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220601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3.147.74.90
姓名 張聖翊(Sheng-Yi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雜散光在變焦手機鏡頭之分析研究
(Stray light analysis for zoom lens)
相關論文
★ 白光LED於住宅照明之設計與應用★ 超廣角車用鏡頭設計
★ 適用於色序式微型投影機之微透鏡陣列積分器光學系統研製★ 發光二極體色溫控制技術及其於色序式微型投影機之應用
★ 光學變焦之軌跡優化控制★ LED光源暨LED與太陽光混和照明於室內照明之模擬與分析
★ 利用光展量概念之微型投影機光學設計方法與實作★ 光學顯微鏡之鏡頭設計
★ 手機上隱藏式指紋辨識設計★ DLP微型投影系統之光路設計
★ 高效率藍光碟片讀取頭★ 模組化雙波長光學讀寫頭的設計與光學讀寫頭應用在角度量測的研究
★ 數位相機之鏡頭設計★ 單光電偵測器之複合式光學讀寫頭
★ 三百萬畫素二點七五倍光學變焦手機鏡頭設計★ 稜鏡玻璃選取對色差的影響與校正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篇論文針對一個三百萬畫素的變焦手機鏡頭做雜散光分析與改善。使用光學軟體LightTools,為手機鏡頭加上機構組件,再以多個角度的光源入射模擬,觀察在成像面上雜散光的平均照度與照度圖。並對於雜散光依光線行進路徑的差別分類後提出鍍膜、使用塑膠不透明元件以及選擇非球面鏡片的CA(clear aperture)外部分做出鋸齒形狀的改善方法。模擬出改善的結果後,以成像面上的雜散光平均照度值和照度圖做出效率的比較與討論。
摘要(英)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suppresses the stray light for a 3 mega pixel and 3x zoom lens of the mobile phone. Established the fabrication components to the zoom lens and observed the average illumination and the illumination chart on the sensor for source incidence from many angles by using LightTools. Classified the stray light to route and coating, blackened, and changed the shape of the CA for aspherical lens are the corrected ways for suppression. After simulated by using LightTools, compared the average illumination and the illumination chart on the sensor and the efficiency.
關鍵字(中) ★ 機構件
★ 雜散光
★ 照度
★ 變焦手機鏡頭
關鍵字(英) ★ zoom lens
★ CA
★ stray light
論文目次 目 錄
論 文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表 目 錄 V
圖 目 錄 VI
第一章 序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論文架構 2
第二章 研究理論介紹 3
2-1雜散光成因 3
2-2光學原理 4
2-3量測單位 6
2-4鏡片製作加工技術 7
第三章 光學模擬分析 8
3-1模擬架構介紹 8
3-2雜散光路徑分類 14
第四章 抑制方法與改善結果 19
4-1雜散光分析討論 19
4-2 CA內影響的雜散光 19
4-3機構件影響的雜散光 23
4-4 CA外影響的雜散光 26
4-5改善結果分析討論 29
第五章 討論與未來展望 50
5-1討論 50
5-2 未來發展性 54
參 考 文 獻 55
附錄一 56
附錄二 58
附錄三 60
附錄四 62
表 目 錄
表3-1 變焦鏡頭規格 9
表4-1 sensor上的雜散光平均照度 (單位: lux) 30
表4-2 sensor上的雜散光平均照度 (鍍膜後) (單位: lux) 30
表4-3 sensor上的雜散光平均照度(加入塑膠不透明元件後) (單位: lux) 32
表4-4 sensor上的雜散光平均照度(加入鋸齒狀後) (單位: lux) 32
圖 目 錄
圖2-1較強的雜散光對成像影像前後 3
圖2-2較弱的雜散光對成像影像前後 4
圖2-3光線入射介面產生反射與折射 5
圖3-1 變焦手機鏡頭的鏡組資料 9
圖3-2變焦手機鏡頭由wide端變焦至tele端 10
圖 3-3手機鏡頭側面解剖圖 11
圖3-4替每一群鏡片間加上固定片 12
圖3-5為每一群鏡片加上筒狀結構 12
圖3-6將所有筒狀結構置入軌道作用的housing 13
圖3-7配合保護鏡片作holder 13
圖3-8 wide端時光源由-80度至80度入射的光線追跡圖 15
圖3-9 wide端變焦鏡頭三種類型雜散光的影響百分比 17
圖3-10 middle端變焦鏡頭三種類型雜散光的影響百分比 17
圖3-11 tele端變焦鏡頭三種類型雜散光的影響百分比 18
圖4-1一個CA內影響的雜散光例子 20
圖4-2 wide端CA內影響的雜散光中十二個鏡面的影響比例 20
圖4-3 middle端CA內影響的雜散光中十二個鏡面的影響比例 21
圖4-4 tele端CA內影響的雜散光中十二個鏡面的影響比例 21
圖4-6 middle端三種類型雜散光在鍍膜後的百分比分布 22
圖4-7 tele端三種類型雜散光在鍍膜後的百分比分布 23
圖4-8 機構件影響雜散光光線示意圖 24
圖4-10 middle端各機構件對sensor的影響百分比 25
圖4-11 tele端各機構件對sensor的影響百分比 25
圖4-12 一個CA外影響的雜散光的例子 27
圖4-13 wide端各鏡片CA外的影響比重 27
圖4-14 middle端各鏡片CA外的影響比重 28
圖4-15 tele 端各鏡片CA外的影響比重 28
圖4-16 將第一鏡片的CA外改為鋸齒狀 29
圖4-17(a) wide端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34
圖4-17(b) wide端1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34
圖4-17(c) wide端2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35
圖4-17(d) wide端3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35
圖4-17(e) wide端4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36
圖4-17(f) wide端5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36
圖4-17(g) wide端6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37
圖4-17(h) wide端7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37
圖4-17(i) wide端8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38
圖4-18(a) middle端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39
圖4-18(b) middle端1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39
圖4-18(c) middle端2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0
圖4-18(d) middle端3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0
圖4-18(e) middle端4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1
圖4-18(f) middle端5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1
圖4-18(g) middle端6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2
圖4-18(h) middle端7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2
圖4-18(i) middle端8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3
圖4-19(a) tele端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4
圖4-19(b) tele端1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4
圖4-19(c) tele端2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5
圖4-19(d) tele端3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5
圖4-19(e) tele端4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6
圖4-19(f) tele端5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6
圖4-19(g) tele端6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7
圖4-19(h) tele端7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7
圖4-19(i) tele端80度入射光源在sensor上改善前後的雜散光照度圖 48
圖5-1(a)變焦鏡頭在wide端改善過程中sensor上各入射角度光源的雜散光平均照度值 51
圖5-1(b)變焦鏡頭在middle端改善過程中sensor上各入射角度光源的雜散光平均照度值 51
圖5-1(c) 變焦鏡頭在tele端在改善過程中sensor上各入射角度光源的雜散光平均照度值 52
圖5-2(a) wide端在完成改善步驟後三種類型雜散光的影響百分比 52
圖5-2(b) middle端在完成改善步驟後三種類型雜散光的影響百分比 53
圖5-2(c) tele端在完成改善步驟後三種類型雜散光的影響百分比 53
參考文獻 [1] 何承舫、黃鼎名、張勝聰,「光學系統中的雜散光與抑制」,科儀新
知, pp.82-88,民國95年。
[2] Stephen M. Pompea, “A Stray Light Analysis of the Apache Point
Observatory 3.5-Meter Telescope System,” Proc. SPIE vol.4842, 128-138
(2003).
[3] Andrew E. Lowman, “ Stray light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s Optical Navigation Camera,” Proc. SPIE
vol.5526, 240-248, (2004).
[4] Robert P. Breault and Daniel Milson, “STRAY LIGHT ANALYSIS of
the CASSINI TELESCOPE,” Proc. SPIE vol.1753 ,210-227,(1992).
[5] Eugene Hecht, Optics, Addison Wesley, Inc 2002.
[6] Virendra. Mahajan, Optical Imaging and Aberrations, SPIE PRESS, Inc
1998.
[7] 李正中, 「薄膜光學與鍍膜技術」,藝軒圖書出版社,2006.
[8] 牟益弘,「三百萬畫素二點七五倍光學變焦手機鏡頭設計與分析」, 國
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碩士論文,Taiwan(2008)
[9] 張弘,「幾何光學」,東華書局,(1993)
[10] http://lcd-module.com.hk/image/OV/OV3630.pdf
[11] http://www.bsmi.gov.tw/wSite/index.jsp
指導教授 孫文信(Wen-Shing Sun) 審核日期 2009-10-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