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401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7 、訪客IP:18.218.213.153
姓名 葉怡均(Yeh Yi-Chu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女相聲研究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女相聲」研究
摘 要

  相聲,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口語滑稽表演,它以說為主、以逗當先,興起於京津一帶,流佈於各地,凡是華人社會,無不喜聞樂見;然而演員多、研究者眾,卻從不曾自性別切入,探討女性在相聲行業裡之獨特境遇,本論文乃首開先例。

  本論文探討「女相聲」,地域範圍以大陸與臺灣為限,研究範疇自30年代女性加入相聲的行列開始,當時女演員在男性師父的教導之下,使用男性的腳本、模仿男人的表演、逗男觀眾笑,在男性的環境裡謀生,從不覺得需要改變,直到50年代行內男演員大鳴大放直指女性不適合說相聲,女演員才驚覺這個行業自始至終與自己扞格不入,開始探索如何有別於男性,從「假小子」形象裡破繭而出綻放女性獨特的風采,及至出現了為女性量身訂做的腳本,「女相聲」由是而起,至今幾經起落,「女相聲」的概念愈來愈清晰、作品愈來愈多元,但女性仍不曾出現過一個公認的典範、且許多優秀的女演員最終選擇了轉業!為什麼?本論文擬就相聲藝術的形式、內容、審美等面向一一檢視,以探究其原因。

  本論文有三個特點,第一,筆者是相聲女演員、說相聲超過三十年,對女性說相聲有深刻的體會,又因為生長在臺灣而未受傳統的、行內的觀念所綁縛,以至於能夠將脫口秀作為相聲的對比項目,來辨察同樣是口語滑稽表演,女演員於不同的文化情境底下所蘊生的認知差異;第二,筆者熟識兩岸的同行,故本論文將以相聲界的男女演員與研究者為主要考察、訪談對象,以「歷史」為骨幹、以「人」為血肉,藉由現身說法真實地呈現女性說相聲所遭遇的種種限制、衝突與覺醒;第三,本論文蒐集、整理了一批「女相聲」代表性作品,用作品來呈現相聲女演員的努力,以作為未來「女相聲」創作與研究之依據。
摘要(英) The Research on Female’s Xiangsheng
ABSTRACT

Xiangsheng(Crosstalk)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oral and farcical performance. When performing, telling is its main skill and teasing is its tool at the head. It is risen up from the areas of Beijing and Tianjinand spread over everywhere. It is delighted to watch and see in the Chinese district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actors and researchers, they never explore, on the gender point of view, the female unique situations in Xiangsheng industry. This thesis will establish a precedent studying the topic on the female in Xiangsheng industry.

The thesis is studied about“Female’s Xiangsheng”. The studying area is limit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nd the studying scope has begun from1930’s which the actress joined the Xiangsheng performing. Under the teaching and the script controlled by the male master, the actress could only imitated man’s performing and made the audiences laugh to live a life at those times. The actresses didn’t think that they needed to change. Until 1950’s, the actors criticized seriously to point out that the female should not be suitabl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Xiangsheng. The actresses were just aware that they did not accord completely to the industry from now on and started to search for how to make differences with the actors. They broke out with the image “Tomboy” to blossom the female charming in the performance and tailored to write the scripts by themselves. As a result, Female’s Xiangsheng came to appear, although it had been once up and down, the concept of Female’s Xiangsheng was concrete and the pieces of works were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But, Female’s Xiangsheng did not set a public paradigm and many actresses chose to change the career. Therefore, the thesis looks forward to exploring the reasons by the aspects of form, context and aestheticsin the art of Xiangsheng.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s in the thesis. At the first, the author is an Xiangsheng actress who has told Xingsheng over 30 years and had the deep experience for the female performing. Born in Taiwan and not be bounded by the traditional and principle notion, the author can check out the cognitive distinctions of the female actors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through comparing with Talk Show and Xiangsheng. Secondly, the author was familiar with theexperts of Xiangsheng in the main China and Taiwan, so the thesis uses them as exploring and interviewing targets by the mainbone of history and the flesh of performer to depict the confliction, limitation, awakening for the female in Xiangsheng industry. Thirdly, the thesis collects and deals the classic works of the Female’s Xingsheng to represent their endeavors and to offer references for the Female’s Xingsheng studying and creations in the future.
關鍵字(中) ★ 女相聲
★ 相聲
★ 女演員
★ 口語
★ 滑稽表演
關鍵字(英) ★ Female’s Xiangsheng
★ Xiangsheng(Crosstalk)
★ actress
★ oral
★ farcical performance
論文目次 「女相聲」研究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致 謝…………………………………………………………………………….........……… ..v
目 次……………………………………………………………………………..........………..vii
圖 目 錄……….…………………………………………………………………..........……………x
表 目 錄……………………………………………………………………………..........………..xii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定義、研究範疇、限制與方法……..........…….5
第三節 論文架構………..…………….……………..........………..11
第四節 小 結……………………………………….............14

第二章 女相聲概述-溯源、發展與組成………………………...………………….17
第一節 溯 源……………………………………………...……………...17
第二節 發 展……….…………………………...……………………………24
第三節 組 成……………………………………...……………………...34
第四節 小 結………………………………………...…………………...56

第三章 女相聲的限制-內容、形式與環境……………………….…………………..59
第一節 內容的限制……………………………………………………………...…….59
第二節 形式的限制……………………………………………………………...…….78
第三節 環境的限制…………………………….…………………………….....…83
第四節 小 結…………………….………………………………….....…88

第四章 女相聲的衝突-觀眾、同行與自我……………………..…...……..91
第一節 女演員群像………………………………….………………...……..…92
第二節 衝突之一:社會觀感與觀眾審美……………...………105
第三節 衝突之二:同行與搭檔……………………………...……..116
第四節 衝突之三:自我認同………………………………...………..128
第五節 小 結…………………………………………………………...…136

第五章 女相聲的覺醒-繼承、變革與創造……………………………...…….139
第一節 繼承:1949年以前………………………………………...…..139
第二節 變革:1980年以後……………………………………...……..150
第三節 創造:從賣弄藝能、性別論戰到刻劃人物…..156
第四節 小 結……………………………………………...………………173

第六章 結 論……………………………………………….………………………….........175
壹、 研究成果……………………………………………………………………….175
貳、 未來展望…………………………………...………………………………17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元)夏庭芝,《青樓集》,明鈔說集本。
(元)王 惲,《秋澗集》,四部叢刊景明弘治本。
(宋)李 昉,《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
(宋)李 昉,《太平廣記》,民國景明嘉靖談愷刻本。
(宋)佚 名,《都城紀勝》,清武林掌故叢編本。
(宋)周 密,《武林舊事》,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
(宋)周 煇,《清波雜志》,四部叢刊續編景宋本。
(宋)洪 邁,《夷堅支志》,清景宋鈔本。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錢端禮,《諸史提要》,宋乾道紹興府學刻本。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清道光七年姚氏刻同治八年補修本。
(明)郎 瑛,《七修類稿》,明刻本。
(明)陳皋漠、石成金(清)趙南星、馮孟龍,《明清笑話四種》,臺北:華正書局,1987.9。
(春秋戰國)韓非,《韓非子》,四部叢刊景清景宋鈔校本。
(唐)李百藥,《北齊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清守山閣叢書本。
(唐)范 攄,《雲溪友議》,四部叢刊續編景明本。
(唐)趙 璘,《因話錄》,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沈自南,《藝林彙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褚人穫,《堅瓠集》,清康熙刻本。
(清)翟 灝,《通俗編》,清乾隆十六年翟氏無不宜齋刻本。
(清)蔣士銓,《忠雅堂詩集》,清嘉慶刻本。
(漢)司馬遷,《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二、 專書
一凡主編,《李文華與相聲藝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11。
王力葉,《相聲藝術與笑》,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2.7。
王 決、汪景壽、藤田香,《中國相聲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6。
王決、于萬海著,《笑談相聲》,北京:寶文堂書店,1987.7。
王秀勛,《相聲審美心理學》,天津:延邊大學,2001。
王文章主編,《侯寶林表演相聲精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7。
任衛新編,《馬季相聲選》,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3。
李金斗,《金斗廣記》,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1。
何遲,《何遲相聲創作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5。
汪景壽、藤田香,《相聲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8。
金 名編輯,《傳統相聲集》,上海:上海文藝編印,1981.8。
亞里士多德,崔延強、顏一譯,《論詩》,臺北:慧明文化,2001。
姜昆,《相聲以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5。
侯寶林著,《侯寶林相聲精選》,黑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1994.2。
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相聲藝術論集》,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10。
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相聲溯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5。
侯寶林口述、劉祖法執筆,《侯寶林談相聲》,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2。
馬 季,《相聲藝術漫談》,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11。
孫崇濤、徐宏圖著,《戲曲優伶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5。
倪鍾之,《中國相聲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1。
陳孝英,《幽默的奧秘》,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7。
陳笑暇、張立林合編,《張壽臣笑話相聲合編》,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8.4。
陳湧泉口述、蔣慧明整理,《清門後人-相聲名家陳湧泉藝術自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0。
張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橋》,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8。
張壽臣等,《單口相聲傳統作品選》,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1.6。
馮不異、劉英男主編,《中國傳統相聲大全1》,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4。
馮不異、劉英男主編,《中國傳統相聲大全2》,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4。
馮不異、劉英男主編,《中國傳統相聲大全3》,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4。
馮不異、劉英男主編,《中國傳統相聲大全4》,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4。
馮翊綱,《相聲世界走透透》,臺北:幼獅,2000年。
葉怡均,《說相聲》,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5.12。
劉梓鈺,《相聲的奧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3。
劉連群,《馬三立別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4。
劉寶瑞口述、殷文碩整理,《劉寶瑞表演單口相聲選》,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3.12。
鮑震培,《清代女作家彈詞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2.5。
薛寶琨主編,《相聲大詞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12。
魏龍豪、吳兆南,《相聲集錦》第一輯,臺北:國語日報社,1967.12。
魏龍豪、吳兆南,《相聲集錦》第二輯,臺北:國語日報社,1967.12。
魏龍豪、吳兆南,《相聲集錦》第五輯,臺北:國語日報社,1967.12。
魏龍豪、吳兆南,《相聲集錦》第六輯,臺北:國語日報社,1967.12。
羅榮壽,《相聲表演漫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2。

三、 學位論文
王勝弘,《相聲產業之變遷歷程研究~複雜調適系統觀點》,臺北: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2004。
吳佩凌,《從演員自我到相聲人物》,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2.6。
許天俠,《有所能有所不能-大陸政治環境下的姜昆相聲藝術》,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2003。
陳怡潓,《傳統相聲藝術探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96.4。
張志炫,《馬三立相聲藝術探微》,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與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6。
張華芝,《相聲藝術與臺灣四大家初探》,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班,1999.6。
陳舒佩,《相聲表演藝術中的語言幽默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8。

童麗玉,《幽默的言談:相聲的語言分析》,臺中:靜宜大學英國語文研究所碩士班,1998。
葉怡均,《笑亦有道-論相聲的藝術表現》,宜蘭:佛光大學,2004.6。
廖庭瑩,《臺灣相聲藝術初探》,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2。
劉增鍇,《大陸曲藝近五十年在臺灣之發展》,花蓮: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碩士班,2001.6。
樊光耀,《魏龍豪、吳兆南相聲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6。

四、 期刊、報導
丁秀娟、吳超,〈論男權社會中的女性審美意識〉,《時代文學》雜誌,(濟南:山東省作家協會),2009年04期,頁219。
姜伯華,〈北市場的女相聲〉,《遼寧文史資料選輯總第34輯-雜巴地舊憶》,中國相聲網,http://www.xiangsheng.org/article-2605-1.html, 2006年6月4日發布。
董大汗,〈女性說相聲難在哪裡〉,《中國藝術報》,中國文藝網,2013年2月4日第1259期第001版。

五、 影音資料
邢瑛瑛、劉立新,《男女不等式》,爆米花頻https://video.baomihua.com/v/15325672
邢瑛瑛、劉立新,《男兵女兵》,土豆頻道http://video.tudou.com/v/XMjExMTE1MDIwMA==.html?__fr=oldtd
魏龍豪、吳兆南《相聲集錦》第一輯,臺北:光美唱片,1981.12。

六、 訪談紀錄
訪談大兵
2014/03/24 晚上 湖南省長沙市


訪談李霽霞
2018/04/18 下午 臺北市忠順街臺北曲藝團

訪談沐清
2014/03/23 晚上 安徽省合肥市明月麗晶飯店

訪談邢瑛瑛
2014/03/26 晚上 廣州市下榻旅館

訪談郎祖筠
2014/080/9 晚上 臺北市敦化南路春禾劇團

訪談倪鍾之
2014/03/16 下午 天津倪鍾之宅

訪談原明珠
2014/03/25 上午 湖南省長沙市下榻旅館

訪談夏文蘭
2013/10/22 下午 南京言木茶軒

訪談夏芹
2014/03/23 上午 安徽省合肥市夏芹宅

訪談馬貴榮
2014/03/20 下午 北京北沙灘1號院32號樓B座

訪談單聯麗
2014/03/21 下午 北京和平里賓館


訪談劉春慧
2014/03/17 下午 天津名流茶館

訪談蔣慧明
2013/10/24 上午 北京和平里賓館
2014/03/23 下午 安徽省合肥市下榻旅館

訪談薛寶琨
2013/10/27 上午 天津薛寶琨宅

訪談魏文華
2013/10/26 下午 天津藝術學院

訪談黃鈺婷、吳映軒
2018/11/01 下午 臺北市師大路星巴克咖啡廳
指導教授 李國俊 審核日期 2019-1-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