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曹慧如(Hui-ju Tsao)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藝術學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觀看淡水-風景意象的形成與風景畫 (Viewing Tamshui-the shapingof landscape image and landscape painting)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在〈觀看淡水-風景意象的形成與風景畫〉之前,要先有一個概念,風景畫的製作過程是,首先是觀看風景,其次在心中形成意象(image),最後賦予這個風景意象形式,成為風景畫。不同人面對相同風景,畫出不同的風景畫,是受到意象(image)的影響。意象有賴於過去經驗,曾經看過的風景、風景畫、一段描述風景的文字,這些都儲存於腦中,形成某種先見(屏蔽),過濾從眼睛進入的資訊。這本論文是比較同一時期淡水實景與淡水風景畫之間的差異,推測淡水風景意象的內涵與形成原因。
大致上分為三個時期討論,首先是17世紀到1895年間,日本統治臺灣之前的意象,此時期的圖像較缺乏,本文以描述風景的文字作為主要討論文本,藉由探討作者身分,討論此時期風景意象產生的原因。第二,接下來是1985-1927年日本政府將現代化都市生活引進臺灣,淡水成為市民的休閒地,本文將透過爬梳「臺北八景」與「新台灣八景」的意象,以及淡水在其中的地位,探討淡水意象形成的原因。最後,1927-1945年「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中各式的淡水風景畫,臺展是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周邊的展覽會之一,因此本文將觀日本與臺灣畫壇間的互動,討論典型與非典型淡水風景畫形成的原因。
|
摘要(英) |
Before reading the , we must knowing how the landscape paintings shaping. First, we must watch the landscape, then formation the images in our mind, last we give that image a form, to transform a landscape to landscape painting. So when different people watch the same landscape,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their image, they will draw different landscape painting.This kind of image are depended on the painter’s past experience, some scenery or landscape painting they have seen before, a text describe the landscape, those will store in the painter’a brain, become some kind of vision, to filter the incoming information from their eyes. This paper tr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al Tamshui landscape and the Tamshui landscape painting at the same period, and to suggest how the Tamshui landscape image shaped and what is that image.
This paper will broadly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o discuss, first period is from 17th century to 1895, before the Japenese governed Taiwan. In this period, because of the lacking the images, we use the texts described the landscapes to discuss, through knowing the identify of the texts authors, discussing the reason of the shape of the image of Tamshui landscape. The second period is from 1895 to 1927, after the Japenese bring the morden urban life style to Taiwan, Tamshui became the leisure of Taipei citizen, through the Taipei Eight Views and the New Taiwan Eight Views, and what kind of role Tamshui played in those Views, this paper try to find the reason that the images of Tamshui shaped. The last period is from 1927 to 1945, we will discuss the different kind of Tamshui landscpae painting in Taiwan Fine Art Exhibition, Taiwan Fine Art Exhibition is a branch of Empire Imperial Academy of Fine Arts Exhibition in Japan, so we will look at the interactions of drawing activity in Taiwan and Japan, to discuss the reasons the the shaping of typical and atypical Tamshui landscape painting.
|
關鍵字(中) |
★ 淡水風景 ★ 風景畫 ★ 風景意象 ★ 美術展覽會 |
關鍵字(英) |
★ Tamshui landscape ★ landscape painting ★ landscape image ★ fine art exhibition |
論文目次 |
緒論 1
研究現況評述 2
研究大綱與章節安排 6
第一章 地理誌與詩文的淡水—1895年前淡水風景意象 8
第一節 貿易據點、苦寒邊疆-1860年之前淡水風景意象 8
1.西班牙 9
2.荷蘭時代 11
3.明鄭與清治時期 13
第二節 開港通商之後淡水風景意象(1860-1895) 20
1.漢人的淡水風景 21
2.西方人的淡水風景 24
3.中法戰爭下的淡水圖像 28
小結 30
第二章 淡水風景意象的建構(1895-1927) 32
第一節 名所觀與名所繪-淡水風景在臺北風景中的意義 35
1.〈淡北內八景〉(1871)與〈臺北八景〉(1896) 38
2.石川欽一郎的〈臺北八景〉(1911) 40
3.鄉原古統〈臺北名所圖繪十二景〉(約1925) 45
4.國島水馬《納涼八景》(1920) 46
小結 支那氛圍的淡水意象 49
第二節 支那氛圍意象影響下的圖像 52
1.遊歷畫家──富田溪仙、森香雨和豐島舜吉 53
4.在地目光 ── 豐島舜吉(1925) 59
第三節「新臺灣八景」中的淡水意象-西方情調的強調 63
1.作為邊緣的風景 64
小結 68
第三章 正式進入藝術展覽空間中的淡水風景畫 70
第一節 南歐意象 71
1.山城 75
2.河景 79
第二節 南歐風景的在地化-以陳植棋與陳澄波為例 81
1.陳植棋《淡水風景》(1930) 82
2.陳澄波《淡江風景》(1935) 87
第三節 泛印象主義之外 93
小結 99
結論 101
引用書目 105
一、英文專書 105
二、日文專書 105
三、中文專書 107
四、學位論文 109
五、網路資料 110
|
參考文獻 |
一、英文專書
Camille Imbault-Huart, L'Ile Formose :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precede d'une introduction bibliographique par M. Henri Cordier, E. Leroux (Paris), 1893,此書可直接由法國國家圖書館遠距閱讀下載,http://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5656984g.r=Imbault-Huart.langFR. 本書前言由作者於1885年寫於上海,書中攝影插圖來自廈門的Saint-Julien Edwards,根據導論作者Henri Cordier,本書的書寫背景是中法戰役。中譯本,英伯‧于雅特(Imbault-Huart)原著,黎烈文譯,1958,《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經濟研究室編 第56種。
Jose Eugenio Borao Mateo, Spaniards in Taiwan Vol. 1, 臺北:南天書局,2001年2月初版一刷。
Malcolm Andrews, 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9.
Pierre Pralon. Lionel Hart: engage-volontaire glorieusement tombe au Tonkin a vingt ans. 2e ed. Lille: Societe de Saint Augustin, Descle, De Brouwer, 1889.
W. J. T. Mitchell, Iconology: Image, Text and Ideolog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二、日文專書
《日本美術年鑑 昭和12年版》,東京:国書刊行會,1996。
河北倫明監修,《近代日本美術事典》,東京:講談社,1989年。
宮地硬介,《臺灣名所案內(郵便名勝スタンプ付)》,昭和10年8月。
橋本喜三,《近代京都美術の創造者たち》,京都:京都書院,1986。
五十殿利治著,《大正期新興美術運動の硏究》,東京:スカイドア,1998。
匠秀夫,《近代日本洋画の展開》,東京:昭森社,1977年。
匠秀夫,《日本の近代美術と西洋》,東京都:沖積舍株式会社,1991年。
多木浩二,藤枝晃雄編,《日本近現代美術史事典》,東京:東京書籍,2007年。
青木茂,《自然をうつす 東の山水画‧西の風景画‧水彩画》,東京:岩波書店,1996。
淡水稅關,《五十會》,臺北:1905-1906年。
朝日晃,《佐伯祐三》,東京都:集英社,1971。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美術部編,《大正期美術展覽會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2005。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編纂,《一九三○年協会∕槐樹社》,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編纂,《光風会》,東京:ゆまに書房,2002。
東京藝術大学、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等主辦,《再考近代日本の絵画:美意識の形成と展開》,東京都: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2004。
富山秀男,《原色現代日本の美術7 近代洋画の展開》,東京:小學館,1979年。
渡邊俊夫、菊池裕子,《ジョン‧ラスキンと日本-1890-1940年,自然の美‧生活の美》,自然の美‧生活の美実行委員會,1996。
廣松良臣,《臺灣寫真カード》,臺北:臺灣圖書會刊行,1919。
柯設偕,《臺灣省淡水概況》,臺北:淡水街役場,1938。後由成文出版社,於1985年重新出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報》,臺北:五南圖書,1994-1995年陸續出版。
臺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名所案內》,臺北:江里口商會,1909。
三、中文專書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9。
池徵志,《臺灣遊記》,臺北:臺灣銀行,1960。
何培齊主編,《日治時期的臺北》,臺北:國家圖書館,2007。
呂清夫,《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 臺北地區(上)》,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乾隆39年(1774)刊。重印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本,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7。
李欽賢,《俠氣‧叛逆‧陳植棋》,臺北:雄獅,2009。
李欽賢,《斯土繪影(1895~1945)》,臺北:臺灣傳承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李超,《上海油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李賢文編,《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委員會,1997。
阮蔡文,《諸羅縣志卷之十一 藝文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周宗賢研究主持,《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禮拜堂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板橋市:臺北縣文化局,2005。
周明德,《海天雜文》,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1。
周鍾瑄,《諸羅縣志》,始修於康熙55(1716)年8月,脫稿於康熙56(1717)年2月,而同年4月梓版完成。由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員會重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2005。
姚瑩,《中復堂選集》(文叢選集第83種,1840)。
洪致文,《臺灣鐵道傳奇》,臺北:時報,1992。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十四種,1959。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馬偕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2007。
高拱乾,《臺灣府志》,初版於康熙35年。由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重新編輯,臺北:文建會,2004。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1901-2000中華文化百年論文集Ⅰ》,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1999年12月。
張燮,〈卷五 東洋列國考〉《東西洋考》,收於《百部集成》之五十八第二函(臺北:藝文印書館)。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編,《2001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2005。
陳培桂、楊浚,《淡水廳志》,同治10年(1871)。重印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本,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7。
陳夢林,《諸羅縣志》,臺北:國防研究院出版部,1968,中華大典臺灣方志彙編本,臺灣叢書第一輯第二冊。
程紹剛譯,《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楊龢之譯注,《遇見300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臺北:圓神,2005。
葉思芬,《臺灣美術全集14卷:陳植棋》,臺北:藝術家,1995。
滬尾工作室編輯,《淡水文化資源提引》,北縣淡水鎮:淡水鎮公所,1994。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古雅的青春-陳植棋作品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984。
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蕭瓊瑞,《島嶼測量:臺灣美術定向》,臺北:三民,2004。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2006。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薛燕玲編,《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地域色彩》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雄獅,1998。
顏娟英,《臺灣美術全集第1卷︰陳澄波》,臺北:藝術家,1992。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上冊》,臺北:雄獅,2001。
四、學位論文
(一)期刊論文
Greenbere, Clerment.“Avant Garde and Kitsch”(1939)In Greenbere, edited by John O’Brain. The Collected Essay and Criticisms, 4 vol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8-12.
Jose Eugenio Borao著,李毓中譯,〈有關臺灣的西班牙史料〉,《臺灣風物》(45:3),頁176-177、184-185。
中村孝志原著,賴永祥譯,〈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臺北縣文獻叢輯》第2輯(民45年4月)。
王淑津,〈日本殖民地時代臺灣美術史的「地方色彩」論題〉,《典藏今藝術》126(2003),頁52-58。
林育淳,〈夢想的國度-日治時期畫家筆下的淡水〉,《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9(民85年6月),頁11-18。
施翠峰,〈日治時代畫家筆下的淡水〉,《歷史文物》110(2002),頁64-71。
張建隆,〈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西、荷及清人對淡水的記述與認知〉,《臺北文獻》,53:3(2002),頁209-248。
張建隆,〈從寺廟老街分佈看滬尾聚落之形成〉,《滬尾街》8(1994)。
張建隆,〈淡水史研究初探〉,《漢學研究通訊》19:2(2000),頁178-187。
陳國棟,〈淡水聚落的歷史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1983),頁5-20。
楊愛芹,〈日本官、民使用“支那”一詞的特點及原因分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07),頁118-122。
楊永源,〈日治時期繪畫的日常生活主題:藝術進入公共領域的例子〉,《臺灣美術》81(2010年7月),頁4-17。
廖瑾瑗,〈木下靜涯與臺灣近代畫壇--以臺展、府展的東洋畫部為中心〉《藝術家》42(1996),頁320-334。
賴明珠,〈日治時期的“地方色彩”理念-以鹽月桃甫及石川欽一郎對“地方色彩”理念的詮釋與影響為例〉,《視覺藝術》53(2005),頁167-188。
顏娟英,〈自畫像、家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藝術學研究》7(2010年7月)。
顏娟英,〈近代臺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9(2000年9月),頁179-206。
五、網路資料
維基百科之「龍口町」辭條。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E%8D%E5%8F%A3%E7%94%BA ,引用日期:2009年3月17日。
維基百科之「古亭町」辭條。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A4%E4%BA%AD&variant=zh-tw, 引用日期:2009年4月27日。
「記憶‧臺北」部落格。網址:http://blog.xuite.net/liangcw/blog/13855157,引用日期:2009年3月17日。
〈基隆第一63:本市No.1海水浴場-基隆海水浴場〉網址:http://nc.kl.edu.tw/bbs/showthread.php?t=9859 引用日期:2009年6月21日。
智慧型全臺詩文資料庫,網址:http://cls.hs.yzu.edu.tw/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000657 ,引用日期:2009年3月14日。
廈門佛教網站,網址:
http://xiamenfojiao.com/Photo/HTML/Photo_165.html ,引用日期:2009年4月12日。
中國軍艦博物館,網址:http://60.250.180.26/chin/1205.html,引用日期:2009年11月23日。
|
指導教授 |
吳方正(Fang-cheng Wu)
|
審核日期 |
2011-8-8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