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205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0 、訪客IP:18.188.161.182
姓名 林婉平(Wan-Ping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中國國民黨CC系在臺灣的政治活動(1949-1991)
(The Political Activity of the CC clique in Taiwan(1949-1991))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1949年,國軍在國共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於12月遷守臺灣。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檢討國民黨此次失敗,認定關鍵在於黨內長期以來派系傾軋、組織崩潰的現象。而蔣中正在1950年中國國民黨改造運動中,將CC系勢力自黨中央拔除,希望藉此使長久以來的黨內派系紛爭得到解決。
本文利用中國國民黨臺北黨史館所藏《會議紀錄檔案》、《黨務會議記錄及組織專檔》和台北國史館所藏之《蔣中正總統檔案》與《蔣經國總統檔案》,以及《立法院公報》、《監察院公報》等資料,全面探討中央政府遷台前後導致CC系陷入困境的原因,包括行憲前後CC系所遭遇的各種挑戰,及中央政府遷台後中國國民黨內各派系勢力的消長,並分析蔣中正對CC系態度趨於冷淡的原因及整肅CC系的過程。
此外,本文亦討論在黨中央失勢後的CC系,其如何因應自處,在黨內所扮演的角色較之以往有何改變,而其與黨中央的關係為何,黨中央又如何制定黨政關係政策。而本文亦討論CC系如何在黨、政劣勢中為自己爭取權利、其對中國國民黨中央的挑戰方式及依據,及其是否能發揮應有的影響力。
本文亦將探討CC系與台灣民主的關係,包括CC系曾有集體出走,加入反對黨的輿情;並討論CC系成員於1960年「新黨」實際籌組過程中的參與方式及理念,以及探討雷震被捕後,CC系對「新黨」勢力的存續有何貢獻;最後,本文則將探討當1970年代,本土性黨外勢力興起之後,CC系與黨外的關係,並分析CC系得以重新進入黨政決策圈的憑藉,及其派系勢力趨於沒落之原因。
摘要(英) After ROC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in 1949, the Chairman of KMT, Chiang Kai-shek considered the failure of KMT is because of the factional struggle.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Chiang Kai-shek decide to make the CC clique expulsed from the power center of the KMT in the gai-zao campaign (KMT reform) in 1950.
In order to maintain this fellowship, the members of the CC clique put up a resistance to the center of the KMT by exercising its power of congress, and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opposition have a democratic attitude.
After the national constitution went into effect in 1948,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Control Yuan and the Legislative Yuan both had a KMT majority with members of the CC clique accounting for the maximum proportion. Therefore, the CC clique had a huge influence in the congres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he members of the CC clique challenged the center power of the KMT by the authority and power of congress.It also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how Chiang, Kai-Shek and the power center of the KMT coped with the challenge from the CC clique.
關鍵字(中) ★ 臺灣民主運動
★ 蔣中正
★ 派系
★ CC 系
★ 國民黨改造運動
關鍵字(英) ★ Kai-Shek
★ Chiang
★ CC clique
★ KMT reform
★ factionslism
★ Taiwan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壹章 中央政府遷台前後CC系的困境
第一節 行憲後CC系所面臨的挑戰 ……………………………15
第二節 中央政府遷台後派系勢力的消長…………………… 25
第三節 蔣中正對CC系的整肅……………………………… .33
第貳章 失勢後的CC系及其與國民黨中央的關係
第一節 CC系的凝聚與蛻變………………………………… …..43
第二節 國民黨的黨政關係的重建與其成效…………………… 50
第三節 CC系對團派的反制 …..….…………………………….60
第參章 CC系對國民黨中央的挑戰
第一節 黨意與民意的抉擇…………………………………… …71
第二節 與黨中央的憲政論戰………………………………… …83
第三節 護衛出版自由………………………………………… …94
第肆章 CC系與台灣民主
第一節 整肅之議與出走輿情………………………………..109
第二節 CC系與1960年「新黨」運動…………………………118
第三節 1970年代以後CC系的角色轉型…………………… 133
結論………………………………………………………………… 155
徵引書目…………………………………………………………… 159
附表………………………………………………………………… 167
參考文獻 一、檔案
  
《蔣中正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黨務會議記錄及組織專檔》,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
《一般史料》,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
The U.S. Dep.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FRUS), 1947 Harry S. Truman Administrations, The Far East: China Volume VII (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 Printing Office,1998.
The U.S. Dep.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FRUS), 1948 Harry S. Truman Administrations, The Far East: China Volume VII (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 Printing Office,1998.
二、史料彙編
《中華民國立法院大事記》
《立法院公報》
《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臺北:國史館,2005年。
《監察院公報》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2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編,《總裁重要號召及有關宣傳問題訓示集要(增編本)》,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1974。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革命文獻》,臺北:中央文化供應社,1976年。
李雲漢主編、林泉編輯,《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上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1年。
周琇環、陳世宏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臺北:國史館,2000年。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4,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1984年。
秦孝儀總編纂,李雲漢、呂芳上、劉維開、邵銘煌編輯小組,《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4。
李雲漢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
張其昀,《先總統蔣公全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4年。
喬寶泰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三、日記、回憶錄、傳記(紀念集)、口述訪問
  
丁華永主編,《強項監委于鎮洲》,臺北:育達商職,1996年。
王子壯,《王子壯日記》,第9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第4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王紹齋, 章君穀著,《俞鴻鈞傳》,臺北:聖文出版社,1986年。
沈雲龍、林泉、林忠勝訪問,林忠勝紀錄,《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0年。
沈雲龍訪問,陳三井、陳存恭紀錄,《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阮毅成,《八十憶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周宏濤,《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3年。
俞鴻鈞先生治喪委員會編,《俞鴻鈞先生紀念集》,臺北:俞鴻鈞先生治喪委員會,1960年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第10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徐詠平編,《陳果夫傳》,臺北:中正書局,1978年。
張存武訪問,李郁青紀錄,《張希哲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張其昀等著,《崔書琴紀念集》,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梁肅戎,《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1995。
梁肅戎口述,劉鳳翰、何智霖訪問,何智霖紀錄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陳存恭、潘光哲訪問,潘光哲紀錄,《劉象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陳肇英,《八十自述》,臺北:陳雄夫先生八十華誕慶祝籌備委員會,1967年。
陸寶千訪問,鄭麗榕記錄,《黃通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陶百川,《困勉強狷八十年》,臺北:東大出版社,1984。
陶百川,《知識份子的十字架》,臺北:東大出版社,1984。
陶百川,《烏啼鳳鳴有餘聲》,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
陶百川,《解開政治連環結》,臺北:自立晚報,1985年。
傅必聰主編,《陳故監察委員大榕壽丞先生問政四十年》,臺北:陳穎根出版,1987年。
黃宇人,《我的小故事》,下冊,香港:吳興記書報社,1982年。
雷震,《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第1冊,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第2冊,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第3冊,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第4冊,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第5冊,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第6冊,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第7冊,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第8冊,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日記──最後十年》,第1冊,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日記──最後十年》,第2冊,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日記──最後十年》,第3冊,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與政黨政治》臺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5年。
趙自齊口述,遲景德、吳淑鳳訪問,吳淑鳳記錄整理,《趙自齊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0年。
齊邦媛,《巨流河》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9年。
劉先雲口述,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先雲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年。
蔣京訪問,蔣京記錄,李雲漢校閱,《蕭贊育先生訪問紀錄》,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
鄭彥棻,《往事憶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
蕭錚,《土地改革五十年》,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出版社,1980年。
蕭關華編,《蕭自誠先生八十壽詩文集》,臺北:蕭自誠先生八十誕辰籌備委員會,1983年。
錢昌照,《錢昌照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
謝漢儒,《早期臺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臺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
四、專著
  Lloyd E. Eastman,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 1949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Tien, Hung-mao,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
王良卿,《改造的誕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王學慶,《蔣介石和陳立夫、陳果夫》,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任育德,《雷震與臺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
宋春、于文藻,《中國國民黨臺灣四十年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宋春主編,《中國國民黨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李海生、張敏,《民國兩兄弟:陳果夫與陳立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沈建中,《中國國民黨黨政關係之研究》,臺北:商鼎文化,1996年。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2003年。
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范小方,《陳果夫與陳立夫》,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年。
范小方,《蔣介石與陳果夫、陳立夫的謀略藝術:蔣家天下陳家黨》,臺北:周知文化出版社,1994年。
范小方,《蔣家天下陳家黨》,臺北:周知文化,1994年。
范小方、李永銘,《陳果夫與陳立夫》,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孫彩霞,《新舊政學系》,北京:華夏文化出版社,1997年。
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編,《人間國寶陳立夫先生》,臺北:編者刊印,2001年。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
郭緒印主編,《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傅啟學主編,《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臺北:臺大法學研究所,1967年。
曾濟群,《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與黨政關係》,臺北:五南,1995年。
黃嘉樹,《國民黨在臺灣,1945-1988》,臺北:大秦出版社,1994年。
楊旭聲等撰,《剖析國民黨派系》,臺北:海王印刷廠,1985年。
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9年。
蘇錫文主編,彥棻文教基金會編輯,《鄭彥棻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五、論文
 
(一)期刊、會議論文
王良卿,〈折射的陰影:戰後國民黨的革新革新運動(1946-1947)〉,《兩岸發展史研究》期4,(2007年12月),頁171-215。
王良卿,〈派系與黨國:國民黨政權遷臺初期的CC系及其政治適應,1949-1950〉,《輔仁歷史學報》,期16(2005年7月),頁279-320。
任育德,〈1950年代雷震憲政思想的發展──以「中央政體」與「反對黨」為例〉,《思與言》,期37(1999年3月),頁97-139。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遷臺後黨政關係制度的演變〉,國父建檔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第4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頁397。
林能士、王良卿,〈戰後國民黨人爭取黨內民主化的背景考察〉,《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頁550-570。
林桶法,〈從溪口到臺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國史館學術集刊》,期13(2007年9月),頁89-121。
陳華,〈「行憲」與「戡亂」──陶希聖日記(1947-1953)的觀察與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期8(2006年6月),頁165-188。
楊秀菁,〈戰後國民黨新聞政策與報業自主意識的轉變──以戒嚴時期歷次「出版法」修訂為中心的討論 〉,《現代學術研究》,期13(2004年12月),頁113-162。
劉維開,〈蔣中正對1949年失敗的檢討──以演講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29,2008年5月),頁85-125。
(二)學位論文
任育德,〈雷震與臺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朱高影,〈威權體制下的諍臣──陶百川的政治生涯(1949-1986)〉,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余元傑,〈我國立法院長制度與角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宋浚博,〈憲政改革中行政與立法關係之研究——論行政院長同意權取消之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周維朋,〈戰後中國國民黨派系關係之研究──以黨政革新運動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徐瑞希,〈遷臺後立法院內國民黨派系之研究(第五至第八十三會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崔明忠,〈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研究(民國十六至三十六年)〉,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
張嘉仁,〈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與國共內戰,民國38年8月-民國39年3月)〉,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許福明,〈行憲後我國黨政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陳茂誠,〈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過程中黨政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89年。
曾淑媛,〈中國國民黨中央黨政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楊秀菁,〈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鄒篤麒,〈我國黨政關係之研究——以國民黨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羅俊強,〈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之研究(1948-194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蘇瑞鏘,〈「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六、報刊雜誌
“Summary of Events in Formosa during the Month of July, 1950 ”Aug. 9, 1950, in Jarman, ed.,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 Vol. 9, p. 137.
“Alert on Formosa, ” in Time, July 31, 1950, pp.20-21,
《中央日報》,南京,1948年
  《中央日報》,臺北,1949-1969年
《中華日報》,臺南:1954年,
《公論報》,臺北,1958年
《徵信新聞》,臺北,1950-1968年
《聯合報》,臺北,1951-1969年
英文《大美晚報》,上海,1948年。
蕭錚,〈黨的改造與臺省初期土地改革──兼述立夫兄出國與果夫先生逝世〉,《傳記文學》,卷35期5(1979年11月),頁45-46。
陳華,〈「行憲」與「戡亂」——陶希聖日記(1947-1953)的觀察與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
邱星明,〈陳立夫躍躍欲試〉,《新聞天地》,期105(1950年2月),頁15。
安今出,〈陳誠組閣插曲〉,《新聞天地》,期109(1950年3月),頁10。
西門聖,〈行憲第五屆內閣誕生〉,《新聞天地》,期109(1950年3月),頁9。
許金野,〈院長「代」下去吧〉,《新聞天地》,期122(1950年6月),頁31。
祁盛賢,〈國民黨的改造〉,《新聞天地》,期129(1950年8月),頁22。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處編印,《改造半月刊》,期1(1950年9月),頁12。
戴維德,〈立院改選流水〉,《新聞天地》,期149(1950年12月),頁14
邱星明,〈「中社」立法委員〉,《新聞天地》,期100(1951年1月),頁4。
邱星明,〈一個進步的政團〉,《新聞天地》,期106(1951年3月),頁10。
魏大為,〈立法院「公案」輕鬆收場〉,《新聞天地》,期193(1951年10月),頁9。
一波,〈張道藩辭立法委員〉,《新聞天地》,期206(1952年1月),頁13。
林嵐,〈「七全大會」代表之爭〉,《新聞天地》,期231(1952年7月),頁14。
慰憨璧,〈蔣總統第一次記者招待會〉,《新聞天地》,期246(1952年11月),頁31。
〈積極展開新黨運動〉,《自由中國》,卷18第12期(1958年6月16日),頁371-372。
〈新黨積極籌組中〉,《時與潮》,卷32(1960年8月1日),頁4。
白天,〈物傷其類〉,《政治評論》,卷5期5(1960年11月10),頁22-23。
〈梁肅戎控任卓宣毀謗〉,《時與潮》,卷77(1961年6月19日),頁6。
〈梁任誹謗官司將再開庭〉,《時與潮》,卷83(1961年7月31日),頁7
〈梁任言論官司中和解〉,《時與潮》,卷96(1961年10月13日),頁6-7。
司馬桑敦,〈齊世英到東京避暑〉,《新聞天地》,1962年9月1日,頁23。
謝聰敏,〈雷震與自誣匪諜的劉子英〉,《國際日報》,1988年4月12日,第8版。
阮大仁,〈解析蔣中正放逐陳立夫之經緯〉,《傳記文學》,卷93期3(2008年9月),頁6。
阮大仁,〈解析蔣中正放逐陳立夫之經緯──兼談先君與CC的複雜關係〉,《傳記文學》,期556(2008年9月),頁4-25。
指導教授 齊茂吉(Chi,Mao-Chi) 審核日期 2010-8-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