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黃靖軒(Ching-Hsua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藝術學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程邃篆刻中以書入印與仿古璽印之探討 (The Styles of Calligraphy and Ancient Scripts in Cheng Sui′s Seal Carving Art)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程邃(1607-1692)在篆刻藝術史上具有很高地位,他被後世尊稱為清代徽宗篆刻之祖。而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他之後的流派印人多受其影響,除了徽宗以外,還有浙宗和如皋印人。他的篆刻風格中既有明代文人篆刻中印宗秦漢的傳統,亦大量援引印外文字來設計篆法,更明顯的表現出書法的意趣。
程邃身處時代鼎革之際,他一方面繼承了晚明高度的印學研究成果,一方面也是推動清初金石學再興的先趨者。本論文將致力於考察明末清初篆刻和金石學的發展關係,透過研究程邃書法、篆刻風格,並參考相關印人、書法家、金石家的藝文活動來明晰晚清「印從書出」和「印外求印」兩大印學理論建立以前的印學發展脈絡。
本論文總共分成四章:第一章,程邃的《焦山鼎銘》考和明末清初的金石學研究狀況。一方面闡述明末到清初的金石學發展背景,一方面藉由程邃幾位友人的金石搜訪活動,來架構出程邃當時可能浸染的金石學風。最後以程邃和友人考證《焦山鼎》一事,來探析程邃和當時文人對於鐘鼎彝器款識研究的涉入程度。第二章,程邃在漢印篆法中的追古與再造。討論當時的漢隸發展,以及程邃的漢隸表現和漢印繆篆間的關係。第三章,程邃的先秦古璽印式摹擬。先探索明末清初對先秦古璽印的概念,繼而釐清程邃「大小篆合一」的風格來源,以及他可能參考的金石資料和相關古文字書,並闡述當時印壇以先秦文字入印的情況。第四章,程邃之後的以書入印和印外求印。以浙宗、徽宗的發展為例,析探程邃以後的印人對明代印論中篆法筆意表現的理論繼承與詮釋。 |
摘要(英) |
Cheng Sui (1607-1692) enjoyed a prestigiou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seal carving art. He has been respectfully named “the father of seal carvingin the years of Emperor Huizong, Qing Dynasty” by later generations. Theimpact he brought is immense. Since his times, most of the seal engravers have been under his influence, such as those of the Huizong, Zhezong and Rugao Schools. His style is inspired by Ming Dynasty’s literati seal carving art,which retain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Qing and Han seals. He also drew inspirations from texts other than seal carvings to design his seals, highlighting calligraphic expressions.
An engraver who lived at the turn of a new dynasty, Cheng on the one hand inheritedthe spirit of thehighly developed late-Ming seal carving art. On the other, he was a pioneer in restoring epigraphy studies during the early QingDynasty. By studying Cheng Sui’s calligraphy and seal carving styl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seal carving art and epigraphy studies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Also, by looking at the related artistic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seal engravers, calligraphers and epigraphers of that time, the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of seal carving art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the two major argument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seal carvings should derive from calligraphy” and “seal carving artshould be inspired by sources more than seal carvingsalone,” were analyzed.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looks at Cheng Sui’s The Study of Jiaoshan Cauldron Inscriptions (Jiaoshan Ding Ming Kao) and epigraphy studie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e conditions of epigraphy studies of that period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is chapter also investigates Cheng Sui and his friends’ search for historical inscriptions, to try to understand how epigraphy studies might have influenced Cheng Sui. Lastly, by drawing references from Cheng and his friends’ researching the Jiaoshan Cauldron, this chapter analyzes how deeply Cheng Sui and the literati of his times may have been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bells, cauldrons and wine and sacrificial vessels. Chapter Two shows Cheng Sui’s reviewing and re-coining of Han seal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Han clerical script at the tim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ng Sui’s Han seal expressions and Miuzhuan. Chapter Three is about Cheng Sui’s imitations of historical Qing seals. First, people’s views of historical Qing seal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are explored. The chapter thenreviews the formation of Cheng’s “combination of Large and Small Seal Scripts,” finds the epigraphy literatures and related books on antiquity texts that Cheng might have referred to, and describes how the seal carving community at the time liked to use historical Qing scripts to make seals. Chapter Four presents thecalligraphy-inspired seal carvingsby seal engravers after Cheng Sui’s times, as well as how these engravers drew inspirations from sources other than seal carvings to make seals. Taking the engravers of the Zhezong and Huizong Schools as examples,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perspectives taken by later engravers on the Ming seal expressions. |
關鍵字(中) |
★ 程邃 ★ 篆刻 ★ 金石學 ★ 以書入印 ★ 印外求印 |
關鍵字(英) |
★ Cheng Sui ★ seal carving ★ epigraphy studies ★ calligraphy-inspired seal carving art ★ drawing inspirations from sources other than seal carving art to make seals |
論文目次 |
目錄
圖版目錄
前言 1
第一章 程邃的《焦山鼎銘》考和明末清初的金石學研究狀況 15
第一節 明末金石學 15
第二節 清初訪碑活動─以程邃交友圈為例 23
第三節 程邃與《焦山鼎》考 42
第二章 程邃在漢印篆法中的追古與再造 58
第一節 印宗秦漢 58
第二節 明末清初的漢隸書寫 72
第三節 程邃漢印篆法之革新 90
第三章 程邃的先秦古璽印式摹擬 100
第一節 印論發展歷程中之古璽印概念 100
第二節 明末清初篆刻先秦文字的來源 111
第三節 程邃篆刻風格中的先秦文字 121
第四節 清初其他篆刻家的先秦文字入印情況 146
第四章 程邃之後的「以書入印」和「印外求印」 155
第一節 對浙宗篆刻的影響 155
第二節 程邃與清代徽宗篆刻的流變 169
第三節 程邃以後所樹立的文人篆刻創作技法和審美內涵 189
結語 205
參考書目 215
參考圖版 225 |
參考文獻 |
一、 古籍史料
1. (宋)薛尚功著,《歷代鐘鼎款識彝器法帖殘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
2. (宋)夏竦,《古文四聲韻》,台北:商務,1981。
3. (宋)佚名,《宣和書譜》,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1632-1633》,上海:上海商務,1936。
4. (宋)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收錄在《宛委別藏》,台北:商務,1981,頁19。
5. (明)趙宧光,《寒山帚談》,收錄於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八》,台北縣 : 藝文,1975。
6. (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三,〈器用‧古器〉,收錄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57》,台北:台北商務,1983。
7. (明)朱雲原輯,林尚葵撰、李根校正,《廣金石韻府》,收錄在《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16》,台北:新文豐,1979。
8. (明)李贄,《李溫陵集》,台北:文史哲,1971。
9. (明)袁宏道,錢伯誠箋校,《袁宏道集箋校‧與丘長孺》,上海,上海古籍:2008。
10. (明)陳繼儒,《巖棲幽事》,收錄在《叢書集成新編 V.24》(台北:新文豐,1985-1986)
11. (明)陳繼儒著,羅立剛校著,《小窗幽記》,上海:上海古籍,2000。
12. (明)張岱,〈湖心亭看雪〉,收錄於王熙元、郭預衡主編,《古文觀止續編》,台北:百川,1994。
13.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台北:偉文,1976。
14. (明)都穆,《金薤琳琅》,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10》,台北:新文豐,1977。
15.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16. (清)陳鼎,《留溪外傳‧垢區道人傳》,收於黃賓虹,《黃賓虹文集‧書畫卷(下)》,上海市:上海書畫,1999。
17. (清)程芝華,《古蝸篆居印述》,刻鈐印本。
18. (清)葉銘,《廣印人傳‧卷九》,收錄於《印人傳合輯(下)》,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19.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叢刊正編‧81》,台北:台灣商務,1979。
20. (清)黃之雋、趙宏恩監修,《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收錄於《中國省志彙編》,台北市:華文,民56。
21.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68》,台北:新豐,1996-1997。
22. (清)趙崡,《石墨鐫華‧自序》,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市:文豐,1985-1986。
23. (清)康萬民、沈清崖編《陝西通志》,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555》,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4. 趙均,《金石林實地考‧原序》,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51》,台北:新文豐,1985-1986。
25. (清)方濬頤,《夢園書畫錄》,收錄於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7。
26. (清)徐沁,《明畫錄》,上海:華東師範,2009。
27. (清)萬經,《分隸偶存》,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十集》,台北:台灣商務,1981。
28. (清)陳鼎,《留溪外傳》,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254》,臺北:新文豐,1989。
29. (清)沈季友,《檇李詩繫》,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七集》,卷二十三,台北:商務,1977。
30. (清)曹溶,《靜惕堂詩集》,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45》,上海:上海古籍,2010。
31. (清)程邃,《蕭然吟》,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21》,上海:上海古籍,2011。
32. (清)孫默,《十五家詞》,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1494》,台北:台灣商務,1983。
33. (清)孫枝蔚,《溉堂集》,上海:上海古籍,1979。
34. (清)葉奕苞,《金石錄補》,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1521》,台北:中華,1985。
35. (清)王澍,《虛舟題跋》,台北:華漢,1970。
36. (清)孔尚任,《湖海集》,濟南市:齊魯書社,2004。
37. (清)周亮工,《印人傳》,杭州:杭州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38. (清)張在辛,《隸法瑣言》,收錄於周駿富編,(清)震鈞輯,《清代傳記叢刊85‧國朝書人輯略》,台北:明文,1985。
39. (清)施潤章,《學餘堂詩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1313》,台北:台灣商務,1983。
40. (清)宋犖,〈西陂類稿〉,收錄於《歷代畫家詩文集》,台灣:台灣學生,1973。
41. (清)姜宸英,《湛園題跋》收錄於潘運告主編,《清前期書論》,湖南:湖南美術,2003)。
42. (清)姜宸英,《湛園集》,收錄在《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194》,台北:商務,1982。
43. (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原序》,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1517》,台北:中華,1985。
44. 汪鋆,《揚州畫苑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
45. (清)潘耒,《遂初堂詩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
46. (清)潘耒,《遂初堂集》,詩集卷二少遊草,收錄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
47. (清)王文治,《論書絕句三十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48. (清)汪琬,《堯峰文鈔》,台北,台灣商務:1979。
49.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豐,1996-1997。
50. (清)林侗,《來齋金石刻考略》,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七集》,台北:商務,1977。
51. (清)文昭,《紫幢軒詩集‧古瓻集卷中》,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246》,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2. (清)錢泳撰,孟斐校點,《履園叢話》,上海:上海古籍,2012。
53. (唐)譚學念注評,《孫過庭‧書譜》,南京:江蘇美術,2008。
54. (清)王惲撰,《秋澗先生大全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74》(台北:台灣商務,1967。
55. (清)王澍,《竹雲題跋》,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1612》,北京:中華書局,1991。
56. (清)姜宸英,《湛園集》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193-194》,臺北市:臺灣商務,1982。
57. (清)鄭板橋〈跋程邃印拓冊〉,收錄於黨明放,《鄭板橋年譜》,台北:蘭台,2013。
58. (清)傅山,《霜紅龕集》,台北:漢華,1971,卷二十七雜記二。
59. (清)何紹基,《重修安徽通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
60.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台北:文光,1968。
61.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下卷‧卷286》,北京:中華書局,1997。
62. (清)楊士奇,《東里全集‧書夏承碑後》,收錄在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七集‧215》,台北:台灣商務,1977。
63. (清)傅山,《傅山全書‧冊一》,山西:山西人民,1991,頁856。
64. (清)許慎撰,段玉裁注,鍾宗憲主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1998。
65. (清)閔齊伋,畢弘述篆訂,《六書通》,上海:上海書店,1981。
66. (清)施閏章,《學餘堂詩集》,收錄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13》,臺北:臺灣商務,1983。
67. (清)汪啟叔撰,《續印人傳》,收錄在于良子點校,《印人傳合集‧上》,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68.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收錄在《藝舟雙楫疏証》,台北:華正,1990)。
二、 專著
1. 黃賓虹,《黃賓虹文集‧書畫卷(下)》,上海市:上海書畫,1999。
2. 黃賓虹,《黃賓虹文集‧金石篇》,上海市:上海書畫,1999。
3. 周亮工等撰,于良子點校,《印人傳合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2014。
4. 郁重今,《歷代印譜序跋彙編》,杭州:西泠印社2008。
5.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6. 黃諄,《中國印論類編‧上下》,北京:榮寶齋,2010。
7. 朱劍心,《金石學》,臺北:臺灣商務,1995。
8.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臺北:明文,1984。
9.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臺北:石頭,2004。
10. 汪世清,《卷懷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上下》,台北:石頭,2006。
11. 徐利明,《王澍書論》,南京:江蘇美術,2008。
12. 張郁明主編,《清代徽宗印風‧上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13. 黃惇主編,《中國歷代印風系列‧明代印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14. 朱天曙,《感舊︰周亮工及其《印人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5.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6.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2005。
17. 韓天衡,《中國印學年表(增補本)》,上海:上海書畫,1993。
18. 韓天衡,《天衡印話》,台北:南天書局,2000。
19. 楊家駱主編,《篆刻學》,台北:世界書局,1981。
20.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明倫,1970。
21. 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論集‧上》,上海:上海世紀,2011。
22. 朱天曙編校整理,《周亮工全集》,南京:鳳凰,2008。
23. 薛龍春,《鄭簠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2007。
24. 李曉峰主編,《濟南市博物館藏精品》,山東:山東美術,2012。
25. 羅福頤,《古璽彙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1。
26. 高明,《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7. 王國維,《宋代金文著錄表》,收錄在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廣州:廣東教育,2007。
28. 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臺北:聯經,1976。
29.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30. 何恩禮總策畫,吳國豪主編,《王鐸‧傅山選粹》,臺北:何創時基金會,2015。
31.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1996)。
32. 蔡耀慶,《明代印學發展因素與表現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
33. 小林斗盦編,《篆刻全集4‧丁敬‧蔣仁‧黃易‧奚岡》,東京:二玄社,2001。
34. 小林斗盦編,《中國篆刻叢刊 第七卷‧程邃、許容、錢楨他》,東京:二玄社,1982。
35. 小林斗盦編,《中國篆刻叢刊 第十七卷 趙之琛》,東京:二玄社,1982。
36. 小林斗盦編集,《中國篆刻叢刊 第十九卷 屠倬‧趙懿‧胡震他》,東京:二玄社,1982。
37. 小林斗盦編集,《中國篆刻叢刊 第二十一卷 楊澥‧文鼎‧吳咨他》,東京:二玄社,1984。
38. 朱良志,《真水無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頁310。
39. 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譜》,上海:上海書畫,2001。
40. 葉銘,《再續印人小傳》,卷二,收錄在於良子點校,《印人傳合集‧上》,杭州:杭州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41. 劉永明編,《鄧石如印譜》,揚州:武漢古籍書店,1990。
42.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43. 朱良志,《南畫十六觀‧十觀 陳洪綬的「高古」》,北京:北京大學,2013。
三、 學位論文
1. 王霖,《程邃篆刻藝術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6。
2. 高明一,《積古煥發:阮元對「金石學」的推動與相關影響》,台北:台灣大學,2010。
3. 林聖峰,《傳抄古文構形研究》,台中:中興大學,2013。
四、 期刊
1. 薛龍春,〈清代書法家鄭簠的訪碑活動〉,刊於《文獻季刊》2006年第四期,北京:國家圖書館,2006。
2. 薛龍春,〈明末清初碑刻研究中的書學概念〉,刊於《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6年第一期,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6。
3. 陳三弟,〈程邃之交遊考議〉,收於《朵雲》第四十六期,上海:上海書畫,1997。
4. 方建勳,〈潤含春澤 干裂秋風(上)——論清代程邃篆刻的荒寂之境〉,刊於《榮寶齋》2012第十期,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2012。
5. 方建勳,〈潤含春澤 干裂秋風(下)——論清代程邃篆刻的荒寂之境〉,刊於《榮寶齋》2012第十二期,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2012。
6. 趙宏,〈明末清初的印壇以及程邃「複合大小篆」之意義〉,刊於《書畫世界》2004年第四期,安徽: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
7. 許習文,〈關於焦山鼎銘的一段學林公案〉,收錄在《收藏‧拍賣》1306期,盧錫銘主編,《收藏‧拍賣》,廣東:廣東時代傳媒有限公司,2013。
8. 黃惇,〈關於明清徽籍印人的流派問題〉,刊於《書法》1989年第一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
9. 陳道義,〈安徽明清印人宗派考辨〉,刊於《書法之友》1997年第一期,合肥:安徽美術,1997。
10. 黃惇,〈論「印從書出」、「印外求印」─兼談書法對印章藝術的影響〉,刊於《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南京:南京藝術學院,1984。
11. 黃惇,〈印外求印與當代篆刻〉,收錄在《現代書畫藝術風格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藝術大學,2009。
12. 黃惇,〈關於明清徽籍印人的流派問題〉,刊於《書法》1989年第一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
13. 朱天曙,〈此道與聲詩同─周亮工印學初論〉,分別刊於《藝術品》2014年10、11、12期,北京:榮寶齋,2014。
14. 簡錦松,〈從李夢陽詩集檢驗其復古思想之真實義〉,收錄在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15. 郁沅,〈釋「雄渾」與「沖淡」─《二十四詩品》通解例釋之一〉收錄在《湖北社會科學》第七期,湖北: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和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10。
五、 外文資料
1. Zeitlin, Judith T. Historian of the Strange : PuSongling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Tal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Wai-kam Ho(何惠鑒),The literary Concepts of "Picture-like"(Ju-hua) and "Picture-Idea"(Hua-i)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lfreda Murck, Wen Fong,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et publication., New York., 1991.
六、 電子資料庫
1.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07。
2. 北京愛如生數位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黃山書社,2006。
七、 網路資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
小學堂: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數位典藏聯合學習目錄: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清銅器拓片數位典藏:
http://ndweb.iis.sinica.edu.tw/rub_public/System/Bronze/Search/Search.jsp |
指導教授 |
周芳美(Fang-mei Chou)
|
審核日期 |
2016-8-22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