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1. 王仲豪,「南勢溪集水區颱風降雨空間分佈變異性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論文,台中(2006)。
2. 王如意、易任,「應用水文學(上、下)」,國立編譯館(1986)。
3. 王如意、張斐章,「台灣地區頻率雨量之研究(二)」,國立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研究報告(1993)。
4. 台灣省水利局,「台灣水文頻率分析機率分布之選擇研究」,(1982)。
5. 台灣省水利局,「臺灣水文資料電腦檔應用之研究」,(1989)。
6. 石棟鑫,「台灣地區颱風降雨型態之分析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2001)。
7. 田璦菁,「颱洪期間區域總雨量估計最佳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2003)。
8. 江介倫、鄭克聲,「指標克利金空間推估應用於衛星遙測影像分類」,航測及遙測學刊,第九卷,第二期,第43-58頁(2004)。
9. 余濬,「降雨強度之推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10. 易任、葉惠中,「台灣中部地區降雨空間分佈之研究」,臺灣水利,第39 卷,第4 期,第1-15 頁(1991)。
11. 林金樹、陳峰盛,「空間統計之半變異數模式對推估降雨量空間分布之影響」,中華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02)。
12. 金紹興、謝明昌,「氣候變遷對台灣水文環境之影響」,新世紀水資源問題研析與對策研討會,台南縣,第A-1~A7 頁(2001)。
13. 洪菁甫,「臺灣地區降雨強度-延時-頻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994)。
14. 許晃雄,「坦然面對氣候變遷」,科學月刊,第36 卷,第5 期,第404-409頁(2000)。
15. 許晃雄、柯文雄、鄒治華、陳正達,台灣環境變遷與全球環境變遷衝擊之評析— 氣候,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9)。
16. 許晃雄、柯文雄、鄒治華、陳正達、徐光蓉,台灣環境變遷與全球環境變遷衝擊之評析— 氣候變遷(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0)。
17. 許晃雄,台灣環境變遷與全球環境變遷衝擊之評析— 氣候變遷(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1)。
18. 許書平,「氣候變遷對水資源之衝擊-雨量分析」,私立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997)。
19. 陳人敬,台灣南部年最大24 小時與一日暴雨比值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3)。
20. 陳文福、王仲豪,「空間降雨資料模式之研究」,水土保持學報,32(1):11-24(2000)。
21. 郭朝雄、黃月娟、曠育呈,「臺灣地區降雨強度-延時-頻率關係之研究(1)」,臺灣水利,第35 卷,第2 期,第65-80 頁(1987)。
22. 陳錦嫣,「GIS技術與實務運用」,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3)。
23. 游保杉、陳嘉榮,「台灣北部地區雨量強度公式之研究」,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研究報告,(1996)。
24. 游保杉、楊道昌,「三參數極端值分佈於水文頻率分析之應用(年最大日暴雨)」,台灣水利季刊,第四十卷,第二期,第36-45頁 (1992)。
25. 馮豐隆、高堅泰,「應用克立金推估模式於降雨製圖」,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3(2):155-163(1999)。
26.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氣候氣候變遷對台灣水文環境影響之研究」(1995)。
27. 虞國興、莊明德,「台灣乾旱特性之研究」,台灣水利,第40 卷,第4期,第20-33 頁(1992)。
28. 虞國興、黃志強,「無關機率點繪法公式」,台灣水利,第40卷,第三期,pp.22-33(1992)。
29. 虞國興、許書平,「氣候變遷對水資源之衝擊-雨量分析」,農業工程學報,第44 卷,第1 期,第9-24 頁(1998)。
30. 鄭克聲,「氣候變遷對降雨時空分布特性影響之探討」,「農業水利科技研究發展」九十一年度成果發表討論會(2003)。
31. 謝菊蕙 ,「無關機率分布點繪法之理論解析解」,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系統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2001)。
32. Bras, R. L., “Hydr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Hydrologic Science,”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Massachustts (1990).
33. Bierkens, M. F. and P. A. Burrough. “The indicator approach to categorical soil data I Theory” J. of Soil Science, 44, pp. 361-368 (1993).
34. Bierkens, M. F. and P.A. Burrough. “The indicator approach to categorical soil data II Application to mapping and land 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J. of Soil Science, 44, pp. 369-381 (1993).
35. Creutin, J. D., and C. Oled, “Objective analysis and mapping techniques for rainfall fields: an objective compariso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8(2): 413-431 (1982).
36. Goovaerts, P., “Geostatistical approaches for incorporating elevation into the 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rainfall,” Journal of Hydrology, 228: 113–129 (2000).
37. Giakoumakis, S. G., and Baloutsos, G., “Investigation of trend in hydrological time series of the Evinos River basin,” Hydrological Sciences-Journal-des Sciences Hydrologiques, 42(1) February, 81-88 (1997).
38. Horton, R. E., Flood frequency and flood control. Engrg. Record, vol. 68 (1913).
39. IPCC, Working Group I., “Climate Change:The IPCC Scientific essment”, J. T. Houghton, G. J. Jenkins and J. J. Ephraums,(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pp.365 (1990).
40. IPCC, Working Group I., “Climate Change , The Supplementary Report 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Houghton, J.T., Callander, B.A., and Varney(eds),S.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41. Journel, A. G., and C. J. Huijbregts, “Mining Geostatistics,” Academic Press, London (1978).
42. Journel, A. G., ”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s” math. Geol. 15, pp.445-468 (1983).
43. Lebel, T., G. Bastin, C. Obled, and J. D. Creutin, “On the accuracy of areal rainfall estimation: a case study,”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3(11): 2123-2134 (1987).
44. Matheron, G., “Theory of Regionalized Variables and Its Applications”, Ecole National Superieure des Mines, Paris (1971).
45. Pardo-Igúzquiza, E., “Comparison of geostatistical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areal average climatological rainfall mean using data on precipitation and topograph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18: 1031–1047 (1998).
46. Viessman, Jr. W., G. L. Lewis and J. W. Knapp, “Introduction to hydrology 3rd edit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NY (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