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42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3.128.31.200
姓名 周祖慶(Chu-Chin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企業管理學系
論文名稱 客製化概念行銷與體驗行銷之互動性理論分析-以遊戲產業為例
相關論文
★ 台灣企業經營模式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 組織文化對企業永續經營之影響---以某外商為例之個案研究
★ 專案管理運用於軍售作業之探討★ 合資企業組織變革與組織學習對組織績效之影響 ---以國內某合資氣體公司為例
★ 探討在分散型產業,如何利用策略性委外執行低成本與差異化-以Supermicro公司為例★ 企業投資中國的成長策略之探討-以台灣艾華電子公司為例
★ 從全球定位系統(GPS)設計代工個案探討其競爭優勢★ 創投公司投資網際網路產業之先佔者優勢探討
★ 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電資通光領域之科技研究發展專案計畫相對效率★ 車廠中頻直流(MFDC)點焊之品質管理制度的建立 — 以C公司為例
★ 運用六個標準差降低液晶製程中半成品耗損 — 以A公司為例★ 以財務指標探討連接器產業之經營策略-以A公司為例
★ 台灣半導體通路商經營績效分析之研究-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 自行車安全帽行業自創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之行銷策略-以廠商F公司為例
★ 化粧品零售業之電子商務商業模式-以S企業集團直營網站經營為例★ 台灣網版印刷中小企業競爭策略分析-以E公司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經濟環境的變化,使企業在行銷方面已不能單純地只限定在傳統以功能為導向的訴求上發展,消費者所需要的價值是多面向的,同時消費者彼此間的消費需求也存在著差異性。因應這種情況下,許多的行銷觀念也因而產生。在目前,客製化以及消費者體驗的觀念均是在這種情況下正不斷發展中的行銷主題,其中會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傳達消費價值給予消費者,二種概念也分別發展出不同的行銷訴求,分別是客製化概念行銷以及體驗行銷。而本研究的目的,即希望對於客製化概念行銷以及體驗行銷能有建立起基本的認識,探討二者的關連性,並進一步去探討二種行銷模式之間整合的可能性。
本研究主要是以文獻回顧整理的方式,來試圖探討二種行銷訴求間的互動性關係,並以遊戲產業當中的知名遊戲為案例,來相互參照,以供後續進一步研究之用。研究結果:
1.客製化概念行銷與體驗行銷的所應用的觀念不同,採取方法也不同,然而目的都在於提供消費者更多的消費價值,達到消費滿意與忠誠,進而建立起品牌權益。
2.客製化從某種角度來看也可以成為是一種消費過程體驗,蒐集文獻中是利用顧客犧牲(customer sacrifice)的觀點來加以說明。進一步補充了體驗行銷的內涵。
3.理論上體驗是可加以客製化的,不過目前的環境之下仍然言之過早。而且可能會產生所謂「轉型」的消費型態。
4.體驗行銷結合客製化的行銷方式,將使消費價值更加提高,因此未來行銷上整合體驗以及客製化的必要性都將大為提高。
5.從遊戲的案例中顯示出,強調生動、驚奇、充滿幻想的生活體驗內涵搭配可客製化的元件,將可讓玩者積極參與,並充分發揮想像力,產生獨一無二的生活體驗。將這種刺激生活體驗追求與滿足的模式帶到各行各業,將是未來行銷人員所要努力的發展方向。
關鍵字(中) ★ 體驗行銷
★ 客製化行銷
★ 遊戲產業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流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品牌…………………………………………………………5
一、品牌(Brand)的定義………………………………………5
二、品牌概念…………………………………………………… 6
三、品牌權益…………………………………………………… 8
第二節 客製化概念行銷……………………………………………10
一、 客製化的由來………………………………………………10
二、 客製化的定義………………………………………………12
三、 個人化的概念………………………………………………14
四、 客製化的形式………………………………………………15
五、 關係行銷及一對一行銷……………………………………18
六、 客製化概念行銷與品牌間的關係…………………………22
七、 與客製化概念相關的行銷理念發展歷史演變……………23
八、 小結…………………………………………………………26
第三節 體驗行銷……………………………………………………27
一、 體驗的意義…………………………………………………27
二、 體驗之理論依據……………………………………………29
三、 體驗行銷的介紹……………………………………………32
四、 體驗行銷與傳統行銷的比較………………………………33
五、 體驗行銷的重要性…………………………………………37
六、 體驗行銷的策略……………………………………………38
七、 體驗行銷對品牌的影響……………………………………42
八、 體驗行銷的發展……………………………………………43
九、 小結…………………………………………………………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46
第一節 研究架構……………………………………………………46
第二節 客製化概念行銷以及體驗行銷的對比分析………………47
第三節 客製化概念行銷與體驗行銷之關連性……………………49
第四章 案例分析:遊戲產業…………………………………………53
第一節 電玩遊戲產業簡介…………………………………………53
第二節 遊戲的分類…………………………………………………55
第三節 遊戲的特性…………………………………………………56
第四節 遊戲市場消費者動機………………………………………57
第五節 遊戲的體驗…………………………………………………60
第六節 研究討論……………………………………………………60
一、 遊戲特性對體驗的內涵影響……………………… 61
二、 遊戲動機對體驗行銷的影響……………………… 61
三、 客製化概念行銷將如何影響遊戲產業的思考…… 62
第七節 研究案例:模擬市民系列…………………………………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6
第一節 研究結論……………………………………………………76
第二節 管理意涵……………………………………………………77
第三節 研究貢獻……………………………………………………78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78
參考文獻……………………………………………………………… 7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力世管理顧問公司,線上遊戲產業研究報告,力世管理顧問公司,民國九十年。
2.王尉晉(2000),「運動理念行銷策略之研究—以adidas 「街頭籃球運動」與Nike「高中籃球聯賽」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3.王勝宏(2000),「入口網站之顧客價值、產品組合特性、與客製化策略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吳來靜(2003),「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消費者對氣氛之體驗及構成線索」,國立嘉義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吳得豪(2002),「探討網路沉迷的行銷關係—以線上遊戲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6.卓彥銘(2002),「我國線上遊戲代表性廠商行銷策略之研究」,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周家瑜(2003),「網站體驗對使用者信任、情感與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8.林子凱(2002),「線上遊戲《天堂》隻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研究」,成功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9.邱?媞(2003),「體驗行銷模式與其遊客行為之實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10.紀琇蓉(2002),「不同形式之產品線延伸以及所有權狀態對品牌評價的影響」,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張立品(2003),「品牌體驗對品牌關係影響之研究」,逢甲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12.張慶珍(2002),「從體驗行銷的觀點探討廣告的視覺符號—以女性雜誌服飾廣告為例」,銘傳大學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張瓊莉(2003),「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商店氣氛與消費者體驗之研究-以購物中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莊昆益(2002),「灰色預測理論應用於電子遊戲產業預測之研究--以台灣市場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5.陳育慧(2002),「體驗行銷之探索性研究-統一星巴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16.陳俊良(2002),「線上遊戲顧客忠誠度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
17.陳冠中(2003),「“天堂”遊戲參與者之動機、沉迷與交易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陳麗娟(2000),「一對一網路行銷之探索性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楊聖慧(2001),「以體驗行銷之觀點探討網站之虛擬社群經營模式」,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趙政豪(2000),「品牌與消費者間人格自我狀態互動之研究-交流分析觀點」,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盧貞吟(2003),「強化線上遊戲吸引力之策略研究-以線上遊戲《天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22.蘇芬媛,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 MUD 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23.Marc Gobé(2001),「高感性品牌行銷(Emoytional branding)」,藍鯨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4.保羅‧泰伯勒(Paul Temporal)與李國彰(Lee Kwok Cheong)(2002),「殺手級品牌策略:高科技公司如何出奇制勝」,經濟新朝社出版。
英文部分
1.Alessi, S.M. & Trollip, S.R. (1985),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Methods and development, NJ: Prentice-Hall.
2.Banwari, M., and B. Julie (1998), “The Services Marketing System and Customer Psychology,” Psychology & Marketing, Vol. 15, Dec,727-733
3.B. J. Pine, and J. H. Gilmore(1998). The experience economy:Work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t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Berry, Leonard L. (1995), “Relationship Marketing of Services-Growing Interest, Emerging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Fall, pp.236-245.
5.Brancheau, J. C. and Wetherbe, J. C.(1988), Testing and extending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MISRC-WP-88-09, Management Information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6.Chen, Hsiang, R.T. Wigand and M.S. Nilan ( 1999 ),”Optimal Experience of Web Activit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5, pp.585-608.
7.Gilmore James H. / PineⅡ B. Joseph , 1997, "The Four Faces of Mass Customization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 91- 101, Jan./ Feb
8.Greenberger, D, S. Strasser, L. Cummings, and R. Dunhan (1989),”The Impact of Personal Control 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Processes, 43, pp.29-51.
9.John Egan(2002)Relationship Marketing,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0.Judy Strauss and Raymond Frost(2001), E-Marketing, 2nd Edition, Prentince Hall.
11.Kotler, Philip (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ed.,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12.Lepper, M.R. & Malone, T.W.(1987) “Making Learning Fun: A Taxonomy of Instrinsic Motivations for Learning,”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 vol.3, pp225-254.
13.Mary Frances Luce; James R Bettman; John W Payne(2001):An integrated model of trade-off difficulty and consumer choice,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4.McKenna, R.(1991)Relationship Marketing,. London: Addison Wesley.
15.McKenna Regis (1991), “Marketing is Everyth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69, Jan/Feb, 65-79
16.Merrill, P.H. (1992), “Problem solving, simulations, and games,” Computer in educational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vol.28, no.11, pp.8-12.
17.Owens, D. D. (2000), “The Experience Economy,” Franchising World, Vol. 32, Iss. 1, pg.11
18.Pepper , D, and Rogers, M., (1993)The One to One Future:Building Relationship One Customer at a Time, New York: Doubleday
19.Peppers, Don & Martha Rogers (1997), Enterprise One to One: tools for competing in the Interactive Age. New York: Doubleday.
20.Pine, B J., Victor, B. B. & Andrew C. (1993), “Making Mass Customization Wor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1, pp. 108-111.
21.Pine, B. J. (1993), “Mass Customizing Product and Services,” Planning Review,vol. 21, pp. 6-13.
22.Pine, B. J. (1993), “Mass Customizing: The New Frontier in Bussiness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3.Pine, J. and Gilmore, J.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97-105
24.Pine, J. and Gilmore, J. H.(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ing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5.Prahalad, C. K. and V. Ramaswamy (2000), “Co-opting customer compete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 79-87
26.Reynolds, A.J.W. (1987), Evaluation of a design for an educational computer game: Learning outcome and attitude response, New Maxico.
27.Rieber, L.P. (1996), “Seriously considering play: Desig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blending of micro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44, no.2, pp.43-48.
28.Robert E. Wayland & Paul M. Cole(1997) “ Customer Connections: New Strategy for Growth” Ha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客戶關係管理,邱振儒譯,商週出版,1999)
29.Rockart, J. F. and Flannery, L. S., The management of end-user computing, Rockart, J. F. and Flannery, L. S., The management of end-user computing.
30.Rubin, K.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N. Y.: John Wiley & Son,( 1983).
31.Schmitt Bernd(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5, 53-67.
32.Schmitt Bernd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Simon & Schuster, Inc.
33.Schmitt Bernd, Alex Simonson (1997), “Marketing Aesthetics: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Brands, Identity, and Image,” Simon & Schuster, Inc.
34.Sheth, J.N. and Sisodia, R.S.(1999)”Revisiting marketing’s lawlike generalizations’, Jour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s, 17(1), 71-87
35.Stephenson, W.(1988),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s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oks.
36.Suh, K., Kim, S. and Lee, J., End-user computing abilities and the user of information
37.Surprenant, C. F. & M. R. Solomon (1987), “ Predictability and Personalization in the Service Encounter,” Journal of Marketing, 51: pp. 86-96.
38.systems, Computer Personal, pp.3-14, April 1994.
39.Wallace, Patricia(1999),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0.Yelkur, R. (2000),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the Services Marketing Mix,”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Marketing, Vol.21, 105-115
線上部分
1. 美商藝電台灣分公司 http://www.ea.com.tw/
2. 模擬市民官方網站 http://thesims.ea.com.tw/
指導教授 洪德俊(De-Jiun Horng) 審核日期 2004-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