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8322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18.217.150.104
姓名 范書源(SHU-YUAN FA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土木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搜尋週期為三年半時使用SDICAE作強震預測的最佳精度設定
(The optimal precision parameter for SDICAE searched in three and a half year period for stro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相關論文
★ 各種載重作用下neo-Hookean材料微孔動態分析★ 劉氏保群算法於高雷諾數Burgers方程之應用及探討
★ 彈性材料圓孔非對稱變形近似解研究★ HAF描述含圓孔橡膠材料三軸壓縮變形的誤差分析
★ 國立中央大學-HAF描述圓形微孔非對稱變形的誤差計算★ 多微孔橡膠材料受拉變形平面應力分析
★ 非線性彈性固體微孔變形特性★ 鋼絲網加勁高韌性纖維混凝土於RC梁構件剪力補強研究
★ 高韌性纖維混凝土(ECC)之材料配比及添加物對收縮及力學性質影響★ 材料組成比例對超高性能纖維混凝土之工作性與力學性質之影響
★ 搜尋週期為四年時使用SDICAE作強震預測的最佳精度設定★ 牛頓型疊代法二次項效應
★ GEH理論壓密量速算式★ 擴散管流量解析解
★ 宏觀收斂迭代法速度比較★ 二次項效應混合型牛頓疊代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是探討李顯智老師所提出最強地震圓弧雙交叉的強震預測效能,並運用MATLAB程式ASICAE進行最強地震圓弧交叉的搜尋。地震資料來源取自臺灣中央氣象局地震資料庫,研究選取範圍為1982年到2016年,東經118.5度至123.5度,北緯21度到25.5度。研究所使用的參數TOLdePar設定為0.09到0.15、TOLRePar設定為0.012到0.016,蒐集由選定的時間點往前42個月的4.99級以上深度7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所組成的最強地震圓弧雙交叉,用以預測規模大於5.7級且深度70公里內的地震,並且統計出在此條件下預測效果最好的最強地震圓弧雙交叉精度設定,在此數據的基礎上,第五章納入剔除沿弧多於9個事件點和弧端點附近太多事件點的最強地震圓弧雙交叉想法,探討是否能有效提升預測的精準度。
摘要(英) We study the efficiency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made by using the strongest double intersection of circular arcs of earthquakes (SDICAE) proposed by H.C. Lei. The MATLAB program ASICAE is applied to search for SDICAEs in the earthquake catalog obtained from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 of Taiwan. The longitudes of the events to form the SDICAEs are ranged from 118.5°E to 123.5°E while the latitudes are ranged from 21°N to 25.5°N. The magnitudes of the events are required to b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4.99, and the depth of them are smaller them 70 km. We search for the SDICAEs formed by events occurred in 42 months, and use the SDICAEs to predict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5.7 and depth smaller than 70 km. We try to find out the parameter setting which give us the best efficiency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We also try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efficiency by cancelling out some SDICAEs with more than 9 events along the arcs of the SDICAEs, or with too many events near the end points of the arcs.
關鍵字(中) ★ 最強地震圓弧雙交叉 關鍵字(英) ★ the strongest double intersection of circular arcs of earthquakes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XI
符號說明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內容概述 3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內容 4
2-1 地震弧介紹 4
2-1-1 地震弧定義 4
2-1-2 地震弧交叉型態 6
2-1-3 地震弧精度 10
2-1-4 地震目錄設定 11
2-2 團隊研究歷史概述 12
2-3 地震弧研究方法 19
2-3-1 研究數據設定 19
2-3-2 地震弧研究流程 20
2-4 強震發生率背景值計算 21
2-4-1 卜松分布 21
2-4-2 背景地震值計算 22
第三章、 實際案例分析 25
3-1 D70D9R12~16M42 25
3-2 D70D10R12~16M42 31
3-3 D70D11R12~16M42 36
3-4 D70D12R12~16M42 41
3-5 D70D13R12~16M42 46
3-6 D70D14R12~16M42 51
3-7 D70D15R12~16M42 56
3-8 交叉預測天數數量 61
第四章、 資料統計 63
4-1 精度變化統計 63
4-1-1 TOLdePar = 0.09 63
4-1-2 TOLdePar = 0.10 67
4-1-3 TOLdePar = 0.11 70
4-1-4 TOLdePar = 0.12 73
4-1-5 TOLdePar = 0.13 76
4-1-6 TOLdePar = 0.14 79
4-1-7 TOLdePar = 0.15 82
4-2 精度與交叉形式統計分析 85
第五章、 特殊情形篩選分析 88
5-1 地震弧圖形判定 88
5-2 弧上九個點 91
5-3 弧端點多事件 93
5-4 特殊事件與原統計數據比較 94
5-4-1 TOLdePar 0.09各方法預測比較 95
5-4-2 TOLdePar 0.10各方法預測比較 96
5-4-3 TOLdePar 0.11各方法預測比較 97
5-4-4 TOLdePar 0.12各方法預測比較 98
5-4-5 TOLdePar 0.13各方法預測比較 99
5-4-6 TOLdePar 0.14各方法預測比較 100
5-4-7 TOLdePar 0.15各方法預測比較 101
5-4-8 各方法的強震預測效果分析 102
5-5 最佳數據搜尋結果 10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8
6-1 結論 118
6-2 未來研究建議 120
參考資料 121
附錄一、圖片命名整理 124
最強地震圓弧雙凸交叉 124
最強地震圓弧凹凸交叉 126
參數命名方式 127
圖片所對應的所有參數組合 129
附錄二、案例圖 132
附錄三、背景地震選用數值 172
附錄四、完整研究紀錄 177
參考文獻 [1] H.C. Lei and C.W. Tang, “Circular Arcs and Curvilinear Distributions of Event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The Thirteen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The Thir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aoyuan, Taiwan, 2016.
[2] H.C.Lei, “Circles,Circular Arcs and Lines of Earthquakes Around Taiwan,”The 40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Taiwan,2016.
[3] H.C.Lei, “Circles,Circular Arcs and Lines of Earthquakes Around Taiwan(II):Magnitude and Time, ” The 15th Conference on Land Studies,Tainan,Taiwan, 2017.
[4] H.C. Lei, W.Y. Tsai, Y.C. Shih, J.P. Yu, P.Y. Sun, Y.Y. Chen, and M.H. Chen, “An Elementary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a Method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by Intersections of Circular Arcs of Earthquakes around Taiwan”, The 2017 Taiwan- 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 Earthquake Hazard Mitigation Technology, Taoyuan, Taiwan, 2017.
[5] H.C.Lei, “Some Ideas for Constructing Significant Intersections of Circular Arcs of Earthquake,” Taiwan-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 Earthquake Hazard Mitigation Technology,Taoyuan,Taiwan, 2017.
[6] H.C.Lei, “Strongest Double Intersections of Circular Arcs of Earthquakes around Taiwan,” The 23rd Forum on Land Use and Planning,Tainan,Taiwan,2019.
[7] H.C.Lei, “Predi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around Taiwan by Intersection Point of SDCICAE Close to Evmax, ” The 2019 Taiwan-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 Earthquake Hazard Mitigation Technology,Taoyuan,Taiwan, 2019.
[8] H. C. Lei, ASICAE by HinChi Lei to find the strongest intersections of circular arcs of earthquakes. https://youtu.be/tvgYLpoH9T4, 2019.
[9] H.C. Lei, Pei-Yun Sun, Y.Y. Chen, and M.H. Chen, “An Elementary Analysis of the Strongest Intersections of Circular Arcs of Earthquakes around Taiwan”, The Fourteen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The Four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aichung, Taiwan, 2018.
[10] 石艾伶,「接受者操作特徵曲線統計研究台灣地區電離層全電子含量地震前兆」,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5 年。
[11] 李佩蓉,「環太平洋電離層全電子含量地震前兆之統計分析」,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7年。
[12] 唐基望,「台灣地震圓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5年。
[13] 許佑銓,「短搜尋週期的極淺層最強地震圓弧雙交叉與後續台灣地區強震之關聯(1982 年至 2012 年) 」,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9年。
[14] 李瑋育,「地震圓弧之精度對台灣地區最強地震圓弧雙交叉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9年。
[15]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https://scweb.cwb.gov.tw/zh-tw/earthquake/data/。
[16] 時毓謙,「台灣地震弧交叉與大地震關聯之研究(1990年至2003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6年。
[17] 蔡偉源,「台灣地震圓弧交叉與大震之關聯(1976年至1988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6年。
[18] 游敬枰,「從2003到2013年台灣區域地震圓弧交叉與大地震之關聯」,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6年。
[19] 孫培芸,「台灣主地震圓弧交叉與大震之關聯(1976年至1989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7年。
[20] 陳彥妤,「台灣主地震圓弧交叉與大震之關聯(1990年至2003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7年。
[21] 陳民滉,「台灣主地震圓弧交叉與大震之關聯(2003年至2013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7年。
[22] 洪秋岑,「初步探討地震圓弧交叉──以日本、阿拉斯加、加州及非洲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7年。
[23] 劉興宸,「日本地區最強地震圓弧交叉與後續強震之關聯 (2005~2014 年 )」,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8年。
[24] 許邵展,「日本地區最強地震圓弧交叉與後續強震之關聯(1995~2004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8年。
[25] 黃泓鈞,「阿拉斯加與加州地區最強地震圓弧交叉分析(1995年~2004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8年。
[26] 林致彣,「阿拉斯加與加州地區最強地震圓弧交叉分析(2005年~2014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8年。
[27] 陳薏絜,「台灣極淺層最強地震圓弧交叉與後續強震之關聯(1976 年至 1989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8 年。
[28] 林佩蓉,「台灣極淺層最強地震圓弧交叉與後續強震之關聯(1990 年至 2003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8 年。
[29] 林冠宏,「台灣極淺層最強地震圓弧交叉與後續強震之關聯(2004年至2015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8年。
[30] 簡子琦,「以強震發生等機率線和虛擬地震目錄驗證最強地震圓弧雙交叉理論在台灣地區的預測效率」,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9年。
[31] 劉怡鑫,「台灣淺層最強地震圓弧雙交叉之搜尋週期與後續強震之關聯」,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9年。
[32] 黃健倫,「1974-2016年最強地震圓弧雙交叉之搜尋週期對台灣地區強震預測結果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9年。
[33] 邱奕賢,「台灣最強地震圓弧雙交叉與後續強震之關聯(1982年至2012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9年。
[34] 潘俊霖,「地震事件搜尋深度的變化對SDICAE進行強震預測的效能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10年。
指導教授 李顯智(Hin-Chi Lei) 審核日期 2021-8-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