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檔案史料
1
《康熙起居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4。
2
《大清世祖章皇帝(順治)實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
《大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實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
(清)王先謙,《東華錄》,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5
《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6
《聖祖仁皇帝聖訓》, 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7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 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8
(清)乾隆,《國朝宮史》, 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9
趙爾巽,鑄版《清史稿》,北平: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十六年。再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年。
10
趙爾巽,《清史稿 》,民國十六年,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11
(清)乾隆,《欽定大清會典》,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12
(清)紀昀,《皇清職貢圖》,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13
(清)孫溶,《皇朝文獻通考》,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14
(清)紀昀,《皇清職貢圖》,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15
(清)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16
(清)梁國治,(清)阿桂《皇清開國方略》,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17
(清)弘?,《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326
18
(清)祁韻士,《皇朝藩部要略》,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19
(清)乾隆,《欽定八旗通志》,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20
(清)薩囊徹辰,《蒙古源流》,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21
(清)和珅,《欽定大清一統志》,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22
(清)傅恆,《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23
(清)謝道承,《福建通志》,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24
(清)靖道謨,《雲南通志》,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25
(清)溫達,《聖祖仁皇帝親征平定朔漠方略》,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26
(漢)班固,《前漢書》,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27
(唐)姚思廉,《梁書》,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28
宋)歐陽修,《歐陽文粹》,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29
(明)宋濂(清)王祖庚,《元史》,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30
(明)茅元儀,《武備志》,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31
(明)夏允彝,《禹貢古今合註》,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32
(清)張廷玉,《明史》,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33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34
(清)陳廷敬;(清)張廷玉《皇清文穎》,《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35
(清)鄭端,《政學錄》,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36
《欽定福建省外海戰船則例》,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327
37
(清)梁廷,《粵海關志》,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38
(清)乾隆,《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39
(清)乾隆,《欽定大清律例》,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40
(清)徐本(清)三泰,《大清律例》,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41
(清)素爾訥等撰,《欽定學政全書》,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42
(清)鄭端撰,《政學錄》,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43
(清)勒德洪,《平定三逆方?》,欽定四庫全書, 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44
(清)謝道承,《福建通志》,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45
《皇清奏議》,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
46
《皇清奏議》,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47
(清)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料全文資料庫,https://mhdb.mh.sinica.edu.tw/mhtext/title.php?book=2
48
(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49
(清)金象豫,《國朝大事記》,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50
(清)李光地,《榕村全集》,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51
(清)李光地,《榕村語錄》,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52
(清)李光地 撰陳祖武點校,〈榕村語錄卷十一〉,《榕村全書》第七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53
(清)高士奇,《扈從東巡日錄》卷下,國學大師網站https://m.guoxuedashi.net/a/2592hdcw/119553o.html
54
(清)佚名,《平定羅剎方略》,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55
(清)張岱,《夜航船》,卷十五,外國部,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
56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328
57
(清)魏源,《聖武記》,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58
(清)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59
(清)楊賓,《柳邊紀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
60
(清)金象豫,《國朝大事記》,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61
(清)章梫,《康熙政要》,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
62
(清)昭連,《嘯亭雜錄》,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63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64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
65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臺北:世界書局,2009。
66
《清宮史略》,影印古籍,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版。
67
(清)喇沙里(清)陳廷敬,《日講四書解義》,欽定四庫全書,影印古籍,浙江大學圖書館版。
68
(明) 夏允彝撰《禹貢古今合註》,(古籍影印,北京大學版)
69
(明) 茅元儀,《武備志》,(古籍影印,北京大學版)
70
(清)徐鼒,《小腆紀年》,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71
楊英撰,夏德儀編輯,《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72
(清)江日昇,《臺灣外志》,臺北縣:藝文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
73
(清)林謙光,《臺灣紀略》(收入《叢書集成 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
74
(清)《閩海贈言》,沈有容輯,方豪編輯,《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五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75
(清)夏琳撰,周憲文編輯,《閩海紀要》,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329
76
(清)施琅,《靖海紀事》,影印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版。
77
楊英撰,夏德儀編輯,《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78
連橫撰,《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79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明清檔案彙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
80
《康熙統一臺灣檔案史料選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81
《清代檔案史料選編》(康熙朝),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82
《臺灣文獻匯刊》第二輯,第八冊,廈門:九州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83
Arthur W. Hummel,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Washington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 Office,1943.
84
Arthur W. Hummel,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清代名人傳略, 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67.
85
《朝鮮王朝實錄》,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ihpc/ttsweb?@0:0:1:hanji@@0.04198327685438352
86
《?夷??》,日本國書刊行會,網路資訊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i08/ri08_02559/ri08_02559_0004/ri08_02559_0004.pdf
87
Chronicle of Britain, Hampshire, England: Chronicle Communications Ltd., 1992.
88
Samten G. Karmay, 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Fifth Dalai Lama, Chicago: Serindia Publications, 2014.
二、近人著作
330
1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8。
2
皮國立,《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新北:遠足文化,2020。
3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15。
4
成崇德,《清代邊疆民族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5
杜正勝,《中國是怎麼形成的》,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3。
6
西西,《欽天監》,臺北:洪範書店,2022。
7
周平主編,《國家的疆域與邊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頁101-112。
8
呂思勉,《中國通史》,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
9
吳?,《明史簡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頁 41-42
10
羅友枝(Rawski,Evelyn.Rawski),《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覺下的清廷》(The Last Emp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臺北:八旗文化,2019。
11
彭皓昀,《活為難民》,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
12
鄭維中,《海上傭兵》(War, Trade and Piracy in the China Seas 1622-1683),新北市:衛城出版,2021。
13
長與善郎,《康熙大帝》,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
14
稻葉君山,《清朝全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5。
15
岡本隆司,《中國的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21。
16
蕭一山,《清代通史》(一),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0年。
17
陳波,《風說書的世界:東亞視域下的明清鼎革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18
西西,《欽天監》,臺北:洪範書店,2022。
19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
20
劉家駒,《儒家思想與康熙大帝》,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21
陳捷先,《透視康熙》,臺北:三民書局,2012。
22
王鍾翰,《最後的王朝》,北京市:三聯書店,2019。
23
吳正龍,《鄭成功與清政府間的談判》,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24
羅友枝(Evelyn Rawski),《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The Last Emprors:The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新北:八旗文化,2019。
331
25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15。
26
湯錦臺,《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貓頭鷹,2001。
27
Brigit Tremml-Werner, 《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Spain, China and Japan in Manila 1571-1644),臺北:衛城出版,2022。
28
王子林,《紫禁城建築之道》,北京:故宮出版社,2018。
29
晉宏達,《故宮營造六百年》,北京:中華書局,2021。
30
鄧津華(Emma Jinhua Tend),《臺灣的想像地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
31
鄭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2
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
33
張仲禮,《中國紳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4
司徒琳(Lynn A. Strue),《南明史:1644-1662》(The Southern Ming:1644-1662)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5
呂思勉,《中國通史》,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
36
許惠靈,《流動的邊界,隱沒歷史的再現:「土牛溝」楊梅段地景敘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5。
37
陳波,《風說書的世界:東亞視域下的明清鼎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38
吳政緯,《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
39
鄭淑方,〈萬國衣冠拜冕旒〉,《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9。
40
張崑將,〈朝鮮與越南的中華意識比較〉,張崑將編《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8,頁220-221
41
長與善郎,《康熙大帝》,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
42
金時德,《不平靜的半島:海洋與大陸勢力的五百年競逐》,臺北:馬可孛羅文化,2019。
43
稻葉君山,《清朝全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5。
44
岡本隆司,《中國的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21。
45
許靖華,《氣候創造歷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7。
46
馬力博(Robert B. Marks),〈南方「向來無雪:帝制後期中國南方的氣候與收成(1650-1850年」〉,《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下)劉翠溶,伊懋可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中華民國89年。
332
47
蘇黎明、陳欽明,《清代名臣李光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21。
48
上田信著,《海與帝國:明清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49
周遠廉,《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
三
三、、中文期刊中文期刊
1
蔣廷黻,〈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從順治到咸豐〉,《清華大學學報》,1932年,第1期
2
方真真,〈明鄭時期金屬的流通與市場需求:以西班牙史料為討論中心〉,《臺灣文獻》,第六十卷第三期 ,頁89-101。
3
王宏斌,耿健羽〈清朝福建水師趕繒船興探悉〉,《河北大學學報 》,2019年11月,第44卷,第6期,頁147-153。
4
趙雲田,〈清代前期利用喇嘛教政策的形成和演變〉,《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一期,頁63-76。
5
森川哲雄,葉新民,〈察哈爾部布爾尼親王之亂〉,《 蒙古學訊息 》,1998年第4期,頁18-32
6
森川哲雄,葉新民,〈察哈爾部布爾尼親王之亂〉,《 蒙古學資訊與情報 》,1984年第1期,頁16-23。
7
柏松,〈清朝入關前後朝鮮王朝對清心態變化探究〉,《社會科學論壇》,2017年第3期,頁78-87。
8
孫衛國,〈朝鮮王朝對清觀之演變及其根源〉,《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9月,第33卷,第3期,頁51-62
9
劉丹,〈試論清朝對朝鮮外交策略的轉變〉,《中國城市經濟 》,2010年6月,頁78,156
10
王桂東 達力扎布,〈清三藩之亂期間朝鮮對清朝情報的搜集〉,《北滑大學學報》,2013年8月,第14卷第4期,頁60-63
11
吳? 輯《朝鮮李朝實錄中得的中國史料》,第3203-3204頁,轉引自
12
習書仁,〈從北伐論到北學論〉試論李氏朝鮮對清朝態度的轉變,《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6年12月,第16卷第4期,頁119
333
13
管書合,〈何謂以蒙古為界-清初設置柳條邊與蒙古之關係再探討〉,2021年3月,第61卷第2期,頁190-239
14
潘洪鋼,〈論清代八旗駐防的佈局、目的與作用〉,《吉林師範大學學報 》,2024年1月,第一期,頁1-15。
15
寧俠,〈康熙本朝不設防,以蒙古部落為之屏藩辨〉,《陽山學刊 》,2012年4月,第25卷,第2期,頁18-33。
16
王日根 蘇惠萍, 〈康熙帝海疆政策反復變異析論〉,《江海學刊》, 2010年2月,頁161-168。
17
聶德寧,〈明清之際福建得的民間海外貿易港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史研究》,1992年第四期,頁39-45。
18
楊耀田,〈康熙朝對內蒙古地區漢民族移民的政策淺析〉,《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3月,第2期,頁18-23。
19
張殿典,〈薩滿教靈魂觀與滿語同族詞初探〉,《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8年第一期,頁175-180。
20
色音,〈薩滿教的觀念體系及其特徵〉,《內蒙古社會科學 》,1992年第4期,頁95-102。
21
郭淑雲,〈薩滿教靈魂觀及其哲學思想〉,《 雲南社會科學 》,2001年第3期,頁67-72。
22
羅檢秋,〈從崇儒到重道:清初朝廷對民間理學的認同及岐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22年第4期,頁100-111。
23
馮智,〈五世達賴喇嘛入覲 ──兼論清順治至乾隆諸朝冊封達賴喇嘛的問題〉,《普門學報》第22期 / 2004年7月 ,頁21,22
24
李東明 解昕,〈戰爭對清朝經濟的影響-基於工商行會與人口數據的量化分析〉,《中國經濟問題》,2020年9月,第5期,頁98-110。
25
黨聖元 湯敬一,〈論清初正統論建構及其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院學報》,2019年5月,第3期,頁99-107。
26
楊念群,〈清朝正統性再認識-超越漢化論、內亞論的新視角〉,《清史研究》,2020年第4期,頁1-42。
334
27
李晶,〈夷夏觀的轉變與天下觀的再造-從思想史看明清更替對“中國觀”的影響〉,《思想戰線》,2018年第1期第44卷,頁72-79。
28
張其賢,〈正統論、中國性與中國認同〉,《政治科學論叢 》,第64期,民國104年6月,頁1-44
29
武沐 楊博皓,〈明清兩朝中國觀對比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21年第31卷第1期,頁13-25。
30
李克建,〈清朝前期的”中國“認同:從“中國”的內涵展開分析〉,《西南民族學學報》,2019年第12期,頁1-8。
31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國觀〉,《清史研究》,2005年11月第4期,頁1-18。
32
韓東育,〈清朝對“非漢世界”的“大中華”表達〉,《中國邊疆史研究》,2014年12月,第4期,頁1-16。
33
[日]森川哲雄,〈察哈爾布尼爾親王之亂〉,《蒙古學信息》,1998年第4期,頁18-22。
34
蘭延超,〈清代海禁政策的原因探究〉,《長春工程學報》,2014年第3期,頁54-56。
35
羅布,〈吳三桂與五世達賴喇嘛〉,《思想戰?》,2017年第5期,頁31-39
36
張曦,〈清政府藏傳佛教政策〉,《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頁36-40
37
王輔仁,〈達賴五世朝清考〉,。《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頁63
38
索南吉,〈簡述清初蒙古和碩特部對西藏七十五年的統治〉,《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2期,頁19-23
39
張利鎖,宮岩,李瀟,〈輔政時期政局與康熙帝治國理念的形成〉,《邢臺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頁104-110
40
劉鳳雲,〈戰事中的非常規捐納-論康熙朝屏三藩開啟的捐納事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頁115-123
41
何平,〈清代不完全財政體制引發的危機〉,《讀史札記》,2020年1月,頁142-144
42
陳小沖,〈日據時期殖民者的臺灣歷史書寫-兼以康熙統一臺灣敘事為例〉,引自《台灣研究四十年》,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
335
43
耿振華,從唐蕃會盟碑探討漢藏民族的歷史記憶,《蒙藏季刊》,第二十三卷,第四期,頁28-67
44
劉大年,〈論康熙〉,《歷史研究》,1961年第三期,頁5-21。
45
毛漢光,〈臺閩間的明清古船-臺灣海峽史之一〉,《止善》,第二十四期,2018年6月,3-48頁
46
李宥霆,20 世紀晚期以降的中國論述:國關與歷史的對話,《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三十三卷第四期(110/12), 701–736。
47
陳東林,〈評價毛澤東三線建設決策的三個新視角〉,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http://www.nopss.gov.cn/BIG5/n/2013/0424/c355627-21260121.html
48
馬力博(Robert B. Marks),〈南方「向來無雪:帝制後期中國南方的氣候與收成(1650-1850年」〉,《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下)劉翠溶,伊懋可主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中華民國89年),頁579-589
49
鄒逸麟, 〈明清時期北部農牧過渡帶的推移和氣候寒暖變化〉, 《復旦大學學報 》,1995年第1期,頁31
50
「社會科學與歷史學」座談會紀錄,《食貨月刊》,四卷九期,1974年12月,頁377-378
51
李傑,〈史學方法論問題域探析〉,《歷史研究 》,2009年06期,頁152-192。
52
黃克武,〈辭彙、戰爭與東亞的國族邊界:「中國本部」概念的起源與變遷〉,《思想史》101專號:近代政治思想與行動,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21,頁47-96。
53
吳智偉,評《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史耘》第七期2001年7月, 頁178,179
54
陳欽育,〈清康熙年間臺灣棄留論及征臺澎決策的形成〉,《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1),2005,頁50-86。
55
李細珠,〈略論算康熙皇帝對臺灣的認識及其理臺政策的變化〉,《紀念康熙統一臺灣300周年》專輯,《臺灣歷史研究》第一輯,頁106-128
56
賴永祥,《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臺灣文獻》第十六卷第二期,民國54年6月27日。
336
57
周蘇琴,〈清代順治、康熙兩帝最初的寢宮〉,《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3期,頁46。
58
羅檢秋,〈從崇儒到重道:清初朝廷對民間理學的認同及岐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22年第4期,頁100-111。
59
趙秉忠 白新良,〈經筵日講與康熙政治〉,《社會科學輯刊》,1990年第一期,頁105-110。
60
林谷屏,〈魔幻船奇-自由中國號橫渡太平洋傳奇〉,《潮境專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3期(2017年6月)。
61
蘇蜂鈞,〈黑潮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科學發展》,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2015 年 3 月507 期,頁6-13。
62
李忠勇,〈康熙統一臺灣期間清廷同荷蘭的軍事接觸〉,《歷史檔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5年第3期,頁76-82。
63
方真真,〈埋骨於基隆和平島:十七世紀來臺灣傳教的道明會神父Mateo de Cobisa〉,《國史館館刊》,第七十四期,頁1-38。
64
吳建雍,〈清前期對外政策的性質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北京社會科學》,1989年第一期,頁93-100。
65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國觀〉,《清史研究》,2005年11月第4期,頁1-18。
66
田培棟,〈明代人口變動的考察〉,《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5期,頁1-9。
67
李金飛,〈清代疆域”大一統“觀念的變革-以《大清一統志》為中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2年6月,第30卷第2期,頁75-86。
68
黨聖元,湯敬一,〈論清初正統論建構及其影響〉,《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院學報》,2019年5月,第3期,頁99-107。
69
楊念群,〈清朝正統性再認識-超越漢化論、內亞論的新視角〉,《清史研究》,2020年第4期頁1-42。
70
李克建,〈清朝前期的”中國“認同:從“中國”的內涵展開分析〉,《西南民族學學報》,2019年第12期,頁1-8。
71
張其賢,〈正統論、中國性與中國認同〉,《政治科學論叢》,第64期,民國104年6月,頁1-44。
337
72
周蘇琴,〈清代順治、康熙兩帝最初的寢宮〉,《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3期,頁45-49。
73
尹一梅,〈正大光明匾辨析〉,《故宮學刊》,2022年23輯,頁38-49。
74
陳熙遠,〈天朝大燕-太和殿筵宴位次圖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本,第一分,民國 1081年三月,頁125-129。
75
劉潞,〈乾清宮空間功能的轉換與制度變遷〉(下),《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2期,頁84-93。
76
呂曉青 艾虹,〈清朝京師稽察九處八旗駐防〉,《歷史檔案》,2024年第3期,頁88-96。
77
李棟,〈司法視角下清初康熙朝的容教與禁教〉,《荊楚法學》,2024年第3期,頁124-137
78
劉思遊,〈論清代的教育機構和科舉考試制度〉,《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第27 卷第7 期,頁20-21。
79
李潤強,〈清代進士的時空分布研究〉,《西北師大學報》,2005年1月,42卷1期,頁62-68。
80
何平,〈清代不完全財政體制引發的危機〉,《讀史札記》,2020年1月,頁142-144。
81
劉鳳雲,〈戰事中的非常規捐納-論康熙朝屏三藩開啟的捐納事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0年第1期,頁115-123。
82
何平,《論康熙時代的賦稅減免》,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06期,頁125-137。
83
李東明 解昕,戰爭對清朝經濟的影響-基於工商行會與人口數據的量化分析,《中國經濟問題》,2020年9月,第5期,頁98-110。
84
孟森,《八旗制度考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三分,1936年第七分,頁343-412。
85
潘洪鋼,〈論清代八旗駐防的布局、目的與作用〉,《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24年1月,頁1-15。
86
王俊中,〈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發展與蒙古傳教〉,《正觀雜誌》第十一期,1999年12月25日,頁151-194。
338
87
高強, 杜常順,〈十六至十七世紀前期蒙藏互動與明朝對應〉,《青海民族研究》,2023年12月 第34卷第4期,頁212-220。
88
陳慶英,〈固始汗和格魯派在西藏統治的建立和鞏固〉,《中國藏學》,2008年第1期,頁68-84
89
趙雲田,清代前期利用喇嘛教政策的形成和演變,《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一期,頁63-76。
90
陳慶英,〈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實探討〉, 《中國藏?》1998年第1期,頁51-63。
91
王輔仁,〈達賴五世朝清考〉,《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頁63-70。
92
陳慶英,〈固始汗和格魯派在西藏統治的建立和鞏固〉,《中國藏學》,2008年第1期,頁68-84
93
馮智,〈五世達賴喇嘛入覲 ──兼論清順治至乾隆諸朝冊封達賴喇嘛的問題〉,《普門學報》第22期 / 2004年7月 ,頁21,22
94
張?志,〈五世達賴喇麻對清初蒙古地區穩定的貢獻〉,《中國藏學》,2008年第2期,頁4-7
95
索南吉,〈簡述清初蒙古和碩特部對西藏七十五年的統治〉,《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2期,頁19-23
96
賴惠敏,〈清政府對北京藏傳佛寺之財政支出及其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8期(2007年7月),頁1-51。
97
崔欣,〈清前期帝王與藏傳佛教信仰研究〉,《清藏高原論壇》,2017年7月第3期第七卷,頁29-34。
98
羅布,〈吳三桂與五世達賴喇嘛:清初西南邊疆多元關係之一角〉,《思想戰線》,2017年第5期第43卷,頁31-39。
99
張曦,〈清政府藏傳佛教政策〉,《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頁36-40。
100
盧明輝,〈略析清代前期治理蒙古的幾項重要政策〉,內蒙古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頁61-67。
101
費每爾,〈清代中國邊疆地區的人口與生態〉,《積漸所致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劉翠溶 伊懋可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民國八十九年。
339
102
崇承德,〈清代前期對蒙古的封禁政策與人口、 開發 及生態環境的?系〉,《清史研究》,1991年2期,頁26-31。
103
楊耀田,〈康熙朝對內蒙古地區漢民族移民的政策淺析〉,《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3月,第2期,頁18-23。
104
鄒逸麟, 〈明清時期北部農牧過渡帶的推移和氣候寒暖變化〉, 《復旦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25-33。
105
管書合,〈何謂以蒙古為界-清初設置柳條邊與蒙古之關係再探討〉,2021年3月,第61卷第2期,頁190-239。
106
潘洪鋼,〈論清代八旗駐防的佈局、目的與作用〉,《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24年1月,第一期,頁1-15。
107
張博,〈簡論清王朝對蒙古社會凝聚力的瓦解〉,《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年,第6期,頁75-77
108
鄭建新,〈試論清朝扶植章嘉呼圖克圖系統的原因〉,《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7月,第33卷,第3期,頁37-41
109
楊學琛,〈滿族興起與東北民族關係的變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8,第3期,頁18-23。
110
高強,〈十六至十七世紀前期蒙藏互動關係與明朝對應〉,《青海民族研究》,2023年12月第34卷,第4期,頁212-220。
111
韓春艷 蔡琳,〈述論後金科爾沁部關係的轉變〉,《瀋陽故宮學刊》,22輯,頁33-39。
112
楊宇宋立恒,〈明末清初滿族與蒙古族科爾沁部的民族關係之探討〉,《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2013年39卷3期,頁42-44。
113
于多珠,趙艷玲,〈明末四方勢力的角逐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河北學刊》,1998年3月,頁88-93。
114
定宜庄,〈關於清史研究中的八旗制度問題〉,《兩岸發展史學術演講專輯》,6輯,2009,頁67-82。
115
剛索南草,〈淺析準噶爾蒙古勢力在藏興起的原因〉,《西部蒙古論壇》,2012年第1期,頁30。
340
116
甘桂琴,〈噶爾丹對俄外交政策述論〉,《喀什師範學院學報》, 2005年3月第2期,頁45-49。
117
陳嵐,〈康熙初年的西北局勢變化與清廷的應對〉,《赤峰學院學報》,2024年4月第4期,頁6-10。
118
王英維,〈論喀爾喀蒙古內附過程中的黃教作用〉, 《史志學刊》,2015年第3期,頁12-16。
119
崔欣,〈清前期各朝與藏傳佛教互動〉, 《宗教研究》,2019年1月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院,頁83-87。
120
黑龍,〈噶爾丹兵進喀爾喀對東北疆域的影響〉,《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3月第2期,頁101-104。
121
彩虹,〈清代喀爾喀蒙古與俄國之間的關係〉,《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8月,第37卷 第3期,頁1-6。
122
肖孋麗,〈十七世紀衛特拉蒙古與俄國的邊境貿易概述〉,《西部蒙古論壇》,2018年第3期,頁22-27 。
123
森川哲雄,葉新民,〈察哈爾部布爾尼親王之亂〉,《蒙古學訊息》,1998年第4期,頁18-32。
124
孫虎,〈再論早期西蒙古與清朝、噶爾丹之間的關係〉,《西部蒙古論壇》,2020年第2期,頁53-59
125
孔令偉,〈國法與?法之間:清朝前期對蒙古僧人的禁限及懲處──以《理藩院滿蒙文題本》中蒙古僧人坐罪案例為核心〉,《歷史人類學學刊》,2017年、15卷,2期,頁187-219。
126
鄭玉英,試論清初八旗蒙古問題,《遼寧大學》,1983年第1期,頁60-63。
127
蔡志純,〈清政府對蒙古的民族政策〉,《歷史教學》,1981年第十期,頁5-9。
128
管書合,〈何謂以界蒙古,《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021年3月第61卷第2期,頁190-197
129
齊光,〈十七世紀後半期青海和碩特蒙古對阿里、拉達克的征服〉,《中國藏學》,2014年第3期,頁147-150。
130
姜維公,〈扶桑國: 從神話到現實的演變〉,《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九期,頁103-110。
341
131
孫衛國,〈朝鮮王朝對清觀之演變及其根源〉,《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9月,第33卷,第3期,頁51-62。
132
周方銀 李源晉,〈實力、觀念與不對稱關係的穩定性〉,《當代亞太 》,2014年第4期,頁29-54。
133
柏松,〈清朝入關前後朝鮮王朝對清心態變化探究〉,《社會科學論壇》,2017年第3期,頁78-87。
134
劉丹,〈試論清朝對朝鮮外交策略的轉變〉,《 中國城市經濟 》,2010年6月,頁156-178。
135
習書仁,〈從北伐論到北學論〉試論李氏朝鮮對清朝態度的轉變,《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6年12月,第16卷第4期,頁113-122。
136
陳文壽,〈華夷秩序:作為東亞歷史世界與解釋範式〉,Journal of East Asian Identiries, No.4, 2019.3,頁1-11。
137
易惠莉,〈論入關前后的清與日本關系〉,《學術月刊》,2001年01期,頁62-67。
138
王勇、孫文,〈《華夷變態》與清史料〉,《浙江大學學報》,第38卷第1期,2008年1月,頁141-147。
139
易惠莉,〈清代中前期的對日關係認識〉,《思想與文化》第五輯,2005年,第六輯,頁343-344。
140
周力農,〈清朝的議政大臣〉,《遼寧師院學報》. 1981, (06),頁45-48。
141
王暉, 〈淺析康熙年間皇權與滿洲貴族關系演變〉, 《鴨綠江》, 2019,(10)頁98-99。
142
白新良,〈康熙擒拿鰲拜時間考〉,《滿族研究》,2005年第3期,頁74-77。
143
楊珍,〈康熙朝鰲拜罪案辨析〉,《歷史檔案》,2016年第3期,頁88-96頁
144
劉俊珂,〈清前期海疆治策之檢討〉,引自周平主編,《國家的疆域與邊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頁113-125
145
孫佳荀 葛雲霞,〈從清初水師編制看清代前期海防觀念〉,《國家航海》,第26輯,頁121-134
146
趙軼峰,〈關於清初粵東遷海民生代價得思考〉,《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3期,頁29-32。
342
147
鄭寧,〈遷海令與清初海禁政策的變遷〉,《史林》,2022年第6期,頁39-47。
148
陳柯雲,〈論清初的海禁與資本主義萌芽〉,《北京師院學報》,1980年第1期,頁58-65。
149
祁磊,〈鴉片戰爭以前清朝水師戰船的演變〉,《歷史檔案》,2018年第一期,頁88-95。
150
鄭寧〈遷海禁令與清初海禁政策的變遷〉,《史林》,2022年第6期,頁439-47。
151
寧〈遷海禁令與清初海禁政策的變遷〉,《史林》,2022年第6期,頁42
152
徐建青,〈清代前期的民間造船業〉,《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四期,頁134-149。
153
韓行方,〈清廷圍剿鄭成功海上武裝的一通敕令〉,《東南文化》,1992年第1期,頁217-220。
154
王宏斌、耿健羽,〈清朝福建水師趕繒船興探悉〉,《 河北大學學報 》,2019年11月,第44卷,第6期,頁147-153。
155
無非,〈孔元章關於收復臺灣的奏本〉,《歷史檔案》,1983年第3期,頁134轉128。
156
陳熙遠,〈聖人之學即眾人之學:《鄉約鐸書》與明清鼎革之際的群眾教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二本,第四分,110年12月,頁701-778。
157
阿部泰記,〈中日宣講聖諭的話語流動〉,《興大中文學報》,(32), 2012,頁96-106。
158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國觀〉,《清史研究》,2005年11月第4期,頁1-18。
159
安雙成,兵部尚書明安達禮等為報荷蘭戰船來閩願助攻臺灣鄭成功題本,康熙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康熙初年荷蘭船隊來華貿易史料 〉,《歷史檔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2001年第3期,頁11-17。
160
李細珠,〈中國大陸學界關於康熙統一臺灣研究評述〉,《軍事歷史研究》,2015年第5期,頁60-72。
161
李細珠,〈略論算康熙皇帝對臺灣的認識及其理臺政策的變化〉,《紀念康熙統一臺灣300周年》專輯,《臺灣歷史研究》,第一輯,頁106-128。
343
四、
四、英文著作英文著作
1
Graham Allison and Philip Zelikow,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New Yor: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9.
2
Agnew, John.Geopolitics: Re-visioning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3
Roger E. Backhouse, The Pengiun History of Economics, Pengiun Random House, New Delhi, 2023.
4
Barnes, Ian. Restless Empire: A Historical Altas of Russia, 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5
Bhasin,A.S. Nehru.Tibet and China, Haryana, India:Penguin Viking, 2021.
6
Browdon, Tom Butler. 50 Psychology Classics,London:Niclolas Barlealey Publishing, 2019.
7
Buzan, Barry.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London: Lynne Rienner, 1998.
8
Buzan,Barry .Regions and Power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9
Buzan,Barry .International System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0
Carr,E.H. What is Histroy?, London: Penguin Random House, 1987.
11
Chi,Ch’ao-Ting. Key Economic Areas in Chinese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2019.
12
Choedon,Yeshi and Dawa Norbu. Tibet, Lustre Press, New Delhi: 2000.
13
Conrad,Sebastian. What is Global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14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
15
Crossley, Pamela Kyle . What is Global Hist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8.
16
Crossley, Pamela Kyle . "The Conquest Elite of the Ch′ing Empire",in Denis Twitchett and Jonathan D. Spenc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9, Part One: The Ch′ing Empire to 1800,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7
Lama,Dalai. Freedom in Exile, London: Abacus, 1998.
18
Dardess,John W. More than the Great Wall, New York: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20.
344
19
Dennerline,Jerry. Hsu Tu ,”The Lesson of Nanking, in From Ming to Ch’ing,” edited by Jonathan Spence and John E. Wills, Jr. ,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0
Dudai, Yadin. Memory From A to Z Keywords, Concepts, and Beyon Collective Mem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1
Elman, Benjamin A.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Los Angeles:2000.
22
Elvin,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23 Eysenck,Michael W. and Mark T. Keane, Cogn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006.
24
Fairbank, John King.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25
Fairbank, John King. Reischauer, Craig, East Asi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9.
26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7
Glaser,Charles. Ration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28
Guy, R. Kent. Qing Governors and Their Provinces: The Evolution of Territori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1644-1796,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3.
29
Hastie,Reid. Schematic Bases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ocial Cogn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1.
30
Jervis, Robert.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31
Jervis, Robert. The Logic of Ima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9.
32
Karmay, Samten G. 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Fifth Dalai Lama, Serindia Publications, Chicago, 2014,
33
Katzenstein, Peter J. Peter.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34
Kessler, Lawrence D. K’ang-hsi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Ch’ing Rule 1661-1684,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35
Krasner, Stephen. Sovereignty: The Prisoner’s Perspective, in Problematic Sovereign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345
36
Liberthal, Kenneth.Governing China: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2004.
37
Mannheim, Karl.Ideology and Utopia, Mansfield Center, Connectcut: Martino Publishing, 2015.
38
H. Lyman Miller," The Late Imperial State", in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edited by David Shambaugh,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9
Parker, Geoffrey. Global Cri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3.
40
Pu ,Henry Yi and Paul Kramer, The Last Manchu: The Autobiography of Henry Pu Yi, Last Emperor of China, New York: Skyhorse Publishing, 2010.
41
Rajagopalachari, C. Mahabharata, Mumbai:Bharatiya Vidya Bhavan, 2023.
42
Ranke, Leopold v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 New York: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1973.
43
Rawski, Thomasi.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44
Rossabi, Morris.” Muslim and Central Asian Revolts", in From Ming to Ch’ing: 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edited by Jonnathan D. Spence and John E. Wills, J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45
Rowe, William T.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46
Saran, Shyam. How China Sees India and the World, Newe Delhi: Jugggernault, 2022.
47
Sears, David O. and Sheri Levy. “Childhood and Adult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edited by David O. Sears, Leonie Huddy and Robert Jerv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48
Sebes, Joseph. The Jesuits and the Sino-Russian Treaty of Nerchinsk(1689):The Diary of Thomas Peretea ,S.J., Rome: Institum Historium S.I., 1961.
49
Shakabpa, Tsepon W.D.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Paljor Publications PVT, Ltd, New Delhi, 2010.
50
Shepherd, John Robert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51
Spence, Jonathan D. 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si,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8.
346
52
Spruyt, Hendrik. The World Imagine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53
Sternberg,Robert J. and Karin. Cognitive Psychology, Boston:Carnage Learning, 2016.
54
Struve, Lynn A. "Ambivalence and Action: Some Frustrated Scholars of the K′ang-his Period", in From Ming to Ch′ing, edited by Jonathan D. Spence and John E. Wills., J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55
Szonyi, Michael. Cold War Island: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8.
56
Taylor,Jay.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 Harvard - and the Struggle of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2011.
57
Taylor, Shelley E. and Jennifer Crocker, Schematic Bases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ocial Cognition, Edited By E. Tory Higgins, C. Peter Herman, Mark P. Zanna, London: Routledge, 1981.
58
Tuttle, Gray . "A Tibetan Buddhist Mission to the East: The Fifth Dalai Lama’s Journey to Beijing, 1652-1653, in Power, Politics, and the Reinvention of Tradition, edited by Bryan J. Cuevas and Kurtis R. Scharffer, Brill, Boston:2006.
59
Ezra F. Vogel, China and Japan:Facing History,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vard University 2019.
60
Waltz, Kenneth ,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79.
61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62
Wertsch, James. How Nations Rememb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
63
Werner, Birgit Tremml.- “Friend or Foe?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between Momoyama Japan and Spanish Philippines in the 1590s", in Sea Rovers, Silver, and Samurai: Maritime East Asia in Global History, 1550-1700”, edited by Tonio Andrade and Xing Ha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9.
64
White, Hayden.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Johnshopking University, 1973.
65
White, Hayden. Tropics of Discourse: Essays in Cultural Criticis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347
66
Wills Jr., John E. "Maritime China from Wang Chi to Shih Lang: Themes in Peripheral History", in From Ming to Ch′ing, edited by Jonathan D. Spence and John E. Wills., J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67
Wills, John E. Jr. Pepper, Guns, and Parleys: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 1662-1681,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68
Wills, John E. Jr. .China and Maritime Europe 1500-180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70
Wong, Young-tsu, China’s Conquest of Taiwa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Singapore: Springer, 2017.
71
Wu,H.L. Sila. Communication and Imperial Control in China: Evolution of the Palace Memorial System 1693-1735,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五、
五、英文期刊英文期刊
1
Atwell ,William S. "Seventeenth-Century ′General Crisis′ in East Asia?", Modern Asian Studies , Oct., 1990, Vol. 24, No. 4 (Oct., 1990), 661-682.
2
Awad,Abdul Aziz M. The Gulf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Bulletin(British Society for Middle Eastern Studies), 1985, Vol.12 No. 2, 123-134.
3
Box,C.R. Reviewed Work(s): “Ts’ao Yin and the K’ang his Emp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 by Jonathan D. Spence”, Reviewed by Box,C.R.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3(1969), 67-69.
4
Callahan, William A. “Chinese Excep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February 2012), Vol. 71, No. 1, 33-55 .
5
Fairbank,John K. ”The People’s Middle Kingdom”,Foreign Affairs, Volume 44(Number 4,July 1966),574-586.
6
Faravel,M. Taylor. Regime In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Explaining China′s Compromises in Territorial Disput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0, No. 2 (Fall 2005), 46-83.
7
Haines, R Spencer.. "Charismatic Authority in Context: An Explanation of Guushi Khan′s Swift Rise to Power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Mongolic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ngolian Studies. 52.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ongolists: 24–31.
8
Hang, Xing.he Shogun′s Chinese Partners: The Alliance between Tokugawa Japan and the Zheng Family in Seventeenth-Century Maritime East Asia, The
348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FEBRUARY 2016, Vol. 75, No. 1 (FEBRUARY 2016),111-136.
9
Hsiao, K. C. HsiaoReview: Biography or Autobiography?: Spence on K`ang-hsi, Reviewed Work(s): 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si. by Jonathan Spenc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May, 1975, Vol. 34, No. 3 (May, 1975),799.
10
Johnston, Alastair Iain.Cultural Realism and Strategy in Maoist China, in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Norms and Secur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edited by Peter J. Katzenstein, 1996,222-228.
11
Kahn,Harold L. Some Mid-Ch′ing Views of the Monarch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Feb., 1965, Vol. 24, No. 2 (Feb., 1965), 229-243.
12
Kennan, George.(X) 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 Foreign Affairs, Volume 25, Number 4, July 1947, 566-582.
13
Kennedy , Dane.”US-China Diplomacy: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Challenges Confront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 Perspectives on History”,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pr 5, 2017)
14
Levenson, Joseph R.Reviewed Work(s): Ts′ao Yin and the K′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 byJonathan D. Spence, Review by: Levenson, Joseph R.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Jul., 1967, Vol. 72, No. 4 (Jul., 1967),1459-1460.
15
Embassy of Mongolia, History of Mongolia, Mongolia: Nomadic by Nature, Envoy Excellency Magazine, New Delhi,2024.12.
16
Naughton, Barry. “The Third Front: Defenc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Interior”, The China Quarterly , Sep., 1988, No. 115 (Sep., 1988), 351-386
17
Schwartz ,Barry.” Collective Memory and History: How Abraham Lincoln Became a Symbol of Racial Equality”,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 Summer, 1997, Vol. 38, No. 3 (Summer, 1997), 469-496
18
Ringmar,Erik.” Performing International Systems:Two East-Asian Alternatives to the Westphali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Winter 2012, Vol. 66, No.1 (Winter 2012), 1-25.
19
Singer,David.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4, No. 1,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s (Oct., 1961), 77-79
20
H. R. Trevor-Roper ,”The General Crisis of the 17th Century.”, Past & Present , No. 16 (Nov., 1959):31-64.
21
Uspensky,Vladimir. "Official documents in Mongolian language relating to the Fifth Dalai Lama′s visit to Beojing in 1652-1653",Revue d′Etudes , no. 71,( June 2024),233-254.
349
22
Wittman, Donald . "How a War Ends, A Rational Model Approach",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23 No. 4,(December 1979), 743-763.
23
Wuthnow,Robert ." Cognition and Religion, Sociologyof Religion", Winter, 2007, Vol. 68, N0. 4 (Winter, 2007),341-360.
六、學位論文
Spence, Jonathan D. TS’AO YIN AND THE CHINESE BONDSERVANTS: IMPERIAL BUREAUCRACY IN THE EARLY CH’ING PERIOD, Yale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1965
七、電子資料庫
1
中央研究院 人名權威 人物傳記資料庫
https://newarchive.ihp.sinica.edu.tw/sncaccgi/sncacFtp?ID=472&SECU=1395737505&PAGE=search_simple@@1015527413
2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臺灣文獻全文資料庫
https://taicool.ith.sinica.edu.tw
3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https://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repository/resource_list.jsp?queryString=鄭錦&metaCategory=all&browserType=imgText
4
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https://sinocal.sinica.edu.tw
5
中央研究院明實錄、朝鮮王國實錄、清實錄資料庫
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mql/login.html
6
中國大陸「清史編纂委員會」,《中華文史網》
http://www.qinghistory.cn
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https://fhac.com.cn/consult.html
8
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
https://www.loc.gov/item/05014098/
9
美國歷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https://www.historians.org/publications-and-directories/perspectives-on-history/april-
10
世界和日本」資料庫(代表 田中明彥)日本政治?國際關聯式資料庫政研究大學院大學?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檔案名稱] 《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 》
https://worldjpn.net/documents/texts/pw/16890827.T1C.html
11
影印古籍
350
https://archive.org/details/dli.ernet.449023
12
The Revue d′Etudes Tibetaines
Hai Lung [Sea Dragon]-class [Zwaardvis] Submarine,https://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taiwan/hai-lung.htm
.
八、工具書
1
康熙字典
https://www.kangxizidian.com/index.php
2
中華民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部成語典》網路版
https://dict.idioms.moe.edu.tw/search.jsp
3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la=0&powerMode=0
九、媒體
1
半導體之島,ASMAL官方網站 https://www.asml.com/zh-tw, 2023年3月6日
2
Why We Just Can’t Let Bygones Be Bygones, The Times of India, Saturday, June 8, 2024, page 22
3
Pearson, David.” The 8-Year-Old Boy at the Heart of a Fight Over Tibetan Buddhism”, New York Times, Oct. 4, 2023, 1, 5
4
〈中共稱今年東山島軍演目的在奪取台海制空權〉,《馬祖日報》,2004年7月4日,https://www.matsu-news.gov.tw/news/article/161912 2023年12月4日
5
《乎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西藏的達賴與班禪〉,有清一代,達賴世系的傳承為第五世至第十三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s://theme.npm.edu.tw/exh109/TheKhubilghan/
6
CCTV節目官網 > 康熙王朝(電視劇)
https://tv.cctv.com/2012/12/19/VIDA135591780605910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