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3368551 線上人數 : 1299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NCUIR
文學院
歷史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NCUIR
‧
管理
N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
文學院
>
歷史研究所
>
博碩士論文
>
Item 987654321/4676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676
題名:
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
作者:
范明煥
;
Co-lin Fan
貢獻者:
歷史研究所
關鍵詞:
新竹
;
客家人
;
媽祖
;
信仰
日期:
2002-06-11
上傳時間:
2009-09-22 09:29:55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客家人是漢族大家庭中一個色彩鮮明、特立獨行的族群,由於不願向異族屈服,從早期發源的中原地區,歷經千餘年的時間與多次重大的輾轉遷徙後,卻處處「反客為主,以客為家」,仍保留客家特色。 一般人以為客家人只會拜三山國王,其實不然,因為客家人在歷次遷徙的過程中,要不斷面對新的環境與危機,為了生存,不但要善用中原文化的主流優勢,又能適時適地,不停的吸收在地或鄰近族群的優質文化,這種不斷學習與包容的精神,才能在每場生存競爭中,存活下來。在神明信仰上,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所供奉的每一位神明都是具有多功能和實用性的,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不斷的被吸納融合成一多元化信仰。天下神祗,不管本土、異域,只要能為生人提供保佑和福祉的,皆可祭拜而為我所用。神威顯赫的媽祖信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隨著商人,隨著潮州官鹽北運的腳步,在明朝憲宗成化年間以前,就傳播到粵東、閩西這些客家地區,其迎神賽會也相當的熱烈。 可是在粵東、閩西「客家」了數百年後,又因山多田少,人口激增,加上饑荒、兵災…等現實生存環境與內在因素的改變,而不得不再次冒風濤之險與黑水之惡,渡海來臺,在面對巨浪排空的恐懼與生死未卜的未來時,媽祖信仰就成了最大的精神支撐力量,從許多當代人的記載或詩詞中,都可見識到渡海的驚險和困難,以及祈求媽祖靈顯的情形,這就是媽祖東傳的原因。 等到在臺安全登陸後,先民們馬上面臨的是要怎麼活下去,這時又由於環境的艱困與經濟的貧困,無法為媽祖建廟,所以媽祖是有神無廟,進入家庭奉祀,等到客家人有能力建廟時,又迫於現實的考量而不得不建其他神廟,媽祖則與主神同祀,這是媽祖信仰的開始分化,同時任務也開始轉型。就因為新竹地區客家人的媽祖信仰大部份都是與主神同祀方式,客家人也發展出一套祭祀媽祖的方式,新竹地區客家人奉祀的媽祖,大都刈香掬火自北港朝天宮,所以每年都要到北港進香,並迎回媽祖婆遶境、祭祀、起福與演戲宴客,年年如此,一般客家民眾對媽祖的信仰很虔誠,但聲音不大。 在乾隆年間客家人進入新竹地區拓墾迄今二百多年,一共建了四座媽祖廟及主導了一座媽祖廟的管理運作,其實媽祖卻在其他眾多廟宇中與主神同祀,且與主神平分了前半年的祭典活動,所以會形成這種特色,最主要的與新竹地區的拓墾背景及族群關係有關。這些廟宇平時運作有管理組織,祭典有祭祀組織,其祭祀組織的爐主、首事,以後往往是地方公眾人物或民意代表,所以媽祖祭祀組織遂成為地方公眾人物或民意代表的養成所。而目前本區還在正常運作的客家媽祖會還有新東聖母會及老湖口神明會聖母嘗兩會。 最後歸結本地客家人媽祖信仰的區域特徵如下:(一)信仰虔誠,但長期無廟,媽祖廟不但建得晚,也建得少。(二)媽祖婆與主神共享尊榮。(三)媽祖同祀廟的祭祀活動比媽祖廟的相關活動還熱鬧。(四)堅持古味的春祭媽祖。(五)媽祖角色轉變的特殊性。(六)新竹縣各廟奉祀媽祖大都分香掬火自北港朝天宮。
顯示於類別:
[歷史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