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代末期以降,「四大族群」(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這樣新的人群分類原則被重新創造出來以後,「臺灣人」之中的差異重新被看見,「客家人」也更明確地被整合到一個嶄新的政治共同體的想像之中。然而,在這個有關「族群尊嚴」與自我認同的「客家人運動」中,台灣社會對「客家人」的認識與想像,在地緣上,幾乎聚焦於西部客家,所謂的「東部客家」,在運動前期,卻仿若隱身,鮮少為大眾所指認。而本計畫的目的,正是企圖在當代台灣族群政治的發展脈絡與歷史框架中,以「文化」、「文化建制」,以及「文化象徵與衝突」為理解與知識探討的核心,以「敘事」為分析對象,聚焦於花蓮市、吉安、壽豐、鳳林四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域,嘗試回答:「台九線客家族群在台灣『族群化』的過程中,如何可能?」的問題。亦即,當代台灣東部的客家族群,在發展族群意識,「成為當代台灣客家人」的過程中,如何透過各種文化工程,亦即各種不同層級與類型的文化敘事,來形塑族群成員的群體意識。「文化」,以及相應的文化象徵或衝突、文化論述生成、文化建制與組織,是理解當代台灣族群政治發展過程中的核心議題,適切的出發點(point of depar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