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305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18.218.196.220
姓名 葉淑萍(Shu-ping Y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明中葉首輔楊廷和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premier Yang Tinghe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以楊廷和做為研究主題,探討楊廷和在明代中葉政治上的作為。從楊廷和的行事中,可以分析楊廷和擔任首輔時的人際關係與權力演變。經由楊廷和參與的國是與政爭,可以了解楊廷和在明中葉政治中的運作與影響。
正德十六年,武宗去世,因武宗無子繼承,又無親兄弟,出現皇位繼承的危機。首輔楊廷和遵從《皇明祖訓》,選定朱厚熜接任皇位。從武宗去世到世宗即位期間,皇位空缺三十七天,明代政局岌岌可危。楊廷和在新皇帝尚未抵達京城前,排除危險的局勢。他一連串關鍵性的決策,使明代的政局得到穩定,明代政治又再延續一百多年。因此,首輔楊廷和實是影響明代中後期政局發展的重要人物。
楊廷和入閣後,政局屢有變化。武宗寵信宦官,耽於逸樂,造成政治日漸混亂的局面。他擔任次輔時,藩王及流民起事已相繼發生。正德八年,他接任首輔後,民變及藩王起事的問題,仍持續出現。正德十六年,除了發生皇位空缺的危機,還發生「大禮」的爭論。從世宗即位開始,「大禮」的爭論持續不斷,引發楊廷和與世宗之間的衝突。最後,楊廷和乞休,世宗也聽任其去,結束其首輔生涯。
楊廷和歷事武宗、世宗兩朝,其執政作風大不相同。雖然他無力改變武宗的恣意作為,卻對武宗的失德之處仍然堅持。然而面對新皇帝世宗時,則採取強硬的態度,不肯退讓。他擔任首輔時,處事謹慎,不但壓制宦官的勢力,也得到朝臣的支持。楊廷和使首輔的地位提高,除了政治環境的因素外,還有他本身的能力和特質,才使閣權發展超過以往。然而,在皇權專制的情況下,他又被皇權壓制,只能短暫的扭轉政局。因此,世人應給楊廷和一個合理的歷史評價,而非以狹小的框架審視其作為。
摘要(英)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Yang Tinghe as the theme of study,which is concerning to investigate Yang’s political performance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behavior of Yang Tinghe, we can analyse the chang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ower while Yang Tinghe taking charge of the premier. Base on the history of Yang Tinghe participating in the national major issue and political trouble, we can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operation and influence of Yang Tinghe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Ming Wuzong passed away in 16th year of Zhengde. Because of Ming Wuzong having no son or blood brother, crisis of throne inheriting was appeared. Yang Tinghe complied with “Huang Ming Zu Xun” to select Zhu Houcong to take over the throne. During the period of Ming Wuzong’s death and Ming Shizong ascended, the throne was vacant for 37 days.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Ming Dynasty was an imminent crisis. But Yang Tinghe overcame the crisis before the new emperor reached the capital. Because of his successive decisi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got steadily and the Ming Dynasty was extended for another 100 years. So Yang Tinghe was a very important person indeed who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i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Ming Dynasty.
After Yang Tinghe entered the cabinet,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changed a lot.Ming Wuzong trusted the eunuch unduly, indulged in the pleasure, and caused politics to be confused day by day. When he was served as vice-premier, the rebellion from prince under an emperor and vagrant already happened all the time. After Yang Tinghe took over the premier in 8th of Zhengde, the rebellion from prince under an emperor and vagrant still appeared continuously. In 16th year of Zhengde, Not only came up the crisis of inheriting the throne, but also the dispute of “Great Ritual Controversy”. Since Ming Shizong ascending the throne, the dispute of “Great Ritual Controversy” happened continuously. This issue caused conflict between Yang Tinghe and Ming Shizong. Finally, Yang Tinghe asked for retirement. Ming Shizong allowed him to quit his career of being a premier at his own choice.
The style of Yang’s political positions were very different when he served for Ming Wuzong and Ming Shizong as a premier. Even he was unable to change the wilful deeds of Ming Wuzong, he still insisted to advise the morality lost of Ming Wuzong. However, when he face to this new emperor Ming Shizong, he took tough attitude, and unwilling to make a concession. While served as a premier, he was prudently in business handling. Not only suppressing the eunuch’’s force, but he also got support from courtier.Yang Tinghe improved the standing of the premier. Besides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his own ability and speciality improved the power of cabinet than ever. However, he was suppressed by imperial power in the autocratic situation. That’s why he can only turn back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ransiently. So, common people should offer an rational evaluation of Yang Tinghe in history, instead of examing in a critical way.
關鍵字(中) ★ 大禮議
★ 首輔
★ 楊廷和
關鍵字(英) ★ Great Ritual Controversy
★ premier
★ Yang Tinghe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楊廷和的家世生平與行事風格..... 13
第一節 家世...................... 13
第二節 生平事蹟.................. 22
第三節 行事風格.................. 31
第三章 首輔時期的人際關係............. 39
第一節 楊廷和與武宗、世宗的互動.. 40
第二節 楊廷和與朝臣的相處........ 71
第三節 楊廷和與宦官、倖臣的周旋.. 92
第四章 國是及政爭中的角色和表現...... 109
第一節 藩王之變與民變............ 109
第二節 穩定「空位期」的時局...... 132
第三節 「大禮議」之爭............ 151
第五章 結論.......................... 171
附錄一 楊廷和奏疏一覽表.............. 176
參考書目............................. 182
參考文獻 一、古籍與史料
(一)官書典籍
《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
朱元璋,《皇明祖訓》,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9。
徐學聚,《國朝典彙》,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98。
(二)地方志
黃廷桂等,《四川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習等,《新都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鄂爾泰等,《貴州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鄂爾泰等,《雲南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虞懷忠等,《萬歷四川總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劉大謨等 ,《嘉靖四川總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邁柱等,《湖廣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三)奏議
方鳳,《改亭奏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毛紀,《密勿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毛紀,《辭榮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何孟春,《何文簡疏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林俊,《見素集奏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孫旬編,《皇明疏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孫懋,《孫毅菴奏毅》,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馬文升,《端肅奏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夏言,《桂洲先生奏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桂萼,《文襄公奏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張原,《玉坡奏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張鹵,《皇明嘉隆疏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黃訓編,《名臣經濟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廷和,《楊文忠三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顧爾行編,《皇明兩朝疏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四)文集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世貞,《新刻增補藝苑卮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王教,《中川遺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王鴻儒,《文莊凝齋集》,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嘉靖癸巳(1533)廬州刊本。
王錫爵,《增定國朝館課經世宏辭》,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王鏊,《震澤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文徵明,《甫田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方獻夫,《西樵遺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毛紀,《鼇峰類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毛澄,《三江遺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朱豹,《朱福州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江暉,《亶爰子詩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李東陽集(一)(二)(三)》,長沙:岳麓書社,1984。
《李東陽續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
李麟,《心齋稿》,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正德間四明李氏刊本。
汪思,《方塘汪先生文粹》,臺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乙亥年(1575)江知易跋刊本。
邵寶,《容春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林俊,《見素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林俊,《見素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林時,《介立詩集》,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刊本。
邵經邦,《弘藝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姚淶,《明山先生存集》,收入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姚鏌,《東泉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徐溥,《謙齋文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孫鑛,《居業次編》,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梁儲,《鬱洲遺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唐文燦,《垣署四六存稿》,明萬曆刊本,據尊經閣文庫影印。
張邦奇,《張文定公紆玉樓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張孚敬,《太師張文忠公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張袞,《張水南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陸深,《儼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陸深,《儼山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子昂,《陳拾遺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文燭,《二酉園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陳田,《明詩紀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陳沂,《石亭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嘉靖年刊本。
陳寰、陳察,《二陳先生全集》,臺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刊本。
費宏,《太保費文憲公摘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費宏,《費文憲公詩集》,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嘉靖間鉛山知縣黃中刊本。
傅珪,《北潭傅文毅公集》,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嘉靖丙寅(1566)清苑傅氏重刊本。
《楊一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楊士奇,《東里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廷和,《樂府餘音》,收入謝伯陽編,《全明散曲》,濟南:齊魯書社,1994。
楊慎,《升庵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
楊慎,《升庵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
靳貴,《戒菴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鄒守益,《鄒東廓先生詩集》,臺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元年(1573)序刊本。
董玘,《董中峰先生文選》,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嘉靖辛酉(1561)王國禎福建藩署刊隆慶間(1566-1572)修補本。
趙貞吉,《趙文肅公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熊過,《南沙先生文集》,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劉忠,《少傅野亭劉公遺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劉春,《東川劉文簡公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劉龍,《紫巖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嘉靖間韓山精舍刊本。
蔡潮,《霞山文集》,臺北:傅斯年圖書館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刊本。
蔣冕,《湘臯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霍韜,《渭崖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薛蕙,《考功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儲巏,《柴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嚴嵩,《鈐山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顧清,《東江家藏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四)筆記
王瓊,《雙溪雜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王鏊,《震澤紀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毛奇齡,《大小宗通繹》,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 1985。
朱國禎,《湧幢小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李詡,《戒菴老人漫筆》,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賢,《天順日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李樂,《見聞雜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李默,《孤樹裒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余繼登,《典故紀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唐樞,《國琛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張萱,《西園聞見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黃佐,《翰林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焦竑,《玉堂叢語》,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楊宗吾,《檢蠹隨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趙翼,《陔餘叢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五)私史
尹守衡,《明史竊》,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
毛奇齡,《武宗外紀》,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何出光等,《蘭臺法鑒錄》,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何喬遠,《名山藏》,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沈越,《皇明嘉隆兩朝聞見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56。
范守己,《皇明肅皇外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徐三重,《採芹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徐學謨,《世廟識餘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高岱,《鴻猷錄》,臺北:新興書局,1977。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
夏燮,《明通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張元忭,《館閣漫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洪謨,《繼世紀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陳建,《皇明通紀法傳全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陳建,《皇明紀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焦竑,《國史經籍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傅維麟,《明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雷禮,《皇明大政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廖道南,《楚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鄭曉,《今言》,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鄭曉,《吾學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蕭彥等,《掖垣人鑑》,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薛應旂,《憲章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六)傳記與年譜
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朱大韶,《皇明名臣墓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
李調元,《升庵先生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李贄,《續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汪國楠編述,《皇明名臣言行錄新編》,收入《明人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
周聖楷,《楚寶》,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查繼佐,《罪惟錄》,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唐鶴徵,《皇明輔世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張弘道、張凝道,《皇明三元考》,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焦竑,《國朝獻徵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焦竑,《熙朝名臣實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項篤壽,《今獻備遺》,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雷禮,《國朝列卿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過庭訓,《分省人物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鄧球編,《皇明泳化類編列傳》,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簡紹芳編次、程封改輯、孫錤補訂,《楊文憲公升庵先生全集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二、近人著述(中文著作)
(一)中文專書
卜鍵,《嘉靖皇帝》,臺北縣:知書房出版,1996。
丁易,《明代特務政治》,臺北:天山出版社,1988。
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王其榘,《明代內閣制度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
牛健強,《明代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2000。
包遵彭編,《明代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嚴嵩與明代政治》,上海:上海科學研究院,1989。
江復明等,《人際關係協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
李光壁,《明朝史略》,武漢:人民出版社,1957。
李洵,《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李洵,《正德皇帝大傳》,吉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李渡,《明代皇權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朝正,《明清巴蜀文化論稿》,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吳緝華,《明代制度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
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
孟森,《明清史講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6。
林延清,《嘉靖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林乾,《嘉靖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胡凡,《嘉靖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姜德成,《徐階與嘉隆政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袁庭棟,《巴蜀文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2。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張仁忠,《正德帝》,長春:吉林文史,1996。
彭炳進,《人際關係研究概論》,臺北:財團法人馨園文教基金會,1998。
楊日出,《楊慎生平及其文學》,嘉義:紅豆出版社,1987。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
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溫功義,《明代的宦官和宮廷》,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黎東方,《細說明朝》,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0。
蒙默等,《四川古代史稿》,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衛建林,《明代宦官政治》,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懷效鋒,《嘉靖專制政治與法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譚天星,《明代內閣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鄭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成都:巴蜀書社,2004。
蔣孝瑀,《明代的貴族莊田》,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衛建林,《明代宦官政治》,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蘇同炳,《明史偶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著,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二)學位論文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明嘉靖朝政治文化〉,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朱鴻,〈「大禮」議與明嘉靖初期的政治〉,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78。
吳士勇,〈明代內閣制之形成〉,華東師範大學明清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秉芝,〈立皇帝—明代宦官劉瑾〉,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聖坤,〈方從哲與晚明政局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梁穎稚,〈蔣冕《湘臯集》校注〉,廣西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誼如,〈李東陽的文學成就及政治生涯—兼論明朝中葉的內閣與翰林院〉,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郭淑吟,〈楊一清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陳埩淑,〈李賢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陳超,〈明代「大禮議」前後的內閣體勢變化〉,東北師範大學明清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趙秀麗,〈「角色失範」:明代「問題皇帝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碩士論文,2005。
趙義山,〈明散曲史研究〉,四川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廖瑞銘,〈余子俊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劉婧,〈論李東陽的政治活動〉,黑龍江大學明清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鄭俊彬,〈明代四川的民變〉,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駱芬美,〈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魏登云,〈楊一清研究〉,湖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碩士論文,2005。
蕭慧媛,〈明代的祖制爭議〉,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蕭慧媛,〈明代官員的乞休致仕—官場困局下求退告歸的時代現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三)中文期刊論文
王建中,〈楊廷和與明代正德嘉靖之際的政局〉,《黑龍江社會科學》,期1(2005),頁82-85。
王廣軍,〈試析明朝內閣制的政治效能〉,《遼寧大學學報》,期4(1999),頁61-64。
王曉霞,〈儒家文化中的人際關係理論〉,《道德與文明》,期5(2000),頁45-47、58。
方弘仁,〈明嘉靖朝五次兵變初探〉,《明史研究專刊》,期5(1982),頁63-82。
尹湘兵,〈明世宗與宦官〉,《黑龍江社會科學》,期2(1998),頁75-77。
尹湘兵、孟廣軍,〈從楊廷和到張璁—嘉靖初年改革述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31期1(2004.01),頁82-86。
尤淑君,〈從楊廷和到嚴嵩:嘉靖朝內閣首輔的權力交替〉,《政大史粹》,期10(2006.06),頁29-88。
田澍,〈「大禮議」與楊廷和閣權的畸變—明代閣權個案研究之一〉,《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7期1(2000.01),頁88-94。
田澍,〈明代大禮議新探〉,《學習與探索》,期6(1998),頁135-139。
田澍,〈明代內閣的政治功能及其轉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1期1(1994.01),頁95-101。
田澍,〈明武宗拒絕立嗣與大禮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40期6(2003.11),頁107-110。
田澍,〈明武宗暴亡後江彬被捕原因探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43期1(2006.01),頁70-74。
田澍,〈洪武祖制與嘉靖前期革新〉,《社會科學戰線》,期5(2000),頁153-159。
田澍,〈張璁議禮思想述論—對張璁在大禮議中「迎合」世宗之說的批判〉,《西北師大學報》,卷35期1(1998),頁1-7。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9期5(2002),頁105-110。
田澍,〈嘉靖前期改革條件的生成—明代改革新思維〉,《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6期1(1999),頁68-104。
田澍,〈嘉靖前期裁革冗員述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30期4(2004.07),頁132-136。
田澍,〈嘉靖前期監察制度改革述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1期4(2003.07),頁73-77。
田澍,〈論正德十六年皇位空缺時期明廷政局的走向〉,《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4期2(1997.03),頁51-57。
田澍,〈論明代大禮議中的革新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期1(1999),頁55-63。
田澍,〈雙向流動:嘉靖前期的人事制度改革〉,《社會科學戰線》,期3(2003),頁245-249。
史武,〈明清皇帝寵臣的貪腐之尤〉,《歷史月刊》,期217(2006),頁77-86。
白品海、鹿慧,〈論明代監察制度對皇權與相權的制約〉,《文史哲》,期2(1998),頁49-55。
江天健,〈北宋英宗濮議之剖析〉,《文史學報》,期19(1989),頁209-227。
朱子彥,〈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宦官干政〉,《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期6(1995),頁41-47。
朱子彥,〈論明代的內閣與黨爭〉,《社會科學戰線》,期1(1996),頁149-155。
朱亞非,〈論楊廷和—兼評正德16年的改革〉,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期6(1987),頁10-15。
朱鴻,〈文集與人物研究—以明初閣臣黃淮為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期29(2001.06),頁73-93。
朱韜,〈成都市新都區出土明代楊恒墓誌考釋〉,《四川文物》,期1(2007),頁83-86。
吳振漢,〈王守仁撫贛時期的文人領軍〉,《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期19(1999.06),頁35-67。
吳振漢,〈明代前期內閣與吏部主導人事權之變遷〉,《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期22(2000.12),頁71-95。
吳智和,〈明代提學的教育生活〉,《淡江史學》,期10(1999.06),頁125-146。
李紹強,〈皇帝、儒臣、宦官間的關係與明朝政治〉,《齊魯學刊》,期2(1988),頁14-17。
李洵,〈「大禮議」與明代政治〉,《東北師大學報》,期5(1986),頁48-62。
李洵,〈明武宗和他所代表的封建貴族階級〉,收入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編,《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頁604-613。
李渡,〈明代皇權與宦官關係論略〉,《中國史研究》,期5(1995),頁80-84。
李渡,〈論明代的閣權〉,《文史哲》,期6(1995),頁89-94。
李衡眉、張世響,〈從一條錯誤的禮學理論所引起的混亂說起—「禮,為人後者為之子」緣起剖析〉,《史學集刊》,期4(2000),頁78-82。
杜淑芬,〈《明史紀事本末•大禮議》校讀〉,《明代研究》,期8(2005.12),頁125-167。
冷東,〈明代政治家與宦官關係論略〉,《廣東社會科學》,期2(1995),頁60-66。
冷東,〈嚴嵩與宦官關係論略〉,《贛南師範學院學報》,期4(1998),頁52-57。
那思陸,〈明代內閣與司法審判〉,《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期2(2001),頁31-60。
那思陸,〈明代司禮監與司法審判〉,《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期9(2001.05),頁183-198。
孟廣軍,〈明世宗的宦官政策略〉,《閩江學院學報》,卷25期6(2004.12),頁78-80。
孟廣軍,〈從嘉靖朝大禮議等事看閣權對皇權的制約〉,《北方論叢》,期3(1995),頁91-93。
林延清,〈明朝后妃在皇位繼承危機中的作用〉,《求是學刊》,卷33期4(2006.07),頁138-144。
林延清,〈嘉靖帝對內閣的強化、完善與控制〉,《南開學報》,期4(1996),頁9-13。
林延清,〈嘉靖皇帝裁革鎮守太監〉,《文史雜談》,期4(1994),頁25-26。
林延清,〈嘉靖皇帝新論〉,《歷史教學》,期10(1994),頁51-53。
林延清,〈論明代中期京畿地區莊田的膨脹和清理〉,《明清史》,期6(2000.03),頁2~8。
林延清,〈論明世宗打擊和裁抑宦官〉,《史學集刊》,期4(1994),頁17-21。
林樺,〈明代翰林院制度述論〉,《貴州文史叢刊》,期5(1994),頁64-68、90。
林麗月,〈獬豸與肝膽—談明代的言官〉,《歷史月刊》,期3(1988.04),頁107-111。
林麗月,〈閣部衝突與明萬曆朝的黨爭〉,《師大歷史學報》,期10(1982.06),頁1-19。
周維強,〈佛朗機與宸濠之叛〉,《東吳歷史學報》,期8(2002),頁93-127。
施正康,〈明代南方的安陸皇莊〉,《明史研究論叢》,期3(1985),頁112-139。
胡凡,〈明代的佞幸與明代社會〉,《北方論叢》,期1(1994),頁89-94。
胡凡,〈明代東宮臣僚集團與明代政治〉,《明史研究專刊》,期11(1994.12),頁1-17。
胡傳淮,〈明代遂寧黃氏家族詩人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報》,期1(2006),頁40-41。
姜鳳歧,〈試論朱元璋對太子的教育〉,《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3期2(2000),頁71-73。
姜德成,〈明代內閣制淺議〉,《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6期4(1998),頁104-110。
韋慶遠,〈三楊與儒家政治〉,《史學集刊》,期1(1988),頁20-41。
韋慶遠,〈楊廷和、楊慎父子兩代孤忠〉,《歷史月刊》,期92(1995.09),頁26-33。
韋慶遠,〈論封建皇權和皇位繼承問題〉,收入氏著,《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頁335-358。
柳存仁,〈夏言.嚴嵩.徐階〉,《嶺南學報》,期1(1999.10),頁345-374。
高宗愷,〈楊慎與黃娥〉,《中華文化論壇》期4(1996),頁45-46。
孫力楠,〈論明代翰林院〉,《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6(1998),頁24-28。
孫彩霞,〈試析楊廷和悲劇產生的原因〉,《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期1(2006),頁3-4。
梁希哲,〈明代內閣與明代的官僚政治〉,《史學集刊》,期2(1992),頁19-27。
倪軍民,〈荒唐天子明武宗〉,《紫禁城》,期2(1995),頁16-18。
張立文,〈論「大禮議」與朱熹王陽明思想的衝突〉,《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卷30期2(1999),頁69。
張立文,〈論張璁的「大禮議」與改革思想〉,《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32期4(2002.07),頁12-19。
張正明,〈明代重臣王瓊〉,《晉陽學刊》,期5(1997),頁103-108。
張哲郎,〈從明代皇帝之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14(1997.05),頁7-34。
張哲郎,〈從明代皇帝之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15,(1998),頁1-27。
張璉,〈從大禮議看明代中葉儒學思潮的轉向〉,《明清史集刊》,期3(1997.06),頁51-68。
張德全,〈楊升庵故里活動考〉,《四川文物》,期1(1995),頁47-49。
張顯清,〈明嘉靖「大禮議」的起因、性質和後果〉,《史學集刊》,期4(1988),頁7-15。
郭福祥,〈臧賢與明武宗時期伶官干政局面的形成〉,《東南文化》,期5(2003),頁49-54。
陳建國,〈明代皇位繼承問題與政治鬥爭〉,《咸陽師範專科學校學報》,卷13期4(1998),頁59-63。
陳超,〈明代「大禮議」前後的內閣體勢變化〉,《東北師大學報》,期201(2003),頁38-42。
黃寬重,〈人際網絡、社會文化活動與領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臺大歷史學報》,期24(1999.12),頁225-256。
舒敏,〈司禮監與內閣—明代皇權平衡的兩個砝碼〉,〈麗水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期1(1994),頁30-38。
楊進藝,〈人際關係的社會作用〉,《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期2(1994),頁61-62。
董倩,〈明代庶吉士制度探析〉,《社科縱橫》,期4(1996),頁37-39。
萬揆一,〈「議大禮」與楊升庵〉,《昆明師院學報》,期1(1981),頁53-57。
甄曉嵐,〈試論霍韜在大禮議中的作用和地位〉,《廣東教育學院學報》,卷23期1(2003),頁124-128。
趙克生,〈明世宗祭禮改制對嘉靖政治、經濟的影響〉,《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2004),頁52-57。
趙儷生、高昭,〈明正德間幾次農民起義的經過和特點〉,收入氏著,《中國農民戰爭史論文集》(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5),頁134-153。
廖遠修、芶建麗,〈談楊廷和〉,《四川師院學報》,期4(1980),頁59、65-68。
廖鴻裕,〈從大禮議看嘉靖時期對《儀禮》「為人後」的解釋〉,《東方人文學誌》,卷3期4(2004.12),頁117-132。
劉長江,〈明代科道官參與廷議之得失〉,《川東學刊》(社會科學版),卷8期1(1998),頁45-49。
劉俊虎,〈中興名臣,一代儒相—劉健生平事跡述評〉,《河南科技大學學報》,卷21期4(2003.12),頁21-23。
劉真武,〈「大禮之爭」是非考辨〉,《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1991),頁67-71。
劉真武,〈嘉靖初年大禮之爭與皇權的強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3(1989),頁70-76。
劉晉華,〈明代內閣制度與黨爭〉,《社科縱橫》,卷18期3(2003),頁68-69。
劉祥學,〈楊廷和與嘉靖初年的政治革新〉,《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26期2(2000.03),頁122-128。
劉毅,〈明武宗南京之行〉,《紫禁城》,期1(2003),頁16-18。
鄭克晟、傅同欽,〈王陽明與嘉靖朝政治〉,《明史研究專刊》,期11,(1994.12),頁19-39。
蔡東杰,〈試論中國歷代君相權力之消長〉,《淡江人文社會學刊》,期11(2002.06),頁103-126。
蔡明倫,〈嘉靖言官:戴著鐐銬起舞〉,《北方論叢》,期2(2006),頁88-91。
蔡明倫、李業明,〈論明代言官維護皇權的政治功能-以嘉靖、隆慶、萬曆朝為中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卷26期2(2005.04),頁113-117。
蔡泰彬,〈由夏原吉備顧問時期探討明初六部與內閣權力之消長〉,《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期15,頁165-186。
鄧志峰,〈「誰與青天掃舊塵」—「大禮議」思想背景新探〉,《學術月刊》,期7(1997),頁97-103。
鄧志峰,〈嘉靖初年的政治格局〉,《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期1(1999),頁88-92。
鄧牧之,〈政治與倫理的兩難選擇—「大禮議」中的楊廷和〉,《文史知識》,期10(1998),頁102-106。
鄧長清,〈明代庶吉士制度探微〉,《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34期2(1998.06),頁68-74。
暴鴻昌,〈明代內閣組合類型述略〉,《明史研究專刊》,期10(1992.10),頁225-240。
閻愛民,〈「大禮議」之爭與明代的宗法思想〉,《南開史學》,期1(1991),頁33-55。
蕭群忠,〈中國古代人際關係現象、特點及其現代意義〉,《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1期5(1994.09),頁13-20。
蕭憶梅,〈論張居正時代之閣權〉,《史學會刊》,期40(1996.06),頁21-28。
謝景芳,〈致君堯舜與強權政治―論明代士大夫與專制皇權的衝突〉,《學習與探索》,期3(2000),頁121-127。
謝景芳,〈假皇帝與代管家―朱元璋廢相後的明代閣權之爭及其批判〉,《齊魯學刊》,期2(1996),頁42~47。
薛仰敬,〈彭澤年譜〉,《西北史地》,期3(1996),頁1-17。
薛泉,〈論李東陽的仕宦意識〉,《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11期4(2005.08),頁497-500。
藍東興,〈明武宗評述〉,《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1(1997),頁12-15、43。
藍東興,〈明武宗時期的李東陽述評〉,《貴州大學學報》,期3(1996),頁70-74。
魏登雲,〈正德閣臣李東陽「貪戀相位」「節操大虧」質疑〉,《遵義師範學院學報》,卷8期4(2006.08),頁1-5。
顏秋樺,〈明朝李東陽暗鬥閹黨〉,《炎黃春秋》,期3(2004),頁74-77
羅輝映,〈楊廷和事略考實〉,《中國史研究》,期2(1990),頁45-51。
羅輝映,〈論明代「大禮議」〉,《明史研究論叢》,期3(1985),頁167-188。
羅麗馨,〈明代京營之形成與衰敗〉,《明史研究專刊》,期6(1983),頁1-36。
羅麗馨,〈明代內閣制度〉,《文史學報》,期6(1976.06),頁97-160。
譚平,〈后妃與明代政治〉,《成都大學學報》,期3(1995),頁19-22。
譚平,〈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對明朝治官的影響〉,《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卷26期8(2005),頁296-299。
三、近人著述(外文著作)
Fisher, Carney T.,The Chosen One : Succession and Adoption in the Court of Ming Shizong, Sydney:Allen & Unwin,1990.
Fisher, Carney Thomas,“The Great Ritual Controversy in M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Ph . D . Dissertation, 1977.
西村元照,〈劉六劉七の亂にっぃて〉,《東洋史研究》,卷32期4(1974),頁44-86。
谷光隆,〈成化時代におけろ司禮監の地位〉,《東洋史研究》,卷13期3(1954),頁1-17。
阪倉篤秀,〈內閣大學士費宏—三度の入閣を巡って〉,收入明代史研究會、明代史論叢編集委員會編,《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上)》,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111-130。
阪倉篤秀,〈寧王宸濠の亂—明朝諸王分封制の一齣〉,收入追悼記念論叢編集委員會編,《明代中國の歷史位相(上)》,東京:汲古書院,2007,頁261-282。
野田徹,〈嘉靖朝における鎮守宦官裁革〉,《史淵》,期137(2000.03),頁25-54。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08-3-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