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78728/78728 (100%)
造訪人次 : 34336532      線上人數 : 86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13516


    題名: 台灣創投前進大陸發展模式之研究
    作者: 林森炯;Sun-Joe Lin
    貢獻者: 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關鍵詞: 創投育成;創業育成中心;創業投資
    日期: 2003-01-10
    上傳時間: 2009-09-22 15:33:50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創業育成產業(Incuabtor)與創投業(Venture Capital),近幾年來對台灣經濟的發展、產業政策的走向,扮演著積極催化與推手的角色。而今全球化的趨勢和兩岸同時加入WTO,造就了經濟發展的新情勢,且大陸繼它的「世界工廠」角色後,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新興市場」的地位。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最近剛公布的統計值指出,在2002年裡大陸所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將逾500億美元,將首次超過美國(僅達44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接受國。而根據進入大陸投資類型而分,其中以出口為導向的所占比例已大減,隨著大陸內需及高科技為導向的,比例逐漸大增。中國投資熱蓬勃成長,這說明了,大陸做為新興市場大國的功能和地位已告確立。 正所謂:『站對好山頭 勝過好拳頭』。在此新情勢之下,台灣的『創業育成』產業及『創投業』,如何因應未來新經濟的思維,在全球化競爭環境中,於「全球最大新興市場-大陸」尋找下一個發展契機,實為必然的趨勢。因此;在台灣未來經濟永續發展和企業全球化佈局的目標前提下,謀求兩岸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資源整合與互補分工、進而積極推展台灣『創業育成』,與『創投』成功及優勢的發展經驗,於「全球最大新興市場-大陸」找出台灣創投的商機,是本研究主要的目的。  本研究以「兩岸創業育成產業」發展的現況分析切入,進行兩岸的優劣勢比較說明。並剖析兩岸『創投業』與『創業育成產業』合作的現況。在透過台灣標竿的「工研院創業育成中心」與大陸標竿創業育成中心的「張江高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個案實例分析後,實際的了解兩岸創業育成產業,經營現況的優勢條件與瓶頸困難所在。另一方面對於台灣『創投業』與大陸『創業育成產業-』合作的機制和結合模式作了可行性的研究,期待能提出可為的發展模式,藉此提供給台灣的『創投業』,做為進入對岸發展創投事業上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岸創業育成中心在不同之政經環境,和產業發展政策中,彼此存在不同的優勢,和互補、分工、資源整合的空間。過去,台灣雖然擁有成功,豐沛的創投產業活力和科技創業成功的發展經驗;但在與創業育成中心的結合上,面臨現行育成單位因制度設計及以學術型育成中心為主,存在眾多的困難、和阻力,實務上導致很少『創投』對育成企業投資參與,及與育成單位緊密合作。 而大陸,育成產業趨勢已成,在政府政策全力推動支持下,『創業投資』資本導入和「育成」種子基金等,目前擁有的規模和獎勵優惠條件,相較於台灣確實深具吸引力;然而在企業育成成功的比率,和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的報酬績效上,事實發現,因欠缺『創投』成功的發展經驗,台灣『創投』卻相對擁有紮實成功的經驗和優勢。 台灣『創投業』在進入大陸,結合大陸『創業育成產業』發展的商機,面對大陸資本市場尚未活絡,退出機制並不成熟,與創業投資對外資規範尚有設限情況下,本研究提出以『創投育成』的模式,運用台灣『創投業』經營的Know-How和經驗,及『創業育成』的精神,並結合大陸育成產業的資源,用海外控股公司投資設立:一:『創業育成管理公司』結盟當地創業育成中心。二:『高新創業育成公司』兩種模式來架構公司實體進入大陸,開展台灣創投事業另一個出路。
    顯示於類別:[高階主管企管(EMBA)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