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78818/78818 (100%)
造訪人次 : 34752827      線上人數 : 77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5378


    題名: 臺灣地區地殼速度層析及非均向性研究
    作者: 呂文熙;Wen-Xin Lu
    貢獻者: 地球物理研究所
    關鍵詞: 非均向性
    日期: 2002-01-18
    上傳時間: 2009-09-22 09:52:52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本研究應用時間項分析法探求臺灣地區地殼之速度側向變化及非均向性研究,由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CWBSN)紀錄之1991年3月至1999年12月的地震資料,共挑選出1716個地震,總計32369個P波,20403個S波,由地震走時資料所得的速度影像與非均向性程度,獲得以下幾點結論: (一)由地震走時資料作初步分析後,發現臺灣地區的上部地殼約18.3公里厚,其P波平均速度約為5.97公里/秒,S波平均速度約為3.41公里/秒。莫荷面深度約37.8公里,地函頂部之P波平均速度約為7.67公里/秒,S波平均速度約為4.22公里/秒。 (二)上部地殼的震波速度剖面可反應地面觀察之地質構造分佈,與地表熱流、b值、重力等研究一致;下部地殼以下所呈現的速度分佈,和板塊機制有關。 (三)地函頂部中央山脈底下的震波低速帶,可能由於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歐亞大陸板塊時,熱的侵入增加地殼塑性使其速度變低。 (四)由本研究所推求的非均向性,得到P波在各深度的快波傳播方向,大多呈東西向,而在台灣西北部及北部可能由於受到菲律賓海板塊由東南向西北的聚合及向北隱沒之作用下,呈現出向東旋轉(rotation)之現象,此結果顯示大地應力為造成台灣地區非均向性的決定因素,並且其程度大小隨深度增加有遞減之趨勢;但因解析之不佳或板塊間的擠壓作用,造成台灣東部非均向性較為混亂。
    顯示於類別:[地球物理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