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根據社會心理學理論與犯罪學理論,主旨在於探討國內大專學生對資訊隱私偏差行為的意圖與親疏關係對該行為意圖的影響。透過競爭模型方式,試圖以二個研究模型探索資訊隱私偏差行為意圖如何受到成本評估、利益評估、對資訊隱私偏差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與資訊隱私自我效能等因素的影響。此外,探索華人社會親疏關是否對資訊隱私偏差行為意圖之因素產生影響效果。 本研究屬實徵性研究,研究方法與設計以隨機抽樣方式對我國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測量問卷根據二種侵權行為(個人資料商業、洩漏他人資料)與二種親疏關係(關係親密、關係疏離),共設計四種不同的情境故事。受訪對象分佈北、中、南大學院校,問卷總共發送出762 份問卷,有效樣本回收率達 83 %。 經資料分析,資訊隱私偏差行為意圖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模型一的卡方自由度比值較低、疊代次數較少、契合度指標值表現較佳等,證實模型一是契合度較佳的研究模型。模型一的假說檢定說明,利益的評估越高,資訊隱私自我效能越弱;成本的評估越高,個人對資訊隱私偏差行為的態度越負向;主觀規範越強,對資訊隱私偏差行為的態度越負向;對資訊隱私偏差行為的態度越負向,資訊隱私偏差行為意圖越弱;資訊隱私自我效能越強,資訊隱私偏差行為意圖越弱;資訊隱私自我效能越強,資訊隱私偏差行為意圖越弱。其次,實徵資料顯示對資訊隱私偏差行為的態度、資訊隱私自我效能、成本評估、利益評估等因素,受到親疏關係的影響而有顯著的差異。根據上述實徵資料的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實務上的意涵以及對後續研究方向的建議。 This study is base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his study tends to explore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deviant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the impact caused by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ased on competing model, the study picks up the better model, which presents the impact factor among cost evalu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the attitudes of information deviant behavior, subjective norm and information self-efficacy factors.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deviant behavioral intention caused by various social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s as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