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1570/81570 (100%)
造訪人次 : 47392145      線上人數 : 43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5506


    題名: 利用接收函數法分析台灣深部地殼構造;Analyzing Deep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aiwan Region By Receiver Function
    作者: 廖彥喆;Yen-Che Liao
    貢獻者: 地球物理研究所
    關鍵詞: 接收函數;奇異值分解近似;類似矩陣;莫荷不連續面;Moho discontinuity;semblance matrix;SVD approximation;receiver function
    日期: 2005-07-06
    上傳時間: 2009-09-22 09:55:26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邊界上,在受到板塊互相碰撞擠壓下,地殼構造必然受到影響,因而探究台灣地區莫荷面分佈特性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則採用遠震接收函數法,以1996~ 2003年台灣寬頻地震網所收集記錄的三分量寬頻地震資料為資料來源,選取震央距30°~90°的遠震波形紀錄進行資料處理,以得到各測站的接收函數,並利用奇異值分解近似法提高接收函數的解析能力後,對於所有測站及區域特性進行討論。 由研究結果所推估的莫荷面轉形波延遲時間分佈顯示,台灣北部以及遠離主要碰撞帶的測站擁有較淺的莫荷面深度,中央山脈與板塊縫合帶周遭的測站則表現出受到碰撞擠壓影響而有地殼增厚的現象。若分區域討論,台灣北部大屯、基隆火山群的測站所推估的莫荷面轉形波具有較短的延遲時間,與林靜怡(2001)以Vp = 7.5 km/s所繪之莫荷面在該區域有較薄的地殼厚度結果相符。而鞍部站東南方異常快的莫荷面轉形波相,推測與Lin et al., (2004)所發表的北台灣Vs深度剖面中,北緯25°左右具有一東西向的高速帶相關,因而造成該轉形波相異常快的到時。至於位於板塊邊界上和台灣南端的測站,P波到時後約1.5 - 2秒皆有來自地殼中(康拉德不連續面?)明顯的轉形波相,且以東南方振幅為最大,而西北方時最小,可與Cassidy (1992)的傾斜地層模擬結果對比,用一個由西往東傾斜的速度界面來解釋。最後本研究針對馬袓站與金門站進行速度構造逆推,並推測金門站地殼厚度約29km,而馬祖站則為33~34km。
    顯示於類別:[地球物理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