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12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2 、訪客IP:52.14.184.10
姓名 蔡賢儒(hsien ju,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論覃子豪的象徵主義詩學 及其詩作實踐
(Chin Tzu-Hao ′s Symbolist Poetics and His Poetry Practice)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象徵主義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法國。其最初的核心理念,在於改變舊有浪漫
主義的格律模式,且詩作內容總與「頹廢」掛勾,在歷經了演變之後,系徵主義
的內容逐步著著哲思化靠攏,並衍生出暗示的創作手法,同時強調詩作中蘊含的
音樂感。覃子豪早期接觸象徵主義時,因對象徵主義的理解不足,乃排斥其頹廢
的風格,而在經歷了論戰之後,遂逐步加深對象徵主義的認識,並將象徵主義的
創作手法進一步於詩論中推廣。覃子豪在詩論上特別重視表現技巧的部分,尤為
強調「暗示」和「交感」,後期則有哲思化的傾向。而在詩作方面,《向日葵》延
續早年詩集雄渾健偉的風格,《畫廊》則有關於哲思化內容的應用。
摘要(英) Symbolism originated in France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original
core idea was to change the old romantic metric model,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oems was
always linked to "decadence". After the evolution, the content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gradually moved closer, and hints were derived. At the same time, it emphasizes the
musical sense contained in the poems. When Chin Tzu-Hao came into contact with
symbolism in his early days, he rejected his decadent style due to hi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symbolism. After experiencing the controversy, he gradually deepened
his understanding of symbolism and further promoted the creation of symbolism in poetry. .
Chin Tzu-Hao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art of performance skills in poetry, especially
emphasizes "suggestion" and "sympathetic", and later tends to be philosophical. In terms of
poetry, "Sunflower" continues the majestic and majestic style of early poem collections,
while "Gallery" i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philosophical content.
關鍵字(中) ★ 覃子豪
★ 象徵主義
★ 頹廢
關鍵字(英) ★ Chin Tzu-Hao
★ symbolism
★ decadent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概述……………………………………………………………3
第三節 前行研究成果………………………………………………………5
第四節 章節說明……………………………………………………………7
第二章 象徵主義的審美傾向……………………………………………………8
第一節 象徵主義的神秘傾向與頹廢感……………………………………9
第二節 游離的現實…………………………………………………………15
第三節 理想世界的呈現語言………………………………………………18
第三章 覃子豪的象徵主義論點…………………………………………………21
第一節 覃子豪的早期詩學觀與創作傾向…………………………………22
第二節 覃子豪認知的象徵主義表現方法…………………………………31
第三節 覃子豪晚期詩論與象徵主義哲思化內容論點……………………35
第四章 覃子豪詩作中的象徵主義實踐…………………………………………38
第一節〈向日葵〉的初步嘗試………………………………………………38
第二節 暗示的手法…………………………………………………………40
第四節 理想世界的追求……………………………………………………42
第五章 結論………………………………………………………………………46
主要參考文獻……………………………………………………………………48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羅門、張健主編,《星空無限藍:藍星詩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6 年 6 月。
黃暉,《西方現代主義詩學在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10 月。
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臺北:新銳文創出版社,2012 年 12 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年。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編,《覃子豪全集 I》,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
員會,1965 年。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編,《覃子豪全集 II》,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
員會,1968 年。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編,《覃子豪全集 III》,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
員會,1974 年。
覃子豪,《世界名詩欣賞》,臺中:普天出版社,1976 年 9 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註解版》,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 年 9 月。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公司,2004 年 7 月。藍星詩社,《詩
人覃子豪逝世二十週念紀念專輯》,臺北:藍星詩社,1983 年 10 月。
封德屏策畫,陳義芝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8 覃子豪集,台南:
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 年 3 月。
查理斯‧切威克(Charles Chadwick)著,張漢良譯,顏元叔主譯,《Symbolism》(台
北:黎明文化,1976)。
波特萊爾等著,黃晉凱等譯編,《象徵主義‧意象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989 年 10 月)。
李明明,《法國近現代藝術:踏出沙龍.走向現代》,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1
年 6 月。
安德里亞斯‧胡伊森(Andreas Huyssen)著,《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
與 後現代主義》,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10 年 4 月。
王澤龍,《中國現代主義詩潮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年 8 月。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年 1 月。
二、學位論文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 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年。蔡艷紅,〈覃子豪詩藝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劉正偉,〈早期藍星詩史(1954-1971)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2012 年。
劉正偉,〈覃子豪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49
1 月。
陳政彥,〈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 士論文,2007 年 6 月。
徐筱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
場 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何雅雯,〈孤獨詩學:藍星詩人群的自我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年。
王慈憶,〈戰後台灣現代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以「跨語詩人」及「渡台詩人」
為 觀察比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7 月。
三、期刊論文
應鳳凰,〈與海洋永遠同在—覃子豪來台第一本詩集《海洋詩抄》〉,《文訊雜誌》
第 329 期,2013 年 3 月。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幾個面向〉,《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11 期,
2010 年 10 月。
趙天儀,〈覃子豪.紀弦.鍾鼎文—來台詩壇三老點滴〉,《文訊雜誌》第 338 期,
2013 年 12 月。
梅家玲,〈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兼論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
與「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
年 2 月。
陳義芝,〈為一個時代抒情立法—覃子豪研究綜述〉,《文訊雜誌》第 338 期,2013
年 12 月。
郭思妍,〈法國象徵主義詩歌藝術手法在中國的移植和再創造—以李金髮、戴望
舒 為例〉,《考試週刊》第 29 期下卷,2009 年。
夏小雨,〈覃子豪的晚期詩作及象徵主義實踐〉,《中國文學研究》第 40 期(臺
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5 年 7 月)。
侯作珍,〈藍星詩社對現代詩發展的貢獻—以五○年代三次論戰為探討中心〉,《文
學新論》創刊號,2003 年 7 月。
林秋芳,〈節奏的理論及實踐—覃子豪大陸時期的詩論及詩作〉,《南亞學報》26
期,2006 年
指導教授 李瑞騰 審核日期 2021-10-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