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朱茜(Chien Chu)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中共八大及其影響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Eigh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s Effects)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自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的變化是令人驚異的。十九世紀末,列強以武力敲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在傳統社會秩序的逐步解體中被迫走上了現代化的歷程。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基調是中國的現代化,但中國現代化之路卻充滿了崎嶇和坎坷。1949 年,中共以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結合群眾動員的方式所建立的現代國家,在50 年代初期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動員能力,中共即以此力量解決了建國初期的國家政治、經濟與社會危機,也開始了共產中國現代化的道路。
從中共建政以後的新民主主義時期,大體上完成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統一以及階級的改造。1956年,中國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也開始進入了社會主義。同年,中共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是中共在建政之後召開的首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反映了當時國內外的特殊情勢,也體現了當時主要的時代任務。由八大所開創的建設目標,代表著共產中國正邁向以生產力提升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對中共而言,中共的八大可說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八大路線」為中共走向現代化目標奠定了政治基礎。
然而,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左傾,使得中共在八大之後的國家政策走向愈趨極端,不僅使八大所確立的政策方針產生中斷,也使中國喪失了50年代到70年代發展經濟的良機,因而造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斷裂。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改革開放政策,正可說是中共對於1956年八大路線的回復,中國又重新回到了現代化的歷史主流。本文願藉由對中國二十世紀現代化發展與斷裂的歷史回顧,讓今後的我們在發展的路上減少一些摸索,進而找到一條更清晰寬廣、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 |
摘要(英) |
From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change in China is amazing.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Great (World) Powers knocked the Chinese gate opened by force. Chinese was forced to be modernized while its traditionally social orders were disintegrated gradually. Throughout the 20th century, the basic tune of Chinese history was modernization.However, the road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ese was full of frustrations. In 1949, the Chinese Communists established a modern country which was combined Marxist-Leninist ideology into the public mobilization. The country showed its huge power of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the power was used to solve its crises in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country. It also started the modernized road of the Communist China.
The state independence,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and the hierarchical reformation were generally completed since the neo-democratism stag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government. In 1965, China completed its three great reforms of socialism, and entered its socialism stag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ummoned the Eighth National Congress at the same year. This was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afte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established the government.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in and out of the country were expressed, and the main duties of the times were showed in the congress. The goals created by the Eighth National Congress represented that Communist China was striding to raise its production as the core of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process.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he Eighth National Congress was a milestone t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socialism. “The Eighth National Congress Route” established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striding toward modernized goals.
Nevertheless, a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eclined to the left, the national policies after the Eighth National Congress were getting extreme. Not only were the guiding principles set up in the Eighth National Congress interrupted, but the good chance to develop Chinese economics from 1960s to 1980s was deprived.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as broken off. Yet the reformative and open policies after the Third Plenumof the Eleventh Party Congress could be the renaissance of the Eighth National Congressroute. Chain came back to the historical mainstream of modernization again. This article expects to review the modernized development and interruption of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so that we may reduce some gropes and find a clearer and broader road belonging to us. |
關鍵字(中) |
★ 毛澤東 ★ 毛澤東思想 ★ 八大 ★ 八大路線 ★ 社會主義現代化 |
關鍵字(英) |
★ The Eighth National Congress Route ★ socialism modemization ★ Mao Tse-tung ★ The Eighth National Congress ★ Maoism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iv
第一章緒論……………………………………………………………………………1
第二章中共八大召開的歷史背景……………………………………………………17
第一節新民主主義建國綱領的實施………………………………………………17
一、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與實踐…………………………………………………18
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19
第二節從新民主主義到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30
一、一化三改政策的實施………………………………………………………31
二、單一公有制經濟制度的形成及影響………………………………………36
三、中共的知識分子政策………………………………………………………37
第三節新中國建設道路的選擇……………………………………………………39
一、「一邊倒」的外交政策……………………………………………………40
二、抗美援朝……………………………………………………………………42
第三章中共的八大
第一節影響八大的重要因素………………………………………………………46
一、蘇共二十大…………………………………………………………………46
二、馬列主義與中國國情的第二次結合………………………………………49
三、論十大關係…………………………………………………………………51
第二節八大的籌備與召開…………………………………………………………53
一、籌劃過程……………………………………………………………………53
二、八大的召開…………………………………………………………………59
三、新的中央委員會的選舉……………………………………………………65
第三節八大路線……………………………………………………………………66
一、在政治建設方面……………………………………………………………66
二、在經濟建設方面……………………………………………………………67
v
三、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68
四、在加強執政黨的建設方面…………………………………………………71
五、在健全國家政治體制與法制建設方面……………………………………73
六、對中共黨的體制改革方面…………………………………………………74
七、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面………………………………………………………75
第四章八大路線的實踐與中斷
第一節八大路線的實踐與發展……………………………………………………78
一、對發展生產力的路線實踐…………………………………………………78
二、繼續反冒進的平衡發展經濟政策…………………………………………80
三、界定國內主要矛盾…………………………………………………………81
第二節八大路線的轉折與中斷……………………………………………………84
一、從整風運動到反右派鬥爭…………………………………………………85
二、從反「反冒進」到大躍進…………………………………………………89
三、階級鬥爭擴大化……………………………………………………………96
第三節八大路線中斷原因探析……………………………………………………98
一、國際因素……………………………………………………………………98
二、國內因素……………………………………………………………………103
三、個人因素……………………………………………………………………107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中國現代化的斷裂及其原因………………………………………………110
一、中國傳統社會的斷裂與重建………………………………………………110
二、追求現代化之路……………………………………………………………112
三、現代化的斷裂………………………………………………………………112
第二節八大的意義與評價…………………………………………………………119
徵引書目…………………………………………………………………………………121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參考書目
(一)史料
人民出版社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3 年)。
人民出版社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5 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
出版社,1994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 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6 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6 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6 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年
122
6 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8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2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88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 至8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0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2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87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53-1956)》(北京:中央文獻出
版社,1991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3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2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
版社,1993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4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8 至11 冊(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1994 年)。
中共中央辦公廳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年)。
中共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 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 年)。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編,《中國共產黨歷次重要會議集》,下冊(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2 年)。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9 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1981 年》(北京:中國統計局,1981
年)。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1 輯(出版地及出版者不詳,1967 年)。
(二)專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人事紀要1949- 1985》(北京:紅旗出版社,
1987 年)。
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上冊(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年)。
丁建弘主編,《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一種歷史社會學的研究》(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1999 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著,《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北京:人民出
版社,1963 年)。
王光美、劉源等著,《你所不知道的劉少奇》(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合著,《中國共產黨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3 年)。
石仲泉,《毛澤東的艱辛開拓》(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 年11 月)。
石仲泉,《毛澤東研究述評》(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年)。
石仲泉、沈正東、楊先材、韓鋼等主編,《中共八大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吳冷西,《十年論戰》,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年)。
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自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上海:新華出版社,
1995 年)。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 年)。
李銳,《廬山會議實錄》(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李銳,《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台北:新銳出版社,1995 年)。
林蘊暉、範守信、張弓等著,《凱歌行進的時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
武克全主編,《現代化擴展中的世界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
金羽主編,《鄧小平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思想研究》(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年)。
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第3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年)。
金春明,《建國後三十三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
金春明、陳登才主編,《毛澤東思想發展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年)。
金春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香港:開明書店,1992)。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中文大學出
版社,1993 年)。
胡坤德,《中日戰爭史(1931-1945)》(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年7 月)。
胡喬木,《胡喬木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3 月)。
軍科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
社,1988 年7 月)。
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年)。
師東兵,《政壇秘聞錄──前中共政要訪談》(香港:港龍出版社,1998 年)。
徐焰,《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回顧與反思》(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0 年)。
徐達深,《共和國史記》,第1 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年) 。
郭德宏、李玲玉主編,《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專題講義》(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年12 月)。
張少書著、梅寅生譯,《敵乎?友乎?》(臺北:金禾出版公司,1992 年1 月)。
張文儒主編,《毛澤東與中國現代化》(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年)。
張廣信,《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長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年)。
莫里斯.邊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李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
──人民共和國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年〉。
許全興,《毛澤東晚年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年)。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臺北市:英文漢聲,民95 年) 。
逢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年)。
陳木杉,《中共編寫「中華民國史」真象探討》(臺北:黎明書局,1995 年11 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1 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冊(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1 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臺北:中華日報社,1980 年9 月)。
陳修良,《潘漢年非凡的一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年)。
陳國清,《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起點》(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 年)。
陳雲,《陳雲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
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 年)。
賀耀敏、武力,《五十年國事紀要》,經濟卷(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黃秋耘,《風雨年華》(北京:人民文藝出版社,1983 年)。
黃崢,《王光美訪談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年)。
黃錚,《劉少奇一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年)。
新華書店編輯部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重要文獻》(上海:新華
書店,1949 年10 月)。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聯書店,1999 年12 月)。
董必武,《董必武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
蓋軍主編,《新編中共黨史簡明教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年8 月)。
裴堅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49-1956)》,第1 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4 年)。
趙德馨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1954-1971)》(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1 月)。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
劉國新、賀耀敏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長編》,第2 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劉曉,《出使蘇聯八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 年)。
鄭惠等主編,《中國共產黨通志》,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
鄭惠、林蘊暉、趙眾主編,《五十年國事紀要》(文化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9 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
錢乘旦、楊豫、陳曉律著,《世界現代化進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
謝春濤,《「大躍進」狂瀾》(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年)。
薄一波,《薄一波文選(1937- 199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年)。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
龐松、王東,《滑軌與嬗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年)。
羅德明著,《中國經濟──運行與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年)。
C. E. Black 編,《比較現代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年)。
(美)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1卷(河北:人
民出版社,1989 年3 月)。
(美) R. 費正清、麥克法夸爾(John K. Fairbank & Roderick Macfarquhar)主編,《劍橋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年)。
(美)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l500 年以後的世界》(上海:上海社會科學
出版社,1999 年)。
(三)期刊
卜萬平,〈1957 年整風轉向原因新探〉,《南京政治學院學報》,期5(1997 年),
頁64-66。
于龍生,〈毛澤東與中共「八大」〉,《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期6(1996 年),頁8-17。
支紹曾、鄧紅洲,〈新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國際戰略〉,《軍事歷史》,期3(2003
年),頁16-21。
王令金,〈「大躍進」之動因研究〉,《棗莊師專學報》,期3(2000 年),頁98-100。
王永欽,〈周恩來與高饒事件〉(上),《黨史縱橫》,期11(2002 年),頁7-9。
王永欽,〈周恩來與高饒事件〉(下),《黨史縱橫》,期12(2002 年),頁27-30。
王治濤,〈「大躍進」運動開始時間新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期6(2004 年),
頁95-99。
王素莉,〈黨的八大路線與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選擇〉,《中共黨史研究》,期4(1996
年),頁25-29。
王軍正,〈「大躍進」發生的社會歷史原因探析〉,《西安聯合大學學報》,期3(2001
年),頁70-72。
王雙梅,〈劉少奇與中共八大政治路線的確立〉,《黨的文獻》,期6(2000 年),頁22-28。
王振輝,〈民粹主義與毛澤東:重評毛澤東的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展望與探索》,
期7(2003 年),頁63-69。
石仲泉,〈黨的八大與黨領導的二十世紀中國的兩次偉大革命〉,《中共黨史研究》,期
6(1996 年),頁8-14。
田曉晴,〈建國初期第一次反腐敗鬥爭探析〉,《史實述評》,期5(2003 年),頁40-42。
田居儉,〈八大前後關於改進體制的探索〉,《中共黨史研究》,期2(1998 年),頁55-60。
伍精華,〈回顧中共「八大」會議〉,《百年潮》,期7(2004 年),頁35-38。
任曉偉、蕭嫻,〈再論八大前後毛澤東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思考──從王光美對一則
有關八大史實的回憶談起〉,《黨史研究與教學》,期5(2003 年),頁20-25。
何立波,〈毛澤東決策謀籌國共第三次和談始末〉,《黨史博采》,期1(2005 年1 月),
頁4-9。
何誠,〈讀《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再評價》〉,《中共黨史研究》,期6(1999 年),
頁77-80。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期6(1991 年8 月),頁15-25。
余英時,〈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期2(1990 年12 月),頁
5-7。
余新輝、劉核雲、張珣,〈對八大路線中斷的再認識〉,《實事求是》,期6(1999 年),
頁17-20。
李青,〈一九五七年反右派鬥爭及其嚴重擴大化的起因和教訓〉,《中共黨史研究》,
期6(1995 年),頁65-71。
李秋,〈社會主義改革的最初探索──中共「八大」略述〉,《黨史縱橫》,期9(1996
年),頁46-48。
李華,〈淺析「三反、五反」運動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關係〉,《綿陽師
129
範學院學報》,期1(2006 年),頁19-23。
李濤,〈從「台灣地位未定論)到「兩個中國說」—40 年代至60 年代美國對台政策之淺
析〉,《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期3(1999 年),頁69-74。
杜蒲,〈「紀念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論十大關係》發表、黨的八大召開40 周年學術
討論會」綜述〉,《當代中國史研究》,期6(1996 年),頁1-3。
汪浩,〈從傳統社會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兼論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
索〉,《江蘇教育學院學報》,期3(2000 年),頁69-77。
辛崇賢,〈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始末〉,《學習論壇》,期11(1998 年),
頁43-45。
周策縱,〈以五四超越五四〉,《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12(1991 年),頁36-45。
周承恩,〈也談「八大」懸案〉,《百年潮》,期5(2003 年),頁74-78。
林蘊暉,〈20 世紀50 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探索中的矛盾及其逆轉之原因〉,《當代中國
史研究》,期4(2003 年),頁24-29。
林蘊暉,〈超越「卡夫丁峽谷」的探索〉,《當代中國史研究》,期3(1994 年),頁42-51。
林蘊暉,〈蘇共二十大與毛澤東走中國自己的路〉,《中共黨史研究》,期1(2004 年),
頁67-72。
林蘊暉,〈胡繩晚年對新民主主義與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思考拾零〉,《歷史研究》,期
3(2002 年),頁140-144。
武力,〈論八大對蘇聯工業化模式認識的深化及其歷史局限〉,《教學與研究》,期6(1996
年),頁39-43。
金怡順,〈全面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起點──中共八大再析〉,《黨史研
究》,期2(2002 年),頁11-13。
柯育芳,〈論1949 一1956 年黨對私人資本主義政策的意義和啟示〉,《學術交流》,
期7(2005 年7 月),頁25-30。
胡國民,〈試論中共黨史上五次“左”傾錯誤的幾個共同點〉,《世紀橋》,期2(1994
年),頁9-11。
胡國民,〈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八大前後對提高執政能力的探索〉,《寧波黨校學報》,
期3(2004 年),頁40-44。
胡繩,〈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再評價〉,《中共黨史研究》,期3(1999 年),頁3-16。
胡繩,〈談黨的「八大懸案」〉,《中央黨史研究》,期6(2002 年),頁65-67。
降邊嘉措,〈1958 年「反冒進」的前前後後〉,《縱橫》,期4(1998 年),頁5-14。
倪進,〈中共八大與八大路線〉,《北京黨史》,期5(2006 年),頁4-7。
唐秉仁,〈論黨的正確路線產生和堅持的條件〉,《毛澤東思想論壇》,期3(1996 年),
頁7-11。
孫運莉,〈「大躍進」中的群眾運動〉,《龍江黨史》,期4(1998 年),頁17-19。
翁有為,〈大躍進時期的「左」傾思想探析〉,《河南大學學報》,期1(1996 年),
頁70-74。
袁亞麗,〈建國初期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及其現實啟示〉,《攀登》(雙月刊),期3(2005
年),頁49-52。
馬郁蔥,〈「三反」運動在福建〉,《黨史研究與教學》,期3(1998 年),頁46-49。
馬書臣、趙傳海,〈中共八大在鄧小平理論形成中的地位〉,《河南大學學報》,期4
(1998 年),頁98-103。
高化民、劉軍,〈對1957 年兩條道路「大辯論」的歷史考察〉,《當代中國史研究》,
期3(1998 年),頁9-19。
婁勝華,〈社會主義改造和集中動員型體制的形成〉,《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期11(2000
年),頁33-38。
張文琳、馬啟民、鞏剛軍,〈評中共「八大」對「中國道路」的探索──兼評西方學者
對「中國道路」認識的誤區〉,《甘肅理論學刊》,期1(2001 年),頁59-62。
張兆文,〈論中共八大的時代特點〉,《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卷25(1998 年12 月),
頁5-8。
張曉峰,〈八大對防「左」的認識〉,《黨的文獻》,期3(1998 年),頁65-69。
梁柱,〈毛澤東與黨的八大路線〉,《當代中國史研究》,期5(2006 年),頁12-14。
許毅、隆武華,〈論中國共產黨「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當代中國史研究》,期1(1995
年),頁32-36。
郭聖福,〈馬克思列寧主義過渡時期理論在中國的變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期
3(2003 年),頁52-58。
郭聖福,〈關於「以階級鬥爭為綱」問題的思考〉,《史學月刊》,期2(2004 年),頁
124-128。
陳明顯,〈中國共產黨「八大」與新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商丘師範
學院學報》,期4(2006 年),頁51-54。
陳勇勤、和旭超,〈「一五」計劃與50 年代共和國經濟〉,《甘肅省經濟管理幹部學
院學報》,卷15 期1(2002 年3 月),頁3-9。
陸安,〈論中共「八大」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探索〉,《青島教育學院學報》,期1(2003
年3 月),頁19-22。
陸韻,〈毛澤東與八大路線的改變〉,《長春師範學院學報》,期1(2002 年3 月),頁
53-55。
彭厚文,〈中共八大前後毛澤東對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探索〉,《蘇州大學學報》,
期2(2004 年3 月),頁7-14。
楊奎松,〈毛澤東為什麼放棄新民主主義-關於俄國模式的影響問題〉,《近代史研究》,
期4(1997),頁139-154。
楊奎松,〈評《抗美援朝戰爭史》〉,《史學月刊》,期6(2001 年),頁25-35。
楊瑞毛,〈試論八大路線遭受背離的歷史必然性〉,《黨史縱覽》,期3(1997 年),頁
27-29。
楊鳳城,〈1956 一1966 年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及其演變〉,《教學與研究》,期5(1998),
頁47-51。
趙壽蓮,〈淺析中共八大的國際反響〉,《北京黨史研究》,期6(1996 年),頁35-37。
齊得平,〈中共八大未提「毛澤東思想」的若干情況〉,《中共黨史研究》,期5(1996),
頁73-75。
齊衛平、趙雷,〈中共八大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結論的認識分歧及其後果〉,《河南師範
大學學報》,期4(2001 年),頁31-37。
劉育鋼,〈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理論創新〉,《毛澤東思想研究》,期3(2003
年5 月),頁63-65。
劉明鋼,〈中國共產黨八大二次會議評析〉,《武漢教育學院學報》,期4(1997 年),
頁56-63。
劉武生,〈周恩來與冒進、反冒進、反反冒進〉,《縱橫》,期5(2004 年),頁4-13。
劉德軍,〈蘇南「三反」運動研究──以幹部變動為線索的考察〉,《二十一世紀》網
絡版,總期65 (2007 年8 月31 日)。
蕭冬,〈關于毛澤東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理論及過渡時期總路線研究綜述〉,
《中共黨史研究》,期4(2003 年),頁69-77。
閻朦,〈八大路線未能堅持的歷史啟示),《陝西師範大學學報》,期S2(1996 年12 月) ,
頁155-156。
謝春濤,〈八大路線未能堅持下去的原因〉,《當代中國史研究》,期6(1996 年),頁
21-22。
謝濤,〈1990 年代以來關於建國初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研究綜述〉,《黨史研究與教
學》,期5(2002 年),頁66-69。
顏永琦,〈新中國「一邊倒」外交戰略評析〉,《黨史研究與教學》, 期4(2005 年),
頁71-79。
顏永琦,〈中蘇論戰與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理論形成淺析〉,《黨史研究
與教學》,期3(2002 年),頁30-34。
韓鋼,〈「八大懸案」釋疑〉,《中共黨史研究》,期2(2003 年),頁40-45。
羅平漢,〈「雙百」方針1957 年被中斷的原因〉,《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總期43(2005
年10 月)。
譚曉曙,〈論20 世紀50 年代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較量〉,《江漢大學學報》,期4(2002
年),頁15-19。
鐘廷豪,〈試論中共八大正確路線未能貫徹執行的原因〉,《以史為鑑》,期1(1997
年),頁43-46。
龔育之,〈毛澤東與八大黨章的兩個特點〉,《中共黨史研究》,期2(2004 年),頁3-9。
(四)學位論文
王永鳳,〈中共對蘇共二十大認識的變化及其對「十年探索」的影響〉,濟南市:山東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4 月。
王俊國,〈由自我異化來看中國的現代化斷裂──從1956 年八大路線至1978 年改革開
放〉,臺北: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年。
王祖發,〈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與八大路線之比較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2000 年6 月1 日。
何瑋,〈試論八大前後我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重大進展的原因及其啟示〉,
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4 月。
李宏,〈十年建設時期黨對社會主義改革的探索及其歷史經驗〉,陝西:西北大學碩士
論文,2006 年5 月。
姜術俊,〈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2006 年5 月。
張凱達,〈論中共。「八大路線」〉,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8 年1 月。
(五)報紙
《人民日報》,1950 年4 月13 日,版1。
《人民日報》,1952 年1 月3 日,版1。
《人民日報》,1955 年5 月17 日,版1。
《人民日報》,1959 年4 月19 日,版1。
《信報》(上海),2006 年7 月12 日,評論版。
二、英文參考專文
Kochin, Michael S.,“Decollectiv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he Planned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0, No. 3, August 1996, pp.717-739. |
指導教授 |
齊茂吉(Mao-Chi Chi)
|
審核日期 |
2008-6-23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