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206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 、訪客IP:3.148.168.26
姓名 李亦梅(Yi-mei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清代宮廷畫家冷枚人物畫研究
(The Study of Leng Mei's Figure Painting)
相關論文
★ 清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研究 兼論乾隆朝畫院設色山水創作★ 畫學復興思救國-論黃賓虹畫學中的救國思想與其晚年的北宋畫風
★ 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 傅抱石對<畫雲台山記>的詮釋與其國畫改革的關係
★ 董希文之「油畫中國風」研究★ 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
★ 豐子愷文人抒情漫畫研究--以1937年以前畫作為例★ 北宋墨竹繪畫研究
★ 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 儒士.貳臣.收藏賞鑒家--孫承澤(1592-1676)之生活.繪畫品味與影響
★ 郎靜山﹝1892-1995﹞中國畫意攝影研究★ 梁鼎銘(1898-1959)大陸時期西畫創作研究
★ 休寧貴公子,邗上大畫師-查士標生平與繪畫研究★ 吳偉人物畫風格研究
★ 梅清(1623-1697)的生平與藝術★ 戴本孝生平與繪畫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冷枚(1662-1742年)是清代宮廷代表畫家之一,康熙與乾隆兩朝供奉內廷。史料記載冷枚擅畫人物,尤精仕女,畫風屬精工細筆。然今日關於冷枚之研究多集中在其生平的討論,對他的人物畫風格亦無太多著墨。本研究欲從史料記載與《活計檔》的記錄了解冷枚的生平活動,包括其生卒年與入宮時間的釐清,以及他在宮內、外的活動情形。另外,本論文以冷枚人物畫作為探討主軸,從仕女、佛教人物與風俗故實等類別,建立冷枚的人物畫風格特色。
冷枚筆下的仕女形象多樣,代表作品如以宮廷嬪妃為題材的《仿仇英漢宮春曉圖》、《十宮詞圖》,又有閨秀形象的《春閨倦讀圖》、《蕉蔭讀書圖》,另有女仙題材的《西王母圖》、《麻姑獻壽圖》。綜觀這些仕女畫,人物皆有著制式化的臉部:高寬額頭、八字眉、鳳眼、櫻唇,加上極為削肩的纖細身軀,讓仕女看起來更顯柔媚瘦弱。如此定型化面容之繪法源自其師焦秉貞,本文亦欲探究冷枚與其師於仕女畫風格之異趣,以了解其在畫風上的承襲與突破。
在佛教人物畫方面,本文以北京故宮本《羅漢》冊為討論核心。構圖上,該作繼承傳李公麟白描羅漢畫之傳統,畫中羅漢以僧人形象出現,並有羅漢與祖師身分互用之現象。此外,冷枚更描繪大量風俗故實圖,如以歷史故事為主題的《春夜宴桃李園圖》。也有具教化作用之作,如農桑連環圖畫《耕織圖》冊;用以教育皇子之鑒戒圖畫《養正圖》冊等。而冷枚如何應用西方的圖繪模式於作品,也是本論文討論的重點。
摘要(英) Leng Mei (1662-1742) was one of the leading painters of the Qing court. He served during the reign of Kangxi and Qianlong. Many records show that Leng Mei was proficient in human figures, especially in ladies, and his works show precise brushwork. However, most of Leng Mei studies were focus on his background, no further interpretations on Leng Mei’s figure painting style. Through the history records and the records in the Zaobanchu Archives,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Leng Mei’s life and activities, in order to the dates and the time he entered the court. The main su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e figure painting of Leng Mei. To spec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style of figure painting by examining his “Ladies”, “Buddhism”, and “Genre” painting.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Leng Mei’s Ladies works. Such as the palace ladies, like After Ch’’iu Ying’’s Spring Morning in the Han Palace and Ten Lyrics of the Palace Life; In addition, the subject of the elegant beauty, which includes Reading in the Boudoir, Reading in the Shade of a Banana Palm; Furthermore, the subject of divine beauty, for example, Hsi-Wang-Mu, Ma Gu Gives Her Birthday Greetings. These ladies’ faces are stereotypical: high forehead, sloping eyebrows, phoenix eyes and cherry mouth, and off-shoulder which make the ladies looks more slender and weaker. This stereotypical is originated from Jiao Bingzhen, who was Leng Mei’s teacher. The discussion will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eng and Jiao’s style of Ladies, and to finds out how he adopted the style and transcend.
In his figure paintings of “Buddhism”, The Lohan album is preserved in Palace Museum. This painting presents the traditional composition of Lee Gong-Lin’s Lohan. Likewise, the lohan is showed as a monk in this album, and sometimes it exchanged identitis of lohan and patriarch. Moreover, Leng Mei painted a lot of genre paintings, such as Spring Evening Banquet at the Peach and Pear Blossom Garden, which represent history narratives. There are also edifying works like Illustrations of Agriculture and Sericulture, which is a connecting link painting of tilling and weaving. And Preservation of Righteousness album was painted for prince.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will focus on the fact that how Leng Mei functioned and translated western painting elements into his own works.
關鍵字(中) ★ 臣字款
★ 活計檔
★ 焦秉貞
★ 羅漢
★ 風俗畫
★ 人物畫
★ 冷枚
關鍵字(英) ★ Genre painting
★ Zaobanchu Archives
★ Chen Zih Kuan
★ figure painting
★ Leng Mei
★ Lohan
★ Chiao Ping-chen
論文目次 中文提要....................................i
Abstract....................................ii
誌謝辭......................................iv
目次........................................vi
緒論........................................1
第一章 冷枚生平與畫業.....................6
第一節 生卒年和入宮時間考析...............6
第二節 冷枚的宮廷活動.....................12
(一)康熙時期..............................12
(二)乾隆時期..............................16
小結........................................26
第二章 冷枚仕女畫探析.......................28
第一節 冷枚筆下的仕女形象...................28
(一)嬪妃題材..............................28
1.《仿仇英漢宮春曉圖》卷....................28
2.《十宮詞圖》冊............................33
(二)閨秀題材..............................39
(三)女仙題材..............................45
第二節 焦秉貞與冷枚仕女畫風格異趣...........49
(一)焦秉貞的宮廷活動......................49
(二)畫風的承襲與突破......................51
小結........................................55
第三章 冷枚佛教人物畫與風俗故實畫探析.....56
第一節 佛教人物畫——以北京故宮本《羅漢》冊為例....56
(一)《羅漢》冊圖像分析....................56
(二)《羅漢》冊人物圖像來源................65
第二節 風俗故實畫...........................76
(一)歷史故事——以《春夜宴桃李園圖》為例..76
(二)具教化作用之圖........................80
1. 農桑連環圖畫——《耕織圖》冊.............80
2. 鑒戒圖畫——《養正圖》冊.................91
小結........................................101
結論........................................102
參考資料....................................106
附錄........................................114
【表一】冷枚現存人物畫作品一覽..............114
【表二】冷枚於乾隆朝《活計檔》紀事..........118
【表三】冷枚作品落款比較....................139
【表四】焦秉貞《歴朝賢后故事》冊畫中題詩與典故....140
【表五】焦秉貞北京本《仕女圖》冊題詩與圖畫對照....142
【表六】冷枚《耕織圖》冊康熙御題詩..........144
圖版........................................147
參考文獻 中文
(一) 古籍
1. (漢)司馬遷撰,〈晉世家〉,《史記》,收入(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清)張照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244冊,台北:商務,1983。
2. (晉)無名氏撰,《蓮社高賢傳》,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四編》,台北:新興,1974。
3. (晉)葛洪撰,《神仙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9冊,台北:台灣商務,1992。
4.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卷二十九,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正史類,第31冊,台北:世界書局,1986。
5. (宋)歐陽修撰,《洛陽牡丹記》,收入《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卷六十五,台北:臺灣商務,1983。
6. (明)王圻輯,《三才圖會》,卷四十一,〈人物卷九〉,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
7. (明)焦竑撰,《養正圖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上海:上海古籍,1995-。
8. (清)〈聖祖實錄〉,收入《清實錄》,卷二百五十四,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中國書店發行,1986-87。
9. (清)竇鎮撰,《國朝書畫家筆錄》,台北:文史哲,民60。
10. (清)王杰等輯,《欽定石渠寶笈續編》,〈三山等藏處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上海:上海古籍,1995-。
11. (清)胡敬撰,《國朝院畫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82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12. (清)張庚撰,《國朝畫徵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67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13. (清)王沛恂,《匡山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55册,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
14. (清)李圖等纂、(清)張同聲修,《道光重修膠州志》,收入(清)周來邰纂修,《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南京:鳳凰,2004。
15. (清)《內務府活計檔:造辦處各作成活計清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購自第一歷史檔案館之微卷影印本。
16. (民國)清史編篆委員會編纂,《清史》,卷一百六十,台北:國防研究院,民50。
(二) 專書
1. 《中國歷代仕女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河北教育,1998。
2.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1至24冊,北京:文物社出版;新華發行,1986-。
3.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27》,北京:文物;杭州:浙江人民美術,1997-。
4. 中國佛教文化硏究所,《清冷枚《羅漢畫冊》》,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硏究所,1996。
5.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10清代繪畫》,北京:人民美術,1986-1989。
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雍正-乾隆》,第1至12冊,北京:人民,2005。
7. 中國農業博物館編,《中國古代耕織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8. 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
9. 王境輪、向斯,《歷代宮廷生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10. 王樹村,《楊柳青青話年畫》,台北:三民書局,2006。
11.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 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熊秉眞、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頁73-123。
12. 王耀庭、陳韻如文字撰述;蒲思棠(Donald Brix)英譯,《新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
13. 王耀庭主編,《傳移模寫》,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
14.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八卷》,上海:上海人民,1989。
15. 曲延鈞主編,《中國清代宮廷版畫》,第29-32冊,合肥市:安徽美術,2002。
16. 朱家溍選編,《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 第一輯:雍正朝》,北京:紫禁城,2003。
17. 何延喆,《改琦評傳》,天津:天津人民美術,1998。
18. 伶玄,《趙飛燕外傳》,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83冊,文學類,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19. 冷枚、沈源、唐岱繪,《圓明園四十景圖絹印珍藏畫卷(複製藝術品)》,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2004。
20. 李根蟠,《中國農業史》,台北:文津,2007。
21. 李湜,《故宮藏歷代仕女畫選集》,北京:紫禁城,2003。
22. 周功鑫,《清康熙前期款彩《漢宮春曉》漆屏風與中國漆工藝之西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23. 明清繪畫透析國際學術硏討會編輯委員會編,《意趣與機杼——「明清繪畫透析國際學術討論會」特展圖錄》,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24. 林莉娜文字撰述,《京華歲朝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
25. 姚夢谷等人編,《中華民俗版畫》,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7。
26.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繪畫》,北京:文物,1992。
27. 馬書田,《華夏諸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8. 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29.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編輯,《故宮週刊—第五冊》,北京:上海書店,1988。
30.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3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一)》,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3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3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十三)》,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3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十四)》,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3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十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3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十九)》,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3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一)》,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3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
3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畫馬名品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2)。
40. 清代宮史研究會編,《清代宮史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41. 清史編委會編,《清代人物傳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
42. 許陽柘主編,《中華帝王大辭典》,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43. 陳冠同,《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天津:百花文藝,2005。
44. 焦秉貞繪,《御製耕織圖》,北京:中國書店,1998。
45. 華彬,《中國宮廷繪畫史》,瀋陽:江寧美術,2003。
46. 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47. 楊伯達,《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1993。
48. 楊晉等繪輯;劉建平、沈深、靳萍責任編,《清代宮廷畫-人物》,天津:天津人民美術,2006。
49. 楊朝亮,《李紱與《陸子學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50. 楊樹藩,《清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灣商務,1978。
51. 福開森(Ferguson, John C.)編,《歷代著錄畫目(上)》,台北:中華書局,1968。
52. 劉大杰撰,《中國文學發展史》,王進祥總編輯,台北:漢京,1992。
53. 學陽社兩岸編輯群編,《唐顔眞卿麻姑仙壇記》,台中:學陽社,1997。
54. 閻崇年,《康熙大帝》,台北:聯經,2009。
55. 聶崇正,《宮廷藝術的光輝:清代宮廷繪畫論叢》,台北:東大,1996。
56. 聶崇正主編,《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三) 期刊
1.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藝苑掇英》,12期(1978-),頁41。
2.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藝苑掇英》,47期(1978-),頁39。
3.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藝苑掇英》,75期(1978-),頁42。
4. 王潮生,〈古代宮廷耕織圖(續)〉,《紫禁城》,4期(2000),頁36-44。
5. 王潮生,〈清代宮廷“耕織圖”器物〉,《紫禁城》,2期(2003),頁15-23。
6. 王潮生,〈幾種鮮見的《耕織圖》〉,《古今農業》,1期(2003),頁64-80。
7. 王耀庭,〈十八世紀宮廷繪畫〉,《故宮文物月刊》,11期(1984),頁85-93。
8. 王耀庭,〈新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故宮文物月刊》,295期(2007),頁4-15。
9. 王耀庭,〈雍正皇帝畫像〉,《故宮文物月刊》,321期(2009),頁4-15。
10. 朱家溍,〈清代院畫漫談〉,《故宮博物院院刊》,5期,總期97期(2001),頁1-6。
11. 余輝,〈十八世紀服務於京城王府官邸的人物畫家〉,《故宮博物院院刊》,6期,總期104期(2002),頁63-70。
12. 吳文彬,〈清畫院中兩位同名畫家——冷枚與陳枚〉,《故宮文物月刊》,68期(1988),頁70-77。
13. 李玉珉,〈住世護法羅漢─羅漢畫特展介紹之一〉,《故宮文物月刊》,91期(1990),頁4-19。
14. 李玉珉,〈神通妙變羅漢畫─羅漢畫特展介紹之二〉,《故宮文物月刊》,92期(1990),頁74-93。
15. 李玉珉,〈清宮羅漢畫中的羅睺羅尊者〉,《故宮文物月刊》,272期(2005),頁4-9。
16. 李致忠,〈影印清刻墨印彩繪本《耕織圖詩》跋〉,《文獻》,1期(2000),頁179-186。
17. 周昕,〈《耕織圖》的拓展與昇華〉,《農業考古》,1期(2008),頁146-148。
18. 林莉娜,〈畫裡的環尾狐猴一郎世寧《畫交阯果然》考辨〉,《故宮文物月刊》,268期(2005),頁10-23。
19. 邱士華,〈清高宗「集大成」訓練課程一複製《青羊》〉,《故宮文物月刊》,268期(2005),頁24-35。
20. 侯皓之,〈活計檔的由來與其中的滿語漢譯〉,《故宮文物月刊》,275期(2006),頁74-84。
21. 馬雅貞,〈清代宮廷畫馬語彙的轉換與意義——從郎世寧的《百駿圖》談起〉,《故宮學術季刊》,27卷3期(2010),頁103-138。
22. 高千惠,〈《萬壽盛典初集》——清代宮廷版畫之精品〉,《故宮文物月刊》,257期(2004),頁92-111。
23. 高居翰,〈明清時期為女性而作的繪畫?〉,《藝術史研究》,第七輯(2005),頁1-37。
24. 高居翰,〈《十二美人圖》產生脈絡〉,《故宮文物月刊》,321期(2009),頁16-24。
25. 張弓,〈志磐《佛祖統紀》的學術特色〉,《玄奘佛學研究》,1期(2004),頁1-20。
26. 張淑嫻,〈建福宮花園建築歷史沿革考〉,《故宮博物院院刊》,5期,總期121期(2005),頁157-171+371。
27. 陳清香,〈羅漢圖像研究〉,《華崗佛學學報》,4期(1985),頁307-371。
28. 陳階晉,〈明項元汴祖孫三代書畫作品選介〉,《故宮文物月刊》,317期(2009),頁98-108。
29. 陳葆真,〈雍正與乾隆二帝漢裝行樂圖的虛實與意涵〉,《故宮學術季刊》,27卷3期(2010),頁49-101。
30. 傅東光,〈乾隆內府書畫裝潢初探〉,《故宮博物院院刊》,2期,總期第118期(2005),頁111-140+160-161。
31. 嵇若昕,〈宮廷牙匠與畫家的對話——月曼清遊之圖繪與雕刻〉,《故宮文物月刊》,268期(2005),頁36-50。
32. 嵇若昕,〈乾隆時期的如意館〉,《故宮學術季刊》,23卷3期(2006),頁127-152。
33. 曾瑩,〈從費丹旭繪畫看許氏家族之女性文學〉,《東方博物》,34輯(2010),99-103。
34. 童文娥,〈清冷枚—春夜宴桃李園〉,《故宮文物月刊》,219期(2001),頁72-75。
35. 閔宗殿,〈一幅畫錯了的碌碡圖——談康熙《耕織圖》中的碌碡〉,《文物天地》,5期(1993),頁35-37。
36. 楊伯達,〈冷枚及其《避暑山莊圖》〉,《故宮博物院院刊》,1期(1979),頁51-61。
37. 楊菱菱,〈改琦仕女畫藝術賞析〉,《美與時代》,(2008),頁89-91。
38. 葛婉章,〈由姚文瀚羅漢通作,看藏傳佛教藝術在輕工的發展—羅漢畫特展名品選介〉,《故宮文物月刊》,130期(1994),頁4-23。
39. 葛婉章,〈清姚文瀚畫十六羅漢連作—清宮羅漢畫,流露西藏風〉,《故宮文物月刊》,156期(1996),頁50-71。
40. 潘深亮,〈清代宮廷畫家冷枚生平及其藝術考析〉,《榮寶齋》,5期(2008),頁204-211。
41. 戴華剛,〈改琦仕女畫論〉,《藝術探索》,20卷1期(2006),無頁數。
42. 簡松村,〈寫真傳神—中國古代的人物肖像畫〉,《故宮文物月刊》,53期(1987),頁103-110。
43. 聶卉,〈清宮通景線法畫探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期,總期117期(2005),頁41-52。
44. 聶卉,〈清宮通景線法畫探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期,總期117期(2005),頁41-52+157。
45. 聶崇正,〈“線法畫”小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期(1982),頁55-58。
46. 聶崇正,〈談清代「臣字款」繪畫〉,《文物》,4期(1984),頁195-196。
47. 聶崇正,〈清代宮廷畫家續談〉,《故宮博物院院刊》,4期(1987),頁72-79。
48. 聶崇正,〈焦秉貞、冷枚及其作品〉,《中國畫研究》,第六輯(1990),頁81-84。
49. 聶崇正,〈試解畫家冷枚失寵之謎〉,《鑑賞家》,創刊號(1995),頁73-76。
50. 聶崇正,〈郎世寧的非“臣字款”探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期,總期100期(2002),頁85-92。
51. 聶崇正,〈清代宮廷繪畫制度探微〉,《文化雜誌》,42期(2002),頁183-186。
52. 聶崇正,〈“康熙南巡圖”作者新考〉,《紫禁城》,2期(2003),頁10-14。
(四) 碩士論文
1. 王嘉驥,《郎世寧與清初院畫》,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2. 冉琰,〈清前期宮廷繪畫機構的演變〉,《清前期宮廷繪畫機構及畫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 何嘉誼,《戴進道釋畫研究:以《達摩六祖圖》為核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 林煥盛,《丁觀鵬的摹古繪畫與乾隆院畫新風格》,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5. 浦莉安,《陳枚《月曼清遊圖》冊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6. 張啟文,《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 梁妃儀,《從女性主義的觀點看清代仕女畫》,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8. 梁婷育,《劉松年《羅漢》三軸畫史意義之研究─兼論其宗教意涵與圖像表現》,嘉義: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9. 莊慧敏,《《帝鑑圖說》與《養正圖解》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0. 黃才容,《西王母神話仙話演變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1. 劉英貝,《吳偉人物畫風格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8。
外文
(一) 專書
1. Anita Chung, Drawing Boundaries: Architectural Images in Qing Chin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2. Ann Barrott Wicks, Children in Chinese Art,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3. Julia K. Murray, Mirror of Morality: Chinese Narrative Illustration and Confucian Ideolog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4. Paul Moss; Rosanne Chan; Lucinda Douglas-Menzies, Scrolling Image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Handscroll Format , London: Sydney L. Moss, 1991.
5. Rosenzweig, Daphne Lange, Court Painters of the K'ang-hsi Perio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73.
6. Thomas H.C. Lee., China and Europe: Images and Influences in Six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rie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1.
7. Wu Hung,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8. 東アジア美術研究室編,《日本所在中國繪畫目錄續編》,東京都 :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硏究所附属東洋学文献センタ-刊行委員会, 平成10[1998]。
9. 東アジア美術研究室編,《海外所在中國繪畫目錄改訂增補版》,東京都 :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硏究所附属東洋学文献センタ-刊行委員会, 平成4-9[1992-1997]。
10.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硏究所東アジア部門美術硏究分野編,《日本所在中國繪畫目錄(個人收集編)》(東京都 :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硏究所附属東洋学文献センタ-刊行委員会, 昭和57-58[1982-1983])。
11. 河野実,町田市立国際版画美術館編集,《「中国の洋風画」展:明末から清時代の絵画、版画、挿絵本》,東京:町田市立国際版画美術館,1995。
12. 鈴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4》,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昭和57-58[1982-1983]。
(二) 期刊
1. Wu Hung, “Beyond Stereotypes: The Twelve Beauties in Qing Court Art and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in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Ellen Widmer, Kang-i Sun Chang,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306-365.
2. 益井邦夫,〈「琵琶湖八景」青花磁の由来解名考〉,《国学院雑誌》,91卷,6-7號,總號999-1000號(1990),頁35-53。
(三) 博士論文
1. Hui-chi Lo, Political Advancement and Religions Transcendence: The Yongzheng Emperor’s (1678-1735) Deployment of Portraiture, Ph. 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9.
網路資料
1.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2005
2. 「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版,2008。
3. 北京故宮博物院網頁「冷枚養正圖冊」之解釋,http://0rz.tw/t5pfv
4. 故宮書畫數位典藏資料檢索,「漢宮春曉」http://painting.npm.gov.tw/npm_public/System/Query_Basic.jsp
5. 台北故宮「大觀:北宋書畫」網頁,http://tech2.npm.gov.tw/sung/html/graphic/c_t2_1_a09.htm
6. 「造型與美感—人物民俗篇—展覽清單:冷枚《耕織圖》說明」。〈http://www.npm.gov.tw/exh99/form9901/select_cht.html#item_12〉
7. 北京故宮博物院網頁「寧壽宮」之解釋,http://www.dpm.org.cn/shtml/116/@/17737.html
指導教授 周芳美(Fang-mei Chou) 審核日期 2010-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