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305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3.137.214.24
姓名 梁雅琳(Ya-lin L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工業學大慶」運動之研究
(Research of China’s " The Campaign to Learn from Daqing in Industry")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1960年代以前,中國受制於西方「貧油論」和工業技術落後的因素影響下,石油探勘和開發在〈一五計畫〉中成為未實現的目標。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毛澤東決心找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建設道路,1960年展開的大慶「石油會戰」,其生產模式和思想精神即成為中共實現石油自給、推廣毛澤東思想、走向自力更生工業化最有力的樣板。自1964年起,在毛澤東號召下,中共展開「工業學大慶」運動,更鼓吹王進喜等石油工人的事蹟,舉辦展覽會、學習班以吸引群眾的仿效。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對大慶油田的產量造成莫大的衝擊,油田的職工和幹部也陸續遭到波及,「工業學大慶」運動隨即萎靡不振,直到中共中央下達軍事管制的命令和上山下鄉運動的推展,對局勢的穩定才有一定程度的助益。1971年起,官方報刊連續四年於元旦社論中再度宣揚「工業學大慶」運動,但此時階級鬥爭的政治宣傳意味相當濃厚。往後中共更藉由世界能源危機發生之際,向資本主義國家輸出油品,藉此進行石油外交,大大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自信心。
1977年,中共召開首次的「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華國鋒以此進行政治動員並且凝聚群眾力量發展經濟,但是由於高指標、洋冒進的措施,使得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加劇。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實事求是的作風下,「大慶式企業」虛華不實的情事一一浮現,鄧小平集團遂藉著「渤海二號」事件對華國鋒及其庇蔭下的「石油派」展開鬥爭,「工業學大慶」運動一蹶不振。中共在1981年公佈〈關於工業學大慶問題的報告〉後,正式總結此一群眾運動的功過,同時也使長達十八年的「工業學大慶」運動終告結束。
摘要(英) Hindered by the “Theory of depleted oil” from the western world and laggard industrial technology, China’s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il industry were unfulfilled goals of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 before 1960. Follow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hip, Mao Zedong was determined to find a path to industrial matur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 Petroleum meet for great battle” in Daqing, launched in 1960 with its model of production and train of thoughts, became the poster child of China’s efforts to petroleum self-sufficiency, to promote Mao’s ideology, and to propel China to self-reliance and renovation of its industry. Since 1964, Mao called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 to engage in a the "Campaign to Learn from Daqing in Industry" by advocating heroic deeds of Wang Jinxi and his fellow oil field workers, and by organizing exhibitions and holding seminars to attract the masses to follow their examples.
The outbreak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not only greatly hampered the production of Daqing oil field; Oilfield workers and cadres are starting to have been affected. The "Campaign to Learn from Daqing in Industry" encountered enormous setback until the CCP Central Committee ordered military intervention and promoted the “Up the mountains and down to the villages” grass-root movement to stabilize the situation to a certain degree. Starting from 1971, the New Year’’s Day editorial of government newspapers once again promoted the "Campaign to Learn from Daqing in Industry" for four consecutive years. But it was more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for the struggle of social classes than of substantial meaning. Moreover, the CCP more by the occasion of the world’’s energy crisis to export its petroleum product to capitalist countries in the so-called “petroleum diplomacy”, it greatly enhanced the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CP held its first “The National Meeting On Learn From Daqing In Industry” in 1977. Hua Guofeng by this meeting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cohesion strength of the mass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due to its high goals and aggressive measure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world, national economy was more out of balance than ever.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in the realistic style of the “The enterprise of Daqing style” false vanity circumstance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Deng Xiaoping and his followers used the “The Bohai II drilling vessel capsize incident” to launch political attacks against Hua Guofeng and its under the protective wing “Petroleum faction”, bringing the "Campaign to Learn from Daqing in Industry" to a halt. The Communist China published “A report on the issues of the industry should learn from Daqing campaign” in 1981 as an official summary and postmortem of this mass movement. It also put the 18 years campaign came to an end.
關鍵字(中) ★ 貧油論
★ 石油會戰
★ 王進喜
★ 大慶式企業
★ 石油派
關鍵字(英) ★ Petroleum meet for great battle
★ The enterprise of Daqing style
★ Wang Jinxi
★ Petroleum faction
★ Theory of lean oil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詞…………………………………………………………………IV
章節目錄………………………………………………………………V
圖表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工業學大慶」前的國內外情勢………………………………21
第一節 「工業學大慶」前的政經局勢……………………………23
第二節 「工業學大慶」前的中蘇關係……………………………40
第三節「工業學大慶」之號召……………………………………52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大慶………………………………………62
第一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困境…………………………………64
第二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軍事管制與恢復生產………………77
第三節 重申「工業學大慶」………………………………………86
第四章 「工業學大慶」之盛況與落幕…………………………………99
第一節「工業學大慶」的高潮………………..…………………...100
第二節 改革開放前後的發展……………………..…………….113
第三節「工業學大慶」之落幕………………………..……….…129
第五章 結論…………………………………………………………..136
徵引書目………………………………………………………………140
參考文獻 一、史料匯編
1 大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大慶市志》(南京:南京出版社,1988年)。
2 大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大慶油田的發現》,第1輯(哈爾濱:黑
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大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大慶石油會戰》,第2輯(北京:中國文
史出版社,1990年)。
4 大慶革命委員會編,《大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
會重要文件選編》,上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卷7、8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卷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卷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卷5(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冊(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1997年)。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1997年)。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經濟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冊6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2年)。
1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冊8(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年)。
1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冊10(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6年)。
1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冊12(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8年)。
1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49-1979》,下冊(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2010年)。
2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1989-1969》,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
22 王昆主編,《大慶油田五十年文史資料匯編》,卷1、2(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2009年)。
23 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匯編,《工業戰線的鮮豔紅旗-大慶油田代表在全國工業
學大慶會議上的發言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24 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匯編,《全黨、全國工人階級動員起來為普及大慶式企業
而奮鬥-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25 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匯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鬥爭中學大慶-全國工業學
大慶會議發言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26 全國特重大傷亡事故典型案例匯編編輯委員會,《全國特重大傷亡事故典型案
例匯編》,上冊(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年)。
27 有林、鄭新立、王瑞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通鑑》,卷3(北京:紅旗出版
社,1997年)。
28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1年)。
29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
30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歷史統計資料匯編:1949
-1989》(鄭州: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年)。
31 鄭惠、張靜如、梁志祥主編,《中國共產黨通志》,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7年)。
二、專書
1 丁仁東,《能源危機》(台北:五南書局,2009年)。
2 《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人民日報思想評論集》,第3集(北京:《人民日報》
出版社,1959年)。
3 卜偉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砸爛舊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動亂與浩劫(1966
-1968)》,卷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4 《工人日報》編輯,《工人日報40年新聞作品選》(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1989年)。
5 中共黨史研究編輯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與中國-風雲七十年》,下冊
(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年)。
6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編,《第一屆中、美「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專輯》
(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印製,1971年)。
7 王力,《王力反思錄》(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
8 王年一,《1949-1989年的中國:大動亂的年代》(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9 王爾偉,《康世恩論中國石油工業》(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年)。
10 史雲、李丹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從批林到批
鄧(1972-1976)》,卷8(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 朴載泳,《中共石油開發之研究》,(台北:經濟部,1980年)。
12 宋任窮,《宋任窮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13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14 余秋里,《余秋里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15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
16 何建明,《破天荒:中國對外開放的劃時代事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年)。
17 宋連生,《工業學大慶始末》(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 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雅馬達.伯納(Amanda Bennett),《我在毛澤東身
邊的日子》(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19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20 武力,《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研究(1949~2006)》 (北京:中共黨史
出版社,2008年)。
21 吳繼寬主編,《崢嶸歲月-紀念大慶油田發現建設50周年》(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年)。
22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年)。
23 秦文彩、孫柏昌,《中國海:世紀之旅-中國海洋工業發展紀實》(北京:新
華出版社,2003年)。
24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
25 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沈邁克(Michael Schoenhals)、關心譯,《毛
澤東最後的革命》(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9年)。
26 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劍橋中華
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2年)。
27 麥克法夸爾(Roderic MacFarqular)著、魏海生、艾平等譯,《文化大革命的起
源》,(北京:求實出版社,1990年)。
28 高皋,《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三頭馬車時代》(香港:明鏡出版社,2009
年)。
29 張化、蘇采青編,《回首“文革”》,上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
30 陳群、張祥光、周國鈞、段萬倜、黃孝葵編,《李四光傳》(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4年)。
31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32 楊奎松,《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聯書店,1999
年)。
33 楊鴻烈,《歷史研究法》(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
34 翟作君、鄔正洪,《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研究薈萃:1949-1987》(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35 劉傳增主編,《共和國重大事件寫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36 鄧力群、馬洪、武衡編,《康世恩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
37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
38 薛濤,《秦人吼-解讀王進喜》(大連:大連出版社,2010年)。
三、期刊論文
1 卜偉華,〈文革中的外交極左問題〉,《二十一世紀雙月刊》,期95(2006年),
頁36-45。
2 王光偉,〈加強工業對農業的支援〉,《紅旗》,期16(1959年),頁4-12。
3 王志勇,〈1949-1976年的群眾運動:中共整合社會的方式及原因再認識〉,
《黨史研究與教學》,期5(2010年),頁52-58。
4 王香平,〈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在重大歷史關頭的鑒史實踐〉,《黨的文獻》,
期3(2011年),頁77-84。
5 尹家民,〈“文化大革命”中的梁效、羅思鼎寫作組〉,《黨史博覽》,期10(2004
年),頁30-37。
6 中國共產黨大慶油田委員會,〈走自力更生發展石油工業的道路〉,《紅旗》,
期10(1974年),頁20-25。
7 田力為,〈從“工業學大慶”看中國的工業化道路〉,《綠葉》,期9(2009),頁
59-67。
8 田志松,〈以路線為綱學大慶〉,《紅旗》,期1 (1975年),頁63-68。
9 北京師大政治經濟學系進修班、北京第二毛紡織廠供人理論組,〈建設社會主
義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線〉,《北京師範大學學報》,期4(1975
年),頁23、30-35。
10 石建國,〈改革開放前東北國營企業管理經驗的歷史探察與評析〉,《當代中國
史研究》,期4 (2010年),頁30-33。
11 史柏年,〈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述評〉,《中國經濟史研究》,期2(1990年),
頁124-133。
12 史義軍,〈華國鋒倡導引進國外新技術〉,《黨史博覽》,期4(2010年),頁19
-21。
13 米鶴都,〈析上山下鄉運動的起源〉,《當代中國史研究》,期2(1999年),頁
93-97。
14 司警濤,〈黑龍江省學大慶運動歷程〉,《世紀橋》,期20(2009年),頁19-23。
15 李成瑞,〈十年內亂期間我國經濟情況分析-兼論這一時期統計數字的可靠
性〉,《經濟研究》,期1(1984年),頁23-31。
16 何政璉,〈中共「渤海二號」事件〉,《共黨問題研究》,期11(1980年),頁72
-80。
17 宋洪德,〈淺析大慶精神的特質〉,《大慶社會科學》,期6(2011年),頁19-
21。
18 李恩民,〈從經濟戰到石油外交-20世紀70年代日本對中國大陸的石油貿
易〉,《上海師範大學學報》,期6(2005年),頁125-130。
19 余滿暉、李亞軍,〈論大慶精神的時代內涵及其啟示〉,《大慶師範學院學報》,
期5(2010年),頁102-104。
20 完顏亮,〈王進喜:一個朝氣蓬勃時代的象徵〉,《黨史博采》,期2(2012年),
頁4-10。
21 杜顯斌,〈工業學大慶運動史略〉,《大慶社會科學》,期2(2006年),頁52-
55。
22 杜顯斌,〈工業學大慶運動概述〉,《世紀橋》,期21(1996年),頁18-21。
23 武力、王丹莉,〈中國共產黨與20世紀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三次轉變〉,《教
學與研究》,期6 (2011年),頁10-17。
24 吳俊廷、顧建明,〈典型報導理論與毛澤東新聞思想〉,《新聞與傳播研究》,
期3(2001年),頁43-48。
25 流石、張梅,〈全國各地支援石油大會戰〉,《世紀橋》,期21(1996年),頁33-35。
26 胡松濤,〈“幫刊”-《學習與批判》〉,《書屋》,期1(2006年),頁78-80。
27 胡曉菁,〈關於大慶油田的發現之爭〉,《科學文化評論》,期2(2006年),頁
66-83。
28 特約記者,〈改革初期的工業學大慶活動-訪袁寶華同志(續)〉,《百年潮》,
期8(2002年),頁4-9。
29 康心浩,〈「工業學大慶」十八年〉,《中國石油企業》,期9(2009年),頁53。30 徐今強,〈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不斷加深企業革命化-大慶油田企業革
命化的基本經驗〉,《經濟研究》,期4 (1966年),頁8-21。
31 高兆剛,〈中國石油改革大掃瞄〉,《中國石油月刊》,期10(1999年),頁16
-42。
32 高廣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原因探析〉,《黨史文苑學術版》,期4(2006年),
頁10-11。
33 夏杏珍,〈當代中國文藝史上特殊的一頁:一九七五年文藝調整述論〉,《新文
學史料》,期4(1994年),頁34-42。
34 孫東升,〈陳雲與第二個歷史決議的起草〉,《黨的文獻》,期5(2001年),頁
170-196。
35 馬昌海,〈回首上山下鄉運動〉,《炎黃春秋》,期8(2009年),頁57-61。
36 宮效聞,〈發展工業一定要開展技術革新〉,《紅旗》,期1 (1974年),頁67-
72。
37 秦慧杰,〈「百年中國十大人物」-鐵人王進喜〉,《世紀橋》,期6(2010年),
頁16-21。
38 孫寶範,〈大慶是怎樣渡過「困難時期」的-石油會戰中關心職工生活,依靠
集體力量渡難的偉大創舉〉,《大慶社會科學》,期5(2007年10月),頁149
-155。
39 陳大倫,〈突出政治實現企業革命化〉,《經濟研究》,期4(1966年),頁79-
81。
40 陳伯達,〈工農並舉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重要規律〉,《紅旗》,期22(1960
年),頁1-6。
41 張威,〈典型報導:淵源與命運〉,《新聞與傳播研究》,期2(2002年),頁38
-49。
42 張紀彭,〈中共「五中全會」後的華、鄧兩派鬥爭新形勢〉,《中共研究》,期
9(1980年),頁73-86。
43 陳清,〈工業學大慶運動始末〉,《黨的文獻》,期6(1994年),頁34-38、59。
44 陳理,〈試論第二個歷史決議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地
位〉,《黨的文獻》,期6(2001年),頁27-33。
45 陳揚勇,〈周恩來對「文化大革命」的認識與態度〉,《黨的文獻》,期3(1998
年),頁51-56。
46 馮海燕,〈論毛澤東“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思想〉,《毛澤東思想研究》,期
5(1997),頁80-83。
47 陳群、孫東升,〈陳雲與第二個歷史決議的起草〉,《黨的文獻》,期5(2001年),
頁。
48 常謙,〈在所謂「能源危機」的背後〉,《紅旗》,期2(1974年),頁83-86。
49 陳豐義,〈中共召開「工業學大慶會議」〉,《共黨問題研究》,期6(1977年),
頁19-25。
50 陽勇、陽伶,〈毛澤東發動工業學大慶運動原因探析〉,《毛澤東思想研究》,
期2(2007年),頁136-139。
51 程恩,〈建設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學習華主席在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上
的講話〉,《黑龍江大學學報》,期1(1977年),頁65-68。
52 崔祿春,〈論“文革”之前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黨史研究與教學》,期
4(1999年),頁26-29。
53 黑龍江日報,〈沿著大慶道路前進〉(1974年9月30日《黑龍江日報》社論),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編輯,《黑龍江省工業學大慶經驗選編》(哈爾濱:黑龍江
人民出版社,1975年),頁1-3。
54 葉青,〈論中國共產黨與群眾運動模式的運作〉,《黨史研究與教學》,期1(2005
年),頁74-83。
55 楊忠虎,〈新中國成立60年來全黨對延安精神的繼承與發揚〉,《西安政治學
院院報》,期6(2009年),頁103-105、115。
56 趙明勛,〈張駿祥受命拍攝「大慶戰歌」〉,《大慶社會科學》,期4(2009年),
頁148-152。
57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
27(1999年),頁137-155。
58 董岩、王革,〈渤海二號鑽井船翻沉案的歷史回顧與反思〉,《中國石油大學學
報》,期6(2009年),頁70-74。
59 錢元亨,〈中共全面開展「工業學大慶」運動〉《中共研究》,期5(1975年),
頁25-32。
60 錢元亨,〈對中共召開第一次「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的分析〉,《中共研究》,
期6(1997年),頁18-28。
61 齊兆舜,〈“鞍鋼憲法”、“工業學大慶”的歷史意義〉,楊波、胡悌雲、程
中原、陳東林編,《新中國往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149
-155。
62 齊茂吉,〈鄧小平抓不住槍桿子〉,《時報雜誌》,期234(1984年),頁77-79。
63 歐建佳,〈論毛澤東關於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思想〉,《湖南行政學院學
報》,期4(2001年),頁18-20。
64 劉榮剛,〈對1978年22個成套設備項目引進的歷史回顧〉,《中共黨史研究》,
期5(2005年),頁85-92。
65 鄧禮峰,〈「三支兩軍」述論〉,《當代中國史研究》,期6(2001年),頁39-52。
66 盧澤洲,〈影片「創業」引起的一系列風波〉,《黨史博采》,期3(2004年),
頁31-34。
67 龍飛〈偽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對高層領導人的調整〉《中共研究》,期
10(1980),頁33-43。
68 韓鋼,〈「兩個凡是」的由來及其總結〉,《中共黨史研究》,期1(2009年),頁
54—63。
69 鍾燾、朱良,〈大寨、大慶「紅旗」是鄧小平的死敵〉,《中共研究》,期9(1980
年),頁14-15。
70 譚獻民,〈群眾運動-中共黨史史學理論研究的歷史整體視角〉,《黨史研究與
教學》,期1(2010年),頁65-73。
四、學位論文
1 武杰山,〈毛澤東時代美術中大慶石油工人形象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碩
士論文,2009年。
2 周勇,〈“鞍鋼憲法”的歷史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2011年。
3 胡孝紅,〈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4
年。
4 祝君,〈大慶石油企業文化建設中鐵人精神主體性研究〉,長沙:湖南大學碩士
論文,2008年。
5 郭東峰,〈中共政治動員研究:以“工業學大慶”為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2010年。
6 許瓊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7 陽勇,〈工業學大慶運動述評〉,湖南: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8 趙丹,〈以大慶精神打造中國石油企業文化〉,大慶:大慶石油學院碩士論文,
2007年。
9 謝鑫,〈艱苦奮鬥:新中國建設初期的精神支撐〉,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
2008年。
五、報紙
1《人民日報》1953年2月18日-1980年9月15日
2《中國時報》1980年7月9日-1982年3月10日
3《光明日報》1980年9月23日
4《中國石油報》2011年5月19日
5《大慶晚報》2009年8月18日
六、電子檔案
1 三一齋主人主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文件選編》,電子書(2005年)。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49-1965、1976-1996)》
光碟(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3 宋永毅主編,《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2006年)。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2-6-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