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1. 王士榮、林宏奕、李馨慈、徐國錦、黃智昭、張閔翔、李振誥,「應用三維數值模式評估濁水溪中游山區地下水安全出水量」,農業工程學報,第五十八卷第一期,第1-12頁,2012。
2. 王桑村,「農業工程技術辭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財團法人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
3. 甘俊二,「灌溉系統配水技術之分析與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1979。
4. 江崇榮、汪中和,「以氫氧同位素組成探討屏東平原之地下水補注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十五號,第49-67頁,2002。
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業務簡介」,第24-26頁,1999。
6. 吳瑞賢、李明旭、陳世偉,「農業區地表水系統之模擬與推估」,農業工程學報,第五十七卷第一期,第76-91頁,2011。
7. 吳瑞賢、林癸妙、李俊福,「水田迴歸水量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第四十五卷第一期,第72-82頁,1999。
8. 李任馥,「應用系統動力學於高屏溪流域水量水質改善策略之模擬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7。
9. 李明益,「河川流域水管理系統動力學模式之發展與建立」,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0. 沈向白,「雲林地區地下水安全出水量調查研究」,嘉農農工學報,第八期,第11-31頁,1989。
11. 阮翊宸,「以系統動力模式探討彰化地區水田混作灌溉系統」,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8。
12. 林癸妙,「水田迴歸水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998。
13. 林喬莉,「以系統動力模式評估水田埤塘灌溉系統」,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0。
14. 姚銘輝、陳守泓,「利用渦流相關系統量測水稻田蒸發散量及作物參數」,水稻田農業多樣性機能研討會,第227-240頁,2005。
15. 施嘉昌,排水工程,大中國圖書公司,臺北市,1988。
16. 施嘉昌、徐玉標、曹以松、甘俊二,灌溉排水原理,中央圖書出版社,臺北市,1982。
17. 施嘉昌、黃振昌,「作物需水量與氣象因子相關理論分析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第三十三卷第二期,第1-27頁,1987。
18. 柯志昌、吳濟華、屠益民,「高屏溪流域水資源管理系統動力模型建立與政策模擬分析」,都市與計劃,第三十一卷第二期,第167-194頁,2004。
19. 徐年盛,「地下水系統水平衡分析與補注源水量推估之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二十三卷,第四期,2012。
20. 徐龍淵、徐恭也,「迴歸水利用現狀及加強方法」,農田水利,34卷,第8期,1987。
21. 高振程,「水田坵塊系統之迴歸水量推估」,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2. 張又仁,「農業灌溉水對水體水質汙染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4。
23. 張婉茹,「應用系統動力學於多元化水資源策略模擬與分析─以台中地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6。
24. 張聖瑜,「田間精密灌溉用水模式及管理機制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5。
25. 曹以松(譯),地下水(原作者:李似椿),第二版,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臺北縣,1998。
26. 曹以松、許榮庭,「地下水安全出水量線性模式之應用」,農業工程學報,第三十三卷第二期,第28-35頁,1987。
27. 許良瑋,「桃園埤塘輪灌系統之模擬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1。
28. 陳世偉,「區域多元化水資源調配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論文,2007。
29. 陳世楷,「水稻田入滲試驗與數值模擬」,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30. 陳佩螢,「建立水旱作混植區之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灌溉管理模式」,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7。
31. 陳忠偉、潘文健、李振誥,「濁水溪沖積扇與屏東平原地下水合適出水量之研究」,臺灣水利,第五十卷第三期,第70-82頁,2002。
32. 陳尉平、李振誥、陳進發,「由河川流量資料與流量歷線推估濁水溪流域地下水補注量」,臺灣水利,第四十七卷第三期,第55-65頁,1999。
33. 陳進發、李振誥、陳尉平,「應用未飽和層水平衡理論估計彰化地區地下水補注量之研究」,臺灣水利,第四十七卷第一期,第54-66頁,1999。
34. 陳豐文,「農田可再利用迴歸水之調查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999。
35. 陳豐文、陳獻、黃勝頂,「台灣地區農地迴歸水之潛勢分析」,台灣水利,第五十三卷第三期,第74-89頁,2005。
36. 陳豐文、劉振宇,「水收支平衡應用於水田灌溉用水消耗特性之評估」,農業工程學報,第五十九卷第一期,第77-98頁,2013。
37. 陳獻、蔡正輝、蔡西銘、陳豐文,「農地灌溉後迴歸水估算模式之研究」,八十七年度農業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393-399頁,1998。
38. 楊朝仲、張良正、葉欣誠、陳昶憲、葉昭憲,系統動力學:思維與應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7。
39.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草案(G0001濁水溪沖積扇),未出版。
40.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臺灣地質圖 [1:500,000],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新北市,1986。
41. 經濟部水利署,「地下水文年報」,2008-2016。
42. 經濟部水利署,「地表地下水整合性數值模式運用於地下水補注規劃」,臺北市,2014。
43. 經濟部水資源局,「雲林科技大學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八十九至九十七年度工作推動計畫補助計畫」,期末報告,雲林,2000-2008。
44. 詹麗梅,「區域供水系統系統動力模型建立與策略評估-以大基隆供水區為例」,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0。
45. 彰化農田水利會,「莿仔埤圳全線自動化管理系統」期初報告,2014。
46. 劉日順,「水田灌溉後可再利用迴歸水推估模式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1。
47. 劉日順,「農田水利田間灌溉用水管理績效提升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論文,2018。
48. 蔡明華、林尉濤,臺灣灌溉史,第二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北市,2009。
49. 蔡欣妤,「以系統動力模型評估農業灌溉系統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9。
50. 蔡家民,「應用系統動力模式模擬多目標水庫各標的權屬水量之分配管理」,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8。
51. 蔣汝國、黃小珍,「直播及節水栽培對水稻用水量及產量之影響」,臺南區農業專訊,第五十期,第13-16頁,2004。
52. 賴慈華、黃智昭,「臺灣天然地下水庫的形成」,地質季刊,第二十六卷第四期,第16-21頁,2007。
53. 駱安華,「迴歸水之計算和應用」,台灣水利,第八卷第二期,第47-56頁,1960。
54. 簡銘成、杜永昌、汪中和、丁澈士,「應用氫氧穩定同位素分析地下水補注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第五十七卷第三期,第61-74頁,2011。
55. 羅樹孝,水文學辭典,茂昌圖書有限公司,臺北市,1995。
56. 蘇家陞,「水稻旱作混植輪區精密灌溉用水模式建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6。
57. Allen, R. G., L. S. Pereira, D. Raes, and M. Smith,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No. 56, United Nations—FAO, Rome, 1998.
58. Bear J., Hydraulics of Groundwater, Dover Publications, INC., Mineola, New York, 1979.
59. Bhadra, A., A. Bandyopadhyay, R. Singh and N. S. Raghuwanshi,“Development of a user friendly water balance model for paddy”, 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11(1-4), 331-341, 2013.
60. Droogers, P., H. R. Salemi, and A. R. Mamanpoush, “Exploring basin-scale salinity problems using a simplified water accounting model: the example of Zayandeh Rud Basin, Ira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50(4), 335-348, 2001.
61.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No.24,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predic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1977.
62.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No.56,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2006.
63. Huang H. C., C. W. Liu, S. K. Chen and J. S. Chen, “Analysis of percolation and seepage through paddy bunds”, Journal of Hydrology, 284(1-4), 13-25, 2003.
64. J.K., Kemble and D.C., Sanders, “Basics of Vegetable Crop Irrigation”, Alabama A&M and Auburn Universities, 2000.
65. Kim, H. K., T. I. Jang, S. J. Im, and S. W. Park, “Estimation of irrigation return flow from paddy fields considering the soil moisture”,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96(5), 875-882, 2009.
66. Luo, Y.F., S. Khan, Y.L. Cui, and S.Z. Peng, “Applic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time varying water balance in aerobic paddy fields”, 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7(1), 1-9, 2009.
67. Oad, R., K. Lusk, and T. Podmore, “Consumptive use and return flows in urban lawn water use”,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ASCE, 123(1), 62-69, 1997.
68. Sharma, P. K. and S. K. De Datta, “Effects of puddling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rocesses”, IRRI, Soil physics and rice, pp. 217-234, 1985.
69. Zulu, G., M. Toyota, and S-i. Misawa,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use and its effects on paddy irrigation system water balance and the rice land ecosystem”,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31(3), 269-283, 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