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陳瓊伊(Chiung-Yi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客家樟腦產業轉型策略之研究: 以台三線三個案為例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二次大戰後,原臺灣總督府專賣事業由我國政府接收,在美援挹注下,臺
灣工商業蓬勃,社會日趨繁榮,因全球石油化學工業逐漸起飛,樟腦是人工合
成重要原料也逐漸喪失優勢。自1968 年樟腦產業開放民營後,因合成樟腦替代
品的衝擊,樟樹資源枯竭,外銷市場需求轉為內銷,製腦從業人員減少等因素,
是形成樟腦產業沒落的原因。現今客家樟腦業者傳承祖業以天然環保觀念發揮
於產品上,研發與創新綠色產品、精油及相關產品,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創新
自有品牌,推廣有機的、健康的產品形象。
本研究以客家樟腦產業轉型策略之研究主題,選取三案例為研究對象,了
解其產業轉型之歷程與啟示及精神內涵,以文獻探討與深度訪談法依半結構式
訪談題綱進行訪談,最後將訪談內容運用質化軟體MAXQDA 分析整理歸納後
之研究發現如下:(1)傳統產業升級後於客家文化深耕與呈現。(2)追求品
質與創新是企業生存競爭優勢之首。(3)創新品牌與老技藝薪傳,傳統與現代
結合使文化再生。(4)保存與重視文化景觀價值。(5)客家文創產業業者具
企業家精神,以文化傳承為使命,以社會責任深根地方,活絡客庄經濟,共創
造綠色經濟價值。
關鍵 |
摘要(英) |
Traditional camphor industry was losing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aiwan after World War II. From 1968, the industry was impacted by the depletion
of camphor resources causing many workers left the industry. Moreover,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industries substituted many camphor-related products with
synthetic camphor resulting the falling of the industry. Even the government
privatized the monopoly of camphor companies, the industry, still, cannot cope up
with the business trends in its original market. However, recent development in
Hakka community has shed a way for the camphor industry. The Hakka people
develop organic camphor products with their own brand names and embe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concepts on their cre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s. The
products give the camphor industry a hope that the traditions in camphor industry
can be extended and the new business value created can revival the industry and
further benefit the Hakka community.
Traditional camphor industry is one of the main economic activities of
Hakka community in Taiwan. The industry embedded Hakka’s traditional culture,social, and entrepreneurship that recent development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e have
created substantial impacts on the commun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s of
the development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rocesses the collected data with MAXQDA analysis tools.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e impacts as
1). Presentations of Hakka culture in upgraded camphor industry.
2). Enhancements in qual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competitive Hakka camphor
industry.
3). Regenerations culture through Hakka brand names and traditional skills.
4). Preservations the value of Hakka cultural landscape.
5). Promotions of Hakka entrepreneurship.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can provide knowledge for Hakka community to inher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motivate local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create value for green economy.
|
關鍵字(中) |
★ 客家樟腦 ★ 產業轉型 ★ 文化創意產業 |
關鍵字(英) |
★ Hakka ★ Camphor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謝誌 ............................................................. IV
目次 .............................................................. V
圖次 ............................................................ VII
表次 ........................................................... VIII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流程 ................................................................................... 5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二章文獻探討與架構建立 ........................................ 13
第一節相關文獻檢閱 ..................................................................................... 13
第二節客家族群與樟腦產業 ......................................................................... 25
第三節產業轉型策略 ..................................................................................... 33
第四節研究架構建立 ..................................................................................... 38
第三章台三線客家樟腦產業發展與個案探討 ......................... 41
第一節客家樟腦產業的歷史 ......................................................................... 41
第二節光復後客家樟腦產業 ......................................................................... 54
第三節台三線三個案析探 ............................................................................. 58
第四章研究分析與討論 ............................................ 63
第一節樟腦沒落原因與經營現況 ................................................................. 64
第二節樟腦推廣策略與文創產業 ................................................................. 79
第三節 樟腦產業轉型策略 .............................................................................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00
參考文獻 ........................................................ 103
附錄 ............................................................ 109
附錄一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產業輔導計畫」亮點業者 ................. 109
附錄二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一覽表 ........................ 110
附錄三 受訪者同意書 ................................................................................ 111
附錄四 訪談題綱 ........................................................................................ 112
附錄五 公部門深度訪談題綱 .................................................................. 113
附錄六 專家學者深度訪談題綱 .............................................................. 114
附錄七 訪談實錄照片 ............................................................................... 115 |
參考文獻 |
壹、中文部分
尹章義(2003)。臺灣客家史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客委會。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Mike Crang(著)。文化地理學。
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王和安(2007)。日治時期南臺灣的山區開發與人口結構:以甲仙六龜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俐容(2010)。客家文化政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載於江明修(主編),
客家政治與經濟(頁161-188)。台北市:智勝。
王海山(2003)。科學方法百科辭典。第二版,台北市:恩楷。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9,
117-156。
王學新(2011)。日治前期桃園地區之製腦業與蕃地拓殖(1895–1920)。本文曾
發表於2010 年11 月6–7 日重慶市「第一屆臺灣史研究論壇—臺灣光復六
十五周年。「暨抗戰史實學術研討會」,當時題名為「日治時期山地資本
主義化過程—以桃園地區之蕃地拓殖為例」。臺灣文獻,60 (1),(頁
57-100)。後承蒙兩位匿名審查人的指正。
丘昌泰、蕭新煌(2007)。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台北市:
智勝。
司馬嘯青(2014)。改變臺灣命運的兩百年間:從荷蘭總督到日本總督之路。
台北市:玉山。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市:五南。
江慶林(譯)(1991)。伊能嘉矩(著)。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中卷。南
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江慶林(譯)(1991)。伊能嘉矩(著)。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下卷。南
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江明修(2011)。客家企業家。台北市:智勝。
何來美(2011)。客家身影--客家典範人物。台北市:聯合報。
何鳳嬌(2013)。赤司初太郎在臺灣的樟腦經營。臺灣學研究,16,1-40。台
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吳永華(2003)。臺灣森林探險:日治時期西方人在台採集植物的故事。台北
市:晨星。
吳密察(2008)。臺灣史小事典。四版六刷,台北市:遠流。
杜建德(2011)。清末臺灣的樟腦事業。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南縣。
周錦宏(2012)。文化企業家精神的客家文化產業。載於客家產業交流會議—
會議手冊,151-158。
林一宏(2010)。從「開山撫番」到「理蕃」:樟腦產業與隘勇線的演變。臺
灣博物館,18-25。
林百川、林學源(合纂)(1960)。樹杞林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
市:聯經出版社。
林麗桐(2012)。樟腦產業文化景觀之研究-以復興鄉角板山區域為例。中原大
學建築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獻瑞(2001)。當莊稼漢遇見臺灣樹-農業與山林的戰爭。經典雜誌,34。
林欣宜(1998)。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台北市:果實出版社。
松下芳三郎(1924)。臺灣樟腦專賣志。台北市:臺灣總督府史料編慕委員會。
俞龍通(2008)。文化創意客家魅力: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觀點、策略與案例。
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俞龍通(2012)。亮點客家 臺灣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路:創新、整合、國際化
三部曲。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俞龍通(2014)。創意循環 區域文創觀光產業亮點打造的黃金法則。台北市:
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洪孟啓(2006)。文化資產保存的世界潮流—從有形到無形。美育雙月刊,154,
6。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
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141-158)。台北市:巨流。
孫煒、韓保中(2013)。客家知識體系的分析架構。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
研究社群省思與政策對話(頁13-38)。台北市:智勝。
納日畢力戈(譯)(2000)。Connerton Paul(著)。社會如何記憶。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化資料分析:MAXQDA 軟體的應用。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張維安(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維安(2007)。產業經濟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究概論(頁
132-151)。台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張維安(2007)。臺灣客家企業家的探索。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計畫結案報
告。
張維安、謝世忠(2004)。臺灣客家族群史專題研究1 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
竹苗台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 。台北市/南投縣:客家委員會/國史館臺灣
文獻館。
張翰壁(2000)。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載於張維
安(主編),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頁87-122)。南投縣: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
張麗芬(1995)。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樟腦業(1895~1919)。成功大學歷史語言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莊玉莙(2013)。客家文創產業品牌建立之研究:以台客藍、臺灣藍、客農知
香阿金姐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連 橫(1984)。臺灣通史(下)。臺灣文獻史料叢刊,1。台北市:大通。
郭為藩(2014)。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第三版,台北市:心理。
陳 板(2002)。化邊緣為資源:臺灣客家文化產業化的策略。載於張維安(主
編),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頁17-25)。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
會。
陳世慧(2007)。產業、族群、地震帶─內山公路台三線。經典雜誌,103。
陳正哲(2008)。臺灣樟腦業製腦空間中的區域性格與生產方式—客家產業及
其文化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本報告係接受行
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完成。
陳定銘(2012)。客家社會企業與社會網絡分析。台北市:智勝。
陳思仁(譯)(2002)。Eric Hobsbawm(著)。被發明的傳統。台北市:貓頭
鷹。
陳運棟(2005)。苗栗內山製腦事業發展史。收錄於苗栗文獻,33,87-92。
陳依文、周妙芳、劉力嘉、沈杏怡、王玉真(2012)。日本六級產業化政策及其
對我國施政之啟示(下)。農政與農情,239,81-87。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台北市:雙業。
馮建彰(2000)。東部客家產經活動。載於張維安(主編),臺灣客家族群史
產經篇(頁203-276)。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紹恆(1999)。簡述北部臺灣樟腦製造史。收錄於竹塹文獻,11,74-87。
黃紹恆(2000)。客家族群與臺灣的樟腦業史。收錄於張維安(主編),臺灣
客家族群史-產經篇(頁51-86)。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紹恆(2012)。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三之二):日治中期(至1930 年代為
止)臺灣客家族群與樟腦業之研究。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黃紹恆(2013)。客家文化研究資料的發掘、應用與典藏 子計畫二:產業與族
群:製腦與茶葉。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黃運新(2001)。樟腦往事。收錄於苗栗文獻,3,58-62。
楊騏駿( 2012 ) 。日治前期臺灣樟腦業的發展—以產銷為中心的觀察
(1895~1918)。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紹炳(2004)。臺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社會地位提升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
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溫紹炳、葉茂榮(2003)。臺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散佈研究。臺南市客家文化
協會。
溫紹炳、葉茂榮(2004)。臺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社會地位提升之研究。成功
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報告,37-38。
葉淑貞(2009)。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灣銀行季刊,60 (4),224-273。
廖研婷(2008)。生產空間/空間生產:從臺灣樟腦業生產關係談生產組織與製
腦區位空間的演變。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縣。
廖英傑(2002)。宜蘭近山區發展過程之研究(1796~1920)樟腦、太亞與叭哩
沙平原。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6)。臺灣產業調查表。東京市:金城書院。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917)。臺灣林業史,1,60。台北市:編者。
劉阿榮、李世暉(2010)。客家經濟與產業發展。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
政治與經濟(頁135-160)。台北市:智勝。
劉還月(1997)。臺灣產業誌。台北市:常民文化。
蔡宗哲(2014)。農業六產化推廣與型農本色。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城市智庫電
子報,144。
蔡幸娟(1995)。臺灣樟腦生產與天然樟樹林地空間消長的研究。臺灣師範大
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家全(2010)。清領臺灣樟腦產業的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賴怡瑾(2010)。苗栗樟腦產業的鑲嵌與轉型:以東華樟腦廠為例。苗栗聯合
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市。
戴寶村(2009)。樟腦、鴉片與專賣制度產業文化展示資料調查。台北市:國
立臺灣博物館。
戴寶村(2012)。世界第一‧臺灣樟腦。台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謝世忠、劉瑞超(2012)。客家地方典慶和文化觀光產業─中心與邊陲的形質
建構。台北市/南投縣:客家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鍾倫納(1998)。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市:臺灣商務。
羅秀華(2004)。臺灣的老行業。台北市:遠足文化。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台北市:臺原。
羅肇錦(1992)。臺灣客家人新論。台北市:臺原。
蘇錦夥(2014)。六產達人:123 產如何點石成金。台北市:中衛。
貳、英文部分
Malhotra, N. K. (1993). 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iller, L. D. (1992). Teacher benefits from using impromptu writing prompts in
algebra classe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3(4),
329-340.
Miller, W. L., and Crabtree, B. F.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CA: Sage.
Watson, R. (1997). Ethnomethodology and textual analysis. In Silverman, D.(Eds.),
Aualitative research: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London:Sage. |
指導教授 |
陳定銘
|
審核日期 |
2015-6-25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