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3.145.42.128
姓名 周宇亭(Yu-ting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孟子道德思想研究-成德之教的兩個進路
(Mencius′ Moral Philosophy─On two methods of moral practice)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陳確人性論研究
★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李翱思想研究
★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宋明儒「以心著性」之哲學意義研究
★ 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 劉蕺山的氣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孟子與康德兩相對照後,對中國傳統逆覺體證之工夫有一重新的思考,並且站在對逆覺體證的反省上,在孟子中提供另一條成德的進路。重新考量牟宗三先生對康德之判準,論證康德所提供的進路,即不以自由意志契入,而是通過對道德法則的更加理解,進而轉化現實上感性之意志,使踐德工夫有更為完備的可能。說明孟子文獻中除了以逆覺體證之外,更有對道德法則的分析,證明後世心學一路與理學一路,事實上是互相補足的,對一方皆不能有所偏重。孟子肯定了自由意志為真實的呈現,同時對法則之理解亦有詳細的分析說明。依康德而言,透過這種對道德的分析與展示,則吾人便可逐步純淨化自我的意志,而不同於傳統上僅將孟子限定於逆覺體證一路,同時還可說明孟子為後世儒學學理之奠基者。
摘要(英) In this paper, two contrast after Mencius and Kant, nyi-jywe-tyi-je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 practice of a reconsider.And in nyi-jywe-tyi-jeng" based the of reconsider morals provide another approach in Mencius. Mou Zongsan reconsider Kant prospective sentence, Kant provided proof approach,that does not need to join the free will,but throug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al law, and then into the emotional reality of the will, moral practice may have a more complete. Mencius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o the nyi-jywe-tyi-jeng" more analysis of the moral law, Later prove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 and Neo-Confucianism all the one way. In fact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ll can not be biased against the party. Mencius affirmed free will as a true rendering, while the rule of understanding also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According to Kant, through this kind of moral analysis and display, then people can progressively pure of self-will, unlike the traditionally limited only Mencius all the way in while also illustrate theoretical Mencius Confucianism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the founders.
關鍵字(中) ★ 孟子
★ 康德
★ 牟宗三
★ 道德法則
★ 自然的辯證
關鍵字(英) ★ Mencius
★ Kant
★ Mou Zongsan
★ Moral law
★ Natural Dialectic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4
第三節 研究進路與範圍------------------12

第二章 孟子性善論思想------------------15
第一節 即心言性------------------------16
第二節 仁義內在------------------------25
第三節 性命對揚------------------------34

第三章 對儒家逆覺體證之分析與反省--------46
第一節 對逆覺體證之分析-----------------46
第二節 對康德進路之理解-----------------57
第三節 對心學傳統之反省-----------------71

第四章 孟子工夫論的兩種型態--------------84
第一節 孟子心學之進路-------------------86
第二節 個人修養內涵---------------------89
第三節 國家社會政治---------------------101

結論-----------------------------------112

參考文獻--------------------------------115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編著:《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月刊社,2007年7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1963年6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5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2月。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7月。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3月)。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3月。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出版社,2011年8月。
朱熹註:《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9年8月。
陳德和主編、王邦雄等著:《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7月。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4月。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3月。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8月。
康德(I.KANT)著、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9月出版。
康德(I.KANT)著、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定:《實踐理性批判》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4月。
康德(I.KANT)著、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註:《論教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12月。

(二)、期刊論文
王欣宜:〈康德論道德教育觀對校園倫理之啟示〉《教育研究》第五期,1997年8月,頁331-343。
王玉玫:〈儒家終極關懷的主觀根據與客觀根源─以孟子思想為中心的探討〉《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第五期,2004年6月,頁139-148。
沈明慧:〈康德道德教育觀對校園倫理之啟示〉《教育資料文摘》第三十二期,1993年7月,頁135-141。
李宛真:〈康德道德哲學之探析及其在當代教育上的啟示〉《教育研究》第十一期,2003年6月,頁21-31。
吳宗立:〈康德論道德教育觀對校園倫理之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九卷‧第五期‧總號五十三,1999年2月,頁145-154。
柯志明:〈從「自律」概念論康德與孟子二者道德理論之基本型態的同異〉《基督書院學報》第一期,1994年6月,頁105-119。
俞懿嫻:〈自律與道德教育:亞里士多德與康德學說比較〉《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二期,1995年6月,頁155-173。
荀振芳:〈論教育「自我建構性」的哲學基礎─從康德的認識論解讀教育的本質問題〉《教育研究雜誌》第三期,2003年9月,頁90-95。
馬世年:〈孟子心性學說的理論主張與修養實踐〉《東方人文學誌》第三卷‧第三期,2004年9月,頁1-20。
陳榮美:〈康德論道德教育〉《訓育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二期,1996年6月,頁1-8。
黃順利:〈以康德道德教育思想論述教師體罰問題〉《訓育研究》第三十九卷‧第二期,2000年6月,頁69-76。
黃志煌:〈孟子與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較〉《中山學報》第二十七期,2006年12月,頁157-170。
楊祖漢:〈論康德所說之完全義務及不完全義務〉《鵝湖月刊》第三卷‧第五期,1977年11月,頁31-35。
楊祖漢:〈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章」略解〉《鵝湖月刊》第三卷‧第六期,1977年12月,頁25-29。
楊祖漢:〈儒學的超越意識〉《鵝湖月刊》第四卷‧第六期,1978年12月,頁25-29。
楊祖漢:〈道德之經常義與超越義〉《鵝湖月刊》第五卷‧第三期,1979年7月,頁2-5。
楊祖漢:〈康德道德哲學引論〉《鵝湖月刊》第五卷‧第一期,1979年7月,2-5。
楊祖漢:〈康德對於道德的批判的考察及儒學進於康德處〉《鵝湖月刊》第五卷‧第九期,1980年3月,頁7-11。
楊祖漢:〈從儒家哲學論教育之兩途〉《鵝湖月刊》第11卷‧第2期,1985年8月,頁1-8。
楊祖漢:〈略論康德所說的人性中之基本惡之意義〉《鵝湖月刊》第12卷‧第八期,1987年2月,頁7-10。
楊祖漢:〈孟子與告子義內義外之辯論〉《華岡文科學報》第十六期,1988年5月,頁37-44。
楊祖漢:〈儒學的終極關懷〉《鵝湖月刊》第十五卷‧第三期,1989年9月,頁17-21。
楊祖漢:〈牟宗三對「仁」的詮釋及在「倫理教育」上的涵義〉《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七卷‧第四期‧總號三一一,2000年4月,頁329-336。
楊祖漢:〈四端七情之辨與成德之教〉《鵝湖學誌》第三十期,2003年6月,頁99-124。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總號第16期,2011年12月,頁177-203。
楊祖漢:〈「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當代儒學研究》第十三期,2012年12月。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反省〉《鵝湖學誌》第49期,2012年12月,頁186-209。
楊祖漢:〈從朱子思想看道德教育〉《揭諦》第26期,2014年1月,頁1-25。
謝長法:〈孟子的教化思想〉《孔孟月刊》第四十三卷‧第七期,總號第511,2005年4月,頁23-27。

(三)、學位論文
史羅一:《孟子的心學》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朴璟實:《孟子心性說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朱啟華:《康德德育方法之理論基礎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李美燕:《論孟子內聖之學中「心」、「性」、「天」、「命」觀念的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8年。
何慎琳:《儒家經典教育研究─以《孟子》為中心》嘉義:私立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美燕:《論孟子哲學中的生命教育思想》嘉義: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伯勉:《孟子教育思想對校園霸凌防治啟示之研究》臺北: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13年。
施麗美:《從康德的德性觀反思國小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德教育》臺北:私立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2014年。
唐文斌:《生命教育之儒學基礎─以孟子哲學為中心》嘉義: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戚國雄:《康德道德哲學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許宗興:《孟子義理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陳立驤:《孟子性善說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雪麗:《孟子性善論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示》臺北: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陳桂瑩:《孟子義命思想在品德教育之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維仁:《論孟子情緒管理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以當前國小教學為例》嘉義: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葉宣伯:《從康德自律的義務約束力論國小道德教育》嘉義: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程筠琪:《儒學、公民、與道德教育:以孟子、康德、亞里斯多德的對比展開》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曾麗華:《論孟子倫理思想在品格教育中的實踐》嘉義: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游麗柔:《孟子與韓非教育思想之比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
溫毓華:《從孟子性善論現代師生關係》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培慧:《孟子心性論探微》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哲富:《孟子教育思想的哲學省察》嘉義: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秀娟:《論康德道德教育之倫理意涵》嘉義: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滕春興:《孟子教育哲學思想體系與批判》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賴柯助:《朱子道德哲學重定位:如何回答「道德規範性」的問題》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7月。
關亮清:《孟子人性論中的善惡問題》台中: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羅智韋:《道德判斷之根據:康德與孟子的道德思考及其教育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四)、會議論文
楊祖漢:〈從牟宗三先生康德第二批判的詮釋看康德與朱子的思想型態〉該文見於:深圳大學,儒學的當代發展與未來前瞻——第十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
楊祖漢:〈從康德哲學看心學與理學的區分〉,理學與嶺南社會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廣東,中山大學。
指導教授 楊祖漢(Cho-hon Yang) 審核日期 2015-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