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32207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 、訪客IP:18.226.163.8
姓名 劉宜軒(I-Hsuan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土木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水旱混作區灌溉用水模式之研究-以彰化溪州地區為例
(Irrigation Water Management Model for Mixed Paddy Rice and Upland Crops Field – A Case study of Changhua Xizhou)
相關論文
★ 水資源供需指標建立之研究★ 救旱措施對水資源供需之影響分析
★ 台灣地區颱風雨降雨型態之分析研究★ 滯洪池系統最佳化之研究
★ 運用遺傳演算優化串聯水庫系統聯合運轉規線之研究★ 河川魚類棲地分佈之推估與分析研究-以卑南溪新武呂河段為例-
★ 整合型區域水庫與攔河堰聯合運轉系統模擬解析及優化之研究★ 河川低水流量分流演算推估魚類棲地之研究-以烏溪上游為例
★ 大漢溪中游生態基流量推估與棲地改善之研究★ 石門水庫水質模擬與水理探討
★ 越域引水水庫聯合操作規線與打折供水最佳化之應用-以寶山與寶山第二水庫為例★ 防洪疏散門最佳啟閉時間之研究 -以基隆河臺北市河段為例-
★ 配水管網破管與供水穩定性關係之研究★ 石門水庫永續指標之建立與研究
★ 台灣地區重要水庫集水區永續指標建立與評量★ 限制開發行為對水庫集水區水質保護之探討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之試驗灌區為彰化縣溪州鄉三條圳幹線灌區位於臺灣中部濁水溪沖積扇上游,灌溉面積約209公頃,灌區內之灌溉水源除了雨水及渠道灌溉供水外,農民也會抽取地下水進行灌溉。本研究利用2015年及2016年一期作水文資料,如降雨、蒸發量、作物生長時程等,透過渠道供水量優先之模式以水旱作面積比0.7:0.3情形下進行灌溉用水模擬,模擬結果顯示2015年一期作試驗灌區之平均地下水抽取量為757.75mm,佔總流入量(降雨量、渠道取水量及地下水抽取量之總和)之35.91%。以輪區而言,地下水抽取量由第一輪區逐漸增加,於第五輪區超過50%的總入流量。結果顯示當渠道灌溉供水不足時,自第三輪區起地下水成為灌溉之主要水源;2016年一期作之地下水抽取量為118.3mm,佔總流入量之8.12%,其主因為2016年之降雨分布較為平均且渠道灌溉供水充足供應至下游輪區,故對地下水之依賴程度較2015年一期作低。然2015年一期作期間試驗灌區觀測資料顯示入流量僅為出流量之50%,表示此模式於估算地下水抽取量處於較低估之狀態。
假設水稻田在無降雨天皆進行抽水灌溉的情況下,利用2015年一期作(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之實測入流值及水文資料進行模擬。結果顯示當水稻田於無降雨天逕行抽0.5小時之地下水灌溉時,模擬之一期作總出流量與實測出流量相近。以此模式模擬結果推估,實際上本試驗灌區為產水區產出之水量為7.39百萬公噸,提供灌溉餘水予下游灌區使用。
摘要(英) In this study, a system dynamic model (VENSIM) was applied to establish an irrigation water management model for mixed cropping system in Central Taiwan. The experimental site of 209 ha located at the upstream of Choushui river consists of paddy rice and upland mixed crops. There is a conjective use of channel water and groundwater for irrigation purpose in addition with rainwater.
The cropping area consist of 70% paddy rice and 30% upland crops. VENSIM model was simulated for the first cropping season of years 2015 and 2016. The input data comprised of hydrological data (such as rainfall, evaporation, etc.) channel water, automatic groundwater pumping rate and crop perio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2015 for the 1st crop season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groundwater pumping depth was 757.75mm (35.91%) of total inflow (2110.19mm). The con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the first rotation zone and reach upto one-half (50%) of the total inflow depth in the fifth rotation zone. These results presented the dependency on groundwater usage as major source of irrigation for 3rd to 5th zones, due to insufficient channel water. The depth of groundwater pumping was less in 2016 as compared to 2015 due to mor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Average groundwater simulated depth was 118.3mm (8.12%) of the total inflow due to sufficient channel water supply and rainfall distribution. However, the observed data of the experimental irrigation area during the first phase of 2015 showed that the inflow depth was only 50% of the outflow depth, indicating that model is in a state of underestimation of groundwater pumping.

The system dynamic model was also used as test scenario for groundwater pumping in paddy field for March 1, 2015 to June 30, 2015 depends on rainfall occurance. When there is a no rainfall (P = 0mm), the test scenario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ddy field firstly irrigated with groundwater under 0.5hour pumping, as a result the simulated total outflow depth almost as same as measured outflow depth.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model simu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study area can be used as a water yield area, and the excess irrigation water can be supplied to downstream of the study area.
關鍵字(中) ★ 灌溉系統
★ 地下水抽取
★ 水旱作混植
★ 系統動力模式
關鍵字(英) ★ Irrigation system
★ Groundwater pumping
★ Mixed paddy rice and upland crops
★ System dynamic model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本文架構 2
1.3研究流程圖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2.1迴歸水之定義 4
2.1.1國內外迴歸水之相關研究 6
2.2作物需水量之定義 9
2.2.1影響作物需水量之因子 9
2.2.2作物需水量之測定方法 10
2.3灌溉方法 13
2.4地下水補注及抽取之定義 15
2.4.1地下水補注及抽取相關研究 17
2.5系統動力學 18
第三章 理論分析及系統架構 22
3.1研究區域概述 22
3.1.1灌區概況 22
3.1.2灌區之氣象與水文概況及監測儀器分佈 23
3.1.3灌區灌溉水源及灌溉制度 25
3.1.4灌區地下水文概況 27
3.2研究區域監測系統設置 32
3.2.1水位監測及流量率定 34
3.2.2田間湛水深及土壤含水量監測 34
3.3模式基礎理論 36
3.3.1田間水平衡理論 36
3.3.2土壤水平衡理論 38
3.3.3灌溉用水量演算 40
3.3.4地下水抽取量演算 40
3.3.5作物蒸發散量演算 45
3.3.6滲漏量演算 49
3.3.7地表逕流量演算 52
3.4建立系統動力模式 55
3.4.1系統動力模式簡介 55
3.4.2試驗灌區建構及溢流方向 58
3.4.3模式建立及系統計算流程 62
第四章 模擬結果探討與分析 69
4.1模式參數及演算流程 69
4.1.1模式參數 69
4.1.2演算流程 75
4.2模式驗證 77
4.3模擬案例 81
4.3.1 2015年一期作水旱混作田間用水探討 81
4.3.2 地下水抽取量及田間水平衡之探討 89
4.3.2.1試驗灌區總流入及總流出之容積變化量探討 89
4.3.2.2探討模擬之2015年及2016年一期作地下水抽取深度 92
4.3.3試驗灌區之區域水資源角色探討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8
5.1結論 98
5.2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0
附錄 106

參考文獻 1. 王士榮、林宏奕、李馨慈、徐國錦、黃智昭、張閔翔、李振誥,「應用三維數值模式評估濁水溪中游山區地下水安全出水量」,農業工程學報,第五十八卷第一期,第1-12頁,2012。
2. 王桑村,「農業工程技術辭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財團法人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
3. 甘俊二,「灌溉系統配水技術之分析與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1979。
4. 江崇榮、汪中和,「以氫氧同位素組成探討屏東平原之地下水補注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十五號,第49-67頁,2002。
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業務簡介」,第24-26頁,1999。
6. 吳瑞賢、李明旭、陳世偉,「農業區地表水系統之模擬與推估」,農業工程學報,第五十七卷第一期,第76-91頁,2011。
7. 吳瑞賢、林癸妙、李俊福,「水田迴歸水量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第四十五卷第一期,第72-82頁,1999。
8. 李任馥,「應用系統動力學於高屏溪流域水量水質改善策略之模擬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7。
9. 李明益,「河川流域水管理系統動力學模式之發展與建立」,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0. 沈向白,「雲林地區地下水安全出水量調查研究」,嘉農農工學報,第八期,第11-31頁,1989。
11. 阮翊宸,「以系統動力模式探討彰化地區水田混作灌溉系統」,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8。
12. 林癸妙,「水田迴歸水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998。
13. 林喬莉,「以系統動力模式評估水田埤塘灌溉系統」,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0。
14. 姚銘輝、陳守泓,「利用渦流相關系統量測水稻田蒸發散量及作物參數」,水稻田農業多樣性機能研討會,第227-240頁,2005。
15. 施嘉昌,排水工程,大中國圖書公司,臺北市,1988。
16. 施嘉昌、徐玉標、曹以松、甘俊二,灌溉排水原理,中央圖書出版社,臺北市,1982。
17. 施嘉昌、黃振昌,「作物需水量與氣象因子相關理論分析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第三十三卷第二期,第1-27頁,1987。
18. 柯志昌、吳濟華、屠益民,「高屏溪流域水資源管理系統動力模型建立與政策模擬分析」,都市與計劃,第三十一卷第二期,第167-194頁,2004。
19. 徐年盛,「地下水系統水平衡分析與補注源水量推估之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二十三卷,第四期,2012。
20. 徐龍淵、徐恭也,「迴歸水利用現狀及加強方法」,農田水利,34卷,第8期,1987。
21. 高振程,「水田坵塊系統之迴歸水量推估」,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2. 張又仁,「農業灌溉水對水體水質汙染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4。
23. 張婉茹,「應用系統動力學於多元化水資源策略模擬與分析─以台中地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6。
24. 張聖瑜,「田間精密灌溉用水模式及管理機制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5。
25. 曹以松(譯),地下水(原作者:李似椿),第二版,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臺北縣,1998。
26. 曹以松、許榮庭,「地下水安全出水量線性模式之應用」,農業工程學報,第三十三卷第二期,第28-35頁,1987。
27. 許良瑋,「桃園埤塘輪灌系統之模擬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1。
28. 陳世偉,「區域多元化水資源調配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論文,2007。
29. 陳世楷,「水稻田入滲試驗與數值模擬」,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30. 陳佩螢,「建立水旱作混植區之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灌溉管理模式」,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7。
31. 陳忠偉、潘文健、李振誥,「濁水溪沖積扇與屏東平原地下水合適出水量之研究」,臺灣水利,第五十卷第三期,第70-82頁,2002。
32. 陳尉平、李振誥、陳進發,「由河川流量資料與流量歷線推估濁水溪流域地下水補注量」,臺灣水利,第四十七卷第三期,第55-65頁,1999。
33. 陳進發、李振誥、陳尉平,「應用未飽和層水平衡理論估計彰化地區地下水補注量之研究」,臺灣水利,第四十七卷第一期,第54-66頁,1999。
34. 陳豐文,「農田可再利用迴歸水之調查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999。
35. 陳豐文、陳獻、黃勝頂,「台灣地區農地迴歸水之潛勢分析」,台灣水利,第五十三卷第三期,第74-89頁,2005。
36. 陳豐文、劉振宇,「水收支平衡應用於水田灌溉用水消耗特性之評估」,農業工程學報,第五十九卷第一期,第77-98頁,2013。
37. 陳獻、蔡正輝、蔡西銘、陳豐文,「農地灌溉後迴歸水估算模式之研究」,八十七年度農業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393-399頁,1998。
38. 楊朝仲、張良正、葉欣誠、陳昶憲、葉昭憲,系統動力學:思維與應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7。
39.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草案(G0001濁水溪沖積扇),未出版。
40.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臺灣地質圖 [1:500,000],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新北市,1986。
41. 經濟部水利署,「地下水文年報」,2008-2016。
42. 經濟部水利署,「地表地下水整合性數值模式運用於地下水補注規劃」,臺北市,2014。
43. 經濟部水資源局,「雲林科技大學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八十九至九十七年度工作推動計畫補助計畫」,期末報告,雲林,2000-2008。
44. 詹麗梅,「區域供水系統系統動力模型建立與策略評估-以大基隆供水區為例」,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0。
45. 彰化農田水利會,「莿仔埤圳全線自動化管理系統」期初報告,2014。
46. 劉日順,「水田灌溉後可再利用迴歸水推估模式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1。
47. 劉日順,「農田水利田間灌溉用水管理績效提升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論文,2018。
48. 蔡明華、林尉濤,臺灣灌溉史,第二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北市,2009。
49. 蔡欣妤,「以系統動力模型評估農業灌溉系統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9。
50. 蔡家民,「應用系統動力模式模擬多目標水庫各標的權屬水量之分配管理」,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8。
51. 蔣汝國、黃小珍,「直播及節水栽培對水稻用水量及產量之影響」,臺南區農業專訊,第五十期,第13-16頁,2004。
52. 賴慈華、黃智昭,「臺灣天然地下水庫的形成」,地質季刊,第二十六卷第四期,第16-21頁,2007。
53. 駱安華,「迴歸水之計算和應用」,台灣水利,第八卷第二期,第47-56頁,1960。
54. 簡銘成、杜永昌、汪中和、丁澈士,「應用氫氧穩定同位素分析地下水補注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第五十七卷第三期,第61-74頁,2011。
55. 羅樹孝,水文學辭典,茂昌圖書有限公司,臺北市,1995。
56. 蘇家陞,「水稻旱作混植輪區精密灌溉用水模式建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6。
57. Allen, R. G., L. S. Pereira, D. Raes, and M. Smith,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No. 56, United Nations—FAO, Rome, 1998.
58. Bear J., Hydraulics of Groundwater, Dover Publications, INC., Mineola, New York, 1979.
59. Bhadra, A., A. Bandyopadhyay, R. Singh and N. S. Raghuwanshi,“Development of a user friendly water balance model for paddy”, 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11(1-4), 331-341, 2013.
60. Droogers, P., H. R. Salemi, and A. R. Mamanpoush, “Exploring basin-scale salinity problems using a simplified water accounting model: the example of Zayandeh Rud Basin, Ira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50(4), 335-348, 2001.
61.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No.24,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predic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1977.
62.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No.56,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2006.
63. Huang H. C., C. W. Liu, S. K. Chen and J. S. Chen, “Analysis of percolation and seepage through paddy bunds”, Journal of Hydrology, 284(1-4), 13-25, 2003.
64. J.K., Kemble and D.C., Sanders, “Basics of Vegetable Crop Irrigation”, Alabama A&M and Auburn Universities, 2000.
65. Kim, H. K., T. I. Jang, S. J. Im, and S. W. Park, “Estimation of irrigation return flow from paddy fields considering the soil moisture”,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96(5), 875-882, 2009.
66. Luo, Y.F., S. Khan, Y.L. Cui, and S.Z. Peng, “Applic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time varying water balance in aerobic paddy fields”, 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7(1), 1-9, 2009.
67. Oad, R., K. Lusk, and T. Podmore, “Consumptive use and return flows in urban lawn water use”,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ASCE, 123(1), 62-69, 1997.
68. Sharma, P. K. and S. K. De Datta, “Effects of puddling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rocesses”, IRRI, Soil physics and rice, pp. 217-234, 1985.
69. Zulu, G., M. Toyota, and S-i. Misawa,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use and its effects on paddy irrigation system water balance and the rice land ecosystem”,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31(3), 269-283, 1996.
指導教授 吳瑞賢(Ray-Shyan Wu) 審核日期 2019-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