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8 、訪客IP:3.137.150.203
姓名 陳政達(Zheng-Da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企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由標準制定之活動探討下世代網路關鍵技術的趨勢與發展
(From the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to Research the Tendenc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NextGeneration Network)相關論文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從下世代網路標準制定活動中研究關鍵技術的趨勢與發展。因此,從制定下世代網路標準制定活動組織所討論之文件的觀點切入,來探討關鍵技術的趨勢、發展與關鍵技術討論重心的移轉。
本研究首先針對國際電訊聯盟(ITU)第十三號研討團體(SG 13)(會議期間2005~2008)官方網站,資料庫內之遲到文稿(Delayed Contributions)與普通文稿(Normal Contributions)作為初級資料之蒐集、關鍵技術之篩選與分類,並對關鍵技術與問題號碼(Question Number)之關係做對應分析。其次針對國際電訊聯盟第十三號研討團體(會議期間2001~2004)官方網站,資料庫內之遲到文稿與普通文稿作為初級資料之蒐集、依第十三號研討團體(會議期間2005~2008)所篩選出之關鍵技術做分類,並對關鍵技術與問題號碼之關係做對應分析。最後彙整第十三號研討團體(研討期間2001~2004)與第十三號研討團體(研討期間2005~2008)之技術關鍵字時間序列圖形,並以技術預測法觀察下世代網路關鍵技術趨勢與發展,並做不同時期對應分析之比較,觀察關鍵技術討論重心的移轉。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第十三號研討團體之2001~2004與2005~2008兩會議期間的主要關鍵技術依序為1.MPLS、2.IP、3.Ethernet、4.ATM、5.VPN、6.TDM、7.VoIP、8.IPv6與9.NGN Mobility。利用技術關鍵字時間序列圖形以及不同時期對應分析之比較,可以觀察出關鍵技發展之趨勢與討論重心的移轉如下:1.MPLS的議題穩定成長,未來可能取代ATM技術成為下世代網路之IP的承載網路。討論重心從以往的IP網路環境下之網路維運與管理移轉至適應下世代網路環境下之網路維運與管理。2.IP議題呈現穩定成長,未來無論所有數據、語音乃至於視訊之服務,皆能解析成IP傳遞使用。以往的討論重心議題全面,移轉至下世代網路環境下之網路與服務的跨網聯結。3.Ethernet的議題呈現爆發性指數成長,預見未來,Ethernet技術的討論與應用正要起步。討論重心由以往IP為基礎之維運與網路管理,移轉至下世代網路環境下之維運與網路管理。4.ATM的議題呈現一個完整的S曲線,無意外的話將逐漸被MPLS技術所取代。以往討論重心在於與其它網路,包括網際網路之多樣服務網路,的跨網聯結,然現今ATM之技術並不在關鍵技術排行之列。5.VPN的議題呈現穩定成長。VPN業務在未來的市場中仍將扮演重要的角色。VPN在IP網路上的互通機制、維運與網路管理日趨成熟,移轉至現今如何提供VPN在網路上之服務應用。6.TDM電路交換網路將逐漸萎縮,但仍佔有相當的市場。未來以分封為基礎的新興網路技術與其介接或互通,將會產生許多問題,然這些問題仍需要不斷的商討與解決。討論重心由以往與其它網路,包括網際網路之多樣服務網路,的跨網聯結,移轉至下世代網際網路與服務的互通。7.VoIP技術的時間序列趨勢圖,呈現穩定成長,電話IP化已經是未來的趨勢,傳統公眾交換電話系統(PSTN)將逐漸被VoIP技術所取代。討論重心從以往的跨網聯結,IP公眾網路之互通議題移轉至下世代網路的互通以及VoIP服務情境與部署模式之討論8.IPv6討論次數呈指數型成長的趨勢。IPv6在近期的未來應將是下世代網路承載網路的終極目標。9.NGN Mobility主要的議題在國際電訊聯盟之第十九號研討團體討論之,而第十三號研討團體亦啟動了下世代網路行動性以及固網和移動網融合研究。討論議題的演進從IP公眾網路互通的機制一直轉變至近期之下世代網路行動性服務之方案提供。關鍵字(中) ★ 下世代網路
★ 技術預測
★ 對應分析
★ 技術替代模型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誌謝...........................................III
目錄............................................IV
圖目錄..........................................VI
表目錄.........................................VII
索引..........................................VIII
一、緖論.........................................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文獻回顧.....................................3
2.1 對應分析之意義與內容.........................3
2.1.1 對應分析的意義.............................3
2.1.2 對應分析的程序.............................3
2.1.3 幾何圖形的表示.............................4
2.2 技術生命週期.................................6
2 2.1 技術發展的S曲線............................6
2.2.2 技術進步的路徑-S曲線.......................7
2.2.3 多重世代的技術.............................9
三、下世代網路的科技發展與概述..................10
3.1下世代網路...................................10
3.1.1 何謂下世代網路............................10
3.1.2 下世代網路的架構與組成要素................12
3.1.3 為何使用下世代網路........................14
3.1.4 技術發展的活動............................14
3.1.5 標準制定之活動............................15
四、研究方法....................................24
4.1 研究計設與流程..............................24
4.2 資料收集方法................................26
4.3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26
五、實證研究....................................30
5.1第十三號研討團體(研討期間2005~2008)關鍵技術之分析..............................................30
5.1.1 文稿的技術關鍵字之分類(研討期間2005~2008)......................................30
5.1.2 文稿的技術關鍵字之篩選(研討期間2005~2008)......................................32
5.1.3 文稿關鍵字與問題號碼之交叉列聯表(研討期間2005~2008)......................................33
5.1.4 文稿關鍵字與問題號碼之對應分析(研討期間2005~2008)......................................35
5.2 第十三號研討團體(研討期間2001~2004)關鍵技術之分析............................................35
5.2.1 文稿的技術關鍵字之分類(研討期間2001~2004).35
5.2.2 文稿關鍵字與問題號碼之交叉列聯表(研討期間2001~2004)......................................37
5.2.3 文稿關鍵字與問題號碼之對應分析(研討期間2001~2004)......................................40
5.4 討論........................................44
5.4.1 關鍵技術的時間序列趨勢分析................45
5.4.2 下世代網路關鍵技術的主要問題討論重點移轉之分析:對應分析之比較...............................47
5.4.3 下世代網路關鍵技術的主要問題討論重點移轉之分析:(研討期間2001~2004)與(研討期間2005~2008)之比較..............................................48
六、研究結論與建議 .............................54
6.1 研究結論....................................54
6.2 研究限制....................................56
6.3 後續研究與建議 .............................56
6.3.1 S曲線技術預測之後續研究...................56
6.3.2 資料採礦之後續研究........................57
參考文獻........................................58
附錄1 技術關鍵字之分錄依據......................60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吳昇洋,應用資料採礦技術評估客服中心顧客關係管理之績效,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2004年4月。
2. 張善政(2003),科技管理:競爭力與價值創造的關鍵,滄海,譯自Khalil(2000)。
3. 粘添壽,電腦網路與連結技術,旗標,2004年2月。
4. 趙慧玲,「NGN:標準研究滾滾向前通信網走向下一代•標準篇」,人民郵電報,2004年4月。
5. 劉韻潔,張智江,下一代網絡,人民郵電,2005年3月。
6. 賴士葆、謝龍發、陳松柏,科技管理,華泰,2005年1月。
7. 糜正琨,軟交換組網與業務,人民郵電,2005年9月。
8. 謝邦昌,易丹輝,統計資料分析,中華資料採礦協會,2003年8月。
二、英文部分
1. Clausen, Sten-Erik, Appli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CA Sage Publications,1998.
2. Händel, Rainer and Siemens Munich, “NGN Governance Issues”, ITU-T, Feb. 2004.
3. Khalil, T.,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4. Lee, Chae-Sub, “NGN Focus Group: Main Achievements”, ITU-T, Jul. 2005.
5. OECD, “Working Party on Tele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Polices: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Development in OECD Countries”, TISP, Jan. 2005.
6.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Advisory Committee, “Overview of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NGN)”,TSAC Paper, No 13/2005, Jun. 2005.
三、網站資料
1.“Focus Group o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FGNGN)”, ITU-T, http://www.itu.int/ITU-T/ngn/fgngn/structure.html, Aug. 2005.
2.“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Internet protocol aspects and next-generation networks”, ITU-T, http://www.itu.int/rec/recommendation.asp?type=products&lang=e&parent=T-REC-Y, Aug. 2005.
3. ITU-T Guide for Beginners, ITU-T, Mar. 2005, http://www.itu.int/itudoc/gs/promo/tsb/87029.pdf, Aug. 2005.
4.“ITU-T Study Group 13 - List of Questions Under Study (Study Period 2005-2008)”, ITU-T, http://www.itu.int/ITU-T/studygroups/com13/questions.html, May. 2005.
5.“ITU-T Study Group 13 List of Questions under Study (Study Period 1997 - 2000)”, ITU-T, http://www.itu.int/ITU-T/1997-2000/com13/questions_old.html, Aug. 2005.
6.“NGN Working definition”, ITU-T, Nov. 2004. http://www.itu.int/ITU-T/studygroups/com13/ngn2004/working_definition.html, Aug. 2005.
7.“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NGN) 2004 Project”, ITU-T, http://www.itu.int/ITU-T/2001-2004/com13/ngn2004/index.html, Aug. 2005.
8.“ITU-T Study Group 13 - List of Questions Under Sudy (Study Period 2001-2004)”, ITU-T, http://www.itu.int/ITU-T/2001-2004/com13/questions.html, Aug. 2005.
9. ITU-T, http://www.itu.int/itudoc/itu-t/com13/workprog/01-04/sg13wkpr.html, Aug. 2005.
10. ITU-T, http://www.itu.int/itudoc/gs/promo/tsb/86258.pdf, Aug. 2005.
11. ITU-T, http://www.itu.int/itudoc/itu-t/com13/workprog/05-08/sg13wpgm_ww9.doc, Aug, 2005.指導教授 薛義誠(Y. C. Shiue) 審核日期 2006-1-17 推文 plurk
funp
live
udn
HD
myshare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