memories held by the elderly oil workers due to the imbalance of discourse power. As employees, the elderly oil workers could only provide “suggestions” about their own memories, while CPC defined the exhibition hall as a corporate image pavilion. The exhibits inside were the result of negotiations between CPC and the vendor, aiming to serve a positive and proactive role in shaping the corporate image. This led to the displayed content not fully reflecting the collective memories of the elderly oil workers.
關鍵字(中) ★ 社會記憶
★ 陳列館
★ 老油人
★ 出磺坑
★ 中油公司
關鍵字(英) ★ Social memory
★ Exhibition hall
★ Elderly oil workers
★ Chuhuangkeng
★ Chinese Petroleum Corporation (CPC)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 研究動機 2
二、 研究目的 9
三、 研究重要性與貢獻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集體記憶與社會記憶 11
一、 集體意識 11
二、 集體記憶 12
三、 社會記憶 16
第二節 對於集體記憶與社會記憶之界定 18
第三節 博物館與社會記憶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相關概念界定 23
一、 出磺坑定義 23
二、 老油人定義 24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4
一、 研究區域 24
二、 研究對象 26
三、 資料蒐集方法 28
四、 研究限制 31
第四章 出磺坑記憶之旅 33
第一節 因緣際會成為油人 34
第二節 出磺坑是職場還是家 40
第三節 出走出磺坑 45
第五章 出磺坑陳列館記憶之建構 48
第一節 中油期待的陳列館 49
第二節 廠商想像中的出磺坑 53
第三節 出磺坑如何再現於展館當中 57
第六章 出磺坑之真情油路 64
第一節 與工作職場相關之地景 65
第二節 與生活相關之集體記憶 71
第三節 突發事件之集體記憶 8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一、 出磺坑老油人之口述歷史 87
二、 陳列館所展現之社會記憶 88
三、 老油人心中之集體記憶 90
第二節 建議與展望 92
一、 地方政府與中油之積極合作 92
二、 陳列館專業人員之培訓 93
三、 陳列館變成一個真正的博物館 93
附錄 95
附件一:訪談大綱 95
參考文獻 98
參考文獻 【英文】
Bartlett, F. C. (1995).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nnett, T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Coser, L. (1992). Introduction Maurice Halbawachs 1879-1945. In Coser, L (Eds.), On Collective Memory (pp. 1-34).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ucault, M . (1980). Power/Knowledge :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 Pantheon Books.
Paul, C. (1989). 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wartz, B. (1990). Collective Remembering. In David, M & Derek, E (Eds.), The reconstruction of Abraham Lincoln (pp. 81-107). Sage Publications.
Zelizer, B. (1995). Reading the past against the grain: the shape of memory studie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lcauon,12:214-239。
【中文】
Connerton, P.(2000)。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Crang, M. (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巨流。
Cresswell, T. (2006)。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群學。
David, W., Stewart, Michael, A. K.(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董旭英、黃儀娟譯)。弘智文化。
Durkheim, E.(2002)。社會分工論(渠東譯)。左岸文化。
Halbwachs, M. (1992)。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Schwartz, B.(1996)。Memory as a Cultural System: Abraham Lincoln in world war II(徐苔玲、王志弘譯)。群學。
中華大學(2009)。苗栗縣出磺坑礦場園區活化再利用計畫總結報告書。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9。
王明珂(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7-184。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
王明珂(2001)。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5(2001),136-147。
吳密察(2004)。淡新檔案 九 第一編 行政。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周竹君(2015)。消失的百年礦村-大粗坑人的集體記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周道宏(2010)。從苗栗出磺坑產業製程探討文化景觀保存機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忠(2012)。石油通訊,734(10),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邱娟(2013)。集體記憶視角下的檔案管理。中國檔案,2,42-43。
施婉慧(2009)。出磺坑老油人的故事。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胡正光(2007)。從柏格森到阿布瓦希: 論集體記憶的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1,147-201。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2020)。礦業歷史散步道巡禮 油井山林 歷史行旅。新綠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苗栗縣政府(2012)。臺灣油礦原鄉出磺坑。舜程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夏春祥(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臺北社會研究季刊,31,57-96。
徐耀昌(2020)。「苗栗石油產業群口述訪談暨影像紀錄拍攝出版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成果報告書-逐字稿】。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徐耀昌(2020)。汩汩繁華-百年文獻中的油井山林。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張譽騰(2000)。如何解讀博物館。上好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陳政三(2005)。出磺坑鑽油日記 臺灣第一座油礦:1877~1878美國技師開採石油的故事。歷史智庫。
?采婕(2012)從集體記憶看北投公園文化地景的變遷。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75-95。
黃俊銘(2008)。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保存活化調查研究計畫。
黃俊銘等(2012)。出磺坑南北寮礦業生活史:油井山林生活記事。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廖世璋(2017)。博物館社會學(Museum Sociology):以社會文化理論對博物館的考察。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彥良(2009)。苗栗出磺坑石油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劉政鴻(2012)。臺灣油礦原鄉出磺坑,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劉憶萱(2008)。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鄭易漢(2015)。苗栗出磺坑的油礦能源開採與客家聚落發展。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 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247-296。
指導教授 張翰璧(CHANG,HAN-PI) 審核日期 2025-1-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