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81216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3.149.10.88
姓名 諸逸涔(Yicen Zh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當代台灣自傳性散文中的童年書寫
(The Childhood Writing of Modern Taiwanese Autobiographical Prose)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食人★ 臺灣當代醫療散文研究
★ 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 「周杰倫」現象研究
★ 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 夢的文學內涵:以台灣現代詩為討論場域
★ 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 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
★ 機關、跳針、快門—論西西的小說藝術★ 怎樣情色?如何文學?──台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語
★ 臺灣運動員傳記研究★ 《狼圖騰》研究
★ 逯耀東飲食散文研究★ 焦桐與《飲食》雜誌研究
★ 臺灣現代詩的飲食話語★ 花蹤文學獎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童年書寫是散文作家繞不開的題材,尤其在自傳性散文的寫作中。本文以童年書寫作為橫截面,嘗試探尋自傳性散文的特質。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梳理散文的定義和理論,也框定本文的研究範圍。第二章以自傳性記憶的角度為參考,將敘述者的視角分為原始視角和旁觀視角。第三章對散文中運用的表現手法進一步分析,不論是旁觀視角或是原始視角,都不可避免的使用了非現實的書寫,展現作者主觀的精神世界,也表現出其真正的寫作意圖。第四章是對這些寫作意圖的討論,作者在對童年進行回顧時,不可避免地展現出成長過程中時代與群體的烙印和影響,懷念童年時單純美好的生活,為自己打造出無法重回的烏托邦,以及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回溯,看到從幼時起就展現出的對自己未來產生影響的因素,以此來理解、詮釋自己的生命走向。第五章是研究結論。
綜合而言,本文對童年書寫的研究實際上是對於自傳性記憶書寫的研究,也通過對六位作家作品的分析,尋找自傳性散文的特質。不同的視角,分開或組合,共同觀察自己過去的人生,虛構、想像、超自然等,都呈現出內心的情感,或者是懷戀,或者是沉思,但都是在梳理、了解自己的過去。當時的想法,結合成長過程中慢慢了解到的更多信息,一遍遍翻新著自己的思想和心靈,這是自傳性散文不斷被書寫的意義所在。
摘要(英) Childhood is a topic which cannot be avoided by prose creators, especially in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This research chose childhood writing to find out the features of autobiographical prose.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reviewing former research about prose and autobiography and defining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Chapter 2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experiments o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r is sorted into field perspective and observer perspective. Chapter 3 selects the unreal parts for further analysis, which show more about creators’ psychological world and their intention for writing. Chapter 4 discusses the intention. When creators write about their childhood, they inevitable show the influences caused by the time and group where they grow up, or express nostalgia for the innocence of childhood which can never reappear, or interpret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rough looking for the elements that affect them since childhood.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In summary, this research is studying how to writing one’s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Throug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rhetoric (imagination, fiction, etc.), creators present their feelings. They write about their thoughts as children, combining with more information known through growth. During this process, they gradually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ensure their life and future.
關鍵字(中) ★ 自傳性散文
★ 童年
★ 記憶
★ 敘述視角
★ 自我探索
關鍵字(英) ★ Autobiographical prose
★ Childhood
★ Memory
★ Narrative perspective
★ Self-exploration
論文目次 目錄
一、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文獻回顧 7
1-3、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1-4、論文大綱 12
二、童年記憶的書寫視角 14
2-1、原始視角 14
2-2、旁觀視角 23
2-3、不同視角的組合方式 32
2-3-1、相互融合 33
1.原始視角中的旁觀者 33
2.旁觀視角中的原始記憶 37
2-3-2、穿插互補 44
三、童年書寫中的非現實成分 51
3-1、虛構的標誌 51
3-2、想象的世界 58
3-3、超自然現象 69
四、童年書寫中的生命探索 76
4-1、童年視角下的歷史與群體 76
4-1-1、烽火的烙印 76
4-1-2、群體的共鳴 93
4-2、愛與美的理想國 107
4-3、自我的起源 119
五、結論 133
參考文獻 136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王安憶:《情感的生命》,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王鼎鈞:《昨天的雲——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5。白茲•牟固那那:《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台北市:女書文化,2003。
伐依絲•牟固那那:《火焰中的祖宗容顏》,台北市:山海文化雜誌,2017。
何寄澎:《永遠的搜索:台灣散文跨世界觀省錄》,台北:聯經出版,2014。
楊牧:《山風海雨》,台北市:洪範書店,1987。
賴鈺婷:《老童年》,台北市:有鹿文化,2015。
簡媜:《月娘照眠牀》,台北市:洪範書店,1987。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台北市:聯合文學,2002。
鍾怡雯:《河宴》,台北市:三民書局,1995。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2004。
鍾怡雯:《野半島》,台北市:聯合文學,2007。
鍾怡雯:《後土繪測:當代散文輪Ⅱ》,台北市:聯經出版,2016。

外文/翻譯文獻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意〕蒙蒂索瑞著,馬榮根譯,《童年的秘密》,台北:五南圖書,1992。
〔法〕安德烈•莫洛亞著,陳蒼多譯,《傳記面面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Gillian & Martin A. Conway. (Eds.). (2008). Memory in the Real Worl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學位論文
連杏芳:《在我們的時代——周志文的散文書寫研究》,台中市: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陳鈺婷:《台灣最新世代女性散文記憶書寫之研究》,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許瑞秋:《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鄧書青:《播下文化的種子——亞榮隆•撒可努的童年書寫》,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盧淑薇:《台灣童年散文研究》,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魏緗慈:《台灣女性散文家的童年書寫——以琦君、林海音、林文月和張曉風為中心》,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蘇玫陵:《部落山林憶往書寫:以白茲•牟固那那作品為例》,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期刊論文
丁純:〈個體歷史與現實鏡像——評沈博愛自傳體散文《蹉跎坡舊事》〉,《南昌師範學院學報(綜合)》第35卷第6期,2014年12月,頁180-183。
林幸謙:〈九十年代台灣散文現象與理論走向〉,《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10月,頁63-73。
林強:〈底層視角,家國敘述——試論簡媜散文集《天涯海角》的歷史敘述〉,《揚子江評論》第5期,2011年,頁78-82。
辛金順:〈烏托邦的祭典——解讀鍾怡雯《河宴》中的童年書寫〉,《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第3期,2000年,頁20-28。
余佳燕:〈論王鼎鈞自傳體散文對自由之嚮往與體認〉,《東吳中文學報》第23期,2017年5月,頁333-354。
柯品文:〈戰後台灣散文家國意識之記憶、拼貼與重構〉,《高醫通識教育學報》第3期,2008年12月,頁173-203。
姚海鳳,許雲薇,陳玉茹:〈兒童視角下的思想懷舊——琦君、林海音作品對比研究〉,《名作欣賞》,2019年11月,頁157-158,168。
陳劍暉:〈散文的真實、虛構與想象〉,《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3月,頁67-69。
陳劍暉:〈新時期散文觀念與散文論爭〉,《文藝評論》,2009年6月,頁24-27。
翁麗嘉、袁勇麟:〈遠方與“我”:當代台灣旅行散文的自傳解讀〉,《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21年,頁121-128。
莊家瑋:〈自(敘)傳性與自我追尋的敘事——簡媜散文/散文觀與文類論述的互動〉,《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12期,2010年6月,頁1-18。
梁慕靈:〈他者•認同•記憶——論張愛玲的香港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第19期,2011年6月,頁55-82。
張嘆鳳:〈通過荒誕完成審美喜悅——郭沫若自傳體長卷散文藝術探奧〉,《天府新論》第3期,2013年,頁144-149。
黃雅歆:〈以林文月〈上海故宅〉、〈江灣路憶往〉、〈迷園〉窺散文創作之互文策略——並論空間記憶與身分認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35期,2019年6月,頁213-236。
黃錦樹,〈文之餘?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其歷史類型及與周邊文類之互動,及相應的詩語言問題〉,《中外文學》第32卷第7期,2003年12月,頁47-64。
曾維龍:〈論鍾怡雯散文書寫:「凝視」中的原鄉——一個離散/反離散個案的探討〉,《台灣文學研究》第12期,2017年6月,頁211-233。
雷瑩:〈論現代作家自傳的成長敘事〉,《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15年1月,頁59-63。
廖祿基:〈論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的記憶與認同〉,《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3期,2008年1月,頁201-222。
勵挺:〈文化他者•抗拒•隱身人——剖析張愛玲的自傳性散文《異鄉記》〉,《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7期,2012年7月,頁140-147。
謝靜國:〈鄉關何處?——論王盛宏散文中的記憶與鄉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8期,2010年10月,頁229-274。

電子資料
林麗貞,記錄整理,〈誤入散文「歧途」——簡媜談散文創作.下〉,《自由時報電子報》,2001年6月19日。
指導教授 葉振富(Chenfu Yeh) 審核日期 2022-6-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